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_第1页
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_第2页
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_第3页
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_第4页
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CCSB05DB2327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方标准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327/T085—2024前言为了规范大兴安岭地区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特制订本文件。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庞启亮、梁秀凤、胡海冰、李宏涛、明英会、刘昕哲、刘柱、崔静轩、王兰、马庆龙、侯雪峰、胡晓光、王成祥。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各单位或个人在执行本文件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光辉路207号,邮编:165000,电子邮箱:lxf9156@163.com,电,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IDB2327/T085—2024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技术规程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菌包制作、养菌、栽培基地的基本要求、立地条件、栽培管理、采收、晾晒、贮存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毛尖蘑林下近自然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776-2000天然石膏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119-2021饲料用麦麸3.1毛尖蘑毛尖蘑,离褶伞Lyophyllaceae科、离褶伞Lyophyllum属、烟色离褶伞Lyophyllumfumosum种,又名褐离褶伞,地方俗名毛尖磨。子实体丛生,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4.5cm~6.0cm,幼时半球形,成熟时菌盖边缘内卷,较厚,不开伞,土黄色,光滑,不粘。菌肉白色,中部厚。菌褶白色,稍密,直生,不等长。菌柄中生,近柱形,长5.0cm~9.0cm,粗0.5cm~1.5cm,淡黄色,光滑,内实。孢子近球形至椭圆形,1DB2327/T085—20245.5μm~6.4μm×3.2μm~4μm,无色,壁薄,光滑,非淀粉质。担子棒状,27μm~29μm×5.5μm~6μm,4孢子,小梗长23.2μm,囊状体缺,具锁状联合。4菌袋(包)制作菌包制作应符合NY/T528-2002和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5年第1号)的规定。4.1制作时间菌包制作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进行。4.2菌袋规格选用材质均匀、袋料亲和力好的优质聚乙烯折角袋。常用规格为16.5cm×36.0cm×0.04cm。4.3原料及配方木屑应符合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以硬杂木(主要是桦木、柞木)为好,木屑以颗粒状0.1cm~0.3cm直径为宜。辅料中麦麸应符合NY/T119-2021,豆饼粉要符合NY/T2218-2022,石膏应符合GB9776-2000规定。常用栽培种配方:硬杂木屑83.0%、麦麸14.0%、豆饼粉2.0%、石膏1.0%。含水量控制在60.0%~62.0%,pH值6.0~7.0,所用水符合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4装袋菌袋培养料装实,上下松紧一致,料面平整无散料,袋料紧贴,菌袋无褶皱。16.5cm×36.0cm的菌袋高度要达到20.0cm~22.0cm,重量达到1.2kg~1.3kg。4.5灭菌培养料配制后应及时进锅灭菌。采用高压灭菌0.12Mpa,1.5h~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8h~10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4.6冷却4.7接菌菌袋在25℃以下方可接菌,接菌室要保持清洁、干燥、无菌。接种人员全程穿戴无菌服、戴无菌手套进行接菌操作。5.1温度菌种萌发期,室温控制在18℃~21℃;生长期(透袋后)室温控制在16℃~18℃直到培养结束。5.2湿度2DB2327/T085—2024培菌室空气相对湿度40%~50%。5.3光照避光培养。5.4生理后熟菌丝长满菌袋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6℃~18℃,再继续培养10d~15d,达到菌丝生理成熟。5.5菌袋(菌包)质量75d~80d菌丝即可长满袋,经后熟的菌包,菌龄85d~90d,整个菌包布满洁白、粗壮的菌丝,菌包弹性好,袋料紧贴,无杂菌感染;菌包内部检查:菌丝洁白,菌丝覆盖整个培养料,具有毛尖蘑菌丝特有的清香味,即为合格菌包。6栽培基地的基本要求6.1环境质量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二级以上标准。大气环境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二级以上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符合GB15618规定。要求土质为疏松的腐殖质土。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近水源,地面覆殖层及土层厚度20.0cm左右,三分阳七分阴的疏林地。以利于菌袋摆放、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天然有利条件栽培毛尖蘑。野生毛尖蘑子实体发生在8月上旬,一直可采收至9月中下旬。人工林下栽培在8月初进行,9月中旬完成采收。根据林地走势,合理确定摆放空间。搂宽25.0cm~30.0cm,深15.0cm,长度适宜的沟畦,将菌袋脱袋后卧式码放在沟畦内,上面覆盖1.0cm左右的沟内腐殖土压实,上面再覆盖2.0cm~3.0cm3DB2327/T085—2024的松针落叶进入林下出菇模式,袋与袋之间距离8.0cm,每三行之间预留40.0cm左右的作业道,方便采摘。8.2.2林下侵染出菇选择适宜毛尖蘑生长的野生毛尖蘑产区,在原生态产地进行接种毛尖蘑菌种,将脱袋的菌种一分为三,分别侵染到林下基质中,侵染深度10.0cm~15.0cm,间距20.0cm~30.0cm,以这些林中废弃物为天然的培养基,促进栽培林地形成毛尖蘑的天然生物群落,增加林地毛尖蘑的生长量,延长毛尖蘑野生资源的生长周期,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8.3出菇管理在林下栽培最好配有微喷设施,毛尖蘑在原基形成期和出菇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依靠自然天气很难实现大面积出菇。菌袋覆土后5d内不用浇水,5d后当菌丝充分变白进行浇水管理,在自然降雨的条件下不用浇水,如果是晴天,在原基形成之前,早晚浇水,每次3min,感官状态是覆盖物和下面的土层一直保持湿润,直到出现原基,覆土后16d~20d形成原基。原基大部分形成后,进入子实体生长期,要加大浇水管理,如果不下雨,除中午之外,每天至少浇三次水,每次3min~5min,保持林内空气湿度直到采收,一般原基形成后13d左右就陆续进入采收期,从覆土到采收整个周期35d~40d。8.4病害防治8.4.1竞争性病害主要由木霉菌、曲霉菌、链孢霉菌、青霉菌、根霉菌等杂菌侵染引起,生产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生产。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物引起。病原物感染子实体或菌丝体后,通常引起子实体出现病斑、萎蔫或腐烂坏死,或引起菌丝体凋亡。发生原因主要是不适宜生长发育的菌丝培养条件或出菇环境引起,生理学病害引起接种失败、菌袋报废、菌丝无法扭结形成原基或子实体畸形、萎蔫、枯死等,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毛尖蘑在生产、培养、栽培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原材料选择新鲜无霉变,培养环境全过程保持无菌,通风良好,控制好温湿度,严格按照食用菌标准化操作要求,预防为主。在菇盖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