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_第1页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_第2页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_第3页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_第4页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所选送别诗。深入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中景语与情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人送别时的深厚情感,体会友情、亲情等在离别中的珍贵,培养学生珍惜情谊的意识。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送别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手法,理解景语与情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每首送别诗的具体内容,体会诗人通过景语所传达的不同情感。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中景语背后隐藏的复杂情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培养学生在不同诗歌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借景抒情规律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观点,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3.讲授法:对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表现手法等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包含离别的场景视频,如火车站送别、机场送别等,视频中伴有轻柔的背景音乐。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都是离别的场景,大家有没有过送别他人或者被他人送别的经历呢?当时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3.教师总结:"离别总是让人伤感,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用诗歌来表达送别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就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走进古人的送别诗,去感受他们笔下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魅力。"(二)知识讲解(10分钟)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讲解送别诗的定义: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送别诗,总结其特点:内容多写离别时的场景、氛围、情感等。情感表达多样,有惜别之情、安慰之情、劝勉之情等。常常运用借景抒情、烘托等表现手法。2.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借景抒情: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讲解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景物,将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分析借景抒情的作用:能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借景抒情中景与情的关系: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景与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三)群文阅读篇目选择(5分钟)1.展示本次群文阅读所选的四首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送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简要介绍每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去西北边疆时所作。诗中通过劝酒这一细节,深沉地表达了真挚的惜别之情。《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在江宁做官时送别朋友辛渐而作。这首诗以景衬情,既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又展现了诗人的品格。《送友人》:李白在漫游时期所作,通过描写送别时的环境,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友人去蜀州任职,此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四)文本研读(20分钟)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四首送别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范读,重点指导一些易错字音和诗句的节奏,如"渭城朝雨浥轻尘"中"浥"的读音,"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节奏划分等。学生再次朗读,思考每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小组合作,分析景语与情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的分析。小组讨论:诗中哪些是景语?这些景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是如何通过景语来表达情语的?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全班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景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清晨的细雨打湿了地面的尘土,旅舍周围的柳树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清新。氛围: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情语与景语的关系:"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柳色新既是眼前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挽留之情,同时也烘托出离别的不舍。《芙蓉楼送辛渐》景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笼罩着吴地,天亮时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只见远处的楚山孤峙。氛围:营造了一种凄寒、孤寂的氛围。情语与景语的关系:寒雨连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楚山孤则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孤单,诗人借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和惜别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高洁品格。《送友人》景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青山横亘在城北,白水环绕着东城,此地一旦分别,友人就像蓬草一样飘向万里之外。氛围: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又略带寂寥的画面。情语与景语的关系:青山白水的辽阔之景衬托出友人旅途的遥远和孤单,诗人借景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惜别之情,"孤蓬"更是形象地表达了友人漂泊无依的状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景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站在长安城中,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氛围:营造了一种开阔、雄浑的氛围。情语与景语的关系:城阙、风烟等景语展现了离别的地点和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虽然相隔甚远,但诗人与友人同为宦游之人,借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3.总结借景抒情的规律引导学生回顾四首诗中景语与情语的关系,总结借景抒情的规律:景语的选择往往与诗人的情感相契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景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孤蓬象征漂泊等。景语与情语相互交融,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共同传达诗歌的主旨情感。(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展示其他送别诗,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其中的景语与情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阅读后,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2.开展"我来写送别诗"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送别场景,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描绘,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学生自主创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四首送别诗,了解了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重点掌握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析了每首诗中景语与情语的关系。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创作实践。2.强调送别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借景抒情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诗歌阅读中继续关注景语与情语的结合,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七)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本节课所学的四首送别诗。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写一篇赏析文章,重点分析其中景语与情语的运用,字数不少于300字。3.收集更多的送别诗,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所选送别诗的原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相关图片和音频视频等资料。2.打印的四首送别诗文本,供学生课堂阅读和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阅读理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