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公开课教案_第1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_第2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_第3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_第4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扬州慢》的词句含义,背诵并默写全词。掌握词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姜夔词的风格特点,体会其用词精妙、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文本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词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蕴含的黍离之悲和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感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会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的叹惋,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热爱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扬州慢》的内容,把握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学习其用词和抒情的方法。2.教学难点领会词中"黍离之悲"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透过词的表面文字,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加深对词的理解。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疏通文意。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身临其境感受词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扬州瘦西湖的美景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扬州。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然而,在南宋时期,扬州却经历了一场浩劫,变得满目疮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看看他笔下的扬州是怎样一番景象。"2.介绍作者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一生未仕,四处漂泊,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相思离别之情,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他的词风格清空峭拔,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初读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扬州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流畅、有感情,读出词的韵味。(三)疏通文意(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词,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实词"名都":著名的都会。"少驻":短暂停留。"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荠麦":野生的荠菜和麦子。"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废池":荒废的池塘。"乔木":高大的树木。"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豆蔻词工":杜牧《赠别》诗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这里说杜牧描写扬州少女的词工致。"青楼梦好":杜牧在扬州常与歌女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诗句。"红药":芍药花。虚词"之":助词,可译为"的",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而":连词,表转折,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表修饰,如"渐黄昏,清角吹寒"。"于":介词,可译为"在",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特殊句式"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省略句,省略主语"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句,"废池乔木"本是无生命的东西,这里却说它们"犹厌言兵",将其人格化,更深刻地表现了扬州人民对战争的厌恶。4.请学生再次翻译全词,教师强调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准确理解和句子的通顺连贯。(四)文本分析(20分钟)1.整体感知提问:这首词描绘了扬州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词描绘了扬州城在金兵入侵后的荒凉破败景象,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到处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一片死寂。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同情,蕴含着深深的黍离之悲。2.分析上阕提问:上阕哪些词句描绘了扬州的荒凉景象?是如何描绘的?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回答,教师引导分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开篇点明扬州是著名的都会,昔日有竹西亭这样的美景。然而如今作者初到扬州,看到的却是十里长街长满了荠菜和麦子,一片荒芜。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扬州的破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后,连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都厌恶谈论战争,可见战争给扬州带来的创伤之深。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情感,更生动地表现了扬州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恐惧。"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整个扬州城显得格外空旷寂寥。"清角""寒""空城"等词营造出一种凄凉、阴森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扬州的衰败。3.分析下阕提问:下阕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运用了哪些典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作者想到杜牧曾经以俊逸的才情对扬州的繁华进行过精彩的描绘,如果他如今重游扬州,一定会感到震惊。即使杜牧再有才华,面对如今扬州的荒凉景象,也难以表达出内心的深沉情感。这里通过与杜牧的对比,突出了扬州今昔变化之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的叹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清冷的月亮无声地照着。作者望着桥边的芍药花,想到它们每年依然盛开,却不知道是为谁而生。以景结情,借二十四桥、冷月、红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悲凉意境,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黍离之悲。4.总结艺术特色提问:这首词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用词精妙: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尽"字,写出了荠菜和麦子生长的繁茂,更突出了扬州的荒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的"渐""寒""空"等字,生动地描绘出黄昏时分扬州城的凄凉氛围。善于运用对比:将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进行对比,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对比,突出了战争给扬州带来的巨大破坏。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扬州的荒凉景象,如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等,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感慨以及黍离之悲。用典:运用杜牧的典故,如"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既丰富了词的内涵,又增强了表达效果,使情感更加深沉含蓄。(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和平的珍贵,呼吁学生要热爱和平,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六)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扬州慢》的词句含义、情感主旨、艺术特色等。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再次强调重点知识,如词中蕴含的黍离之悲、作者用词和抒情的方法等。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姜夔的其他作品,加深对其词风的理解和把握。(七)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扬州慢》。2.以"扬州的变迁"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扬州从昔日繁华到如今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感受。3.阅读姜夔的另一首词《暗香》或《疏影》,比较其与《扬州慢》在风格和情感上的异同。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扬州慢》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词的内容、情感和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