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5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5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5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5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其次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时过关·实力提升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虽然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历史事实主要说明()A.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文化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答案:B解析: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明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即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答案选B项。2.文化的力气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合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①文化已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行分割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B3.下列现象能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是()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学问的竞争绽开③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④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加政治生活须要更高的文化素养A.①②③④ B.②③C.①②④ D.③④答案:D4.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是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传承和延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爱护、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可以满意人民群众的旅游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使文化资源变为脱贫致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激发当地居民支持旅游、参加旅游的热忱,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表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加快文化发展可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文化发展有助于增加综合实力④文化建设应成为当前地方各项工作的中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5.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乐于借助“名人故里”的文化招牌来发展经济。这一做法的主动意义在于()①看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②看到了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③忽视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看到了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力气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地方政府乐于依托“名人故里”打文化招牌,拉动本地经济发展。①②对题干主旨理解正确,故答案选A项。6.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某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深化开展了以整治网络文学、网络嬉戏、视听节目网站等为重点,抓源头、打基础、切断利益链,线上与线下治理相结合的专项治理“净网行动”。该市实行上述举措的理论依据是()A.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挑战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C.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确定的经济、政治确定确定的文化答案:B7.文化是软实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提升硬实力,也离不开挖掘和培育软实力。能否提升和强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这是因为()A.硬实力和软实力同等重要B.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C.文化软实力确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D.加强文化建设能为经济建设供应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答案:D解析:文化是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这体现了文化的重要性——加强文化建设能为经济建设供应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D项符合题意。8.面对美国“薯片(快餐)”“芯片(电脑)”“大片(电影)”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自己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失声”状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对我国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D.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答案:A解析:面对美国“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自己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失声”状态,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A项符合题意。9.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样的。请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相关学问,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答案:(1)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都是确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观点是正确的。(2)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冲突,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考查辩证思维实力和理解分析实力。解答本题,首先应弄清题中辨点,然后从“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确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两个层面剖析即可。实力提升1.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确定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气D.文化教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答案:A解析:“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说明经济发展确定文化发展,即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答案选A项。2.近年来,通过“多彩贵州”品牌,贵州省旅游业从“小打小闹”上升到大规模、远距离的“多兵种合成作战”,文化和旅游实现了结合发展,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这说明()①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旺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地方综合实力④文化建设应成为当前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贵州省依托文化品牌实现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①④夸大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均应解除。3.人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现实生活中,仓廪实未必知礼节的状况也不少,经济不发达国家也可以有文化的富足。这说明()A.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B.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C.文化是经济的基础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答案:B4.★漫画《手机信访》体现《文化生活》中涉及的道理有()手机信访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供应了有力保障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行再分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通过手机进行信访,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①④观点正确,故答案选B项。②属于《政治生活》范畴,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文化与政治有着明显的区分。5.《中共中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旺盛若干重大问题的确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据是()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记③各国政治分歧渐渐消逝,文化竞争却越来越激烈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答案:C解析:①观点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③与当前客观现实不符。运用解除法知答案选C项。6.材料由中国新闻出版探讨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4年4月对外公布了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24年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24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的提升,有利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培育,爱读书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终归,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将来。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学问,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将来”的合理性。答案:(1)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学问教化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