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1页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2页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3页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4页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主讲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邵磊今天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人口增长

的历史趋势,正是从清前中期开启的。移风易俗指向构筑大一统政治共同体。清朝统治者都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政治理想,土尔扈特人东归和

锡伯人西迁,就是两个关于族群整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故事。课程内容提要1、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2、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3、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清朝具有特殊的意义。以1840年为界,它的前中期是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最后阶段,而它的晚期

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自觉。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它为现代中国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实体。在中国历史上清前中期的广土众民前所未有。论疆域,除了元朝,没有哪朝的版图比清朝更大。18世纪中期的清朝,西跨葱岭,西北囊括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钓鱼岛,南至南海诸岛,仅仅陆地的疆域总面积就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清前中期的统治者们极为勤奋努力的,并且技巧娴熟的致力于拓展疆域的结果。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的大部,皇太极抚隋蒙古,顺治入主中原,统一南方,康

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统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统。

在这个过程中,清军还在东北击败沙俄,在西藏打败廓尔喀,在西南抵御缅甸,捍

卫了大一统。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谈判的方式划定了

两国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

权国家性质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的王土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意识转变。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的大部,皇太极抚隋蒙古,顺治入主中原,统一南方,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统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统。在这个过程中,清军还在东北击败沙俄,在西藏打败廓尔喀,在西南抵御缅甸,捍卫了大一统。努尔哈赤漠北蒙古臣服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多伦,与土谢

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萨克图汗、车臣汗会盟,参照漠南蒙古,一体编设喀尔

喀三部,加强管理。阿尔楚尔之战全图苦

高喻长出。之或等言号置西

通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谈判的方式划定了两国

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权国家

性质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土

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意识转变。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5《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与拉丁文本影印文件论人口,清以前没有哪朝的人口数量比它更多。根据历代的官方统计,中国人口最

多时有6,000万人,学者估计宋明两代实际人口可能曾经超过1亿,但时间不长,也没有

。康乾时期,中国政治稳定,商业发达,加上财税制度改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了3

亿。1850年中国人口突破了4亿3,000万。今天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

势正是从清前中期开启的。总之清前中期的广土众民底定我们现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范围和人口规模,

更重要的是清前中期,中央政府对广土众民还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直接而有效的管

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19世纪中叶前中国人口消长示意困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鸦片战争前18世纪末7世纪前半叶17世纪晚期4.8

4.5

43

3.9

3.5

3.3

32.7

2.4

2.1

1.8

1.5

1.2

0.9

0.6

0.3012-

13世纪公元初17世纪中期人口数(单位:亿)清朝统治者十分擅长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他们将移风易俗和因俗而治有机的结

合,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举措,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格局,确保中央政令顺利地传达到辽阔疆域的每一个角落。移风易俗指向构筑大一统政治共同体。清朝统治者都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政治理想。在思想上他们强调天下一家的族群理念,主张满汉一体,满蒙一体等等。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皇太极把处理族群关系比作调和五味,“治大国

若烹小鲜”,要想族群关系融洽,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地“调剂”;顺治帝说“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说,无论中原民众,还是边疆族群,都是

“吾之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雍正帝说自己所用之人是“中外一家之人也”、

自己所行之政是“中外一家之政也。”这些说法所传达的政治理念是相同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中华民族是一家。第

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制度方面,清朝在中央有理藩院,专门负责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务。在西藏,清朝改变了前代的羁縻方略,派遣驻藏大臣长期保持驻军,目的是强化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控。乾隆晚期廓尔喀军侵略西藏,被清军击败。朝廷随后颁布了藏

内善后章程29条,稳定西藏的秩序,其中有一条就是确定金瓶掣签的制度,规定班禅达赖的转

世灵童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定才有合法性,这就把教权彻底

地纳入了政权之下,体现出切实的治理。拉萨大昭寺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被认定现场与油画创作在西南地区行之已久的土司制度,显露出封闭保守、隔绝争斗、势力做大等弊

病。雍正年间进一步推进改土归流,改土就是废除土司制,改成郡县制,归流就是

将治理土司地方的权力交给中央委派的流官,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地方割据的风

险,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管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此外,清朝还继承了中原王朝定期巡狩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南巡和北巡制度。这些年市面上有不少戏说康熙、乾隆下江

南的电视剧,所以大家对南巡大概不陌生。

实际上清朝皇帝不只有南巡,还有北巡,他们每年都会去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除了避暑,还要接见蒙古西藏的政教领袖,

举行秋狝、会盟、封赏、赐爵等活动,增

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万树园赐宴图》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设宴招待蒙古族首领的情景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康熙南巡图》(局部)当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清代的国家治理除了移风易俗,还有因俗而治。中华文化一直崇尚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理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面对地区族群的差异性,中央政府在统一政令文教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包容地方风俗的多

。清朝统治者十分擅长因俗而治,在东北主要实行军府制。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大将

军,兼管军政和民政。但在一些移民集中的地区,也会设府厅州县。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

制。同时满蒙贵族之间长期保持联姻通婚,300多年里通婚近600人,不论持续时间还是

通婚规模,以往朝代的和亲都是比不了的。满蒙之间亲上加亲,形同一家使蒙古成为拱卫

北方边疆的重要力量。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黑龙江将军府位于果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原址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华西路6号,2000年时迁入嫩江中的明月岛

.

黑龙江将军府是清代黑龙江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油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兴建,黑龙江将军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始驻爱辉,后移至嫩江县,康熙三f城,用龙江将军府设置期司,被清廷任命的76位里龙江将军中,曾有71位进驻齐齐哈尔的将军府印处理室政事务。1光绪铁路,将军府被沙俄占据长达七年之久、清末、民国和日伪时期,将军府鲁设置过黑龙江军事、财税、民政等机关。212000

要遗址移建至嫩江中的明月岛,移建的将军府占地6000平方米,不仅再现了原有建筑风貌,而且布有将军府历史文化陈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L伊犁将军府山

小mH

H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挑

九九六年十

月二十日公布自

生r在新疆,清朝在包括乌鲁木齐在内的东路,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道府州县,在北路、哈

萨克、蒙古、游牧民社会边设其佐,在哈密吐鲁番实行札萨克制,在南疆实施伯克制等等。总之,就是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同特点,灵活的用不同的政治文化机制实施有效的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最后我们再举一个法律的例子来说明清前中期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清朝给边疆族群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比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

西藏通志等等。但这些法规都有范围限制,是地方性的。能通行全国的只有大清律。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这些例子说明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的灵活补充,而非替代。构建天下一家的一体化治理,

始终是清王朝政治的主轴。而清朝对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智慧处理,广泛团结了满、汉、蒙、

藏、回等各族民众,实现了境内所有区域族群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

局由此底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巩固扩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刚建立后金政权时,自称女直,也就是女真或者金,以此表明自己是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的继承人,这种认同很快发生了变化,第二代皇太极开始参汉酌

金效法中国之治,加强中央集权。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反复讲到,自

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表示自身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但是他们也很清楚,清

初的统一战争带有强烈的族群歧视色彩,严重的激化了满汉之间的族群矛盾。随着统一大业完成,重建正统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的应对之策就是采取一

系列的举措,增进中华人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比如尊崇孔子,顺治帝封孔子为大成至

圣文宣先师。康熙帝南巡时特意前往曲阜拜谒孔庙,对孔子行三跪九叩的最高礼仪。康熙当年御

笔亲书的万世师表,现在还悬挂在曲阜孔庙的大殿上。此后还成为了定制。每一代清朝皇帝继

位都会为曲阜的孔庙题写匾额,比如重新的

阐释华夷之辨。表師世萬康熙亲笔“万世师表”明清之际,许多汉人知识分子喜欢用华夷之辨来强化满汉对立。

一直到雍正

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逆案。湖南乡下有一个名叫曾静的读书人,他给当时

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鼓励他继承先祖岳飞的遗志,起兵对抗女真后裔,他说

起兵不是谋反,因为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这件事被岳钟琪告发后,雍正皇帝觉得是个好机会,他亲自下场跟曾静辩论,

驳斥华夷之分,以正视听。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雍正帝认为,华夷之分的说法只适合分裂时期,大一统时期应强调华夷一家,因为

夷字本来不过方域之名,只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不是针对特定的族群,更何况儒家一

直强调天下之君唯有德者居之,是否拥有中华的正统,从来不看种族血缘,而是看谁更

有德性,能实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孟子明确说,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可舜和文王都成为了华夏天子,被

后世奉为楷模。如今清朝一统天下,保育万民完全有资格成为天下之主,难道只因为是

满人就不配吗?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雍正的这些理由说服了曾静,雍正又把辩论内容编成大

义觉迷录一书,颁行天下,派曾静到各地宣讲,比如确立新

的正统观,什么是正统?大一

统者得正统,什么是大一统的

核心要义是疆域统一,没有内

外之别,而不是华夷之分。束不上者未在京饰莊揽王光發果現王允得□

在的

同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大

鲸王究的萍现王允怡阿比那东思是灯惟桓规王究进以冬作

生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从疆域一统来看,清朝远远超过传统的中原王朝,显然

拥有正统。清代统治者还重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除了中原王

朝的,还有北魏、辽、金、元等北方族群政权的,也有割据

时期偏安之国的。这样就建构起一个连续不绝的中华王朝统

序,把边疆族群的政权都包括在内,比如改造儒学传统,将

道统与正统合一。中

绝8

线乾隆亲笔“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十分注重区分正统与道统的关系,道统归儒生,负责教化,

正统归皇权,负责治理。到清前中期出现了几位大皇帝,学问和政治才能不仅不亚于甚

至超过了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这就给道统与正统汇聚于皇权之下,提供了理由。举个例子在过去经筵一直是大臣给皇帝讲解经典,康熙帝学问好,他认为大臣对经

典的理解不如自己到位,便要求大臣讲完后增加皇帝复讲的环节。后来他又把复讲提前,让皇帝先讲,这样一来,经筵就变成了皇帝教育臣子的制度,

君即是师,师即是君,君师合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又尊称关羽为关帝。在全国各地建立关帝庙。当时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边疆

地区的关帝庙比比皆是。在西南地区羌人有白石崇拜,崇拜五颗石头,其中一颗就代表关圣帝君。苗族民众中则流传着关羽是火德星君的传说,仫佬人过年会贴关羽像旁边还要写上

秉烛达旦,忠义春秋。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此外,清代的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化民成俗的内容非常重要。地方官员被要求用乡约、社学等各种方式,将皇帝的圣谕和儒家思想在基层社会广

泛宣扬。受此影响,清代的许多乡规民约都体现出圣谕的内容。这一系列的举措借助大一统的政治实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合力,大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结果,满汉的族群矛盾逐渐缓解,士绅百姓开始认同清朝的正统地位,共同维护中

华。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

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清代政治大一统的条件,方便了各族人口跨地区的大规模迁徙。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规模很大,直到今天民间依然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些移民的故事。有些是微观的,我们从中看见了当年的民众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有

些是宏观的,我们从中看见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培育历程。土尔扈特人东归和锡伯人西迁,就是两个关于族群整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学锡伯族万里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锡伯族是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和新疆,一东一西的两头。其实清朝之前,

他们原本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1757年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战乱给伊犁

地区的生产力带来严重破坏,地荒牧凋,边防空

虚。为了守护新疆,开发新疆,清政府决定从沈

阳调遣1000名年富力强的锡伯士兵前往伊犁屯垦戍边。1764年也就是乾隆29年四月,

一千名

锡伯士兵,二十名骁骑校,连同3275名眷属,毅然的告别故土,踏上万里征途。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石刻锡伯族西迁路线按照规定,他们必须走塞外路线,这条路不但遥远,而且人烟稀少,有很多高山大

河。他们农历8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赶上蒙古高原的寒冬,暴风雪肆虐,大批的牲

畜因缺乏草料而死亡,最后只好借来一批马驼才继续西行。走到科布多,赶上阿尔泰山

积雪融化,山洪湍急,被困了好些天。过额尔齐斯河赶上汛期,只能用绳子拴着木筏渡

河。更难的是他们时常粮食断绝,只有靠挖野菜充饥,可是如此艰难的长途跋涉,1000名锡伯士兵没有一人开小差,朝廷给了三年时间,他们只用了1年零3个月就抵达了

伊犁,到达时人数不减反增,因为一路上孕育和诞生了数百个新的生命。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1766年锡伯人被安排到察布查尔县,组建锡伯营,是伊犁四营其中之一,集

军事行政生产于一体。在新疆他们驻守台站,巡查边界,平息叛乱,抵御侵略,

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安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本以渔猎为生的锡伯人硬是在伊犁花6年的时间开凿了当地第一条人工水渠。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这条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两百米的水渠,引来伊犁河水,滋润了锡伯人新开垦的数万亩土地,也滋润了南山脚下的维吾尔族屯田村庄。在新土地上,他们亲手播下从东北老家带来的五谷种子,从此养鸡蓄豚,自耕自食,以务农为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陌生的边疆又变成了新的可爱的家乡。锡伯人背井离乡,历尽艰辛,万里西迁,

航拍的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只为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边疆。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是祖国的大地,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乡。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卫,拉特蒙古又叫莫西蒙古,因为地处蒙古大漠

以西,明末清初漠西蒙古有4部,分别是

土尔扈特、准噶尔、和硕特和杜尔伯特。

17世纪20年代,准噶尔部崛起后,经常欺

凌其他三部,土尔扈特人打不过准噶尔,只能选择走。于是在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

年,大约5万帐土尔扈特牧民远迁到伏尔加河流域一带,与沙俄为邻。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皇清职贡图》(1769年)中的“土尔扈特台吉、妇”和“土尔扈特民人”尽管身在异域,土尔扈特人依然心系故土,他们保留着固有的语言、文化生活

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且不断派使臣朝觐清朝皇帝。而清政府对来朝的土

尔扈特使者也总是热情接待恩赏有加。康熙帝还派图里琛不远万里前去探望,给土

尔扈特人民带去了来自祖国的关怀。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与此同时,沙俄则对土尔扈特横征暴敛,强征其族人从军,还要贵族子弟做人质,这些使土尔扈特人萌生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1770年11月已经西迁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尔扈特人,在年轻

的首领沃巴西的率领下,毅然决定启程东归,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但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征途之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想。先有数万沙俄追兵,又有其他部落奉沙俄政府之命出兵阻截,加上沿途不断遭到抢掠,土尔扈特的人畜损失惨重,好不容易穿过哈萨克草原,绕过巴尔喀什湖,眼见祖国在望,却不幸被强敌围困,那几乎是一个绝境。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土尔庭特部西迁后的较地沙僧政府1701年修筑的包围工事沙值军队追装方向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路线对比俄

罗位,

1628年土尔腹特部酒迁路线

1771年土尔庭特部东归路线尔

加E地中章

斯伊国0

貌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戈壁滩中,十几天断水断草,许多牲畜饿死渴死,没有粮食,

没有水的人们只好用死去牲畜的肉和血来果腹解渴,这使得瘟疫流行。许多土尔扈特

人倒下了,就连年轻的渥巴西的生命也令人担心。1770年11月已经西迁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尔扈特人,在年轻的首领沃巴西的

率领下,毅然决定启程东归,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流落海外的渥巴锡像(马大正为“道中华”供图)

▲《回归祖国》图特写(“道中华”公众号)在这前途未卜的危机时刻,两位英雄挺身站了出来,江基尔巴图尔和扎瓦巴图尔

他们宣誓忠于渥巴锡汗,忠于东归的初心使命,他们团结33,000个家族的最后力量,

发挥出惊人的勇敢,同强敌进行了殊死的战斗,艰难突破了重重围困,向着中国的方向前进。这还没完,被突围的敌人重新集结,一路追赶。最后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筋疲力尽的土尔扈特人终于望见了前来迎接的清朝军队。就这样历时8个多月,行程1万多里,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