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国甲卷01)(全解全析)_第1页
语文(全国甲卷01)(全解全析)_第2页
语文(全国甲卷01)(全解全析)_第3页
语文(全国甲卷01)(全解全析)_第4页
语文(全国甲卷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文学在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个“现实”是包含几亿读者、上千万写作者、数十万签约写作者、数百家网站、数万部作品的网络文学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与网络读者产生互动,并以此创作获得收入的文学作品才可称为网络文学。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接续的是中国传统类型小说的文脉,有人将网络文学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从文学的功能上说,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的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那么,网络文学是否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呢?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救国、图强是文化先驱们面临的根本任务,因此他们认为应当致力于器物之变、制度变革和文化变革。中国现代文化变革借助于文学,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的文学,普通平民代替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成为作品的主人公,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等悲苦的人物形象,整体风格是沉郁的、悲凉的。在文化上,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在文学形式上,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全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对民众启蒙的意义下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增强,文学的消遣功能增加,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与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发展相契合,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写作的内容和风格自然也有较大改变。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风格。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改革开放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大批通俗化、消遣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读者;改革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有大量的消遣娱乐时间来阅读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文化与文学资源;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文化自信,带来了网络文学积极、开朗、乐观的格调。(摘编自周志雄《文学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是因为其更偏重文学的娱乐功能,注重读者体验,重视寓教于乐。B.面对落后挨打的局面,文化先驱们着力于器物、制度及文化的变革,以完成救国图强的根本任务。C.五四新文学在主人公身份、思想文化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做出的改变,都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D.网络文学常运用符号、表情等方式进行表达,语言风格轻松戏谑,这与作者和读者的喜好有关。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界定网络文学,又进一步对网络文学的功能做了说明。B.文章从发展变革历程的角度对比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皆在突出二者在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C.文章论述了现当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说明文学作品与历史语境密切相关。D.文章对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持肯定态度,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当今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重视读者体验感受和娱乐功能的表达,传统文学更侧重于将娱乐当作实施教化的途径。B.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封建旧文学、贵族文学和山林文学,说明这些文学已无可取之处C.网络文学在创作时接续传统,和类型化的通俗小说有相似之处,但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D.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世俗化和多元化色彩大于对民众的启蒙意义,这使文学边缘化成为必然。【答案】A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其偏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寓教于乐”强加因果。依据原文“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接续的是中国传统类型小说的文脉,有人将网络文学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从文学的功能上说,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可知,这并非“网络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原因。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突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内容和风格不同”分析有误。文章比较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主要是突出二者历史语境及功能不同,“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强调的才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内容和风格不同”。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传统文学更侧重于将娱乐当作实施教化的途径”于文无据。原文是“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B.“这些文学已无可取之处”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并不能说明这些文学在精神和形式上无可取处;D.“这使文学边缘化成为必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增强,文学的消遣功能增加,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与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发展相契合,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推断过于绝对且无因果关系。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节选)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为什么说读书是个人的事情呢?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他们广泛阅读,所以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独立的眼光,尤其是当他们通过阅读来观望这个世界的时候。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阅读涵养了我的性情、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我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中华读书报:如果让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B.书单指定的经典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生就会疲于阅读。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此次访谈,既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明确的阅读期待。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D.在采访温儒敏时,主持人所提问题紧紧围绕访谈话题,“您”的称呼又体现了对被采访者的尊敬。6.(6分)引导中小学生多阅读,对学生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B6.①能提升读写能力。多阅读一些深的、不太懂的、不同领域的书,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读写能力。②能培养独立眼光。多阅读的人不会随波逐流,选择阅读书目时有自己的喜好,观望世界时有独立的眼光。③能涵养性情,充实灵魂。多阅读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填充精神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任务过多,学生就会疲于阅读”错误。根据原文,主持人谈到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时,温儒敏的回答是“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兴趣。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明确的阅读期待”错误。在回答问题时,温儒敏先生并没有涉及明确的阅读期待和历史眼光,他回答的内容都是结合他本人的读书经历和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阐述的。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可概括出:中小学生多阅读能提升读写能力。多阅读一些深的、不太懂的、不同领域的书,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读写能力。。根据“而真正的爱书人,他们广泛阅读,所以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独立的眼光,尤其是当他们通过阅读来观望这个世界的时候”可概括出:中小学生多阅读能培养独立眼光。多阅读的人不会随波逐流,选择阅读书目时有自己的喜好,观望世界时有独立的眼光。。根据“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以及温儒敏提到自己高中时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可知,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有助于涵养性情,充实灵魂。多阅读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填充精神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可概括为:中小学生多阅读能涵养性情,充实灵魂。多阅读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填充精神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白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长得低的槐花就顺手折下;长得高的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里,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儿。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绑钩子的竹竿越来越长,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低的槐树枝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槐树枝都被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我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花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奶奶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来看婆。”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斩不断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歌)……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槐花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落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到。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用词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C.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8.(6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9.(6分)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答案】D8.①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且与首段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浑融完整;②内容上,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更好地表达了缅怀故乡亲人这一主题;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9.①“形散”体现在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动,结构自由;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神聚”体现在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分析错误,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怀念亲人、追怀过去的文章,表达的是时光流逝,缅怀故土与亲人的感情,选项将文章主题界定为“乡土文化消逝”属于刻意拔高。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点题,是否与文中的某些段落照应;从内容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突出、升华了主题;从手法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回味悠长,是否以景结情;等等。①结构上,“我折下一串槐花”呼应了文章的标题“老屋后的槐花树”并且与首段“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融完整;②内容上,“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我”和泪轻嚼槐花,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怀念故乡和亲人的主题;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言已尽而意无穷,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审题可知,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据此可知应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进行分析。“形散”:就是要分析本文的外部形态,可从选材、行文脉络、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这篇散文从选材上看,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文章的构思上看,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和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神聚”就是线索清晰、主旨集中。这篇文章以“槐花”为线索,将所有看似散乱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选材、组织架构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均是为表达怀念故乡亲人这一主题服务的。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之必存,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晏子A归B未至C而君出D令E趣F罢役G车驰H而人趋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复事”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B.“遂如大台”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C.“不敢伐其功”与成语“矜功自伐”中的“伐”字含义相同。D.“以其所有共我”与“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共”字含义不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让百姓为自己建造大台,百姓痛苦不堪,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他们将劝谏的希望寄托到晏子身上。B.齐景公问古代圣明君王的品行,晏子说他们公正、不偏私;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而对百姓有恩惠。C.要改变齐国不利的局面,晏子认为需要齐景公放下身段,用丰厚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省劳役,来向百姓致歉。D.齐景公以忠爱君主为由要厚葬梁丘据,但晏子认为,只有一个梁丘据忠爱君主是有问题的,劝止了不合理的厚葬。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2)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答案】BCGDB13.(1)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2)不曲从私党,不喜好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晏子回去,还未到,齐景公就下令赶快停止修筑大台,(人们听到后)人与车各自快速散去。“晏子归”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应在B处断开;“未至”的主语仍然是“晏子”,意思完整,后面断开,应在C处断开;“君出令趣罢役”是主谓宾结构,“车驰而人趋”说的是景公下令后产生的结果,“车驰”和“人趋”都是主谓结构,由“而”连接,应在“车”前断开,应在G处断开。故在BCG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奏报;返回、恢复。句意:奏报完出使的事宜。/约束自己的私欲,使行为恢复到合乎先王规定的礼仪要求,就是仁。B.正确。到、往。句意:就向大台走去。/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C.正确。夸耀。句意:不敢夸耀自己的功劳。/自以为有功劳而自我夸耀。D.错误。含义相同。供给。句意: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错,由原文“德行教训加于诸侯”可知,是说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诲施加于诸侯。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傲”,傲慢对待;“好”,喜欢;“从”,放纵。(2)“阿党”,曲从私党;“私”,喜好;“不得容”,不被容忍。参考译文:晏子出使鲁国,等到他返回来,齐景公正让齐国百姓为自己修筑大台,季节已到寒冬,还是修筑不停,而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齐国的百姓都盼望晏子(能够劝谏停止工程)。晏子回到国都,奏报完出使的事宜,齐景公请他坐下来,饮酒取乐。晏子说:“君王如果赏赐我,我请求为君王唱一支歌。”他歌唱道:“平民百姓说,冰冻的雨水浇洗我,怎么办?上天摧残我,怎么办!”歌唱完毕,感慨叹息而流下了泪水。齐景公挨近晏子劝止他说:“先生为什么伤心到这种地步?大概是为了修筑大台这个工程吧!我将很快停止它!”晏子叩拜了两次。走出宫廷一言不发,就向大台走去,他拿着木棍抽打那些不干活的人,说:“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都有遮风挡雨的房屋,用来避免干燥潮湿,君王建造一个大台而不赶快为他修筑好,为什么?”齐国人都说:“晏子帮助君王干坏事。”晏子回去,还未到,齐景公已下令赶快停止修筑大台,(人们听到后)人与车各自快速散去。孔子听了后,叹了一口气说:“古代善于做臣子的人,好的名声归于国君,灾祸归于自身,在内部就相互研讨国君不好的方面,在外面就极力称赞国君的道德仁义,因此即使是侍奉懈怠的君主,也能使他能治理好国家,使诸侯来朝见,而却不敢夸耀自己的功劳。晏子就是这样的人啊!”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诸侯不喜欢他,百姓不亲附他。齐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品行怎样?”晏子回答说:“他们品行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谄的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不喜好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诲施加于诸侯,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齐景公说:“既然如此,那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省劳役,用来向百姓致歉,这可以办到吗?”齐景公说:“好。”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想丰厚地为他办丧礼,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我冒昧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慰问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如今四境以内的人,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吴潜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的“酿花”之语暗含着花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生动而别致。B.这首词先言百花竞放,再写杨柳带烟,这些典型景象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想象。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山采撷、临水垂钓。D.有人认为一品高官值得艳羡,却不知他们也有必须处理繁杂事务的劳烦。15.(6分)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答案】14.C15.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田园之美,如杨柳飘拂、百花竞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田园之乐。②直抒胸臆。词人写自己盘桓闲亭、钓鱼饮酒、闲来高眠,一举一动尽显自得之乐,描述了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③对比。词人把一品高官的劳神费心与自己的恬然自得作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安贫乐道。【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于文无据。从后文“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等描写中看不出作者身体不好。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首先,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中“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写出了当时作者居住的田园之美景,从而衬托田园生活之乐。通过写春天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其次,作者也采用了直抒胸臆的直接抒情的手法。如词中“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通过描写作者每天钓鱼赏景,饮美酒,得悠闲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词人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此处是直抒胸臆。最后,词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中将作者“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的生活与一品高官“多少事,碎心田”的生活状态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3)“子规”又称“杜鹃”“杜宇”,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表达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谀、谗、谄。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小题。从期盼到相会,从重逢到告别,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圆满落下帷幕。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收获201枚金牌,创造了亚运会的历史最佳战绩。赛场上,运动员留下了许多精彩瞬间,但在赛场外在这座城市看不见的角落,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9月23日开幕式结束后,超7万名观众“丝滑”离场。9月24日,在亚奥理事会与杭州亚组委官方新闻发布会上,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高度赞扬了开幕式:“7万人全部离场仅用时40分钟,可以说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开幕式!”“丝滑”来源于精心组织,为确保观众能安全快速进出场,杭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与属地公安、赛事场馆、地铁运营等单位建立了多方联动机制,开展了多次综合演练,甲。亚运期间,钱塘区辖区有4个亚(残)运竞赛场馆,加上中秋节钱塘江迎来最佳观潮季,钱塘分局下沙东公安检查站也迎来大量车流。为了实现安检工作的快速、便捷,乙。当入杭车辆通过收费站,被引导进入公安检查站进行检查后,车辆只需稍许停靠,不到20秒就可以完成检查。同样便捷的还有各亚运场馆以及亚运村的安检通道,手持设备,轻贴、蹲下、起身,只用几秒钟,安检便完成了。安检组组长肖闯说:“我们都是微笑上岗,既要保证‘村’里的安全,又要让即将入住的亚运大家庭成员感到①。”为保障亚运赛事平稳有序进行,各个赛场的安保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联络,丙,防止错过重要信息。但在桐庐马术中心却是例外,民警们②地把手机音量调小很多。“因为马匹比较胆小敏感,突然的声音和强光刺激等都可能使正在训练或比赛的马匹受惊,影响竞赛状态”。桐庐马术场馆安保主任方恒介绍道,不仅马术比赛是对骑手和马匹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安保团队的考验。在赛场内外的场馆护航团队没有完整看过一场比赛,比赛期间,他们要在场馆内外执勤;比赛结束颁奖仪式开始时;则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引导观众安全有序的离场。背对赛场、面对观众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没完整看过一场比赛,但每次国歌响起,他们都会③,久久不能平复。17.(3分)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选文中“丝滑”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B.1964年,“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D.1978年,湖北黄冈中学庆祝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四名考上大学的同学像英雄一样胸前戴着大红花,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18.(3分)在文中①②③位置填入适当的成语。19.(3分)画线句子在标点和表达上有两处错误,请改正。20.(5分)请为选文这一新闻报道拟写一个小标题(20字以内)。21.(6分)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表达逻辑严谨,语意畅通。每处不得超过18个字。【答案】D①宾至如归

②不约而同

③热血沸腾19.影响竞赛状态”。修改为影响竞赛状态。”“不仅马术比赛是”修改为“马术比赛不仅是”20.示例:圆满的不只是金牌,还有这些瞬间21.甲:做好相关应急保障准备乙:检查站的检查流程进行了全新升级丙:有的民警还会特意把手机音量调大【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丝滑”是指如丝绸般顺滑,在材料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大量观众快速、利索地撤离会场。其引号用法为特殊含义。A.引号用法为表示强调;B.引号用法为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用法为表示强调;D.引号用法为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即将入住的亚运大家庭成员”可知,此处是指让来到各亚运场馆以及亚运村的人感到服务的热情周到,所以可填“宾至如归”。宾至如归: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②处,根据空后句“因为马匹比较胆小敏感,突然的声音和强光刺激等都可能使正在训练或比赛的马匹受惊,影响竞赛状态”可知,此处是指民警们怕马匹受惊,没有经过商量就都把手机音量调小很多,所以可填“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③处,根据空前句“背对赛场、面对观众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没完整看过一场比赛,但每次国歌响起”和空后句“久久不能平复”可知,此处是指每次国歌响起,赛场内外的场馆护航团队都是激情高涨,所以可填“热血沸腾”。热血沸腾:原指血液在身体中快速流动,将内脏产生的热量带到全身,比喻激情高涨。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因为马匹比较胆小敏感,突然的声音和强光刺激等都可能使正在训练或比赛的马匹受惊,影响竞赛状态”是桐庐马术场馆安保主任方恒说的一句完整的话,所以句号应在引内,即把“‘影响竞赛状态’。”修改为“‘影响竞赛状态。’”。第二处,“是对骑手和马匹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安保团队的考验”主语都是“马术比赛”,所以应把主语放在关联词语前,即把“不仅马术比赛是”修改为“马术比赛不仅是”。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首先要找出重要的语段或语句,主要看导语,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背景材料。最好用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作为标题,以突出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力,吸引读者注意。根据第一段“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收获201枚金牌,创造了亚运会的历史最佳战绩。赛场上,运动员留下了许多精彩瞬间,但在赛场外在这座城市看不见的角落,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可知,本文不仅介绍了本届亚运会我国金牌上取得的成绩,还介绍了赛场外工作人员的默默守护,根据二三四段内容可知,文章重点介绍了赛场外工作人员的感人事迹,所以拟写本则新闻的标题要概括出本届亚运会金牌的圆满,还要概括出感人的瞬间,比如可拟写“圆满的不只是金牌,还有这些瞬间”。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开展演练的目的,根据原文“为确保观众能安全快速进出场,杭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与属地公安、赛事场馆、地铁运营等单位建立了多方联动机制,开展了多次综合演练”可知,开展演练的目的是做好观众进出场的相关应急保障准备,故此空可填“做好相关应急保障准备”。乙处,根据空后句“当入杭车辆通过收费站,被引导进入公安检查站进行检查后,车辆只需稍许停靠,不到20秒就可以完成检查”可知,此句是对前文的说明,车辆之所以不到20秒就可以完成检查,是检查站的检查流程进行了全新升级的结果,故此空可填“检查站的检查流程进行了全新升级”。丙处,根据原文“防止错过重要信息”“但在桐庐马术中心却是例外”“把手机音量调小很多”可知,此空所填内容是指各个赛场的安保人员的手机音量,应和“把手机音量调小很多”相反,故此空可填“有的民警还会特意把手机音量调大”。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冲浪者要翱翔海浪之上,不仅要有惊涛骇浪和合适冲浪板的协助,还须拥有高超冲浪技巧、强大的勇气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