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
单位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
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
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
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
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
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
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
进
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
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
试。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
是一亿,……
教学反思:本科时设计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发现规律,
这正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价值。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大数。
【教学方法】
指导练习,练习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练习讲解
三、教材第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指名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说共有34300个正方体。
四、教材第4页第3、4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按要求数数。
四、完成其他的习题。
五、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由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去复习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研究
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
的信心。
第三课时:人口普查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
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出来。
五、小结: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较大数的读、写法,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思路时应注重两点:1、分析在前,动笔在后,从而培养学生的动口、动
手能力。2、重过程,更重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大数的意义。
2、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法,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位数的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
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较大的数。
【教学方法工组织练习,质疑解难。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要求学生把小黑板上的数写出来,再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给每个数分级,然后读出来。最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8页的2、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中互相交流、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读或者写出下列各数。
28440000162000000
三十六万零四二十五万五千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练一练
教学反思: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劣,如果一味的按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
教学过程,并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
教学模式来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五课时:国土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
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较大数据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利用知识经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
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
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
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
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
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
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内容是比较数的大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用类比
的方法进行学习。2、注重解后反思,提高学生对数学结果的自我判断能力,
并在反思中提升对数学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六课时: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T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生活中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用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探索“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知道我国现在有多少人口吗?学生根据了解,知道大约有13亿人口。教
师引导学生了解13亿人口是近似数,不是精确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
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
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
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
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
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
是“四舍的”。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148000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150000棵。
148264^15万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合作在探究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
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第七课时:数学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
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时代,用什么办法来记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教师: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记数。这节课我们
就从结绳说起。
二、阅读探究
1、教师让学生看教材13页第一幅图,并指导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得哪
些信息。
教师介绍:石子记数与结绳记数都是“逐一记数”,体现了数学“一一对应”
的思想。
2、让学生看看第2-4幅图,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的记数方法,我们现在的10
个数字,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这种数字称为印度-阿拉伯数字。
三、小结:通过对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的了解,你有什么想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数学阅读活动课,是对这一章知识的完善。在教学中,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又为提高学
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供素材。
第八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T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
二、熟练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按要求进行改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情感与价值观
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收到热
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读出下面的数
7800150019400070749007072796900
写出下面的数
一亿四千八百五十万十一亿五千九百四十万五千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4页1、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第4、5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指名来完成练习题。
三、提高训练
在报纸上收集几个大数,会读出这些数。
四、小结:这节课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练习课,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切入点,一”一切围绕学
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展开,提供了较多而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有
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交流。在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与人分享的氛围中
重现数学学习的过程。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
2、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经历“看一看”、“认一认”等数学活动,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6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
“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
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
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
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6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
两种。
三、反馈应用
完成试一试1、2题。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探索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
系,不但降低了难度,而且渗透了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课时: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经历试一试、折一折的过程,体验探
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
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
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
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
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
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
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五、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的试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和思维的积极性。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能给抽
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认识垂线。动手用三角尺画垂线,体会两点到线
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发现数学规律的情
趣。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
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
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一,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
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
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
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
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
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
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是
从问题开始的,在引入新课之后,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
学生认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辨认平角与周角。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平角、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
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
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
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
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
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角的过程,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其始终
相信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可以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
(1)用N1测量N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N1得到N2,用N1测量NA和N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
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NA和N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强调“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特点,让学生体
验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体会到生活中角的大小的测量。教学过程中,强调
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精
神。
第六课时一:画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实践体验,掌握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感悟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儿种方法画?
(一)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4、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画角,首先让学生之间动手,活动过程中
小组积极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培养了学生
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本节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
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画角。
第七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找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2、会量角的度数和折指定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
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
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五、作业
教学反思:教学中,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这节课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多次展示之间的机会,锻
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第八课时:走进大自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更大的数。
2、进一步认识线与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这是一个青少年活动营地。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上有些
什么?
指名汇报。
二、探究新知
1、读写数
2、教师:请同学们读写下面数。
373520013340001000000000893276402
十万一百七十万十七亿零四千
三、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看31页图。
教师:从A点到小房子哪一条路最短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画一画。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合作探究。(课本32页图)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2、利用教具组织学生进行操作。
四、小结: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走进大自然
3735200读作:三百七十三万五千二百
1334000读作:一百三十三万四千
1000000000读作:十亿
十万写作:100000
一百二十万写作:1200000
十七万写作:1700000
教学反思: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好的实际问题容易激起学生
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离我们
很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要困难有:
1、学生一见到实际问题就畏惧,不能大胆解决问题。
2、学生对实际问题不熟悉,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帮
助学生树立学好知识的信心。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
惯。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
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
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儿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
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
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
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
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一,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
以免出现遗漏。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114X21=竖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运算,它是在一位数乘三位数的
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目的是探索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运算方法,在设计
这节课时,注意以下几点:
1、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引入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运算。
2、小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
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
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
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
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
“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
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22X32X28=教学挂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时要求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
索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强
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在探究中进行学生参与学生的交流合作。
第三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计算、估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知识的逻辑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
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
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的知识,
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能应用所
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o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X9=9999X9=99999X9=
12456+4568-3216=484124-19=
467664-(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
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
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
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2、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
道练习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
计算器常用的功能键
a.开关及清除键b.运算符号键
c.数字键d.等号键e.小数点键
用计算器计算:25*4=
操作过程:2---5----*----4----=
屏幕显示:100
教学反思:本节课给学生留有较大的余地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既有利于
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又注重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的素
材。教学过程中,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气氛,让学
生在交流合作中进步。
第五课时:探索与发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X1=11X11=111X111=1111X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
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X99=999X999=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X9999,99999X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1*1=1142857*1=142857
11*11=121142857*2=285714
111*111=12321142857*3=428571
1111*1111=1234321142857*4=571428
11111*11111=123454321142857*5=714285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猜想、归纳能力和探索
能力,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
品质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计算工具的演变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算筹计算——算盘——计算机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活动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能
力和探索能力,让学生体验、经历和感受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因此要结合
学生实际加以落实,而不要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第七课时: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结合律和结合律进行简
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现类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
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
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2、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
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3、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小结:乘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样的?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X(5X4)=6015X25X4=1500
教学挂图(3X5)X4=6015X(25X4)=1500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学到知识,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
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
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第八课时: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
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
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
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
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X9+4X9=9040X25+4X25=1100
教学挂图(6+4)X9=90(40+4)X25=1100
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
教学反思:教学中,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这节课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多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锻
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并给予适当鼓励
和表扬,使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九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计算定律的运用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
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
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
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
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四
教学反思:在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如本节复
习课从一般的运算到乘法的简便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
学会学习。
第十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
自我鼓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
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
行还是互相垂直。]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
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
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整理和复习前段所学知识。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自主
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过程经历、情
感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了解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锻炼学生观察探究,主
动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数学中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
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
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
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
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
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
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
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
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
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
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
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
白勺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
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官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
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关注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关注学生是否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别旋转
现象,而不是死记硬背;关注学生是否在操作活动中提高了操作水平和创
新水平。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
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
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
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
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
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一,
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
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
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
法。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都围绕教学目标来
进行的。学生既复习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
了学生的作图能力与数学归纳能力,并在活动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三课时:数学欣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练习、巩固、加深对平移、对称和旋转这些变换
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教学准备]:方格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
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
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
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
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一,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
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
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
后再进行描绘。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
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
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
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
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
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
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
否正确。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
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
行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
也不作测试。
在电脑中进行,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
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
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
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
想与设计的过程。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四、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练习课,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尤其在难点的
突破过程中,更是充分地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学生选择不同的
变换方式,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训练了学生
思维。
第五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买文具(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
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逻辑之美,激发学习的兴
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基?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准备]:10元人民币8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
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
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
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⑵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⑶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
问题。
⑷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
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公安学院《书法与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创新创业》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科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时间序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表面工程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大学《服务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日照市五莲县2025届五下数学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建筑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省泉州市泉外、东海、七中学、恒兴四校2025年初三摸底联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浙江温州十五校联盟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JJF(京) 124-2024 智能电表电动自行车充电辨识模组校准规范
- 2024年河南水利厅厅属事业单位招考(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2风电机组吊装施工组织设计
- 一例下肢静脉血栓疑难病例护理讨论1
- 护士中级职称竞聘述职课件
-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道德修养手册
- 2023年度学校食堂食品从业人员考核试题(附答案)
- HIV感染产妇分娩母婴阻断演练脚本
- “企安安”动火作业报备操作指南
- DL∕T 794-2012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 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完整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