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司门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时鲁简肃公宗道方为司户参军,家贫,食口众,禄俸不给,每贷于王,犹不足,则又恳王予贷俸钱。
鲁御下严,库吏深怨之,诉鲁私贷缗钱,州并劾王。王谕鲁曰:“第归罪某,君无承也。”鲁曰:“某贫不给,以干于公,过实自某,公何辜焉。”王曰:“某碌碌经生,仕无他志,苟仰俸入,以养妻子,得罪无害,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君年少有志节,明爽方正,实公辅器,无以轻过辄累远业,并得罪何益?”卒明鲁不知,而独受私贷之罪。鲁深愧谢不自容,王处之裕如,无慊恨色。由是沉困铨管二十余年。
晚用荐者,引对吏部,状其功过,奏内有鲁姓名。时鲁已参大政,立侍殿中。仁宗目鲁曰:“岂卿耶?”鲁遽称谢,且具陈其实。仁宗叹曰:“长者也。”先是有私过者,例改次等,由是得不降等,诏改大理寺丞,仕至省郎,累典名郡,晚年田园丰腆,子孙蕃衍,寿八十九卒,亦庇贤为善之报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食口众,禄俸不给(供应)B.某贫不给,以干于公(求取)
C.过实自某,公何辜焉(对不起)D.仁庙目鲁曰(用作动词,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以轻过辄累远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禄俸不给,每贷于王/皆以美于徐公
C.引对吏部,状其功过/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孙
D.亦庇贤为善之报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缮甘愿独当罪过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家贫,食口众,禄俸不给。②鲁御下严。
③仕无他志,苟仰俸入,以养妻子,得罪无害。④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
⑤实公辅器,无以轻过累远业。⑥时鲁已参大政。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做司户参军时家贫,人口多,俸禄不够开销,常常借贷,还不够用,不得已挪用了公家的钱。
B.王缮认为鲁宗道年轻,有志向操守,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有用人才。
C.王缮晚年因有人举荐,被召到吏部述职对答;由于鲁宗道说出了当年的实情,而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
D.王缮庇贤为善,终于得到好报,晚年不但升官发财,而且多子多孙,尽享天年。(二)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选自《大唐新语·卷之四·执法第》)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罗告其主罗:罗织罪名。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推:审问。C.草状以闻闻:听闻D.有功居司刑居:担任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其奴所告夜醮。②吾属今为之虏矣!B.①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①卿比按,失出何多也?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D.①则天默然久之。②作《师说》以贻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5.翻译句子(1)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3)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三)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陛下纵自轻纵:放纵B.余皆股栗股:大腿都迁为中尉迁:升官D.独先严酷先:把……放在先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上目都居岁余侧目而视丞相条候至贵居也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B.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C.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D.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不发私书发:拆阅B.问遗无所受问遗:赠送
C.请寄无所听请寄:私人请托D.郡中不拾遗拾遗:古代一种官职4.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2)致行法不避贵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5.“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官,得“苍鹰”绰号。12.C让……听到;禀告
13、B古义:确实。今义:“正处在”“合理合法”等。14、A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介词,“在”/介词,“比”。C.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15.A(B.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附译文: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器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则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器,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四、1、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2、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3、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一、1.A2.D3.D4.C5.C6.B
二、1.C2.B3.B4.C
5.B(
长史欣并未劝章邯反叛)三、1.B2.A3.D4.eq\o\ac(○,1)Beq\o\ac(○,2)C5.B郅都是河东大阳人,任郎官奉事汉文帝。汉景帝时,任中郎将。郅都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他曾经有一次随从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在厕所,野猪也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意,郅都不去救。景帝自己要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伏在景帝跟前说:“死了一个姬妾,再选进一个姬妾,天下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皇上纵使不重视自己,对祖宗对太后该怎么说呢?”景帝返回不去救了,野猪也没伤害贾姬。太后听说这件事,赏给郅都金百斤,皇上也赏了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第二节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逐渐积累虚词知识。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20个,它们是:乃、且;为、于、与、以、因;而、然、若、则;乎、也、矣、焉何、其、之、者、所;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将来还要补充。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助词〖者〗1、结构助词“者”: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叫作“者字词组”。(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份。例如:①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响应的人)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时候,近的时候)③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起早走路的人)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人那接受的东西)⑤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肉为食的人)⑥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⑦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种东西)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语后,相当于“的”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③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2、语气助词“者”①
陈胜者,阳城人也。(提顿语气,可不译)②
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者。(突显语气)3、音节助词①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向者”、“古者”、“昔者”、“曩者”等。助词〖所〗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动”、“所·介·动”称“所字结构”。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例如:①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考虑的事,思念的事)②
可汗问所欲。(想要的东西)③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做的记号)④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走来的地方)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例如:⑤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⑥
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这时“者”字是中心词,“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附:名词“所”、数词“所”〗名词“所”: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例如:①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处所)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地方、地点)③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位置)数词“所”: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左右”等。例如:①
父去里所,复还。②
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③
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语气副词〖其〗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例如: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也许”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此处反诘语气,“其”可译为“难道”。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此处期望语气,“其”可译为“可要”。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此处委婉语气,“其”可译为“还是”。总之,并不是“其”字本身有这些含义,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而是根据句中的语意,选一个适当的词语译它。语气副词〖曾〗zēng语气副词的“曾”,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出乎意料”的语气,可译为“竟”、“竟然”、“原来”等。例如:①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②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③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附:代词“其”;时间副词“曾”〗“其”1、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第三人称:“他、他们,它们,他的”也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的”2、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其中的”“曾”作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三、兼词:诸、焉、盍文言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词,叫兼词(又称“合义词”),即它一身兼有两个词的含义。兼词不多,这里讲三个。兼词〖诸〗兼词“诸”,在句中是“之于”,在句尾是“之乎”。即处在句子中间,它等于代词“之”加介词“于”,在句子末尾,它等于代词“之”加语气助词“乎”。例如:①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第7页)译法:告诸往——告之于往——于往告之——把往事告诉他;②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3页)译法:有诸?——有之乎?——有这事吗?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④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孟子》31页)[附:代词“诸”]代词“诸”,为指示代词,可译为“众”、“各位”、“那些”“别的”、“各”等。兼词〖焉〗兼词“焉”用在句尾,等于“于之”或“于是”,即介词“于”加代词“是”。这样看来,“焉”作兼词时,一个字就是个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后,就是该动词的补语。例如: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译法:父异焉~~父异<于是>~~父[于是]异~~父亲对此感到诧异。②复到舅家问焉。译法:问焉——问<于之>——问到这件事[附:代词“焉”,助词“焉”]一、“焉”作代词,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怎么样”等。例如: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哪能)②杀鸡焉用牛刀。(怎么,何必)二、“焉”作助词,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呢”、“啊”等。例如:①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了”)②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啊”)兼词〖盍〗兼词“盍”是“何不”两词的合义。例如: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译法: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言尔志?——为什么不各自谈你们的志趣呢?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中,后面的谓语部分,是对前面的主语进行判断的,即指出它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等等。现代汉语中,判断句以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例如:“陈胜是阳城人”。但是在早期的古汉语中,没有判断动词,古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的。例如:陈胜阳城人。秦,虎狼之国。由此可见,文言判断句的基本特征,是名词性谓语。文言判断句,分有标志的,无标志的,两大类。(一)无标记判断句即在句中,除名词性谓语表判断外,再无其它任何词语可作判断的标记。就象陈胜阳城人。秦,虎狼之国。(二)有标记判断句在名词谓语这一判断句的基本构架中,有时为突显判断意味,而在句中加进一些辅助性词语(助词、副词),它们成了判断句的标记。1、加进助词“者”、“也”,以突显判断。……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陈胜,阳成人也。……者,……。陈胜者,阳城人。例如:①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②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③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④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这种句式在翻译时,要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注意:这里的“者”字,只表示一种提顿的语气,不起别的作用,“也”字表示判断语气。2、加进副词“乃、为、即、则、亦、皆”等,以突显判断。例如:①
身非木石。②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③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⑥
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⑦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也。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
相如,素贱人。⑩
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11荆州北据汉、沔,……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要注意,这些副词并不是判断动词,不起判断作用,起判断作用的仍是后面那个名词性谓语。这些副词只是谓语的状语,对后面谓语(名词)进行修饰限定的。结果此处就形成了副词修饰名词的情况,这一般是不行的,此处之所以允许,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注意,也只有在这种句式中,副词才可修饰名词。这种句子的翻译方法是,在翻译时,要在这些副词的后面加进判断动词“是”,用“是”起判断作用,这些副词转而给“是”做状语了。3、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由“是”起判断作用,这就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同了。例如:①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
问今是何世。③
斯是陋室。④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汉代以后,“是”字有时作判断动词,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中极少见。二、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施动者,叫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受动者,叫被动句。广播员播发新闻。(主动句)新闻播发了。(被动句)下句,主语“新闻”是谓语“播发”的受动者,叫主语被动式,也叫被动句。被动句的格式,大致如下:(一)无标记的被动句:新闻播发了。就是无标记被动句,句中无任何标记显示主语的被动地位,我们只能从句中的语意上,领会它的被动性。例如:①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
珠可历历数也。(二)有标记被动句为标明主语的被动地位,在谓语动词之前、之后,加进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或介宾词组,这些就成了被动句的标记。1、用表示被动的介词“被、见、为、受”等作状语,表主语之被动:①
新闻被播发了。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用介词“于、以”等,在补语中引进施动者,以表主语之被动。①
新闻播发于广播员。②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③
而君幸于赵王。3、上面两种形式的合用,用“见……于”“受……于”表示主语被动。①
新闻被播发于广播员。②
五被除以二。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④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用介词“为”、“为……所”、“为所”等,在状语中引进施动者,表主语之被动:①
新闻被广播员播发。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③
嬴闻如姬之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三、省略句文言句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要普遍而常见。(一)主语的省略1、承前省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2、蒙后省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3、对话省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这些省略的主语,翻译时,有的须补上,有的不补也明确,就不必增补。但是下面的各类省略,翻译时都须补上。(二)谓语的省略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又[]数刀毙之。③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三)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许多句子的宾语都可以由代词“之”充当,凡在宾语位置上应出现“之”而没有出现的,即是省略宾语。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②屠惧,投[]以骨。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四)介词的省略文言文中,句子里的介词“于”、“以”有时可以省略。例如:①一日,见二虫斗[]草间。②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③屠乃奔倚[]其下。例句中,本来是以介宾词组作状语、作补语的,介词省略以后,就变成名词直接作状语、作补语了。这就是名词状语与名词补语的成因。(五)介词宾语的省略文言语句中,介词“以”“与”“为”的宾语如果是个代词,常常被省略。例如:①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六)中心词的省略文言语句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例如:①夏蚊[]成雷。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④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⑤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⑥无丝竹[]之乱耳。以上这类省略的成份,在翻译时,多数须要补上。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依据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而言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主谓倒装①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
子曰:“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例如:①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②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例如:①
吾谁欺?欺天乎?②
白雪纷纷何所似?③
沛公安在?3、强调性提宾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格式:(1)用“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
何陋之有。(2)用“唯……是”、“唯……之为”的格式,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①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②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3)没有标志,只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例如:①
小学而大遗,惑矣!(《师说》)(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以提到介词前。例如:①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上三例介宾词组的正常语序依次是“以何”、“与谁”、“以是”。(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①
以土砾凸者为丘。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⑤
僧之富者不至,而贫者至矣。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句中,介宾词组常常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翻译时,多数须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可简称为“介宾补语变状语”),只有少数仍可留在动词后作补语。例如:①
又留蚊于素帐中。翻译:又在素帐里留下一些蚊子。②
徐喷以烟。翻译:慢慢地用烟喷。③
又七年,还自扬州回来。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少数介宾词组,也可以不提到动词前,继续留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例如:④
夫子至于是邦也。可译成:夫子来到这个国家。⑤
各隐卷底衣褶中。可译成:各自隐蔽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介宾词组在翻译时是否提前,主要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而定。留在动词后作补语不顺畅,就提前作状语。第五节文言文的翻译前面讲了文言语法知识,目的是让我们掌握了之后,能准确翻译文言文,所以归根结底,效果要落实在完成翻译上。我们翻译文言文时,容易犯的毛病是对原文字句推敲不准、不足,只笼统述其大意。要想准确翻译文言文,要注意以下方面。一、翻译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应是:字字落实,直择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对每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要用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对译它,有的虚词译不出来,也要知道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这就叫直译。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挖掉魁父(那样)的小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聘合同修改协议
- 项目转让协议合同
- 小程序制作合同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简易版采购合同范本
- 农产品收购合同
- 口腔组织学试题及答案
- 植物与气候关系研究试题及答案
- 单位换算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4福建事业单位考试技能训练试题及答案
- 内科学肺炎(课件)
- 左拉精选课件
- 国际外贸模板:装箱单
- LY/T 1831-2009人造板饰面专用装饰纸
- 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新版)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课件
- 第7课《大雁归来》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农业面源污染进展课件
- DB44-T 2267-2021《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高清现行)
- 广东省韶关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挖掘机使用台班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