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休闲社区-山地别墅小区方案_第1页
安徽生态休闲社区-山地别墅小区方案_第2页
安徽生态休闲社区-山地别墅小区方案_第3页
安徽生态休闲社区-山地别墅小区方案_第4页
安徽生态休闲社区-山地别墅小区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UANGSHANSHUJINGC

H

I

N

A

H

U

A

N

G

S

H

A

NSchematic

Design黄山墅境HUANGSHANSHUJINGC

H

I

N

A

H

U

A

N

G

S

H

A

NSchematic

Design目录01设计说明DESIGN

INSTRUCTION02项目认知SITE

ANALYSIS03规划设计DESIGN

STRATEGIES04技术图纸DESIGN

DETAILHUANGSHANSC

H

I

N

A

H

U

A

N

G

S

H

A

NSchematic

Design01设计说明月星黄山墅境方案设计说明1、市政处对面铁路以北部分地块规划设计条件。2、实测地形图。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5、《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一、项目概况(一)、地理位置本项目所在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6、《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列,波流清沏,溪水回环,水秀山灵。地理位置优越,与安徽省重要城市及长三角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中部重要城市,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旅游度假,休闲置业的重要目的地,基地原为黄山市林科所用地,是黄山主城区的绿肺。群山环抱,自然环境良好,植被景观优越。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201410、《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2、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规范、法规和文件。(二)、项目规模、规划条件三、项目设计定位及设计理念该项目用地位于皖赣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约

34.6

万平方米(约500亩),按规划用地条件,项目南侧划有“绿化区”、“引导区”、“限建区”,面积约

3

万平方米(约

45

亩);其余为“主体区”,面积约

30万平方米(约

470

亩)。绿化区为沿铁路的绿化带,不得安排建筑;引导区用地性质为商服,容积率≤0.2,建筑高度≤14

米;限建区在保留现状水面的基础上。以道路和绿化修整改造提升为主,适量安排建筑,容积率≤0.1;主体区分

A、B

两区,A

地块为居住性质,容积率>1.0,<1.05,建筑密度

35%,绿地率≥40%,B

地块为商服(旅游服务文化)用地,容积率

0.8,建筑密度>35%且≤36%,绿地率≥30%。(一)设计定位项目坐落于风景优美的黄山市,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波流清沏,溪水回环,水秀山灵。且地理位置优越,比邻安徽省重要城市及长三角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中部重要城市,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旅游度假,休闲置业的重要目的地。本次的设计目标为:打造标杆级休闲旅游置业居所。倡导天人合一、健康生活的居住理念。(二)设计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指导整个社区的布局规划。四、总体规划设计构思(三)、项目设计等级和设计标准:1、设计使用年限: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2、消防等级:地上建筑二级,地下建筑耐火等级均为一级。3、抗震:6

度设防。项目总体规划依山就势,有机生长,功能分区明确本着“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满足不同消费目标群对生活居住环境的不同需求。(一)、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1.规划指导思想4、人防:结合

A

区低层住宅地库区域布置,6

级设防。5、主要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6、防水等级:屋面为二级,地下室为二级,地下室种植顶板防水等级为一级,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

P61.1.强化现有地形肌理,发扬人居环境精神,汲取先进科技理念,激发城市发展动力。1.2.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带动区域的建设,引导该区建筑和环境空间的发展进入有序的轨道,建设具有现代化、地域化、风情化的高档综合社区。二、设计依据11.3.本规划以建设生态型、高品质的住宅结合活跃便利的商业综合社区为目标合理地组织了小区的人流、自行车及汽车的流向,又减少人车的相互干扰,保证交通安全。同时满足消防通道的布置要求。在方便生活、交通、小区物管和社区管理、保障安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道路占地率。小区内道路一并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设施功能复合化,既满足消防车道布置的刚性要求,又通过人性化设计满足住户步行的柔性需求(曲径通幽,异步移景)。2.规划原则2.1.低调奢华,尊贵优雅、浪漫宁静、私密安全的建筑空间布局和造型,同时保证功能实用和造价经济。2.2.建筑强调群落共同特征,尊重统一的整体规律,为环境的限定和品质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三)、景观环境设计:利用现有用地理形态及景观资源,着力解决建筑、环境、生活的关系,同时融入苏州园林技巧,望远有大自然的广博风光,寸眸处又有小而精的园林景致。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切实保障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创造生态休闲社区。2.3.依据景观资源的特征形成产品等级的合理配置。3.功能布局规划3.1.功能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功能布局是社区规划最本质的内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筑群落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日常使用的品质,同时也确立了绿地系统和景观系统的基本格局,并且对社区的交通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故而,好的功能布局才能实现规划所追求的生态化、人性化、使用品质、空间品质、视线品质等设计理念,达到设计的目的。五、建筑设计:(一)、设计原则:以山水保护及地形修护为指导思想,地势与产品相结合,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借助外面的山景,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山水间,建筑从自然中生出,“悬浮”于山坡之上,连绵起伏,像极了山林间浮起的朵朵白云。用“悬浮”的方式,将建筑悬挑在坡地上,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地貌和自然。3.2.功能布局规划的原则功能布局规划充分考虑如下几个原则或概念:a)完整设计,整体开发的思想;(二)、立面设计:项目借鉴了中国传统山居吊脚楼的建筑形态,设计力求让建筑从山谷间长出,在完整保留原生山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建筑形态,用大面积玻璃窗代替传统门窗,最大限度将外部自然景观引进室内。b)结合场地特征、交通条件及景观条件;c)对景观生态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与合理共享;d)艺术的、大气的空间构成。为了让建筑完全融于山林,放弃传统高大院墙,以挑出式露台,完成与自然的共处。在建筑的朝景观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窗和金属边框的立面设计形式,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同时,让每扇窗都成为自然写就的画卷,居者可在举手投足间随时随地与自然交心。(二)、交通组织原则:1)、交通系统设计体现“便捷性”,并做到组团内人车分流,动静分离。在北海路至苹果山路交叉口,设计一座跨越铁路的平交立交桥通往项目地块,作为主要出入口;将主要车流从

7

米宽主路引入各组团内地下停车库之出入口,内部设置环通消防车道,局部尽端消防道路设置消防回车场。组团内部实现人车分流,最大程度地将用地留给景观绿化,借以最大限度的美化环境,同时又保持了区域内交通的便利性。极简的玻璃建筑美学,以精美的材质与精湛的工艺,并以独创的“系统化”的生活场景营造方式,极简的现代立面、隐奢的庭院空间设计,融合自然、缓慢、流动、审美的空间诗性品质,成为当代隐逸美学的表达。(二)、平面设计:2)、小区主入口、次入口和机动车地上与地下进出口的位置,既科学1.11

层高层住宅2地上计容建筑面积(㎡)高层户型一字型排布,左右为邻,前后无所遮挡,南向采光并享有270°景观视野,户型方正大气,边套户型端厅设计并带有大景观阳台,最大限度展开景观面,入户设计回游空间,公私流线互不干扰。

中间套户型南向

3

开间,南北通透设计。5734698147022500住宅5683600商业08998975005019860酒店0商业配套其

配套0510608602.合院户型中配套服务用房5050院子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居住形态,是中国人居住文化的代表,自古至今中国人讲究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院子反应的是一个家族兴旺。院落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定、宁静、和睦、整齐、舒展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记忆。每一个单体都有一个大的主庭院和若干小的庭院。本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采用前庭后院的设计,给住户多重院落的体验。3F

大露台设计,户户豁达景观视野。其中物业管理用房364150配套设施

964080300264地下建筑面积人防地下车库面积12442100037300其中

地下车库面积

87120地下室面积容积率0010000.203.联排户型1.0535%40%<36m0.8036%30%≤19.5建筑密度绿化率户型采用“哑铃”状布局,通过中间交通空间两边错层上下挂使用空间的方式解决山势高差,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山体,同时保证了使用空间的完整性。建筑高度(M)备注<14内有中庭,外有露台,以窗代墙,通透的不止是空间一至二层的低密建筑,户户豁达的景观视野,中庭串联户内空间,落地大窗邀来满目风景,挑出式露台方便与天地谈心,部分奢享下挂庭院,将自然融作背景。A

区经济技术指标A

地块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下总建筑面积人防地下车库面积地下车库面积地下室面积地上计容建筑面积住宅计量单位㎡数值备注546166978812442㎡六、经济技术指标㎡㎡3730

集中设置经济技术指标其中其中㎡87120总体指标㎡项目A

地块住宅(70年)B

地块限建区引导区商服(40年)绿化区其他(40年)㎡5734656837510文化旅游(40

其他(40用地性质㎡年)年)配套㎡建设用地保留绿地122684配套服务用房其中

物业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居住户数㎡50用地面积(㎡)5461617008112535870㎡364122739㎡96户361总建筑面积(㎡)总地上建筑面积(㎡)17118515774313442居住人数人11563.2户均人口人/户-容积率1.05总地下建筑面积3机动车停车位地上停车位地下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总占地面积建筑密度辆辆辆辆㎡%542

1.5

个/户192商业:100

平方米

7

个车位酒店:0.2车位/客房非机动车停车位辆6305其中350总占地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8835236%361

1

个/户19115%30%35%40%建筑高度m≤19.5绿地率%建筑高度m<18m停车配建指标计算指标B

区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指标机动车停自行车停车位项目(非机动车)B

地块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机动车)

车位(辆)(辆)–项目计量单位

数值备注1

户1.5

个车1户1个车位A

区(住宅)

361

57346

㎡542361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245422位100

平方米3600.4

个车位100

平方米7

个车位B

区(商业)B

区(酒店)89989

㎡24

个客6300122684122739其中0.3

车位/客0.2

车位/客房7500

㎡85保留山体绿化房房合计9106666总建筑面积㎡㎡981470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地下总建筑面积人防地下车库面积

㎡0

集中设置其中本项目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由多幢地上一~四层、小高层建筑物组成,其地下车库面积地下室面积地上计容建筑面积商业㎡㎡㎡00中部分地上建筑物分别由五座一层地下车库连在一起。98147本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五十年,设计基准期为五十年,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物抗震重要性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

0.35

秒。建筑物设计基本风压取

0.70KN/m2,基本雪压取

0.45KN/m2,地面粗糙度系数为

B

类。一、设计依据89989750050酒店商业配套㎡㎡其中配套60850配套服务用房

㎡物业管理用房

㎡配套设施用房

㎡其中150408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安徽省主要设计规范、规程:容积率-0.80368<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

年版)<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商业:100

平方米

0.4

个车位酒店:0.3

车位/客房机动车停车位辆其中地上停车位地下停车位辆辆368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小高层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均为四级。大底盘车库之上建筑嵌固端为地下车库顶板,其余独立于车库之外建筑嵌固端为基础顶面。地下室车库顶板厚度

250m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各建筑楼层板厚度一般取

120mm,屋面、露台板厚取

13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取

C30,地下室抗渗等级为

P6。50476-2008)<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根据各号房及车库详勘报告,独立于车库外的号房基础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承台梁)或独立柱基、条形基础等天然基础形式,地下车库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防水板或独立柱基+防水板。149-2017)<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上部建筑连接薄弱处采用抗震缝分为几个独立抗震单元,缝宽不小于120mm。二、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墙体材料1.楼面均布活荷载(kN/m2):四、结构设计绿建专篇预留装修荷载(铺

吊顶及设备管功能分区及楼面用途活荷载注:本工程将预留装修荷载面)线走廊、楼、电梯门厅商业2.5--------混凝土: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35;地下室混凝土抗渗等级:P6。3.填充墙:3.54.02.52.02.52.53.55.03.52.00.5----------------------------------------------------------------------------------------餐饮厨房餐饮住宅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填充墙采用非粘土墙体材料:阳台(一般情况)阳台(人群密集时)储藏○

±

0.000以下与土壤接触的部分采用MU25

混凝土实心砖(容重②24.0kN/m3

)

,M10

预拌砌筑砂浆。消防疏散楼梯上人屋面②±0.000

以上外墙非黏土类烧结保温砌块

900

级(暂定

MU7.5

页岩烧结空心砌块(容重≤14kN/m

3

)),M5.0

预拌砌筑砂浆:③±0.000

以上电梯井道、厨卫管井填充墙:MU10

混凝土多孔砖(容重≤14kN/m

3

),M7.5

预拌砌筑砂浆;其余填充墙:A5.0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8kN/m

3

),抗压强度不低于

5.0MPa

的粘结剂砌筑。砌筑质量控制等级均不低于

B

级。不上人屋面露台2.5--------设备用房7.0(且按实计)--------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三、结构设计概况1)混凝土结构梁、柱采用

400MPa

级受力钢筋2)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优化设计结构概况:1~4

层地上建筑均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局部根据需要设矩形柱,53)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4)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5)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4.室内外燃气管道及本基地的室外燃气调压设备,均由当地燃气专业公司负责设

计。三、水源本基地由周边道路上市政自来水管网一路供水,市政供水管在基地内形成DN200

的枝状管网。引入管的管径为

DN200,在

170

米标高处的市政水压为

0.28MPa。四、生活给水系统第三章

给排水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生活用水量1、建筑、结构等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及甲方提供的室外市政综合管线本基地的最高日用水量:1385m3/d;

最大时用水量:104m3/h;用水量表:(本基地共

386

户,每户以

4.0

人计);资料;2、《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J50015-2003(2009

年版);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生活用水量计算表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序号

用户名称

用水单位用水定额使用时间

时变化系数

最高日用水量

最高时用水量33数量

单位

数量

单位(h)24248(m

/d)(m

/h)1住宅1544(人)22508(L/人.d)21.51.51386.0782.031.632.248.95.96、《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7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22

街坊商业3

配套公建4

道路冲洗5

景观补水6

绿化浇灌97746

(m

)(L/m

.d)2239508182200(m

)28(L/m

.d)2(L/m

.d)2(m

)2)2816.42.0(m2102(天/m

.d)28110.01.316393

(m

)(L/m

.d)8132.84.178小计1258.7125.994.49.411、《安徽省城市住宅设计标准》DB34

T

177-199912、《安徽省城镇燃气服务规范》DB34/T

5017-2015;13、安徽省《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14、《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15、《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16、安徽省《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DB34/T5024-201517、其他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标准及有关部门的各项要求。二、设计范围10%未预见水量2.生活给水系统:(1)在距离市政道路基地内

400

米以内

170

米标高处

1-6

层住宅及

2

层售楼处均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在距离市政道路基地内

400

米处设置一生活消防加压水泵房,在距离市政道路基地内

400-1900

米的叠加、山墅、合院、联排和酒店,均由加压水泵房内生活水箱加变频泵直接供给压力不超过0.35MPa;每户住宅水表处水压不小于

0.10MPa,每个供水超过

0.20MPa

的住户,均设支管减压阀减压后供水,阀后压力设定为0.15-0.20MPa;本基地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住宅的生活消防加压水泵房设于在距离市政道路基地内

400

米的地面上,共

1

座;(3)室外水景补水、绿地浇灌、道路冲洗等用水,均由本基地内的雨水回用水1.本基地范围内各单体建筑的室内给排水和消防设计。2.本基地的室外消防及排水工程设计。3.室外给水管网由专业公司负责设计,本次设计仅供参考。6池加压直接供水,供水压力不大于

0.20MPa;(4)计量:(4)室外污、废水合流;污水汇集后直接排入基地周围的市政污水管道,并在相应区域单独设置化粪池。1)住宅每户设DN20干式水表一只,设于每栋住宅室外埋地水管井内;(5)潜水泵应有不间断的动力供应,其中消防排水泵应采用消防电源;(6)地下汽车库内不考虑洗车,少量冲洗地坪废水排水沟收集后,由直通式地漏排至室外污水管道;2)室外绿地内浇灌、道路冲洗的供水管上,均分别在室外设埋地水表井单独计量。2.雨水:五、热水系统1)雨水量按黄山地区暴雨公式计算,室外场地的暴雨重现期

P=3

年,平均地面集流时间

t1=20min,暴雨强度为

2.54(l/s.100m2),地面径流系数取

0.5,本基地总面积约

5.46

公顷,本基地的暴雨设计流量为

692.66(l/s);2)多层公建的屋面雨水重现期取

3

年,均采用重力排水,通过立管直接接入室外雨水井;多层公建的屋面按不小于

10

年重现期,校核屋面雨水立管的泄水能力,并根据需要设置屋面雨水溢流口;1、所有住宅(叠加、山墅、合院、联排)的水分区(总层数不多于

6

层)住宅,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且采用分户集热、分户储热模式,即每户设一套太阳能集热板及保温水箱等,太阳能集热板均设于建筑屋面,保温水箱设置于每户设备平台。住宅叠拼每户的太阳能集热板积为

2.0m2,住宅山墅、合院和联排每户的太阳能集热板积为

3.0m2,加热及储热水罐(120L),并采用燃气辅助加热的方式;住宅每人每日(60°C)热水用量为

50(L);2、酒店内餐饮、客房和泳池等有热水需求的应设置机械循环的集中式太阳能供热系统制备生活热水。真空管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板、储热水箱及热媒循环泵、控制设备等,均设在酒店的屋面上,采用锅炉房的高温热媒水作为辅助加热的方式。3)下沉庭院的雨水重现期取

50

年,由地面排水沟收集后,通过网框式地漏排至室外雨水窨井。4)室外空调机的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水,不得排入屋面雨水立管,应间接排入室外雨水明沟或雨水沟。5)室外道路及屋面雨水由室外雨水管收集,除部分用作回用水的水源外,其余部分雨水均有组织地直接排入基地周围的市政雨水管道;6)雨水回用池储存

3

天道路冲洗、绿化浇灌和水景补水的雨水用水量

200

立方。七、消防设计顾客及服务人员的每人每日(60°C)热水用量为

15(L)。4、其余配套公建及地下车库内,均不考虑热水系统。六、排水设计1、消防用水量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各类建筑消防用水量表1.污水:序号建筑类别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1)污水最高日排放量约:1080m3/d;(L/s)15(L/s)0(L/s)01234多层住宅多层商业酒店会所(2)卫生间污、废水合流;污水立管均设置专用通气立管及伸顶通气管。厨房间设单独的废水立管和设伸顶通气管;底层污,废水均单独排至室外污、废水窨井。150030201530025(3)所有住户的阳台均要按设洗衣机考虑,将上水管接至阳台并预留好洗衣机龙头。阳台地漏的排水接入室外污水管道,并做好防臭措施。2、本基地的消防总用水量按火灾用水量最大一起计算,为

80L/s。7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3)湿式报警阀组设于酒店一层设备间内,每个报警阀组的控制数量不宜超过800

个,上下喷头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50

米;(1)本基地设

1

套共用的临时高压消火栓给水系统;共用消火栓泵(1用

1

备)设于室外地上库的生活消防合用水泵房内。消火栓系统平时利用高位消防水箱及稳压泵维持管网的压力;其中高位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为

18m3,设于酒店后

187

米山上,由生活泵间接补水,并设水表单独计量,且采取了防止消防储水被挪用的技术措施;稳压泵(1

1

备)由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并配置

V=150L

的给水气压罐,1

台;消火栓主泵由出水管上的压力开关或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的流量开关直接启动,并直接从地下消防水池抽水灭火。地下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

468M3,内含

2

小时室内消火栓、2

小时室外消火栓及

1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因本基地由一路市政管网供水,所以消防水池内考虑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酒店、会所、商业等公建室内及住宅的每层(含地下室),在楼梯间、公共走道等明显易取处按消防要求设置带手提式灭火器的单出口消火栓组合箱。在灭火时均应保证最不利点有二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多层公建的消防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

米;。室内消火栓的栓口动压大于0.5MPa

时,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4)自动喷头的动作温度(除厨房内为

93°C

外)均为

68°C。酒店的每个防火分区和会所等公建的每层水平总干管上,均设一组水流指示器及监控阀,在集中防水房的室外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上式水泵接合器与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连接。水泵接合器铭牌上应注明供水系统、范围、额定压力等信息。5、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本基地的室外消火栓系统均采用高压给水系统,室外

SS150

型(DN150)地上式三出口消火栓按间距不超过120m,沿小区主要道路均匀布置,水源直接接自地上生活消防合用泵房内的消火栓水泵出水管。并满足室外水泵接合器

15-40m

范围以内设有室外消火栓。如基地周边有可利用的已建市政室外消火栓时,本基地内室外消火栓可适当减少。6、其他灭火装置(1)为提高初期灭火能力,按规范要求在住宅的公共部位和酒店、商业会所及地下汽车库的室内,按各危险级并以不超过最大保护距离,配置一定数量的磷酸铵盐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并尽量放置在消火栓组合箱内或周围的地方;八、环境保护室内消火栓系统供水管均成环状布置。并在每幢设有室内消火栓建筑物的室外,均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上式水泵接合器与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相连接。水泵接合器铭牌上应注明供水系统、范围、额定压力等信息。4、自动喷淋灭火系统1、污水本基地的污水主要来源为生活污、废水。废水和污水室外合流,并由小区室外污水管道汇集收集后,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由城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做集中无害化处理。(1)本基地内的酒店等公建室内,按中危险

II

级布置玻璃球自动闭式洒水喷头,自动喷淋用水量:30L/S。餐饮等含油废水在排入室外污水管道前,已经隔油除渣处理并达到排放标准。(2)本基地内设

1

套共用的临时高压自动喷淋给水系统,并采用(减压阀)分区供水方式;共用喷淋泵(1

1

备)设于地下车库的集中消防水泵房内。喷淋系统平时利用高位消防水箱及稳压泵维持管网的压力,稳压泵(1

1

备)由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并配置

V=150L

的给水气压罐,1

台;喷淋主泵由湿式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直接启动,并直接从地上消防水池抽水灭火。地下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

468M3,内含

2

小时室内消火栓、2

小时室外消火栓及

1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2、噪音(1)为防止水泵噪音对居民生活及商业活动的影响,水泵房布置在相邻的地下车库内,泵房内应贴吸音材料。水泵采用低噪声水泵,水泵基础均做隔振器和隔振台座。水泵进出水管上安装可曲挠橡胶软接头和消音止回阀,并采用弹性支,吊架。(2)排水管采用新型低噪音管材。能有效地降低生活排水时产生的噪音。另8外卫生间的污、废水排水管道不宜贴邻卧室的分隔墙上安装。3、二次供水系统中的地下生活水池等,均设专用的消毒设施,能有效避免饮用水的二次污染。基地内设计控制雨量不小于

11.2mm8、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合理确定雨水集蓄及利用方案。采用本基地的部分室外雨水作为回用水的水源,经收集处理后作为本基地的日常绿化浇洒及道路广场冲洗的用水。处艺采用过滤、投药等,使屋面雨水得以净化并达到杂用水质标准后进入回用净水池待用。使用时用不锈钢变频泵供本基地的绿化浇灌等使用。在回用水供水系统中应采取相应的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严禁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雨水回用水管道上接出取水短管时,应有明显的标志以防止误饮误用。九、节能、节水1、选用高效率节能型水泵,水泵工况选在水泵性能曲线的高效段。其中给水泵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泵节能评价值。2、住宅、配套公建的每户(单元)进户管的供水压力均不应大于

0.20MPa。3、1-6层住宅和商业、配套公建的生活用水,均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应。9、住宅的每户及商业、车库等不同用途的公建,均在其给水(热水)总管上设置高灵敏度计量水表,水表的安装率应达到100%.。其中高层住户采用远传水表。室外景观、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用水管上已分别设水表单独计量。十、主要管材4、给水管道均选用摩阻系数较小的新型管道,如衬塑钢管,PP-R

塑料管等。所有给水管道均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管网的漏损;并按要求采取防冻保温及防腐措施。给水龙头及支管阀门等均选用摩阻系数较小、陶瓷芯、旋塞式优质品。其中商业会所、配套公建内公共卫生间的出水龙头,均应选择红外线感应式出水龙头。1、室内生活给水管给水干管采用外热镀锌内衬塑的钢塑复合管,丝扣或沟槽连接;(水表后)给水支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2、室内生活热水管和太阳能热媒管5、住宅及商业等公建的卫生间内,选用的水嘴、淋浴器、大小便器及冲洗阀等,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2011)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的规定。其中坐便器、水嘴、淋浴器等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不低于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标准规定的

2

级标准。该

2

级标准具体为:坐便器的冲洗水箱容积应不大于

5

升,安装两档型冲洗阀,其小档排水量应不大于大档明示排水量的

70%;小便器的每次冲洗平均用水量应不大于

3L;水嘴(0.1+-0.01)MPa热水干管和热媒管采用不锈钢管,卡压式连接;热水支管采用热水型聚丙烯(PP-R)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3、室内消火栓,喷淋管(1)室内管材:低区减压阀前管道及高区位于

10

层以下消火栓管道采用加厚热浸镀锌钢管(也可选用热浸镀锌无缝钢管)。管径

DN≥100

时,最小管壁序列号为

Sch30,管径

DN<100

时,最小管壁序列号为

Sch20;

其他采用普通热浸镀锌钢管;管径≤DN50

时采用丝扣连接,管径>DN50

时采用卡箍连接。消防给水管道工作压力大于

1.2MPa

小于等于

1.6MPa

时采用热浸锌加厚钢管;动压下的出水量为

0.125L/S;淋浴龙头(0.1+-0.01)MPa

动压下的出水量为

0.12L/S。6、室内排水管道均采用新型防噪声的塑料排水管。DN15、DN20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3.57、本基地的雨水系统采用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面径流,并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选用透水性强的路面作法,增加雨水渗透量,降低雨水的径流系数以达到控制本基地雨水外排总量的要求,使本DN25、DN32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4.0DN40、DN50、DN65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4.5DN80、DN100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5.09DN125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5.5一、设计依据:DN150

对应钢管公称壁厚为

6.01.1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及设计要求;消防给水管道工作压力大于

1.6MPa

时采用热浸锌无缝钢管。1.2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等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和资料;(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8-2010)(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7)《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2)室外管材:采用球墨铸铁管,承插连接。4、室内排水管采用硬聚氯乙烯(PVC-U)低噪音排水塑料管,承插粘合连接;5、雨水管及空调冷凝水管采用耐压型抗紫外线的硬聚氯乙烯(PVC-U)排水塑料管,承插粘合连接。6、室外生活给水管(1)市政给水管

DN≥100

采用水泥砂浆衬里球墨铸铁管,DN<100

采用(8)《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0)《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11)《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1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2014)(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14)《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GB50966-2014(15)《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Q/CGS

11516.2-2010)(16)《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1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9

版(20)《居住区供配电系统技术规范》DB34/T1469-2011二、设计内容:衬塑钢管。(2)加压给水管埋地部分采用衬塑钢管,DN≤100丝扣连接,DN>100法兰连接,(3)绿化、喷灌管材,采用

PP-R

给水管。7、室外排水管(1)地质情况较差,基础需处理时,DN≤500mm

采用

UPVC

双壁波纹管,DN>5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2)地质情况较好,基础不需处理时,DN≤400mm

采用

UPVC

双壁波纹管,DN>400

采用钢筋混凝土管。(3)采用双壁波纹管时,位于人行道及绿化带下采用环刚度

S1

级(4KN/㎡);位于2.1供电与动力配电设计;2.2照明配电设计;车行道下采用环刚度

S2

级(8KN/㎡)。2.3防雷、接地安全设计;三、设计范围:3.1

供电与动力设计:第四章

电气设计说明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34.6

万平方米。总用电负荷

6487.0KW.宜选用供电电压为35KV

10KV,在工程建设地点负荷计算原则设开闭所一座,面积约为

120

平米左强电篇10右,内部设配电房六处,面积约为

60-90

平米。配电房一至配电房六待单体建筑负荷确定后在深化设计和确定变压器容量。本次初步设计设置电缆井为大概位置,井与井控制距离不大于

50

米。后期根据单体设计再深化设计。接地共用,联合接地电阻要求小于

1

欧;凡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外露导体及金属管道、金属构架等应可靠接地;本工程采用

TN-C-S

制式的接地保护系统,在电缆竖井内设专用保护接地干线。上述开闭所及配电房位置,面积,变压器容量须由当地供电部门审核。根据规范要求,本工程应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其中:一级用电负荷:地下车库消防设备用电、应急照明;网络机房、安防系统用电弱

篇一、设计依据:1.1

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及设计要求;1.2

建筑、给排水、空调等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和资料;二级用电负荷:酒店的消防设备用电、应急照明;客梯、排水泵用电;排污泵、生活水泵用电;车库照明用电。《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20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16)一、二级负荷以外的负荷为三级负荷(如住宅用电负荷)。一、二级消防负荷采用双重电源供电。《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3.2照明配电设计:《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二、设计内容:a、照明设计标准:照度值及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的有关要求。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1)系统组成及保护等级确定b、照明光源:根据本工程性质及建筑规模,确定该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设在地面一层,设可直通室外安全出口,消防系统对地下车库、酒店及商业火警进行监视。本系统为智能化全总线报警系统。由若干光电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开关、消火栓开关、水流指示器和信号阀、湿式报警阀和压力开关、楼层报警警铃、输入、输出模块,末端试水装置和楼层显示器、消防报警控制器、计算机控制装置组成,构成完整的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2)报警设备选择及设置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为主,LED

灯为辅;c.设计内容包括一般照明、应急照明、诱导及疏散照明;d.消防配电电缆采用矿物绝缘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一般负荷采用普通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从各层配电箱引出的支线采用塑料铜芯线穿阻燃PVC

管暗敷。3.3

防雷与接地本工程按年预计雷击次数,部分建筑按二类防雷设防,部分建筑按三类防雷设防,二类防雷在屋面装设避雷带,并形成不大于

10×10m

或12×8m

网格进行联合保护:三类防雷在屋面装设接闪带,并形成不大于20×20m

24×16m

的网格,利用柱内主钢筋通长焊接作防雷引下线,利用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相互焊接作自然接地极,设备接地和防雷设备用房分别设烟、温探测器;发电机房设烟温复合探测器;商业、车库、走廊等处设感烟探测器;在上述各处走廊及出口,电梯前室等地设手动报警按钮。3)消防联动及控制要求当大楼任意一处发生火灾时,消防控制室接受火警信号,并经确认后,联动相关设备:启动喷淋泵,消火栓泵,排烟风机;关闭失火区防火卷帘门;打开排11烟口;当火灾发生时要求立刻切断的电源有中央空调、康乐设施、厨房等电源。消防栓泵及喷淋泵启动前要求切断火灾区非消防电源;接通声光报警控制器、疏散标志灯;消防电梯自动返回首层;消防控制室接收设备动作返回信号。重要消防设备除采用总线模块联动外,另设手动直接控制。房分区引入总配线架,位置可放置在绿化带及花圃内。安广网络同于电信,同路由敷设各分致电视前端箱,位置可放置在花圃内。所有弱电均设置雷电保护措施,后期深化设计一并设计。上述弱电机房及总配线架位置,前端箱位置,须由当地电信,电视部门审核。4)火灾广播及火警专用通信消防控制室设声光报警控制器,在公共走廊、设备用房等地设火灾声光报警器,消防控制室设总线制火警电话总机,在各层电梯前室、重要设备用房设火警电话分机,各层公共走廊、楼梯口等处设火警电话插口。电话主机设有自动录音,并配有市消防局联络直通电话。5)消防设施电源供给及接地第五章

暖通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本项目由酒店、住宅、配套商业以及地下车库等子项组成,总建筑面积为218273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160673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

57600消防设施由变电所及发电机配电屏分别提供电源,采用双电源末级配电箱自动切换供电,报警系统另配备

UPS

后备电源。消防系统接地与建筑其它接地共用接地体,接地电阻R≤1Ω。平方米。二、设计依据2.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736-2012GB50016-2014GB50096-2011DGJ08-20-2013DGJ08-205-2015JGJ62-2014GB50067-2014JGJ48-20146)应急、疏散照明地下车库、酒店及商业内走道、楼梯间、消防前室及设备房设置带集中应急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标志灯具,集中应急蓄电池箱设置于楼层电气竖井内。应急、疏散照明电源供电时间不少于

30min。7)漏电火灾报警系统2.3.

《住宅设计规范》2.4.

《住宅设计标准》2.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6.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7.1本工程在消防控制室设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每层的层配电箱装设现场监控器,并通过

RS485

线将数据传输至消控室的

GU3/C1

型智能防火漏电电流动作监控主机。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应具有探测漏电电流、过电流等信号,发出声光信号报警,准确报出故障线路地址,监视故障点的变化,切断漏电线路上的电源,并显示其状态的功能。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值为

300mA。2.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2.8.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2.9.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2.10.

《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

DGJ08-98-20142.11.

《饮食行业环境保护设计规程》2.12.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2.13.

《声环境质量标准》DGJ08-110-2004GB50118-2010GB3096-20087.2电视管路系统:本设计仅考虑住户电视管路的预埋,详细的线路选型、放大器及分配器,分支器的选型等由当地的有线电视部门负责。7.3在本区域内设弱电机房三处,在售楼处及两个地下室位置各设一处。由电信部门引入通信光缆和光缆至一层或负一层弱电机房,在由机2.14.

《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DB31/844-2014DB31/405-2012DB31/387-20142.15.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2.1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2餐饮区

25±2商业区

25±2≤65±5

18±2≤65±5

18±2----25200.50.42人/间0.2≤45≤45≤402.1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客房26±1≤60±5

21±1

≥35±530302.1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DGJ08-2139-2014DGJ08-2143-2014DB34-1467-2011办公26±1≤60±5

18±1

≥30±5≤502.19.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2.2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2.21.

《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22

甲方的设计要求以及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三、设计范围室内风速:供热工况≤0.2m/s,供冷工况≤0.25m/s五、空调冷热源及冷热负荷指标单体住宅冷热指标(W/m2)100/80空调系统类型每户一套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办公(售楼处)商业110/90180/150100/100各单体及地下室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及防排烟系统设计。四、室内外参数按商铺单元预留空调外机位置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4.1.室外设计参数酒店客房服务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9.2°C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2.0°C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19.2°C夏季平均室外风速:6.1m/s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酒店餐饮区酒店泳池区250/18080/380承压热水锅炉5.1

可售住宅、自持住宅每户设置一套多联式空调机组。室外机设置于庭院或者独立的室外机平台。夏季大气压力:814.3mbar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4°C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3.0°C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63%冬季平均室外风速:6.3m/s5.2售楼处接待大厅、办公区每层按功能分区,分别设置多联式空调系统,夏天供冷冬季供热。5.3酒店泳池区的生活热水、空调热水以及池岸部分的地暖热源为设置于一层的锅炉房内的两台承压热水锅炉,单台供热量位

0.21MW,提供的热水温度为95/70℃,空调热水以及地板辐射供热部分的循环热水为经板式换热器后的55~45℃的低温热水;而生活热水由锅炉房直接供给水泵房的容积式换热器,详给排水说明;泳池区的冷源为自带室外散热冷凝器的三位一体泳池空调处理机组,夏季可直接提供制冷量。冬季大气压力:817.4mbar3.2.

室内设计参数夏季干房间名称

球温度℃冬季干球温度℃人员

噪声级(A

声级,dB)夏季相对湿度%冬季相

新风量对湿度%

m3/p.h密度p/m2昼间

夜间≤37≤40住宅卧室

25±1≤50±5

20±1

≥30±5≤50±5

20±1

≥30±53030/5.4

酒店客房服务区、以及餐饮区的冷热源为分层分功能设置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分别设置于酒店制定的室外机位处。住宅起居25±1室≤40/六、空调系统设置大堂26±2≤50±5

18±2≤70±5

30±2

≤70±5≤65±5

18±2

----10

0.14≤50≤55≤45泳池区

30±2健身区

25±230300.30.46.1

住宅户内、住宅大堂均采用吊顶暗装式多联空调室内机(设除湿再热功能),13每户设置带热回收的新风换气设备,新风系统的设备设置于厨房区域。室内空调气流形式均为上送上回方式。八、消防系统设计8.1每个单体(酒店、住宅以及售楼处等)的封闭楼梯间均设置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可开启外窗,每五层满足可开启外窗的面积为

5

㎡,顶层不小于

1

㎡。8.2

酒店区的大堂、餐饮区、售楼处办公区以及泳池区等采用自然通风排烟方式,自然排烟面积根据规范要求,按照不同的层高和风速要求设置,满足最小可开启面积,详见建筑平面图。6.2售楼处(办公)的多联式空调根据室内装修条件设置不同形式的室内机,并同时设置新风换气设备,按照规定的新风人均指标设计。6.3酒店客房服务区设置的多联式空调同样设置带热回收的新风换气设备,新风设备设置于附近的新风机房或储藏间内,室外新排风百叶根据建筑立面的位置设置,且不能短路。8.3

商业、公共区的房间(层高不大于

3m)均设不小于房间面积

2%的可开启外窗(房间

1/2

高度以上)自然排烟。七、通风系统设计通风换气次数8.4

对不小于以下面积或长度且无法自然排烟的场所设机械排烟系统:位置功能场所面积

m2公共卫生间餐饮厨房水泵间≥10

(次/时)

住宅卫生间

≥6

(次/时)≥40

(次/时)

垃圾房≥4

(次/时)

储藏室≥3(次/时)

地下汽车库按供电部门要求设置≥15

(次/时)≥5(次/时)地下室

经常有人停留的房间、丙类储

单间面积≥50m2

或总面积≥200m2藏室,电动自行车充电区非机动车库≥6(次/时)地上经常有人停留的房间单间面积≥100m2(有窗),单间面积≥50m2(无窗)变电站(P

型、K

型)7.1每套住宅单元均分别设置全热回收(配旁通装置)及新风净化(过滤效率不低于

F4)的机械新排风系统。地上丙类储藏室单间面积≥300m2,单间面积≥50m2(无窗)7.2酒店餐饮区及泳池区域均设机械排风装置(与新风系统相对应),排风机与对应的空气处理机组或新风机组联锁启停。地上及

疏散走道地下长度≥20m7.3卫生间均设机械排风,补风由走廊引入。对无法自然补风的大空间进行机械补风。7.4采用燃气的无外窗餐饮厨房或备餐、地下燃气热水器机房均设置送排风机且与气体泄漏探测器联锁设事故通风。8.5机械排烟量按

60CMH/m2

计算(其中走道排烟量≮13000CMH),汽车库根据其净高设置,各防烟分区机械排烟量按≮32500CMH

计算。7.5消控室、库房、更衣室等均设机械通风系统。8.6机械排烟系统末端排烟口均为常闭,由消防中心或现场手动执行机构打开,并联动排烟风机(及补风机)开启。排烟口距离房间最远端不大于30m。所有排烟风机入口均设有的排烟防火阀(280℃熔断),当其熔断时,联锁风机停止运行。8.7空调、通风风管穿越机房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的隔墙处,均设置防火阀(70℃熔断)。7.6机电设备用房(变配电间、水泵间、电梯机房)均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并设机械补风。其中变配电间、电梯机房夏季采用空调冷却,过渡季节及冬季采用通风冷却。7.7垃圾房设挂壁式内循环除臭装置,并设机械排风系统(设风道除臭装置),于室外排放。8.8餐饮厨房的排风总管上均设置防火阀(150℃熔断)。7.8泳池区设置带热回收的三位一体(除湿、制冷以及供热)全空气空调系统,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保证泳池区不结露以及相应的除湿量。8.9.防排烟控制:

火灾时加压风机、排烟风机、地下层排风(兼排烟)风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送(补)风机均可由消防中心启动。14九、节能设计11.3

合理组织空气流向,建立正确的压力梯度。9.1.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综合能源效率

IPLV(C),不低于

5.0,采用变频方式控制容量。11.4

空调冷凝水排水采取间接排水方式。11.5

新风口均设防雨罩或防雨百叶,内侧设置防护、防虫网。11.6

新风处理机组和空气处理机组冷凝水盘出水口设置水封。11.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配备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检查孔。十二、各系统管材9.2.房间空调器(额定制冷量>7.1kW)的额定能效指标不小于

3.2.9.3.风机和电机的总效率不小于62%,新风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的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分别低于

0.24、0.27、0.30。9.4.对风量不小于

10000CMH

的空气处理机组采用变频风机。9.5.空调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均大于

0.81m2.K/W。9.6.住宅设机械新排风系统设全热回收(配旁通装置),热回收装置的焓效率大于

55%、温度效率大于

65%。12.1泳池区供热热水系统采用镀锌钢管,空调冷凝水管采用

UPVC

管,保温材料均为难燃橡塑。12.2

通风管道材料均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并按照《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的要求设计、施工和验收。12.3空调风管绝热层采用

A

级离心玻璃棉保温。9.7.室内恒温泳池采用除湿热泵热回收机组,全空气系统最大新风比不小于

70%,根据焓差法对新风比进行控制。十三、暖通绿建专篇9.8

锅炉的热效率不小于

92%。13.1.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IPLV(C)及单元机、分体式空调的能效比均优于

GB50189-2015

限定值。十、环保设计10.1.所有空调、通风设备的运转部分均采用减振基础.隔振垫或避振吊架、软接头等措施防止固体传声。13.2.风机和电机的总效率不小于

62%,新风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的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分别低于

0.24、0.27、0.30。10.2

选用低噪声风机、空调设备。13.3.功能空间均可开窗通风、可实现新风降温等。13.4.对不同朝向的房间分别设置室内机进行分区控制。不小于

90%主要功能房间均设独立温控调节。10.3.环保冷媒:多联机采用

R410a。10.4.地下车库废气排放口距室外地面2.5m以上,机动车停车库排风口与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不应小于

10m。13.5.冷热源台数及容量合理选择,多联式空调主机

IPLV(C)达标。多联机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及变频控制。10.5.餐饮厨房油烟排风分别经净化、除味处理后集中在裙房屋顶高位排放,排放口距敏感目标不小于

10m,排放浓度小于

1.0mg/m3。10.6.泳池区燃气热水器烟囱接至

15#房屋顶排放。10.7.垃圾房排风接至裙房屋顶排放,排放口距屋顶人行地面不小于

2m。10.8锅炉房的燃烧废气升至屋面后高空排放。十一、卫生防疫措施13.6.住宅设置带旁通方式的全热换气机组,空调季节回收室内冷热量。13.7.卫生间、厨房等区域设置机械排风措施保持负压,以免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13.8.室外机百叶有效率

85%以上,保证通风散热良好;室内机设置也要满足用户要求(如不直接对床吹等)。住宅室内外机配管长度在机组技术条件允许范围内。13.9

热水锅炉为燃气热水锅炉,燃烧废气高空排放,锅炉热效率不小于

92%。11.1

通过机械通风设施排除各房间的污浊空气,排风排放口均高于人体呼吸带。11.2

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进、排气口间距不小于

5m。第六章

消防设计专篇15一、建筑消防设计风面积≥5%;1、建筑总平面消防设计2.4、防火分隔1.1、消防车道上下层开口之间窗槛墙高度≥1.2m,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不小于0.8m;防火墙两侧门窗洞口水平距离不小于

2m,转角不小于

4m;筑物内变配电间、电信间等机房采用防火隔墙与甲级防火门。管道井采用丙级防火门。封闭楼梯间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二、给排水消防设计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及净高度均不小于

4

米,转弯半径满足消防车转弯的要求且消防车道坡度不>8%。。尽端式消防车道设置不小于

12mX12m

的回车场地,对于高层建筑组团设置不小于

15mX15m

的回车场地。1.2、防火间距多(低)层住宅及公建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

6

米。高层住宅及公建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

9

米。高层住宅之间间距不小于

13

米。1、消防用水量各类建筑消防用水量表序号建筑类别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1.3、消防车道、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等处应设置消防安全警示标志。2、建筑单体消防设计(L/s)15(L/s)0(L/s)01234多层住宅多层商业酒店会所15002.1、防火分区及安全出口302015300多(低)层住宅每个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不大于

650

㎡,设一个安全出口;252、本基地的消防总用水量按火灾用水量最大一起计算,为

80L/s。多(低)层商业层数不超过

3

层,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

200

㎡且人数不超过

50

人,设一个安全出口;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1)本基地设

1

套共用的临时高压消火栓给水系统;共用消火栓泵(1

1

备)设于室外地上库的生活消防合用水泵房内。消火栓系统平时利用高位消防水箱及稳压泵维持管网的压力;其中高位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为

18m3,设于酒店后

187米山上,由生活泵间接补水,并设水表单独计量,且采取了防止消防储水被挪用的技术措施;稳压泵(1

1

备)由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并配置

V=150L

的给水气压罐,1台;消火栓主泵由出水管上的压力开关或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的流量开关直接启动,并直接从地下消防水池抽水灭火。地下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

468M3,内含

2

小时室内消火栓、2

小时室外消火栓及

1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因本基地由一路市政管网供水,所以消防水池内考虑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酒店、会所、商业等公建室内及住宅的每层(含地下室),在楼梯间、公共走道等明显易取处按消防要求设置带手提式灭火器的单出口消火栓组合箱。在灭火时均应保证最不利点有二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多层公建的消防水枪充实水柱不商业中心、酒店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

5000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均不少于

2

个;地下车库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

4000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均不少于2个;2.2、楼梯间形式及疏散多(低)层公建均采用封闭楼梯间,疏散宽度不小于

1.2m,疏散距离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地下车库疏散距离不大于

60m;2.3、防排烟防烟分区不大于

500

平米,且不跨越防火分区;封闭楼梯间每

5

层通风面积≥2

㎡;建筑面积>100m

2

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公共建筑房间排烟面积≥2%,通16小于

10

米;。室内消火栓的栓口动压大于

0.5MPa

时,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6、其他灭火装置(1)为提高初期灭火能力,按规范要求在住宅的公共部位和酒店、商业会所及地下汽车库的室内,按各危险级并以不超过最大保护距离,配置一定数量的磷酸铵盐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并尽量放置在消火栓组合箱内或周围的地方;三、电气消防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供水管均成环状布置。并在每幢设有室内消火栓建筑物的室外,均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上式水泵接合器与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相连接。水泵接合器铭牌上应注明供水系统、范围、额定压力等信息。4、自动喷淋灭火系统1、系统组成及保护等级确定(1)本基地内的酒店等公建室内,按中危险

II

级布置玻璃球自动闭式洒水喷头,自动喷淋用水量:30L/S。根据本工程性质及建筑规模,确定该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设在地面一层,设可直通室外安全出口,消防系统对地下车库、酒店及商业火警进行监视。本系统为智能化全总线报警系统。由若干光电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开关、消火栓开关、水流指示器和信号阀、湿式报警阀和压力开关、楼层报警警铃、输入、输出模块,末端试水装置和楼层显示器、消防报警控制器、计算机控制装置组成,构成完整的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2、报警设备选择及设置(2)本基地内设

1

套共用的临时高压自动喷淋给水系统,并采用(减压阀)分区供水方式;共用喷淋泵(1

1

备)设于地下车库的集中消防水泵房内。喷淋系统平时利用高位消防水箱及稳压泵维持管网的压力,稳压泵(1

1

备)由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并配置

V=150L

的给水气压罐,1

台;喷淋主泵由湿式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直接启动,并直接从地上消防水池抽水灭火。地下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

468M3,内含

2

小时室内消火栓、2

小时室外消火栓及

1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3)湿式报警阀组设于酒店一层设备间内,每个报警阀组的控制数量不宜超过

800

个,上下喷头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50

米;地下车库、酒店及商业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消防联动及控制要求当大楼任意一处发生火灾时,消防控制室接受火警信号,并经确认后,联动相关设备:启动喷淋泵,消火栓泵,排烟风机;关闭失火区防火卷帘门;打开排烟口;当火灾发生时要求立刻切断的电源有中央空调、康乐设施、厨房等电源。消防栓泵及喷淋泵启动前要求切断火灾区非消防电源;接通声光报警控制器、疏散标志灯;消防电梯自动返回首层;消防控制室接收设备动作返回信号。重要消防设备除采用总线模块联动外,另设手动直接控制。(4)自动喷头的动作温度(除厨房内为

93°C

外)均为

68°C。酒店的每个防火分区和会所等公建的每层水平总干管上,均设一组水流指示器及监控阀,在集中防水房的室外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上式水泵接合器与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连接。水泵接合器铭牌上应注明供水系统、范围、额定压力等信息。4、火灾广播及火警专用通信消防控制室设声光报警控制器,在公共走廊、设备用房等地设火灾声光报警器,消防控制室设总线制火警电话总机,在各层电梯前室、重要设备用房设火警电话分机,各层公共走廊、楼梯口等处设火警电话插口。电话主机设有自动录音,并配有市消防局联络直通电话。5、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本基地的室外消火栓系统均采用高压给水系统,室外

SS150

型(DN150)地上式三出口消火栓按间距不超过

120m,沿小区主要道路均匀布置,水源直接接自地上生活消防合用泵房内的消火栓水泵出水管。并满足室外水泵接合器

15-40m

范围以内设有室外消火栓。如基地周边有可利用的已建市政室外消火栓时,本基地内室外消火栓可适当减少。5、消防设施电源供给及接地消防设施由变电所及发电机配电屏分别提供电源,采用双电源末级配电箱自动切换供电,报警系统另配备

UPS

后备电源。消防系统接地与建筑其它接地共用17地上

丙类储藏室单间面积≥300m2,单间面积≥50m2接地体,接地电阻R≤1Ω。(无窗)6、应急、疏散照明地上

疏散走道长度≥20m地下车库、酒店及商业内走道、楼梯间、消防前室及设备房设置带集中应急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标志灯具,集中应急蓄电池箱设置于楼层电气竖井内。应急、疏散照明电源供电时间不少于

30min。7、漏电火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