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一)目的1.通过实际操作与计算,加深对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2.培养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进行地形测量、控制测量等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熟悉工程测量的作业流程,学会编写测量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二)要求1.按照给定的任务和要求,完成相应的测量工作,包括选点、埋石、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等。2.测量数据应准确可靠,计算过程应规范、清晰,各项误差应符合相关测量规范的要求。3.根据测量成果,绘制地形图、计算控制点坐标等,并编写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任务,并提交完整的课程设计成果。二、测区概况本次课程设计的测区位于[具体地点],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局部有起伏,植被覆盖较好。测区面积约为[X]平方千米,交通便利,便于测量仪器的运输和安置。三、测量任务与技术要求(一)测量任务1.布设一条闭合导线,测定导线点的平面坐标。2.进行图根水准测量,测定各导线点的高程。3.根据测量成果,绘制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二)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导线等级:图根导线。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测距,测距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4000。角度测量:采用全站仪观测水平角,测回数为2测回,半测回角值较差不超过40″,测回间角值较差不超过24″。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2000。2.水准测量水准路线等级:图根水准。水准仪型号:DS05或DS1。水准尺:双面尺。观测方法:采用中丝读数法,每站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红黑面读数差不超过3mm,红黑面高差之差不超过5mm。路线闭合差:fh≤±40√L(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千米计)。3.地形图测绘比例尺:1:500。等高距:0.5m。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6m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3基本等高距。四、测量仪器与工具1.全站仪([型号])及配套棱镜、对中杆。2.水准仪(DS05或DS1)及配套水准尺。3.钢尺、花杆、测钎、木桩、铁锤、钉子、油漆等。4.计算机及相关绘图软件(如AutoCAD、南方CASS等)。五、测量方法与步骤(一)导线测量1.选点与埋石根据测区地形和测量任务要求,在测区内均匀选取5个导线点,分别编号为A、B、C、D、E。各导线点应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保存。在选定的导线点上埋设混凝土桩,并在桩顶刻十字作为标志。2.角度测量采用全站仪分别在各导线点上观测相邻导线边的水平角。观测时,仪器严格整平对中,盘左、盘右分别观测,记录观测数据。3.距离测量使用全站仪测量相邻导线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测量时,棱镜安置在目标点上,仪器照准棱镜中心进行测距。4.导线计算根据观测的角度和距离数据,按照图根导线计算方法,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角度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二)水准测量1.水准路线布设根据导线点的分布情况,布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将各导线点作为水准点。2.水准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中丝读数法进行观测。在每个水准点上依次安置水准仪,读取后视、前视读数,记录观测数据。3.水准计算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各水准点之间的高差,进而推算各导线点的高程。计算过程中,应注意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使其符合图根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三)地形图测绘1.碎部点测量根据导线点和水准点的成果,在测区内选择若干地形特征点进行碎部测量。碎部点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将仪器安置在导线点上,观测碎部点的水平角和距离,同时记录碎部点的高程。2.绘图将全站仪采集的碎部点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利用南方CASS等绘图软件进行地形图绘制。绘制过程中,应按照1:500的比例尺和相关地形图图式要求,准确绘制地物、地貌,标注必要的注记。六、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一)导线测量数据处理1.角度闭合差计算与调整根据观测的水平角数据,计算角度闭合差:\[f_{\beta}=\sum\beta_{测}\sum\beta_{理}\]式中,\(\sum\beta_{测}\)为观测角值总和,\(\sum\beta_{理}\)为理论角值总和。对于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限差为:\[f_{\beta限}=±40\sqrt{n}\]式中,\(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将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得到改正后的角值。2.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根据改正后的角度和观测的距离数据,计算坐标增量:\[\Deltax=D\cos\alpha\]\[\Deltay=D\sin\alpha\]式中,\(D\)为观测距离,\(\alpha\)为观测方位角。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f_{x}=\sum\Deltax_{测}\sum\Deltax_{理}\]\[f_{y}=\sum\Deltay_{测}\sum\Deltay_{理}\]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frac{f}{\sumD}\]式中,\(f=\sqrt{f_{x}^{2}+f_{y}^{2}}\),\(\sumD\)为导线全长。对于图根导线,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限差为1/2000。将坐标增量闭合差按边长比例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中,得到改正后的坐标增量。3.导线点坐标计算根据起始点的坐标和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1.高差闭合差计算与调整根据观测的高差数据,计算高差闭合差:\[f_{h}=\sumh_{测}(H_{终}H_{始})\]式中,\(\sumh_{测}\)为观测高差总和,\(H_{终}\)为终点高程,\(H_{始}\)为起点高程。对于图根水准,高差闭合差的限差为:\[f_{h限}=±40\sqrt{L}\]式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测站数或距离比例分配到各高差中,得到改正后的高差。2.水准点高程计算根据起始水准点的高程和改正后的高差,依次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三)地形图绘制1.根据碎部点坐标,在绘图软件中展绘出各碎部点。2.按照地形图图式要求,绘制地物,如房屋、道路、河流、植被等。3.根据碎部点高程,绘制等高线。绘制等高线时,应注意等高线的光滑连接和等高距的一致性。4.标注必要的注记,如地名、高程、地物名称等,使地形图清晰、准确、完整。(四)成果分析1.对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的成果进行精度分析,检查各项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2.分析地形图的绘制质量,检查地物、地貌表示是否准确,等高线绘制是否合理。3.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测量工作积累经验。七、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本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我对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线测量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点、埋石、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并掌握了导线计算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确保了导线点坐标的准确性。水准测量方面,我熟悉了水准路线的布设、观测方法和高差计算。在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中,进一步理解了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误差分配原则。地形图测绘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通过全站仪采集碎部点数据,并利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制,我学会了如何准确表示地物、地貌,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地形图。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了各项测量任务。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仪器操作不熟练、测量数据出现误差等,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最终都得到了解决。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工程测量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涂料运输安全代理合同
- 生产运作诊断
- 二零二五年度信息安全人工费用咨询与风险防范合同
- 2024深圳市新鹏职业高级中学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南省茶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餐饮店铺租房合同
- 管理学讲座直播课件
- 房屋转租合同标准版
- 计算机配件采购协议合同
-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类型及项目合理造价估算标准表
- 一组超全面的5S可视化标准课件
- 10KV供配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钢结构施工方案(钢结构-施工方案)
- 《民法典》合同编实务培训课件
- 《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台帐
- 腾冲县西山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课件
- 闭合导线计算表(带公式)
- 商务礼仪培训52873734(PPT143页)
- (高清正版)T_CAGHP 066—2019危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