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2-空间定位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空间定位的重要性及常见方法。2.能够运用多种定位方法准确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3.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经纬网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区域特征定位等常见空间定位方法。熟悉世界主要地理区域和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空间位置及特征。2.难点灵活运用多种定位方法进行综合定位,尤其是在复杂地理情境下的准确判断。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空间位置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据此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没有标注地理事物名称的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让学生尝试指出自己熟悉的一些地理区域的大致位置,如欧洲西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等。然后提问学生是如何判断这些位置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空间定位。(二)知识讲解(25分钟)1.空间定位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核心在于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联系。准确的空间定位是理解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决策的基础。在高考地理中,许多题目都需要考生先准确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才能进一步分析其特征、成因及影响等。例如,分析某地区气候特征,首先要知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为这些位置因素会深刻影响气候的形成。2.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经纬网定位法讲解经纬网的基本概念,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度和纬度是确定地球表面某点位置的坐标。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例如,30°N、120°E交汇处大致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让学生说出该区域可能的地理特征,如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主要城市等,从而加深对经纬网定位的理解。强调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地理区域,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南美洲北部;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要求学生记忆这些关键经纬线及其附近的主要地理事物。海陆轮廓定位法展示世界主要大洲、大洋的轮廓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大洋独特的轮廓形状,如亚洲像一只雄鸡,非洲像一个梯形加上一个三角形,南极洲像一个大逗号等。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根据海陆轮廓进行定位。比如,看到一个轮廓像"S"形的大洋,就能判断是大西洋;看到陆地轮廓中有一个大的半岛,且半岛上有著名的山脉,可推测可能是阿拉伯半岛及其附近的阿拉伯高原等。强调一些特殊的海陆轮廓特征,如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其轮廓独特,易于识别;巴拿马运河的轮廓及它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中的重要作用等,帮助学生通过这些特征更准确地定位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定位法讲解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特征(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这些特征是某一区域独特的标识,可用于空间定位。以东南亚地区为例,说明其区域特征与位置的关系。东南亚地处低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如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这些自然特征与它位于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东南亚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如曼谷、新加坡等,其经济以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这些人文特征也与该地区的位置有关,便于对外联系和发展贸易等。让学生分析其他一些区域的特征,如欧洲西部,通过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发达国家众多、旅游业发达等特征,反推其地理位置及对这些特征形成的影响,从而掌握区域特征定位法的运用。(三)案例分析(20分钟)1.世界区域案例展示一幅世界局部地区图,图中给出了一些经纬线及部分地理事物的轮廓,但未标注地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空间定位方法,判断图中A、B、C三点所在的地理区域。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例如,如果A点位于40°N、116°E附近,根据经纬网定位可知其位于中国北京附近;若看到B点所在区域有一个大的沙漠且临近地中海,结合海陆轮廓和区域特征,可判断该区域可能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及周边地区;C点位于50°S附近,周围是海洋且有众多冰山,可判断其位于南极洲附近海域。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区域的地理特征,如北京的气候、地形、城市职能等;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成因、植被类型;南极洲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等,加深学生对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关系的理解。2.中国区域案例展示一幅中国局部地区图,同样给出经纬线和部分地理事物轮廓。让学生判断D、E、F三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及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比如,D点位于30°N附近,东经105°左右,结合地形和区域特征,可判断为四川省,四川盆地是其主要地形区,气候湿润,农业发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E点位于40°N、110°E附近,可判断为内蒙古自治区,其地形以高原为主,畜牧业发达;F点位于23°26′N附近,东经110°左右,为海南省,以热带气候为主,旅游业和热带农业是其重要产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区的地理差异及形成原因,如四川和内蒙古气候、农业类型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国区域空间定位和地理特征的认识。(四)课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资料,包含选择题和综合题,题目主要围绕空间定位展开。1.选择题给出一些经纬线度数或地理事物轮廓描述,让学生选择对应的地理区域或地理事物。例如:位于66°34′N、160°E附近的是()A.格陵兰岛B.冰岛C.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阿拉斯加半岛或者给出一些区域特征描述,让学生判断其所在位置。比如:某地区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有著名的石油产区,该地区可能是()A.中东地区B.澳大利亚中西部C.美国西部D.中亚地区2.综合题给出一幅局部地区图,图中包含一些经纬线、地理事物轮廓及相关地理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图中A地的地理位置是________,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B地附近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其名称是________,该河流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简述C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然后对练习题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空间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五)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空间定位的重要性以及经纬网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区域特征定位等常见方法。2.总结在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中运用空间定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要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空间定位能力。(六)课后作业1.完成一份关于空间定位的练习题集,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制作一张世界主要地理区域和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卡片,一面标注区域名称和大致位置(经纬线或海陆轮廓示意),另一面记录该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帮助记忆和复习。五、教学案答案(一)案例分析答案1.世界区域案例A点位于中国北京附近。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B点所在区域可能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及周边地区。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植被以荒漠为主;石油资源丰富。C点位于南极洲附近海域。南极洲气候酷寒、干燥、烈风;生物资源有企鹅、海豹等;周边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2.中国区域案例D点为四川省。四川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地形区是四川盆地;农业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矿产资源丰富。E点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大;地形以高原为主;畜牧业发达。F点为海南省。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以热带风光和旅游业闻名;热带农业如橡胶种植等发达。(二)课堂练习答案1.选择题位于66°34′N、160°E附近的是(A)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且在该经纬度附近。冰岛大致在北极圈以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北部,纬度没这么高;阿拉斯加半岛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经纬度与题干不符。某地区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有著名的石油产区,该地区可能是(D)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里海沿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地区气候干旱,但表述不如中亚地区准确;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畜牧业发达,但石油产区不如中亚突出;美国西部有畜牧业和石油产区,但气候不如中亚干旱典型。2.综合题假设图中A地位于30°N、120°E附近,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B地附近有一条重要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