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1页
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2页
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3页
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4页
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江苏专用)

专题09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2023•江苏镇江-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锲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困得遍观群书。既加

冠,益恭圣贤之道。又审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清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①之食。故人口:“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

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

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有删改)

【丙】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同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

臣得强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贝J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设)

【注释】①止:使止,留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装书以观()

(2)又,学无硕师名人与游()

(3)方与之食()

(4)臣得承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甲】文中的宋源和【乙】文中的吴起均是重信之人。宋濂因为重信,所以“":吴

起因为重信,所以能够“"。【丙】文中有一句点明了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是

“”(用原文内容填空)

4.【甲】【乙】【内】又均出十名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城信对十个人、对十国家的重婪性。

【答案】1.致:得到。患:担心。方:才。竭:用尽。2.(1)(我)曾经

跑到仃里外,手拿经书向同乡前辈请教。

(2)吴起之所以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是因为怕自己说话不算数,3.不敢稍逾约不

食待之“惟在于诚信”或者“上下相信”4.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诚信

的美德让宋潇获得了更多读M的机会来提升自我;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吴起因为诚信最终

能立威于三军,更好地统帅军队为国效力;③“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国

家稳定、基石巩固也得益于君臣上下都能做到诚信。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为: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患:担心。

(3)句意为: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

(4)句意为:臣下尽忠。竭:用尽。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尝,曾经;趋,赶到: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着:叩,请教。

(2)句重点词语:之,之所以:俟,等候;恐,害怕:自食其言,自己说话不算数。

3.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意思是抄写

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宋源因为重信,所以“不敢稍逾约”:

第二空,乙文中“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意思是

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

同他--起进餐。吴起因为重信,所以能够“不食侍之”;

第三空,丙文中“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

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意思是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

用。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惟在于诚信”(或“上下相信”),

点明了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

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意思是抄写完毕后,

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竹。对个人

来讲,诚信的美德让宋濂获得了更多读书的机会来提升自我:

乙文中“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意思是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

这难道不足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吗?要想使军队信服,不讲信用足不行的。吴起因为诚信最终能立威于二

军,更好地统帅军队为国效力:

丙文中“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

无私,上下相信”,意思是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如要

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基石巩固也得益于君

臣上下都能做到诚信: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译文考】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IL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竹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

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

完毕后,便4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丁•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

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

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

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

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笔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

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

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

己说r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难道不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吗?要想使军队信服,不讲信

用是不行的。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

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守信诺,就不能驱使臣子;臣子

不守信诺,就不能侍奉君主。诚信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2023•江苏泰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胖,而年乂最高,故自号曰"胖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①,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咒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日:

“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怎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

也”客笑曰:“子欲逸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④所消⑤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了•疾走大喘渴

死,而名不得逃也。”居上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有删减)

【注】①初谪滁山: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②颖水之上:欧阳修退休后在颍州(今

安徽阜阳市)修建房屋。③三代:夏商周。④庄生:庄子。⑤消:讥笑。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等俗临于泉上者()

②饮少里醉()

③而屡身其号()

④聊以有吾之乐尔()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固知名多不可逃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己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D.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手妙朗读停顿。

此庄生所谓畏膨而走乎日中者也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以吾•翁,老于此五物之间,足岂不为六•乎?

8.“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别号。请结合【甲】【乙】两文和下面的文化小贴士,说说欧

阳修不同时期的志趣或思想。

【文化小贴士】古人的“别号”大多数是自己起的,也不受行辈和礼教约束,比名和字显得自由,一

般用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思想。

【答案】5.(1)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就;更换、改变;记、记录

(2)D6.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7.(1)游玩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

喝酒上。

(2)(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8.醉翁:寄情山水

或热爱山水,与民同乐;六一居士:追求闲情雅致、淡泊安闲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不再留恋功名的决

【解析】5.(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①句意: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②句意: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辄:就。

③句意:就多次更改他的别号。更换、改变。

④句意: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志:记、记录。

(2)本题考查文言虚问“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吾固知名之不可逃”意思是: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

以逃脱。在这里“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A.助词,的;

B.动词,到,往;

c.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故选Do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首先根据句子大意钵会词语和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

过语法规则划分句子结构。本句大意为: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根据句

中“此……者也”能看出这是一个判断句,表示“这是……的人”,根据句意可以判断“庄生所谓"''畏

影而走乎口中”句意完整,足对“者”的修饰,因此在“江生”“艮”前各断•处。因此断句为:止匕庄生

所消/艮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犍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新:

(1)之,的:得,领会:寓,寄托。

(2)岂,难道:为,是。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F1‘醉翁’也"可知,欧阳修在与

宾客们来到滁州山饮酒,只喝了一点就醉了,再加上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命名别号为“醉翁”。欧阳修

之所以很容易醉,不仅是因为自己的酒量小,还因为沉醉于滁州的美景,沉醉于与众人的欢乐之中,表现

了他热爱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

由【乙】文”将退休于颍水之匕则又更号六一居上”可知,欧阳修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

年,就改变名号为六一居士,表现「他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

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可知,

以家里的物品(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再加上自己一人就给自

己取“六一居士”的别号,表现了欧阳修追求闲情雅致、淡泊安闲的生活;由“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

尔”可知,欧阳修给自己取名为六•居士,只是记下他的乐趣,表现了欧阳修富有生活情趣。

【参译文考】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

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

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

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谗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

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乂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

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它场到颍水

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一

万卷书,收集抄录夏商周三代的钟鼎和石刻文字的拓本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是五个一,为何(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

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避名声而不居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这正像立了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了而跑到阳光中大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祥)迅速奔跑,大口

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

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果了。”

(2023・江苏淮安-校联考二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李邈,字彦忠,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

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

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岳副使,且间道走蜡书①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

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②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

拘子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

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

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咒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

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其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①间道走蜡快从小路传送密信。②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③被发左衽:披散头发衣襟左袒。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一处)

集民兵击我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邈巷战不至

②流._______________

③睢尔而与之

④得我与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教。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阅读完甲文后,小文认为文中划线句子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13.“义”的意蕴丰厚。阅读完选文后,小文写下了一段思考感悟。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将文字

补充完整。

乙文中孟子提出了的观点,甲文中的李邈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是这样的:

他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城池四十天,城破后以死殉国,这是他的义!这是他的义!

这是他的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集民兵/击我10.战胜眼泪踩踏同“德”,感恩、感激11.①

(李邈)脸色不变,向南拜了两拜,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

②轻蔑地呵斥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12.不同意。侧面描写,写李邈被杀害时,燕

地的百姓为李邈流泪,侧面表现了李邈的忠义。13.舍生取义示例:(根据甲文内容概括即

可,答案不唯一)他被俘后,不惧胁迫,即使被火烧也坚决不向金人屈服,这是他的义!他被俘后,

面对高官利诱,亳不动心,这是他的义!

【解析】9.考杳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

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召集民兵攻击我们。“集

民兵”与“击我”是表示先后顺序的两个动作,且“击我”是“集民兵”的目的,据此可断句为:集民兵/

击我。

1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李邈枝战不能取胜。克:战胜;

(2)句意为:为他流泪。涕:眼泪:

(3)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4)句意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颜色,脸色;南向,向南;再拜,拜了两拜;端坐,端正地坐着:就戮,接受刑戮。

(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弗受,不接受。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意思是将死,脸色不变,向南拜了两拜,

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燕地的百姓为他流泪。木句写李邈被杀害时,燕地的百姓为李邈流泪,属于侧面描

写,从侧而表现了李邈的忠义,所以不能删去。

1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内容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

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字愿舍

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

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

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第二、三空,结合根据中文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斡离不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可知,他被俘后,不惧胁迫,即使被火

烧也坚决不向金人屈服,这是他的义!

结合“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可知,他被俘后,金人逼迫他改换服饰装扮,

他义正言辞地斥贡,这是他的义!

结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可知,他被俘后,而对高官利诱,亳不动心,这是他的义!

结合“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可知,他被杀害之时,面不改色,从容就义,以死赴

国难,这是他的义!

【参译文考】

【甲】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代皇族、宰相李适之的后代。年轻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守

卫真定,士兵不满二千,钱财不到二百万,自己估计无法抵御敌人,就出文告让百姓出钱,共同死守。百

姓信赖李邈能够坚守,不几天,筹得钱十三万贯,粮食十一万石,招募百姓组成敢死队也有几千人。金兵

到来,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兵,并且从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都没有答豆。城被围,有时出战,有时

坚守,相持四十天。城被攻破,李邈巷战不能取胜,想要投井自尽,身边的人拉住他,不能投井。(被俘后)

斡离不胁迫李邈向金人下拜,李邈不下拜,斡离不用火烧他的胡须眉毛和大腿,李邈也不顾惜,斡离不就

把他关押在燕山府。

金人问他说:“召集民兵攻击我们,说我们是贼人,这是为什么?”李邈说:“你们违背盟约,到处

抢掠我们的钱物和人民,为什么还顾忌我说你们是敌人呢?”金人不能使他屈服。过了一些日子,想让李

邈任沧州知州,李邈笑着并不答复,并且劝说他们:“你们不在此时送还我们的两位皇帝和两河地区,每

年像契丹一样收取丰厚的财物,来谋求长久之利,(难道将来你们的)强大还可以依赖么?"金人忌讳他的

话,让他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李邈大怒,斥责更有力。金人大怒,李邈就遇害了。将死,脸色不变,向南

拜了两拜,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燕地的百姓为他流泪。

【乙】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

苟旦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

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

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

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贡的东西(那就是“义”以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

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

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

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目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

学者有四失巴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其,或失则易②,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

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唉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U不进支师襄子曰:“可以尊矣。"孔子曰:“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外F1:“己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F1:“丘未得其事也。”有间,F1:“己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⑤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土天下非文土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意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注释)①失:过失;②易:轻视:③进:继续学(新内容)。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⑤为

人:作曲的人。⑥《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目也

(2)教然后知阻

(3)性善而救其失者也

(4)可以至矣

(5)丘未得其,事也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兑命》曰“学学半”,其比之谓乎!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16.【甲】、【乙】两文都谈到“教”与“学”,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文章核心观点(用原文作答)议论角度(10字以内概括)

【甲】教学相长也(1)_

【乙】(2)_教育的目的

17.用“/”给【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节奏(限3处)。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8.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箱课的一项是()

A.【甲】、【乙八【丙】三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乙】两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B.【甲】、【乙】两文均出自《礼记》,《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阿

明的观点,乙文则没有。

C.【乙,【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性的文章。【乙】文采用排比的手法,气势强烈地论证了教学的原则:

【内】文列举了孔子的事例论证了学习应有的态度。

D.【丙】文孔子学落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这一观点,因为孔子从起初的只熟

悉曲子到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14.味美困惑增长或发扬(擅长)增加或加深意境或志趣15.(1)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补救他的过失。16.教与学的关系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7.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18.C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长,增长、发扬:

(4)句意:可以继续了。益,增加、加深:

(5)句意: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忐,意境或志趣。

1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第一个“学”,同“敦”,教导;

(2)重点词有:知,知道,了解:救,补救:失,缺点、过失。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论述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知,乙文的核心观点在于“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儿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

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默然黝黑、顽然高大,目光深邃远望,像一个王者一样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

故停顿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有误,【乙】是议论性的文章,【丙】是叙事性的文章:【乙】文采用排比的手法,气势强烈地论证了

教学的原则与目的,【丙】文通过对孔子事例的讲述,论证了学习应该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与态度;

故选Co

【参译文考】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

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

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

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

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

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继续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我

虽然已经能将整首曲子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已

经把握了曲子的韵致,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乂过了一段时间,师襄

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

境界,知晓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

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顽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

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

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灌水心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

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

愚公谷,今予家②用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断断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

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

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流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断断(yin):争辩。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色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枳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裁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故更之为愚溪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多之以其能

②今予家星溪

③卷无与为乐者

⑷尊竹柏影也

21.把卜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2.苏轼称自己和友人是“闲人”,而柳宗元说自己以“愚”触罪,请结合文本,分别探究“闲”“愚”

这两字背后作者的内心情感。

23.如果你是导游,需要向来这里游玩的游客介绍愚溪,请根据【甲】文内容撰写一段导游词,不超

过60字。

【答案】19.故/更之为愚溪20.命名这考虑,想到大概是21.①我因

为愚昧犯了罪,被贬到游水边。

②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2.①苏轼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他才华横

海,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②柳宗元

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来命名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

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

抑郁和愤激。23.各位游客朋友们好!被贬于此的柳宗元以“愚”来命名丘、泉、沟等景物,愚岛上

有嘉木和参差错落的奇异岩石,风景绝佳,乐趣无穷!

【解析】19.考查断句。

句意为: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故”是句首连词,其后应断开。

故断句为:故/更之为恐溪。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名,命名。

②句意: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是,这。

③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作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④句意: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以,因为。获罪,犯了罪。谪,被贬。

②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22.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甲文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根据“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得:与友

人一起散步的悠闲。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可得:赏月的欣喜。联系作者

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可知,还有被贬的悲凉。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有自嘲之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豁

达的胸怀。

乙文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

由于我住在这溪水边,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

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

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从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

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

23.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联系甲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如: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愚溪本不“愚”,只因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在此地居住,于是

就被他命名为愚溪。此地有山有水,有石有岛。美好的树木,奇异的石头,实在是山水奇观!

【参译文考】

【甲】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往东流进流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

冉溪。又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我由于愚昧而犯了

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

安在这里。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

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宁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在愚溪的下面,我买了一个小丘,叫它愚丘。自愚丘向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我又买下它自

己使用,叫它愚泉。愚泉有六个泉眼,都出在山下的平地,泉水原来部是向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

曲流向南去,形成了一条沟,我叫它愚沟。我又挑土垒石,堵塞狭窄的泉水通道,围成一个水池,叫它愚

池。在愚池东边的厅堂,叫愚堂。愚堂南边的亭子,叫愚亭,愚池的中央有个小岛,叫它愚岛。这一带还

有许多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交错排列着,这些都是山水奇美的景色,由于我的缘故,都被“愚”

字屈辱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

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

藻、苻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023•江苏泰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唐•刘禹锡《陋室铭》)

【乙】盖闻地有高人①,品格与山!II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名流虽以代迁,胜事自须人补。

在昔西泠逸老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今乃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美人来自林下,高上卧于山中。

白石苍崖,拟筑草亭招放鹤;浓山淡水,闲锄明月种梅花。有志竞成,无约不戏。将与罗浮争艳,还期庆

岭分香。实为林处士②之功臣,亦是苏长公③之胜友。

(选自明•张岱《补孤山种梅叙》)

【注稀】①高人:高明的人,此处指北宋诗人林迪。②林处士:林迪的别称。③苏长公:苏东坡。

2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查阅词典法:A.遮盖,掩盖:B.胜过,超过;C.表______(填

①军闻地有高人

推想,大概:D.原来。(《古代汉语词典》)序号)

②梅花与姓氏俱香

重要语法:词类活用—

课内迁移法: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

③胜事自须人补

楼记》)

④飒筑草亭招放鹤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回的一项是()

A.今乃人去山空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高士卧干山中所欲有甚丁生者(《鱼我所欲也》)

C.名流单以代迁故余景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实为林处士?功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25.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在昔西泠逸老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有志竟成,无约不践。

27.(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乙】文表达了作者。

【答案】24.C留芳,有芳香美好的打算,准备C25.在昔西泠逸老/

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26.(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有志向的人,所做的事•定会成功,没有做出的约定不践行的。27.礼物言志【印】

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追忆、敬仰,以及希望

自己也具有如梅花一样清雅高洁、坚贞气节的品格。

【解析】24.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①句意:大概听说此地有高明的人。盖:表推想,大概:故选C。

②句意:梅花和(他的)姓名全留芳香。香:形容词作动词,留芳,有芳香。

③句意:美好的事情自然需要人又弥补。结合课内迁移法“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可知,胜:

美好的:

④根据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上文“白石苍崖”可推知"拟筑草亭招放鹤”意为:(我)打算

修建草亭来放养白鹤。拟:打算,准备。

(2)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就/副词,竟然;

B.介词,在/介词,比;

C.都是介词,虽然:

D.助词,的/助词,不译;

故选Co

25.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从前在西泠隐遁的老人(林逋),高洁气韵如同秋天的江水,孤立高洁品德堪比冬天里的梅花。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在昔西泠逸老/高洁韵向秋水/孤清操比寒梅。

2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2)志:志向:竟成:一定会成功:约:约定:践:践行。

27.考查内容写作手法及情感主旨。

结合【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乙】“白石苍崖,拟筑草亭招放鹤;浓山淡水,闲锄明月种

梅花。有志竟成,无约不践。将与罗浮争艳,还期庚岭分香”可知,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u.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乙】文通过克•补孤山自然风光的描述,流露出作者对林逋、苏东坡等先贤的敬仰"

同时表达自己渴望像梅花一样淡雅高洁、遗世独立。

【参译文考】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

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

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

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大概听说此地有高明的人(林逋),品格像山川一样威重;遗留卜.来的亭台古迹,梅花和(他的)

姓名全留芳香。名士之辈虽然已代际变更,美好的事情自然需要人来弥补。从前在西泠隐遁的老人(林逋),

高洁气韵如同秋天的江水,孤立高洁品德堪比冬天里的梅花。现在是人离去山空荡,(但)仍旧是水流动花

盛开。美人从树林中来,高士隐居在山中。白色的石头青色的山崖,(我)打算修建草亭来放养白鹤:在密

集的山和浅浅的水间,空闲时在月下锄地栽种梅花。有志向的人,所做的事一定会成功,没有做出的约定

不践行的。(我)将要与罗浮争相逞美,还期待与庾岭的梅花分担香气,(我)其实是林逋的功臣,也是苏

东坡的好友。

(2023•江苏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至辞。武谓惠学等:“屈节辱命,H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剌……律

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

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子思④居于卫,缢袍无表巴二句效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

“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臼:“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日:

“被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侬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解】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急:常急,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

子思:孔彼,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编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句:每句为十天。

2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民申之()

②与旃毛弟咽之()

③使人遨狐白之裘()

④吾假人()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