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5届高三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西北走向的狭长通道。它之单元的交汇地带。②900北宽数公里至100——敦煌—“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③“民族交往的大道。作为一条民族大通道,历史上先后有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吐“华夷交汇”之地。④走廊,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交流的艰难历程、强大动力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⑤张骞通西域之所以被称为“凿空,就在于这一空前壮举经河西走廊正式开启了中原“”“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丝绸之路就此诞生。动力。⑥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认为:“从中亚出发穿越沙漠和高山,经甘肃到广袤富饶的西安府山谷,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着文化包容、文化交融、文化共存、文化创新的精神品质和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深度诠释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⑦“战略支点多元互构互嵌卯榫等概念来解读和阐释,有“国家走廊文化走廊民族走廊交通走廊战略要道过渡地带十字路口绿洲桥连通器黄金路段等不同称呼。以上不同说法都指向河西走廊“通”的特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西走廊的得名有两大原因:一是其地理位置在黄河以西;二是其是一条狭长通道,处在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B.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戈壁,气候干旱,除三大绿洲区外很难耕种畜牧。因此,河西走廊自古贫困落后。C.汉朝曾投入巨量的财政资金来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这在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中有真实的记录。D.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文化能彰显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因此它能够深度诠释丝绸之路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指其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交流和直接贸易通道,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开创性意义。B.文中引用季羡林的论断是为了证明作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点也在中国的观点。C.因为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几乎都把它视为必争之地,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发展的重要保证。D本指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学界用此概念解读和阐释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利用了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非常形象生动。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建立邮驿体系。B.隋炀帝在青海、新疆设郡,在张掖召见西域各部首领。C.元世祖创立帝师制度,册封西藏高僧萨班的侄子八思巴为首任帝师。D.明孝宗利用嘉峪关,闭关绝贡,向吐鲁番施压,震慑四方。4“联通和“融通分别指什么?请结4分)5.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根植于古丝绸之路,如何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发挥河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大帐中所有的人都退出去了,只剩下坐在大案前的胡宗宪和坐在一侧的海瑞。烛火照帐,胡宗宪凝视着海瑞,海瑞也目视着他,一时沉默。胡宗宪:“你的事谭子理都跟我说了,套一句俗话,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呀。今天你来不只是为了押运军需吧?””胡宗宪望着他:“听说是你来,我把案卷文书都搬走了,找出了唐诗摆在这里等你。翻你说那三件事好不好?”海瑞平生深恶的就是官场一个“虚什么唐诗,立刻便又联想到了赵贞吉。可毕竟胡宗宪在当时名声极大,而且正在前线督战,”“古人的诗,我赐什么教。胡宗宪站了起来,拿起一本唐诗翻开了折页处,“给你找的是高适做县令时写的一首诗。高适是个爱民的官,我读来送你。”说着捧起书便念了起来:“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念完了这首诗,胡宗宪深深地望着海瑞。海瑞从他那悲楚的声调和沧桑的目光中立刻感觉到了这个人和自己刚才的想象大为不同。尤其他将自己比高适,起意在“厌官,破题在“爱民”两字上,同调之感不禁油然而胡宗宪放下了手里这本唐诗,又拿起了大案上另一本唐诗,翻开折页:“我喜欢岑参。他有一首诗前四句可以明我心志。苦,岂为妻子谋!”海瑞这才似乎明白了胡宗宪先给他念诗的意图,心中有了感慨,问话便已亲近:“卑职可否向部堂请教那三件事了?””海瑞:“听部堂适才念诗已明心志。卑职能否理解为织造局和巡抚衙门将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贵乡谊并非部堂本意?”胡宗宪点了点头。”这便不能再问了。海瑞接着问第二件:“今年五月九个县闸口决堤,部堂以贪墨修河工款以致河堤失修的罪名处斩了马宁远、常伯熙、张知良还有李玄,是否另有隐衷?”示朝廷然后到刑部调阅案卷。””海瑞:“请问部堂,郑泌昌、何茂才以通倭的罪名将倭酋井上十四郎和淳安的百姓齐大柱等判令立决,部堂大人为何愿意亲派总督衙门的人前来帮我平反冤狱?””你‘鞭挞的黎庶’现在都立了功,已编入戚将军的军营,你不想去看看他们?”这三件事问得如浪打空城,海瑞第一次领略了被别人的气场笼罩的感受,一时怔在那里。亲兵队长走了进来。””(有删改)文本二:古以来就有历史叙事的传统,但是到后来,慢慢历史叙事变成了艺术叙事。比方说,陈寿事往往是想象的故事。这里的“诗人本质特征到底在哪?这其实就是文艺“有没有存在价值于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特征。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宗宪提出海瑞的到来不只是为了押运军需,这与海瑞抱有一探虚实的目的相应,体现了胡宗宪洞察人心的本事。B.小说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海瑞在目的受阻后认为对方虚伪,听完读诗后认为对方是同调之人,进而理解对方。C.在与胡宗宪的会面中,海瑞第一次领略了被别人的气场笼罩的感受。他这次出行如同浪打空城,全无所获。D.虽然文中人物众多,但可推测出人物特点,如赵贞吉是虚言空话、拐弯抹角之人,而谭子理是消息媒介与得力助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而在双方的对话间隙,加入心理描写,既能使故事快速往下推进,又能使情节清楚明白。B.文本一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基本保持全知视角的同时,辅之以海瑞的有限视角,凸显其心理,便于塑造人物形象。C.根据文本二的说法,文本一应为历史叙事,体现了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追求,这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特征。D.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通过创设与渔夫对话的场景来突出屈原的独立不迁,体现了历史叙事与艺术叙事的结合。84分)9“诗“诗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文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材料二: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10黑。每涂对一处给13分)荀卿明A王道B述礼乐C而李斯以其学D乱E天下F其高谈G异论有以H激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徒,徒弟、弟子,与《师说》“郯子之徒”中的“徒”意思不同。B.辞,文辞,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辞”意思不同。C.不啻,如同,与《促织》“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中的“不啻”意思相同。D.恃,依赖、依仗,与成语“有恃无恐”中的“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孟子的尊崇更加坚定。B.韩愈回顾历史之后,指出孟子、扬雄与荀子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儒家文献,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瑕疵。CD.苏轼列举荀子的言论来展现荀子为人倔强固执、不谦逊,又太过自信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可信度。138分)(1)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2)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14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赤壁怀古①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zī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喻修辞,写曹军虽然新得水军,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不堪一击。B.颔联“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与前文百胜之威形成反差。C.前两联以记叙为主,后两联用议论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本诗借古讽今,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16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寄寓自己的志趣。,”则借“啸”(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对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进行了描绘。(3让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青春没有售价,这句因特种兵式旅游而发扬光大的宣言,如今迎来了它的“续集”——“夜骑开封拿下。上千名大学生、五十多公里的路程、三四个小时的行程……他们从郑州到开封,一夜穿越“东京梦华。“夜骑开封”展现出青春特有的激情与浪漫、勇敢与坚毅,人们纷纷为其点赞。当“青春活力的滤镜开始褪色,问题就随之一一暴露。所谓“青春的放肆便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安全问题、扰民问题、单车企业的损失、公共资源的消耗,都使“叫停”不可能次次出现。也能让他们产生一些冷静的思考。“热血不止共享单车,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合乎逻辑。请简要说4分)19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①。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须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救,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充足的地方,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③,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②,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在这里安居乐业了。20超过10个字。(6分)212分)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C.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四、写作(60分)2360分)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三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卷)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C12B15A22BCBDCCBCF1CA”廊得名的原因;B项,“自古贫困落后”错误,古代史籍中“河西殷富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等表明河西走廊整体是丰饶的;D”错误,原文中“敦煌文化彰显着……,深度诠释着……”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并推理判断的能力。B体系之一的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也在中国的观点”错误,文中引用季羡林的论断是要证明与河西走廊密切相关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中心的观点。故选B。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③段围绕河西走廊是民族交融之地展开论述。AB项,C项,元世祖的做法有利于民族和谐发展,可支撑观点;DD。4.①“联通”是指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它联通着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地理单元;②“融通”是指河西走廊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经济贸易融合互利、民族交融4分,每点2分)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相会,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接,地处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是指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它联通着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地理单元。②由“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可知,河西走廊内部宜农宜牧,非常具有经济活力,为经济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之地”可知,河西走廊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互通。由“河西走廊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作为闻名天下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其与周边的城鄣亭燧和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共同构成了有力的保障体系,维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可知,河西走廊促进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互民族交融互通、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5.①加强对河西走廊的保护和建设,保证河西走廊的贸易畅通;②推进我国的民族政6分,每点2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本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分析“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河西走廊的作用,就要分析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经济贸易融合、民族交融互通、文化交流互鉴。因此,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河西走廊的作用应从以下角度着手发挥:在经济方面,应加强对河西走廊的保护与建设,保护河西走廊的贸易畅通;在民族方面,应持续推进我国的民族政策,加强河西走廊的民族互信与民族融合,保证民心相通;在文化方面,既要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又要保证“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他这次出行如同浪打空城,全无所获”错误,海瑞本次出行是来送军需物资,顺便略略了解虚实,从文中“这是不教之教”可知,他本次出行并非全无所获。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属于艺术叙事,由关键词“虚构的历史“想象的故事”等可推知文本一是艺术叙事。8对待,体现他有耐心。③他能从诗歌内容及胡宗宪朗读时的声调、目光中读懂对方,体题得到回应后能够迅速追问,体现他善于思考。⑥解救被冤枉通倭的百姓,体现他一心4分,每点1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海瑞之所以爽快答应赵贞吉来送军需,其实也是为了能在胡宗宪处略略了解虚实”可知,海瑞利用送军需的机会请教胡宗宪三件事,说明他有备而来,有智慧。胡宗宪并没有立即与海瑞直言谈事,却要先念两首诗给他听。虽然海瑞的目的暂时受阻,但他能够理性对待,表明他有耐心。胡宗宪读的想象大为不同瑞能从胡宗宪读诗的内容及对方朗读时的声调、目光中读懂对方的同时,也了解时局。海瑞直截了当对胡宗宪说他此次来有三件事要当面请教,体现他有问题意识,善于总结宪回答第三问后,海瑞追问“既然平反,为何不追查到底?。海瑞在问题得到回应后,“现在都立了功,说明海瑞解救了被冤枉通倭的百姓,可见他一心为民,为了人民利益敢于抗争。9.区别:文本一中的“诗”特指唐诗;文本二中的“诗”泛指诗歌、戏剧、小说等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文学形式,比文本一中的“诗”内涵更广。作用:①材料一中共有两首诗,第一首的内容是厌官与爱民,契合海瑞心思;第二首诗表明了胡宗宪的心志与立场,消融了海瑞的不良猜测。②诗歌部分凸显主旨,读诗这一情节也突出了胡宗宪儒将的形象,表现了其洞悉人性、善于识人、把握时局、引领谈话方向的领袖风范。③由问题宕开一笔,读诗之后再进入问题,使情节陡起波澜,增加小6别2分;作用4分,写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重要元素作用的能力。(2,破题在‘爱民可知,第一首诗的内容是厌官与爱民,契合海瑞心思。由“部堂适才念诗已明心志。卑职能否理解为织造局和巡抚衙门将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贵乡谊并非部堂本意”可知,第二首诗表明了胡宗宪的心志与立场,消融把握时局、引领谈话方向的儒将形象。胡宗宪没有立即回答海瑞的问题,而是先读了两首诗后再进入那三个问题,使情节有了波澜,带给读者新奇体验。同时诗的语言典雅,增强了这篇历史小说的艺术美。10.BCF“述礼乐”的主语都为“荀卿,且二者均为动宾短语,短语内部不能断开,二者之间须断开,故应在B、CF处断开。故选BCF。11CA项正确,徒弟、弟子/B/C/D依仗。故选C。12.BB错误,由原可知,韩愈认为孟子著作中的儒家思想非常纯粹,后两者的著作是大体纯粹而小处有瑕疵。故选B。1314分)(2)直到现在看到荀卿的著作,然后才明白李斯在秦国为官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到老4分)1,或许。(2,感到奇怪。14.苏轼认为荀子为人刚愎自用,过于自信,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言论,敢于发表高论而无所顾忌。另一方面,也对其能够阐明王道和礼乐予以肯定。(3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二“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可知,苏轼认为荀子是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毫不谦让,敢发表高论而没有顾忌的人。由“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可知,苏轼认为荀子为人必定倔强固执不谦逊,又太过自信。再结合“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可知苏轼将荀子与李斯比较的过程中,肯定了荀子能够阐明王道和礼乐。综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材料一: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因之更加尊崇信奉孟子。轲与扬雄的著作了。等读到荀卿的书,才又知道荀卿的著作也可算其中之一。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或许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思想非常纯粹,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体纯粹而小处有瑕疵。材料二:后才明白李斯在秦国为官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到老师荀卿的影响,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天下的人,如此又太过自信。而那个李斯在这方面又更为严重。了激发作用的。15.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如云般军心离散”错误。“鼓行夏口气如云”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曹军攻下荆州,新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的气势浩大、意气风发。故选A。1663一情景的描写,体现出他求贤若渴和重视人才的态度。其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7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共6分,每空1分)【解析】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