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上)_第1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上)_第2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上)_第3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上)_第4页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思维拓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

2、经过充分的分析和思考,运用基础知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

解决问题,并完整口述思路。

3、体会数学趣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巧妙解决问题。

活动难点:准确理解题意,充分分析和思考。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3个同学同时唱一首歌要3分钟,100个小朋友同时唱这首歌要几分钟

呢?

生活中常有一些妙趣横生、带有智力测试性质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较复

杂的计算,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来解决,而常常需要孩子们的灵感、技巧和机

智获得答案。板书:数学趣题

对于趣味问题,首先要读懂题意,然后要经过充分的分析和思考,运用

基础知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解决。

二、探究趣题

1、学习例1: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f,30天能长

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多少天?

Q)自己读题、思考

(2)学生汇报、理清思路

板书:每天长大一倍说明第二天的身长是第一天身长的2倍。

⑶列式20+2+2=5(厘米)30-1-1=28(天)

(4)第27天的身长是多少厘米?怎样解决呢?

2、练习

(1)、有一个池塘中的睡莲,每天长大f,经过10天可以把整个池塘

全部遮住,问睡莲要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2)、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T音,20天能长到36厘米,

问长到9厘米时要用几天?

(3)、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T音,15天能长到4厘米。

问要长到32厘米共要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3、学习例2:小猫要把15条鱼分成数量不相等的4堆,问最多的一

堆中最多可放几条鱼?

Q)自己读题、思考〃最多的一堆中最多可放几条鱼"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清思路

板书:最多的一堆中最多可放几条鱼,那么另外几堆就放最少的鱼。

⑶列式15-123=9(条)

⑷如果要把15条鱼分成数量不相等的5堆呢?怎样解决?

4、练习

(1)、小明要把20颗珠子分成数量不等的5堆,问最多的一堆中最多可

放几颗珠子?

(2)、老师为共有18人的舞蹈队设计队形,要求分成人数不等的5队,

问最多的一队最多可排几人?

(3)、兔妈妈拿来1盘萝卜共25个,分给4只小兔,要使每只小兔分

得个数都不同。问分得最多的一只小兔最多分得几个?

三、课堂总结

一读题二分析三解决四检验

第一讲和倍问题

(一)知识要点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此

类题我们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找倍数关系,通过倍数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在图上根据题意

标出俩个数的倍数与俩个数的和。于是根据图产生这样的思路:相对小的数自己是自

己的一倍,而相对大的数是相对小的数的几倍,当然俩个数相等时这个几就是1),

那么就有大数和小数的和就是小数的儿+1倍,又因为大数和小数的和已知,于是这

个题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的简单

除法题。从而可以求出相对较小的也就是自己是自己一倍的数,我们简称为1倍数.

(二)例题选讲

例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

书多少本?

[精妙解答]

3偌>160$

甲班<~『——

?本

1604-(3+1)=40(本)------作为一倍数的乙班的

40X3=120(本)----------根据题意关系求的甲班的

或者: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例2甲、乙两辆汽车在相距360T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时后两车相遇。

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甲、乙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精彩思路]

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所以“1倍”数是乙车的速度。现只需知道甲、乙

汽车的速度和,就可用“和倍公式”了。由题意知两辆车2时共行360千米,故1

时共行360+2=180(千米),这就是两辆车的速度和。

[精妙解答]

乙车的速度为

(3604-2)4-(24-1)=60(千米/时),

甲车的速度为

60X2=20(千米/时),或180-60=120(千米/时)。

答:甲车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时行60千米。

从上面两道例题看出,用“和倍公式”的关键是确定“1倍”数(即小数)是谁,

“和”是谁。例1、例2的“1倍”数与“和”极为明显,其中例2中虽未直接给出

“和”,但也很容易求出。下面我们讲儿个“1倍”数天太明显的例子。

例3甲队有45人,乙队有75人。甲队要调入乙队多少人,乙队人数才是甲队

人数的3倍?

[精彩思路]

容易求得“二数之和”为45+75=120(人)。如果从“乙队人数才是甲队人数的3

倍”推出“1倍”数(即小数)是“甲队人数”那就错了,从75不是45的3倍也知是

借的。这个“1倍”数是谁?根据题意,应是调动后甲队的剩余人数。倍数关系也是

调动后的人数关系,即“调入人后的乙队人数”是“调走人后甲队剩余的人数”的3

倍。由此画出线段图如下:

(45+75)就是甲队剩下人数的3+1=4(倍)。从而,甲队调走人后剩下的人数就是“1

倍”数。由和倍公式可以求解.

[精妙解答]

甲队调动后剩下的人数为

(45+75)4-(3+1)=30(人),故中队调入乙队的人数为45-30=15(人)。

答:甲队要调15人到乙队。

例4妹妹有书24本,哥哥有书53本。要使哥哥的书是妹妹的书的6倍,妹妹

应给哥哥多少本书?

仿照例3的分析可得如下解法。

[精妙解答]

兄妹图书总数是妹妹给哥哥一些书后剩卜.图书的(6+1)倍,根据和借公式,妹妹

剩下

(53+24)+(6+1)=11(本)。故妹妹给哥哥书24-11=13(本)。

答:妹妹给哥哥书13本。

例5大白兔和小灰兔共采摘了蘑菇160个。后来大白兔把它的蘑菇给了其它白

兔20个,而小灰兔自己又采了10个。这时,大白兔的蘑菇是小灰兔的5倍。问:原

来大白兔和小灰兔各采了多少个蘑菇?

[精彩思路及解答]

这道题仍是和倍应用题,因为有“和”、有“倍数”。但这里的“和”不是160,而

是160—20+10=150,“1倍”数却是“小灰兔又自己采了10个后的蘑菇数”。线

段图如下:

10个

小灰兔

20个

大灰兔

5倍

根据和倍公式,小灰兔现有蘑菇(即“1倍”数)

(160-20+10)4-(5+1)=25(个),

故小灰兔原有蘑菇25To=15(个),大白兔原有蘑菇

160-15=145(个)。

答:原来大白兔采蘑菇145个,小灰兔采15个。

练习

[初试牛刀]

1.小敏与爸爸的年龄之和是64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敏的3倍。小敏和她爸爸的

年龄各是多少岁?

2.•肉店卖出猪肉和牛肉共560千克,卖出的猪肉是卖出的牛肉的4倍。猪、牛

肉各卖了多少千克?

3.甲、乙两桶汽油共84千克。如果把乙桶中的油倒入甲桶15千克,那么这时甲

桶中的汽油等于乙桶中的汽油的3倍。甲、乙两桶原有汽油各多少T克?

[挑战自我]

1.甲、乙两人共生产零件100个,其中甲有2个零件、乙有5个零件不合格。已

知乙生产的合格零件是甲生产的合格零件的2倍。甲、乙各生产了多少个零件?

2.团结村原有水田290公顷,旱田170公顷。要把多少公顷旱田改为水田,才能

使水田的公顷数比旱田的公顷数多2倍?

3.红星小学图书馆内,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连环画书又是科技书的2倍。己

知这三种书共有1600本,那么每种书各有多少本?

第二讲还原问题

(三)知识要点

对于有些问题,当顺着题目条件的叙述去寻找解法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

如果改变思考顺序,从问题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往回

算,原来加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除的用乘,那么问题便容易解决。这

种解题方法叫做还原法或逆推法,用还原法解题的问题叫做还原问题。

(四)例题选讲

例1有一个数,把它乘以4以后减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减去10,最后

得4。问:这个数是几?

[精彩思路]

这个问题是由(口乂4-46)4-3—10=4,

求出口。我们倒着看,如果除以3以后不减去10,那么商应该是4+10=14;如

果在减去46以后不除以3,那么差该是14X3=42;可知这个数乘以4后的积为42

+46=88,因此这个数是88・4=22。

[精妙解答]

[(4+10)X3+46]+4=22。

答:这个数是22。

例2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目时,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9,把十位上的8看成了

3,结果得到的“和”是123。问: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

[精彩思路]

利用还原法。因为把个位上的5看成9,所以多加了4;又因为把十位上的8看

成3,所以少加了50。在用还原法做题时,多加了的4应减去,多减了的50应加上。

[精妙解答]

123-4+50=169o

答:正确的结果应是169,

例3学校运来36棵树苗,乐乐与欢欢两人争着去栽,乐乐先拿了若干树苗,欢

欢看到乐乐拿得太多,就抢了10棵,乐乐不肯,又从欢欢那里抢回来6棵,这时乐

乐拿的棵数是欢欢的2倍。问:最初乐乐拿了多少棵树苗?

[精彩思路]

先求乐乐与欢欢现在各拿了多少棵树苗。学校共有树苗36棵,乐乐拿的树苗数

是欢欢的2倍,所以欢欢现在拿了36+(2+1)=12(棵)树苗,而乐乐现在拿了12X2

=24(棵)树苗,乐乐从欢欢那里抢走了6棵后是24棵,如果不抢,那么乐乐有树

苗24-6=18(棵),欢欢看乐乐拿得太多,去抢了10棵,如果欢欢不抢,那么乐乐

就有18+10=28(棵)。

[精妙解答]

36+5(1+2)X2-6+10=28(棵)。

答:乐乐最初拿了28棵树苗。

例4甲、乙、丙三组共有图书90本,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

结果三个组拥有相等数目的图书。问: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多少本图书?

[精彩思路及解答]

尽管甲、乙、丙三个组之间将图书借来借去,但图书的总数90本没有变,由最

后三个组拥有相同数目的图书知道,每个组都有图书90+3=30(木)。根据题目条

件,原来各组的图书为

甲组有30+3=33(本),

乙组有30—3+5=32(本),

丙组有30—5=25(本)。

例5、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

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有多少米?

[精彩思路]

由逆推法知,第二次用完还剩下15+7=22(米),第一次用完还剩下(22—10)

X2=24(米),原来电线长(24+3)X2=54(米)。

[精妙解答]

L(15+7—10)X2+3]X2=54(米)。

答:这捆电线原有54米。

练习

[初试牛刀]

1.某数加上11,减去12,乘以13,除以14,其结果等于26,这个数是多少?

2.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其结果等于36,求这个数。

3.在125XD+3X8—1=1999中,口内应填入什么数?

4.小乐爷爷今年的年龄数减去15后,除以4,再减去6之后,乘以10,恰好是

100o问:小乐爷爷今年多少岁?

[挑战自我]

1.粮库内有一批面粉,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少

7吨,还剩4吨。问:粮库里原有面粉多少吨?

2.有一筐梨,甲取一半又一个,乙取余下的一半又一个,丙再取余下的一半又一

个,这时筐里只剩下一个梨。这筐梨共值8.80元,那么每个梨值多少钱?

3.某人去银行取款,第1次取了存款的一半还多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还

多10元,这时存折上还剩125元。问:此人原有存款多少元?

第三讲巧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一)知识要点

我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公式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用途却十分广泛。用它们可

以解决许多直角多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的多边形)的周长问题。这是因为直角多边

形总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下面的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当然分割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由此,可以演变出许多只涉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题目。

(二)例题选讲

例1一个苗圃园(如左下图),周边和中间有一些路供人行走(图中线段表示

“路”),几个小朋友在里面观赏时发现:从A处出发,在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只要

是按“向右”、“向上”方向走,几个人分头走不同的路线,总会同时达到B处。你

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0

AAcD

分析与解:如右上图所示,将各个交点标上字母。由A处到B处,按“向右”、“向

上”方向走,只有下面六条路线:

(DA-C-D-E-B;

(2)A-C-0fE-B;

(3)A-C-0-F—B;

(4)A-*H-*G-*F-*B;

(5)A-*H-*0-*E-*B;

(6)A->H-*0->F->Bo

因为A-C与H-0,G-F的路程一样长,所以可以把它们都换成A-C;同理,

将0-E,F-B都换成C-*D;将A-H,C-0都换成D-E;将H-G,0-F都换成E-B。

这样换过之后,就得到六条路线的长度都与第(1)条路线相同,而第(D条路线的长

“AD+DB”就是长方形的“长+宽”,也就是说,每条路线的长度都是“长+宽”。路

程、速度都相同,当然到达B处的时间就相同了。

例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解:(1)将图中右上缺角处的线段分别向上、向右平行移动到虚线处(见左下图),这

样正好移补成一个正方形,所以它的周长为25X4=100(厘米)o

(2)与⑴类似,可以移补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为

(10+15)X2=50(厘米)。[

例3求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解:⑴与例2类似,可以移补成一个长(15+10+15)厘米、宽(12+20)厘米的

长方形,所以周长为

(15+10+15)X2+(12+20)X2=144(厘米)。

(2)设想先把长20厘米的线段向上平移到两条长15厘米的线段中间,构成一个

长60座米,宽(15+20+15)厘米的长方形,此时,还有两条长35厘米的竖线段。所

以周长为

60X2+(15+20+15)X2+35X2=290(厘米)。

例4在一张纸上画出由四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拼凑或组合成的图形(重叠的

线段只算画•次)。显然,这个图形有多种多样的画法,下列各图是其中的一部分画

法。在所有的这些画法中,

(1)哪种画法画出的线段总长最长?有多长?

(2)哪种画法画出的线段总长最短?有多长?

□□口口田出口

□□m

分析与解:画的线段重叠部分越少,画的线段就越长。反之,重叠部分越多,画的线

段就越短。因此,类似图1那样画的线条最长,共画了

3X4X4=48(厘米)。

右图画的线条最短,共画了

(3+3)X6=36(厘米)。

例5下图是一个方形螺线。已知两相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1厘米,求螺线的

总长度。

分析与解:如

左下图所示,按箭头方向转动虚线部分,于是得到了三个边长分别为3,5,7

厘米的正方形和中间一个三边图形(见右下图)。所以螺线总长度为

(3+5+7)X4+IX3=63(厘米)。

1.试求左下图的周长(单位:厘米)。

5

rn%

~I7

2.上页右下图是山边长为1厘米的11个正方形堆成的“土”字图形。试求出其周长。

3.右图是某小学教学楼的平面示意图,设计者在图上只标明了三条线段的长度(单位:

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50

28

--16

4.下图是由七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相同长方形经过竖放、横放而成的图形。求这

个图形的周长。

3

5I

5.下面两图中的小方格的大小相同。图(1)的周长为48厘米,图⑵的周长等于多少?

(1)(2)

6.如右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16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1___4

1、移动成长3+5+4、宽6+7的长方形,所以周长=(12+13)*2=50

2、移动成5+1的长方形,没有宽、长为4的长方形,再加上4段边。

(5+1)*2+2*4+4=24

3、移动成长50、宽28+16的长方形,所以周长二(50+28+16)*2=188

4、移动成长4*3+5*3、宽5的长方形,再加上6个(5-3)

所以(12+15+5)*2+6*2=76

5、图一移动成长5宽3的长方形,周长段为(5+3)*2=16,周长为48,每段为48/16=3,

图二移动后为(7+1)*2+4=20,每段为3,共60。

6、把长方形的宽看作一份,长为3份。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8份,8份是16,1份

是2,3份是6,正方形的周长是6*4=24

第四讲图形计数

(五)知识要点

小朋友,你想学会数图形的方法吗?要想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数出线段、角、三角

形……那就必须要有次序、有条理地数,从中发现规律,以便得到正确的结果。要正

确数出图形的个数,关键是要从基本图形入手。首先要弄清图形中包含的基本图形是

什么,有多少个,然后再数出由基本图形组成的新的图形,并求出它们的和。

(六)例题选讲

例题1数出下面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ABCD

[精彩思路]

我们可以采用以线段左端点分数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把图中线段AB、BC、CD

看作基本线段来数,

[精妙解答]

采用以线段左端点分数数的方法。

以A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共3条;

以B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共2条;

以C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共1条。

所以,图中共有线段3+2+1=6条。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图中线段AB、BC、CD看作基本线段来数,那么:

由1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AB、BC、CD共3条;

山2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AC、BD共2条;

由3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AD只1条。

所以,图中共有3+2+F6条线段。

例题2数出下图中有几个角。

D

[精彩思路]

数角的个数可以采用与数线段相同的方法来数。

[精妙解答]

以A0为一边的角有:ZAOB.ZAOC>NAOD三个;

以B0为一边的角有:NBOC、NBOD两个;

以CO为一边的角有:NC0D一个。

所以图中共有3+2+1=6个角。

小朋友,如果把图中/AOB、NBOC、ZC0D看作基本角,那应该怎样数呢?动

动脑筋。

例题3数出下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精彩思路]

数三角形的个数也可以采用按边分类的方法来数,还可以数出图中三角形的个

数,只需数出aABE的底边中包含几条线段就可以了。

[精妙解答]

数三角形的个数也可以采用按边分类的方法来数。

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AABC.AABD>ZXABE三个:

以AC为边的三角形有:Z\ACD、Z\ACE二个;

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4ADE一个。

所以图中共有三角形3+24-1=6个。

我们还发现,要数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只需数出AABE的底边中包含几条线

段就可以了,即3+2+1=6条。所以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

例题4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精彩思路]

数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和数三角形的方法一样,长方形是由长宽两对线段围

成,线段CD上有3+2+1=6备线段,其中每一条与AC中一条线段对应,分别作为长

方形的长和宽,这里共有6X1=6个长方形;而AC上共2+1=3条线段也就有6X3=18

个长方形。

[精妙解答]

长方形的总数二长边线段的总数X宽边线段的总数

6X3=18(个)长方形

例题5有10个小朋友,每2个人照一张合影,一共要照多少张

[精彩思路]

这道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答。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每一个点代表一

个小朋友:

12345678910

从图上可以看出,第1个小朋友要与其余9个小朋友合影,要照9张照片;第2

个小朋友还要与其余8个小朋友合影,再照8张照片……以此类推,第9个小朋友只

要再与1个小朋友合影,再照1张照片。

[精妙解答]

一共要照9+8+7+6+5+4+3+2+1=45张照片。

练习

[初试牛刀]

1,数出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1)ABCDE

(2)ABCDEF

2,数出下图中有儿个角。

0

3、数出下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4、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挑战自我]

1,三年级有6个班,每两个班要比赛拔河一次,这样一共要组织多少场比赛?

2,有红、黄、蓝、白四只气球,如果每两只气球扎成一束,共有多少种不同的

扎法?

3,有1——6六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参考答案]

[初试牛刀]

1、(1)4+3+2+1=10(条)

(2)5+4+3+2+1=15(条)

2、1+2+3=6(条)

3、(1)1+2=3(个)

⑵1+2+3+4=10(个)

4、⑴(1+2+3+4)X(1+2)=30(个)

⑵(1+2+3+4)X(1+2+3)=60(个)

[挑战自我]

1、假设班号为①、②、③、④、⑤、⑥。

①班和其他班比赛的场次是:①②、①③、①©、①⑥,5场;

②班因为已经和①班比赛过,不能重复计算,还可以比赛的场次是:②©、②④、②⑤、

②4场;

同理,③班还可以比赛的场次是:③④、③©、(3X6),3场;

同理,④班还可以比赛的场次是:④⑤、④©,2场;

同理,⑤班还可以比赛的场次是:⑤⑥,1场

共计:5+4+3+2+1=15(次)

2、可以扎的方法:红黄、红蓝、红白、黄蓝、黄白、黄、蓝白。

共计:3+2+1=6(种)

3、1可以和其他5个数组成£种:12、13、14、15、16:

2可以和其他4个数组成4种:23、24、25、26;

3可以和其他3个数组成3种:34、35、36;

4可以和其他2个数组成2种:45、46;

5可以和其他1个数组成1种:56。

与前面题目类型不同的是,这两个数可以颠倒,比如1、2,可以组成12或者21。

比题共有:(5+4+3+2+1)X2=30(种)

第五讲和差问题

(一)知识要点

和差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一种应用题,它在口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解题的关键在

于找出题目中的和与差,再利用以下的数量关系式去解答,就显得容易了。

(和+差)+2=较大的数:(和一差)+2=较少的数

或和一较大的数=较少的数;和一较少的数=较大的数

(二)例题选讲

例1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精彩思路]

分析这样想:假设第二筐和第一筐重量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58

(千克);假设第一筐重量和第二筐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42(千克).

第一筐:1_T力]

?千克>“50千克

第二座:k/J

?千克

[精妙解答]

解法1:①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1(千克)

②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解法2:①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9(千克)

②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79-8=71(千克)

或150-79=71(千克)

例2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精妙思路]

35-7岁

爸爸:I~1、

?岁

分析题中没有给出小强和爸爸年龄之差,但是己知两人今年的年龄,那

么今年两人的年龄差是35-7二28(岁).不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保持不

变的.所以,当两人年龄和为58岁时他们年龄差仍是28岁.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

思路就能解此题。

[精妙解答]

解:①爸爸的年龄:

[58+(35-7)]+2

二[58+28]+2

二86+2

二431岁)

②小强的年龄:

58-43=15(岁)

答:当父子两人的年龄和是58岁时,小强15岁,他爸爸43岁。

例3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

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精彩思路]

分析解和差问题的关缝就是求得和与差,这道题中数学与语文成绩之差

是8分,但是数学和语文成绩之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是,条件中给出了两科

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就可以求得这两科的总成绩.

除语文〈.~~1

府’?分?(94X2)6+

94数学'一,广^J

?分

②数学得多少分?

(188+8)+2=196+2=98(分)

例4甲乙两校共有学生864人,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从甲校调入乙校32名

同学,这样甲校学生还比乙校多48人,问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

[精彩思路]

分析这样想:甲、乙两校学生人数的和是864人,根据由甲校调入乙校32

人,这样甲校比乙校还多48人可以知道,甲校比乙校多32X2+48=112

(人).112是两校人数差。

[精妙解答]

32X2+48(人)

甲校:(匕-)]

乙校:一^?人跄4人

?人J

解:①乙校原有的学生:

(864-32X2-48)+2=376(人)

②甲校原有学生:

864-376=488(人)

答:甲校原有学生488人,乙校原有学生376人。

小结:从以上4个例题可以看出题目给的条件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和

解题方法是一致的.和差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是:

(和+差)-2二较大数较大数矍二较小数

或(和建)一2二较小数较小数+差二较大数

也可以求出一个数后,用和减去这个数得到另一个数.

下面找们用和差问题的思路来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例5在每两个数字之间填上适当的加或减符号使算式成立。

123456789二5

[精妙思路]

分析这样想:从1至9这几个数字相加是不会得到5的,只能从一部分数字

相加再减去一部分字后差是5,也就是说1到9的和是45,而两部分的差是5,先

要求出这两部分数字,利用和差问题的方法便可以求出。

(45-5)+2=20,20+5=25

可求出其中几个数的和是25,而另外几个数的和是20.在组成和是25的几

个数前面添上号,而在组成和是20的几个数前面添上“-”号,此题就算

出来了O

[精妙解答]

例如,5+6+9=20可得到,

1+2+3+4-5-64-7+8-9=5

又如:5+7+8=20可得到。

1+2+3+4-5+6-7-8+9=5

又如:3+4+6+7=20可得到。

1+2-3-44-5-6-7+8+9=5

同学们,这道题你还有其他解法吗?试试看!

练习

[初试牛刀]

1、学校做扫除,张娟和陈芳一共擦玻璃31块,乂知张娟比陈芳少擦9块,张娟、陈

芳各擦玻璃多少块?

2、小兰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平均分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4分,问小兰语文多少

分?数学多少分?

3、今年弟弟16岁,哥哥20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52时,弟弟多少岁。

4、一个两位数由两个数字组成,两个数字之和是8,两个数字之差是2,这个数是

多少?

[挑战自我]

1、甲框里有苹果30千克,乙框里有桔子若干千克,如果从乙框里取出12千克桔

子,苹果就比桔子多10千克,乙框原有桔子多少千克。

2、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少57人,这时两船乘客同样多,

甲船原来有乘客多少人。

3、无线电厂、二厂共有工人864人,为了照顾工人就近上班,从一厂调入二厂32

名工人,这样一厂工人数还比二厂多48,一厂、二厂原来各有工人多少人?

4、一部书有上、中、下三册,上册比中册贵5角,中册比下册贵7角,这样的四部

书共值340角,上、中、下册多少角?

5、两筐苹果共重90千克,如果从第一框中取出6千克,放入第二筐后,两筐的重量

相等,两筐苹果原来各多少千克?

6、两个水桶共盛水50千克,如果把第一桶里的水倒巴6千克,两个水桶的水就一

样多了。第一桶原盛水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初试牛刀]

1、陈芳;(31+9)4-2=20(块)张娟;20—9=11块

2、数学(96X2+4)=98分语文98—4=94分

3、弟弟【52-(20-16)]?2=24岁

4、(8+2)4-2=55-2=3

[挑战自我]

1、30-10+12=32千克

2(623+34-57)4-2=266

3、一厂;(864+48)+2+32=488人

二厂;864-488=376人

4、上:(342+5+5+7)+3=119角

中;119-5=114角

下;114一7=107角

5、90+2—6=39(千克)90-39=51(千克)

答;第一筐有51千克,第二筐有39千克

6、(50-6)4-2=22(千克;50-22=28(千克)

答;第一桶原盛水28千克。

第六讲余数问题

(七)知识要点

在三年级上期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

数是余下的不能够再分(整数)的数。尽管学生初次接触,但余数这个概念在数学上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故在此进行一些拓展。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在整数范围内的余

数问题。

1、利用直观体验的方法,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从中领悟如何利

用余数解决一些有关余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

学的兴趣。

2、弄清一些数量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X除数十余数=被除数;

进一步弄清余数的两个性质:两个数相除,余数一定小于除数;两个数相除,若除数

是a,那么,余数就有(a—1)种可能。

(A)例题选讲

例1、如图:…,那么,

⑴第13个图是什么形?

⑵第115个图是什么形?

[精彩思路]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按照“△OO”一组,不断的在

重复出现。

第一小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自己接着往后面画,就能够得出

第1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了。

第二小题,学生根据观察的规律,如果再往后边画,到第115个图形,显然有些

复杂,很花费时间。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这样的一组“△OO”有3个图形,13

里面最多能够有这样的几组?还剩下几个?学生很直观观察到了其结果。进一步引导

用算式表示,并说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这样的思维来解决第二小题,从

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了其思维。

[精妙解答]

因为,是按照这样“△O。”3个为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1154-3=38(组)...1(个)

所以,笫115个图形应该是

例2、一段路上的树,按2棵桑树,3棵槐树,4棵柏树的顺序栽种,第50棵树是什

么树?

[精彩思路]

学生按照2棵桑树,3棵槐树,4棵柏树的顺序画图,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按是2

棵桑树,3棵槐树,4棵柏树为一组在不断地重复,故可以按照有余数的问题的思维

来解决。

[精妙解答]

因为按2棵桑树,3棵槐树,4棵柏树为一组在不断地重复,

50+9=4(组)……5(棵)

所以,第50棵树是槐树。

例3、今天是星期一,从今天算起第100天是星期几?

[精彩思路]

今天是星期一,求第130天是星期儿,因为今天已经算第1天,实际上从明天算

起第99天是星期几就是本题的解。

[精妙解答]

994-7=14(周)……1(天)

99天共有14个星期又1天,今天是星期一,过14个星期还是星期一,再过一

天就是星期二。

例4、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三色珠子共360个,按先3个红色珠子,再2个黄色

珠子,再4个蓝色珠子排列。三色珠子各是多少个?

[精彩思路]

按先3个红色珠子,再2个黄色珠子,再4个蓝色珠子排列,一个循环就是9(4

+2+3=9),在360个珠子里包含有360+9=40(个)循环(循环也称为周期)。以求

黄珠子为例,每个周期里有2个黄色珠子,共40个周期,因此2X40=80(个),同

理可求红珠子和蓝珠子的个数。

[精妙解答]

3604-(4+2+3)=40(个)

3X40=120(个);2X40=80(个);4X40=160(个)

例5、2008个学生按照下列的方法编号排列:

ABCDE

12345

9876

10111213

171G1514

18192021

25242322

那么,最后一名学生应该排在第几列?

[精彩思路]

仔细观察排列规律,除「5以外,从第二行开始8个数按一个循环依次不断地重

复排列,每个循环的第一个数排列在D的后面。如果2008名学生先去掉5名,还剩

下2008—5=2003(名)学生,把2003名学生按每8个一组,20034-8=250(组)...

3(名),从而得到所求的解。

[精妙解答]

(2008-5)4-8=250(组)...3(名)

所以,最后一名学生应该排在B歹人

练习

[初试牛刀]

1、如图:on□△△△on……那么

①第38个图是什么形?②第121个图是什么形?③第60个图是什么

形?

2、学校插彩旗,按照2面红旗,1面蓝旗,4面黄旗的顺序插旗子,这样第82的面

是什么旗子?

3、有一堆围棋,按“二白三黑”的顺序排列,那么第31个是白子还是黑子?

4、国庆节挂灯,按“红、黄、红、蓝、绿”的顺序挂,一共挂了100盏,这些灯各

有多少盏?

5、今年六月一日是星期三,那么今年八月一日是星期几?

6、下面有一列数:1、3、5、1、3、5、1、3、5........

①笫32个数是儿?

②这32个数的和是多少?

7、1993年9月1日是星期三,

①再过58日是星期几?

②那年的10月15日是星期几?

[挑战自我]

1、某年的9月1日是星期三,问该年的4月1日是星期几?

2、今年的1月1日是星期四,问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儿?

3、某年的卜月里有五个星期六,4个星期日,问这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

[参考答案]

[初试牛刀]

1、①38+6=6(组)……2(个),第38个图是□形。

②121+6=20(组)……1(个),第121个图是。形。

③60+6:10(组),第60个图是△形。

2、824-(2+1+4)=11(组)……5(面)

所以,这样第82的面是黄旗子。

3、314-(2+3)=6(组)……1(个)

所以,第31个是白子。

4、国庆节挂灯,按“红、黄、红、蓝、绿”的顺序挂,一共挂了100盏,这些灯各

有多少盏?

1004-5=20(组)

2X20=40(盏),1X20=20(盏)

所以,红灯有40盏,黄、红、蓝、绿各有20盏。

5、(29+31+1)+7=8(周)……5(天)

那么今年八月一日是星期一。

6、①32+3=10(组)……2(个)第32个数是3。

②(1+3+5)X10+1+3=94.所以这32个数的和是94。

7、1993年9月1日是星期三,

①58+7=8(周)……2(天),所以再过58日是星期五,

②(29+15)+7=6(周)……2(天)那么,那年的10月15日是星期五。

[挑战自我]

1、(29+31+30+31+31+1)+7=21(周)……5(天),那么该年的4月1日是星期五。

2、今年是2009年,是平年,所以二月只有28天。

(30+28+31+30+1)4-7=17(周)...1(天),那么,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五。

3、这年的10月1日是星期三。

第七讲竖式数字谜

(一)知识要点

在竖式中,有一些待定的数字,如何根据运算法则和式子的结构特征,通

过掌握数的加、减的“拆分”。关键是通过综合观察、分析,灵活运用运算法

则和整数的性质,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把待定的数字确定出来,使原式成

立。这里我们所用的数字都为整数中的数字。

(二)例题选讲

例1在下面的竖式中,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

7A6

+B49

D23C

【精彩思路】:显然,05,D=1(因两个数字之和只能进一位)。

由于A十4+1即A十5的个位数为3,且必进一位(因为4>3),

【精妙解答】C=5,D=1

A+5=13,从而A=13-5=8。

同理,由7+B+l=12,即B+8=12,得到B=12-8=4。

故所求的A=8,B=4,C=5,D=lo

例2求卜.面各竖式中两个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

+()()+()()

149195

【精彩思路】:(1)由于和的个位数字是9,两个加数的个位数字之和不大于9

+9=18,所以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两个方框里的数字之和只能是9。(这是“突

破口”)

再由两个加数的个位数之和未进位,因而两个加数的十位数字之和就是14。

故这两个加数的四个数字之和是9+14=23。

(2)由于和的最高两位数是19,而任何两个一位数相加的和都不超过18,因此,

两个加数的个位数相加后必进一位。(这是“突破口”,与(1)不同)

这样,两个加数的个位数字相加之和是15,十位数字相加之和是18o

所求的两个加数的四个数字之和是15+18=33。

注意:(1)(2)两题虽然题型相同,但两题的“突破口”不同。(1)是从和的个

位着手分析,(2)是从和的最高两位着手分析。

例3在下面的竖式中,A,B,C,D,E各代表什么数?

ABCD

+EBED

EBCAD

[精彩思路]

由于四位数加上四位数其和为五位数,所以可以确定和的首位数字E=l。

又因为个位上D+D=D,所以D=0。此时算式为:

ABC0

+1B10

10CA0

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若百位没有向千位进位,则由千位可确定A=9,由十位可确定08,

由白位可确定B=4,由此得到问题的个解。

(2)若百位向千位进1,则由千位可确定A=8,由十位可确定C=7,百

位上不论3为什么样的整数,B+B的个位都不可能为7,因此不成

立。

【精妙解答】

9480

+1410

10890

例4在下面的竖式中,“车”、“马”、“炮”各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请

把这个文字式写成符合题意的数字式。

炮车车炮

车马车

马车马

[精彩思路]

例3是从个位着手分析,而这里就只能从首位着手分析。

由一个四位数减去一个三位数的差是三位数知"炮”=1

被减数与减数的百位数相同,其相减又是退位相减,所以,“马”=9。至此,

得到下式:

由上式知,个位上的运算也是退位减法,由11-“车”=9得到“车”=2。

【精妙解答】

炮二1,马二9,11-车二9则车二2

因此,符合题意的数字式为:

1221

-292

929

例5在下面的竖式中,“巧,填,式,谜”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它们各等于多少?

式谜

填式谜

+巧填式谜

2000

[精彩思路]由(4X谜)的个位数是0知,“谜”=0或5。

当“谜”=。时,(3义式)的个位数是0,推知“式”=0,与“谜”W"式”矛盾。

当“谜”=5时,个位向卜位进2。

由(3X式+2)的个位数是0知,“式”=6,且十位要向百位进2。

由(2X填+2)的个位数是0,且不能向千位进2知,“填”=4。

最后推知,“巧”=1。

[精妙解答]“巧”=1,“填”=4,“式”=6,“谜”=5。

练习

【初试牛刀】

1.在下面的乘法竖式中,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那么

“学”代表的数字是()

数学

X数学

()()学

()08

勤奋好学

2在下面的算式中,汉字“珊,瑚,小,学,三,年,级”代表1,2,3,4,5,

6,7,8,9中的7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使得加法算式成立,则

“珊,瑚,小,学,三,年,级”所代表的7个数字的和等于()

珊瑚小学

+三年级

2009

3.

【挑战自我】

1.在下面的竖式中,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记被减数的数字和为A,减数的数

字和为B,差的数字和为C,而且要求A>B,那么A-B与C得差是()

第八讲找规律

【知识要点】

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1,2,3,4,5,6,…

(2)1,2,4,8,16,32;

(3)1,0,0,1,0,0,1,…

(4)1,1,2,3,5,8,13o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