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7页(共57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西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A.退耕还林 B.秸秆还田 C.禁止利用自然资源 D.倡导低碳生活2.(2024秋•天津期末)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研究者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减少 B.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绿色出行 D.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肉类增大生态足迹3.(2024秋•牡丹江期末)某大型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曾连续爆发“水华”。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安装植物浮床,用增氧机增氧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已有效遏制住了“水华”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升高 B.水生生物死亡后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C.鲢鱼、鳙鱼等通过捕食能有效预防引起“水华”的生物的爆发式增长 D.植物浮床吸收的N、P等无机盐可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移出水体4.(2024秋•海淀区期末)如图显示了近代以来全球人口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在BR下降时出现负增长 B.GR大小与BR﹣DR的差值正相关 C.阶段Ⅰ~Ⅲ的人口增长呈“J”形 D.阶段Ⅲ人口数量会出现大幅下降5.(2024秋•平谷区期末)科研人员探究远程办公对气候减排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碳足迹特指与工作相关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排放二氧化碳的相当量来计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完全远程办公的员工其碳足迹显著降低 B.远程办公仅减少了办公场所的碳足迹量 C.戊、己组相比,员工的碳足迹无显著差异 D.碳足迹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2025•浙江模拟)全球变暖是地表温度年间缓慢上升的现象,目前主要用温室效应来解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变暖会加剧物种消亡 B.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不利于生物生存 C.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D.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从而导致温度上升7.(2024•吉林三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雨,分为硫酸型和硝酸型。为探究酸雨对玉簪花枝叶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一系列实验,下列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A.将完全培养液中的玉簪花分三组,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硝酸、硫酸和硝酸 B.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记录每组植物的根细胞健康情况 C.培养过程中要适时补充水,以稀释酸雨浓度,降低对玉簪花的毒害作用 D.实验后的玉簪花枝叶枯黄,推测原因是酸雨破坏叶绿素分子,使其分解8.(2023秋•昭阳区校级期末)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食用肉类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 C.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开发新能源可以增大碳足迹 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9.(2024春•金安区校级期末)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10.(2024春•南昌月考)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11.(2023秋•湖北期末)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调查某植物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样方法②生物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所以称为密度制约因素④物种的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⑤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除了能量金字塔之外,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一般也都是上窄下宽的形状⑥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第三营养级传给分解者的能量之一⑦使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杂草,这是生物防治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化石燃料的使用等⑨青蒿素的提取说明很多生物具有潜在价值,比如调节气候、研究药物等A.4项 B.5项 C.6项 D.3项12.(2024•安徽开学)余村是浙江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恶化,到处都是矿石碎砾,空气里面都是尘土味。为了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余村相继关停矿山、淘汰重污染企业后,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下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各地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宜照搬余村的建设模式 B.倡导“低碳出行”“使用一次性餐具”可提高生态足迹 C.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关键在于植被和土壤的重建 D.余村矿区废弃地植被的恢复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开福区校级期末)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太湖而造成污染,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绿膜”形成后,水下藻类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仍在进行,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进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治理污染,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请就提供的科研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1)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是绿藻还是蓝细菌?对此,可以通过来鉴定。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变大/变小)。(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浓度明显降低的原因还有:(答出1点即可)。(3)如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其中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①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1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判断理由是。②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细菌来制作生物柴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4)传统渔业养殖需要定期投喂饲料,原因是(答出1点)。(5)若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碳在该食物链中以形式传递。14.(2024秋•平谷区期末)白洋淀是华北平原较大的湖泊,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几年前多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1)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评估分析。①图甲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反映了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结构,其中鲤鱼占据第营养级;除图甲中所示的生物外,白洋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②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作用消除污染,图中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体现其(恢复力/抵抗力)稳定性。(2)分析各营养级间能量流动的情况,构建模型如图乙。据图乙分析,此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碎屑中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外,还会流向。(3)水体富营养化表现为氮、礴元素积累,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消耗了水中氧气,导致水体缺氧,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质。下列能缓解白洋淀富营养化的科学合理的措施有。A.控制向白洋淀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鳙鱼C.减少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D.利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体中的NPE.从国外引入高效吸收N、P的植物15.(2024秋•广州期末)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全球变暖和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如大量工业废水、农业径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伤害,破坏生态平衡。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众多,其中硫细菌可利用氧化硫化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因此硫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除生物成分外,海洋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还应包括。(2)海洋里的硅藻能利用溶解在水中含量极微的硅化物,制造自己绚丽精致的外壳。硅藻能将水中的硅化物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结构的外壳,动力来自于硅藻将营养物质通过。(3)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特点。(4)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细菌或有机碎屑等为食物,由此推断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具体作用是。调查发现,某入海河口附近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低于海湾中部,其原因可能是。若要监测和评价某沿海海域的水质,除了观测相关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外,观测的项目还应包括pH、温度、(答两点)。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ABBBDCBDA题号12答案B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西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A.退耕还林 B.秸秆还田 C.禁止利用自然资源 D.倡导低碳生活【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解答】解:A、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A错误;B、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该理念,B错误;C、禁止利用自然资源不现实,我们强调的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而不是禁止利用,该项不符合这一理念,C正确;D、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符合该理念,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2.(2024秋•天津期末)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研究者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减少 B.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绿色出行 D.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肉类增大生态足迹【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坐标曲线图;生态环境.【答案】B【分析】1、分析图中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生态足迹总量逐年增大,1970年前比生态承载力总量低,1970年后比生态承载力总量高,逐渐超载。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解答】解:A、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正确;B、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当低于时便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C、汽车消耗氧气,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D、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产生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4秋•牡丹江期末)某大型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曾连续爆发“水华”。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安装植物浮床,用增氧机增氧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已有效遏制住了“水华”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升高 B.水生生物死亡后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C.鲢鱼、鳙鱼等通过捕食能有效预防引起“水华”的生物的爆发式增长 D.植物浮床吸收的N、P等无机盐可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移出水体【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A【分析】海水中的赤潮现象及淡水中的水华现象都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解答】解:A、“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减少导致水体中溶氧量下降,溶解氧减少导致鱼虾贝类死亡,水中有机物增多,分解时需要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更少,A错误;B、水生生物死亡后,微生物活动旺盛,使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水体中溶解氧下降,会导致水体中生物死亡更多,因而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链鱼、鳙鱼等与藻类属于捕食关系,可以抑制藻类的爆发性增长,因而能有效抑制水华现象的发生,C正确;D、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参与植物体的构成,通过收获植物体降低水体中N、P含量,从而达到治理水华的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4.(2024秋•海淀区期末)如图显示了近代以来全球人口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在BR下降时出现负增长 B.GR大小与BR﹣DR的差值正相关 C.阶段Ⅰ~Ⅲ的人口增长呈“J”形 D.阶段Ⅲ人口数量会出现大幅下降【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解答】解:A、人口数量是否出现负增长取决于出生率(BR)与死亡率(DR)的关系,当BR﹣DR<O时人口才会出现负增长,仅BR下降时,如果BR﹣DR仍然大于0,人口数量还是增加的,A错误;B、增长速率(GR)的计算公式为GR=(BR﹣DR)/t,所以GR大小与BR﹣DR的差值正相关,B正确;C、阶段Ⅰ﹣Ⅱ的人口增长不是呈“J”形,“J”形增长是理想状态下,没有环境阻力的指数增长,而图中显示人口增长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C错误;D、阶段Ⅲ中虽然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变化,但不能得出人口数量会大幅下降的结论,只要BR﹣DR>0,人口数量还是增加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5.(2024秋•平谷区期末)科研人员探究远程办公对气候减排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碳足迹特指与工作相关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排放二氧化碳的相当量来计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完全远程办公的员工其碳足迹显著降低 B.远程办公仅减少了办公场所的碳足迹量 C.戊、己组相比,员工的碳足迹无显著差异 D.碳足迹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己组(完全远程办公)的人均碳足迹量明显低于其他组,所以完全远程办公的员工其碳足迹显著降低,A正确;B、远程办公不仅减少了办公场所的碳足迹量,还减少了通勤耗能等方面的碳足迹量,B错误;C、戊组和己组相比,虽然远程办公天数不同,但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的人均碳足迹量差异并不显著,C正确。D、碳足迹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如办公方式等)对环境(碳排放等方面)的影响,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图表信息的解读和理解,以及碳足迹概念的应用,通过分析不同办公模式下的碳足迹数据,来判断各个选项的正确性。6.(2025•浙江模拟)全球变暖是地表温度年间缓慢上升的现象,目前主要用温室效应来解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变暖会加剧物种消亡 B.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不利于生物生存 C.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D.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从而导致温度上升【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解决问题能力.【答案】B【分析】1、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2、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假说,该假说认为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大,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解答】解:A、对于陆地环境来说,全球变暖会加剧沙漠化速度,成千上万的物种会随之消亡,A正确;B、温室效应具有有害和有利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可能会降低到﹣18℃,大多数生物将无法生存,故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有利于生物生存,B错误;C、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有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等措施,C正确;D、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大,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7.(2024•吉林三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雨,分为硫酸型和硝酸型。为探究酸雨对玉簪花枝叶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一系列实验,下列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A.将完全培养液中的玉簪花分三组,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硝酸、硫酸和硝酸 B.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记录每组植物的根细胞健康情况 C.培养过程中要适时补充水,以稀释酸雨浓度,降低对玉簪花的毒害作用 D.实验后的玉簪花枝叶枯黄,推测原因是酸雨破坏叶绿素分子,使其分解【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实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因此设置不同pH的硫酸或硝酸模拟酸雨和清水作为自变量,植物的生长状况为因变量。【解答】解:AB、将完全培养液中的玉簪花分若干组,分别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硫酸、硝酸,观察其枝叶的生长情况,AB错误;C、培养过程中无需补充水,才能更好模拟自然环境下酸雨对玉簪花枝叶的影响,C错误;D、实验后的玉簪花枝叶枯黄,推测原因是酸雨破坏叶绿素分子,使其分解,绿色消失,从而出现黄色,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8.(2023秋•昭阳区校级期末)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食用肉类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 C.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开发新能源可以增大碳足迹 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生态足迹。【解答】解: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转化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资源的利用就多,产生的废物就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B、一般来说,食用肉类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B正确;C、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碳足迹,C错误;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资源消耗多,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9.(2024春•金安区校级期末)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答案】B【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解答】解:A、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故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A正确;B、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C正确;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且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因此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24春•南昌月考)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答案】D【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解: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适时的、有计划的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D、温室效应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2023秋•湖北期末)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调查某植物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样方法②生物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所以称为密度制约因素④物种的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⑤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除了能量金字塔之外,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一般也都是上窄下宽的形状⑥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第三营养级传给分解者的能量之一⑦使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杂草,这是生物防治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化石燃料的使用等⑨青蒿素的提取说明很多生物具有潜在价值,比如调节气候、研究药物等A.4项 B.5项 C.6项 D.3项【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种群的数量特征;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态金字塔.【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解答】解:①对于植物来讲,需要采用样方法调查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①正确;②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因此生物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正确;③一般来说,影响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生物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而有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④正确;⑤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那么数量金字塔就会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还可能出现形状倒置的是生物量金字塔。例如在海洋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往往会超过浮游植物的生物量,⑤错误;⑥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第二营养级传给分解者的能量之一,⑥错误;⑦使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杂草,这是化学防治,⑦错误;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⑧错误;⑨人们从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研究价值,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研究药物属于直接价值,⑨错误。综上所述,共有四项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2024•安徽开学)余村是浙江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恶化,到处都是矿石碎砾,空气里面都是尘土味。为了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余村相继关停矿山、淘汰重污染企业后,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下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各地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宜照搬余村的建设模式 B.倡导“低碳出行”“使用一次性餐具”可提高生态足迹 C.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关键在于植被和土壤的重建 D.余村矿区废弃地植被的恢复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环境;生态工程.【答案】B【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余村是浙江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恶化,余村的建设模式是先破坏后治理,不宜照搬,A正确;B、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倡导“低碳出行”可降低生态足迹,B错误;C、生态恢复工程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体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C正确;D、余村矿区废弃地原有土壤和植被消失,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工程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开福区校级期末)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太湖而造成污染,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绿膜”形成后,水下藻类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仍在进行,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进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治理污染,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请就提供的科研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1)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是绿藻还是蓝细菌?对此,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来鉴定。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变大(变大/变小)。(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浓度明显降低的原因还有:鱼类大量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答出1点即可)。(3)如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其中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①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1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判断理由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二者能作为鱼的饵料;微囊藻较少,产生的毒素相对少。②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细菌来制作生物柴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4)传统渔业养殖需要定期投喂饲料,原因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答出1点)。(5)若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碳在该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环境容纳量;群落演替的类型;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1)观察是否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变大(2)鱼类大量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3)①中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二者能作为鱼的饵料;微囊藻较少,产生的毒素相对少②直接(4)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为K值;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根据起点的不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答】解:(1)绿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因此区分“绿膜”是绿藻还是蓝细菌,可观察是否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来鉴定。氮、磷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因此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变大。(2)除了题干所述原因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浓度明显降低的原因还有鱼类大量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3)①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会污染水体。据图可知,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可为鱼类提供饵料,而微囊藻较少,产生的毒素较少,对水体污染较小。②直接价值是在美学、药用、科研等方面的价值,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细菌来制作生物柴油,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原因,因此传统渔业养殖需要定期投喂饲料。(5)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生物群落类型发生改变,属于群落演替,该群落演替前就有生物存在,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碳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故答案为:(1)观察是否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变大(2)鱼类大量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3)①中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二者能作为鱼的饵料;微囊藻较少,产生的毒素相对少②直接(4)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密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2024秋•平谷区期末)白洋淀是华北平原较大的湖泊,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几年前多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1)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评估分析。①图甲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反映了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结构,其中鲤鱼占据第二、三营养级;除图甲中所示的生物外,白洋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②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作用消除污染,图中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其抵抗力(恢复力/抵抗力)稳定性。(2)分析各营养级间能量流动的情况,构建模型如图乙。据图乙分析,此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6.1%。碎屑中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外,还会流向分解者。(3)水体富营养化表现为氮、礴元素积累,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消耗了水中氧气,导致水体缺氧,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质。下列能缓解白洋淀富营养化的科学合理的措施有ABD。A.控制向白洋淀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鳙鱼C.减少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D.利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体中的NPE.从国外引入高效吸收N、P的植物【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决问题能力.【答案】(1)①二、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②自我调节抵抗力(2)16.1%分解者(3)ABD【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解答】解:(1)①鲤鱼取食浮游植物或沉水植物时属于第二营养级,取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图甲中所示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白洋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②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作用消除污染,图中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其抵抗力稳定性。(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501.9÷(1473+1651)×100%≈16.1图所示外,还会被分解者分解。(3)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可以采用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向白洋淀的排放或利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体中的N、P;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取食浮游植物的动物的数量,如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鳙鱼。减少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从国外引入高效吸收N、P的植物可能会增加物种入侵的风险。故选:ABD。故答案为:(1)①二、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②自我调节抵抗力(2)16.1%分解者(3)AB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2024秋•广州期末)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全球变暖和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如大量工业废水、农业径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伤害,破坏生态平衡。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众多,其中硫细菌可利用氧化硫化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因此硫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生物成分外,海洋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海洋里的硅藻能利用溶解在水中含量极微的硅化物,制造自己绚丽精致的外壳。硅藻能将水中的硅化物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结构的外壳,动力来自于硅藻将营养物质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3)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4)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细菌或有机碎屑等为食物,由此推断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具体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调查发现,某入海河口附近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低于海湾中部,其原因可能是河口附近污染较严重、盐度变化大等。若要监测和评价某沿海海域的水质,除了观测相关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外,观测的项目还应包括pH、温度、溶解氧、无机盐含量(答两点)。【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1)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3)全球性(4)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河口附近污染较严重、盐度变化大等;溶解氧、无机盐含量【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解答】解:(1)硫细菌可利用氧化硫化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除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硅藻能将水中的硅化物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结构的外壳,动力来自于硅藻将营养物质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所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4)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细菌或有机碎屑等为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某入海河口附近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低于海湾中部,原因可能是河口附近污染较严重(工业废水、农业径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进入)、盐度变化大等。若要监测和评价某沿海海域的水质,除观测相关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外,观测项目还应包括pH、温度、溶解氧、无机盐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故答案为:(1)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3)全球性(4)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河口附近污染较严重、盐度变化大等;溶解氧、无机盐含量【点评】本题围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多个知识点,体现了生态系统知识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物质循环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卡片1.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四)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杀虫效果.)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义:影响种群密度.(五)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年龄组成的类型:(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四、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特征的综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型二:年龄组成的判断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判断,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图示分析预测典例3:(2013•洛阳一模)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解答: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3、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4、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知识点的认识】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1m×1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命题方向】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解答: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B、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对甲图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B正确;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调查结果更加趋近于真实值,C正确;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解题思路点拨】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如草本可选择1m×1m,而乔木应选择100m×100m。3.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知识点的认识】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细菌为例)﹣﹣数学模型1、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数学表达式和曲线图,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直观.2、建立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建立模型用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修正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思考:a、右图中t1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2时,t2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b、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死亡的个体数,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2、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变化图分析典例1:(2014•宁夏二模)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分析: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其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解答:A、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A错误;B、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故B错误;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故C正确;D、杀虫剂可以选择抗药性基因,而使种群的基因的频率改变,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西花蓟马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分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C、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题型二: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典例3: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答: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属于容易题.题型三:种群增长率曲线图分析典例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A、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图,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错误;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B正确;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K/2,即捕捞至K/2,因此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D、由于增长率大于零,故种群的数量在t1~t2时逐渐增多,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含义种群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当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λ(Nt+1/N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率(dN/Nd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速率(dN/dt)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K值(环境容纳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2、捕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注意事项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率)不可盲目减数,以至于获得K/2最大限度利用,维持K/2K(环境最大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年个体尽量保护幼体4.环境容纳量【知识点的认识】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命题方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一般认为池塘养鱼始于商代末年。《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王在灵沼,於物鱼跃”,这是关于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下列有关池塘渔业养殖的说法,错误的是()A.捕捞时控制网眼大小有利于捕捞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B.调查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可用于确定捕捞的最佳时间点C.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以提高池塘中鱼类的产量D.鱼类养殖时应尽量将生态位不同的鱼置于池塘中混合养殖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答:A、渔业捕捞时,控制网眼的大小能控制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从而有利于捕捞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A正确;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调查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可用于确定捕捞的最佳时间点,以获得最大收益,B正确;C、投放饵料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鱼类养殖时应尽量将具有垂直分层结构的鱼置于池塘中混合养殖,以降低鱼之间的竞争,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解题思路点拨】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实际可容纳的种群数量可能更大,但不能持久,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5.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生物因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和捕食等)2.区别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方法像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像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命题方向】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解答: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少,A错误;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B正确;C、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创意与消费者心理的互动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辅导员考试考试注意事项总结
- Unit 5 Old toys A Lets talk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解析
- 推动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行动计划
- 提升医院实力的医管合力策略与实施路径
- 全球人才培养与集聚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 高校辅导员如何优化服务体系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6.1.2红松之乡 教学设计
- 百度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0158资产评估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哈弗神兽说明书
- 智慧审计大数据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 2023年河北省高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 2024-2025年上海中考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全册)
-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
-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会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 DB3713-T 293-2023 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技术规范
- 战场态势认知理论与方法
- 绿化租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