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全国各地高三语文3月联考【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试题汇集(福州2025高三下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山中方岳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注:方岳,南宋诗人,视辛弃疾为榜样,二人的仕途也具有相似之处。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作诗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B.
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C.
“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D.
此诗可能是诗人被罢黜后作,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17.
你认为诗人在作本诗时是否做到了“淡吟诗”?请简要分析。【答案】16.D17.
做到了“淡吟诗”。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一筇老健惬山行”,符合清新恬淡的风格。【解析】【导语】此诗写山中生活之乐,意境清幽。月、风、鹤、鸟皆成妙趣,山翁形象悠闲。诗风清新恬淡,如方岳所求。其背后亦透着诗人对仕途坎坷的超脱,借景抒情,表达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坚守。【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错误。诗中的“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并不是对山中老人态度的不认同,而是诗人借山翁的形象,表达自己在被黜居家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对太平生活的向往。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做到了“淡吟诗”。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月于水底见逾好”,水中之月,给人一种澄澈、空灵之感;“风打松边过便清”,风过松林,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自然世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月色和清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体现了其追求自然恬淡的情感表达。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一筇老健惬山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年老但身体健朗,手持筇竹杖在山中行走的惬意感受,语言朴素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简单的词汇和表达,传达出诗人对山行愉悦心情的体会,符合方岳所主张的清新恬淡的风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不少同学在交卷前的紧张时刻,往往难以抑制地反复斟酌答案,临时起意更改选项,结果却常常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改错。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建议同学们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事准和刚决精神。(2)《尚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欧阳修以五代史讽今,将后唐庄宗失天下归咎于此,庄老师也借此告诫成绩优异的同学不能骄傲。(3)班级将要开展关于“网络新词热词”的班会课,李华同学注意到前段时间“反差感”一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于是他查阅资料,发现古人也非常善于通过反差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度义而后动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③.满招损④.谦得益(谦受益)⑤.朱门酒肉臭⑥.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度、悔、损、谦、臭、帐。02(2025届高三青桐鸣3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怀示邻里①陈师道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⑤未开花。【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③僧:诗人自指,自嘲如游方和尚般浪迹在外。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⑤容有:当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断墙、蜗迹、蛛网、蜂窠、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B.“剩欲”“却嫌”写出诗人的复杂心绪:本想出门应酬,又怕风沙大而放弃。C.邻家相邀赏春诗人屡次爽约,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遗憾中流露出些许希望。D.诗歌结构上前后照应,一、三两联写居住环境,二、四两联写诗人生活。16.有人认为“风翻”两句蕴含着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6分)15.A
【解析】“春花”没有营造荒寂的氛围。16.【答案】①“风翻蛛网开三面”,风翻蛛网,吹开三面,飞虫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但诗人在尘网之中,却是网张四面,受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②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仍有秩序地簇拥在一起,像朝拜的侍卫一样,不像自己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每点3分,共6分。答案只要联想合理,围绕诗人受到党祸牵连,被排挤出朝廷之意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从类比和对比的角度作答皆可)【解析】题干点出了“世事艰难”,所以核心是从诗句意象与诗人经历关联角度解读。“风翻蛛网开三面”指出飞虫面对蜘蛛网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从注释可知诗人因苏轼余党身份被罢职,难以避开党祸之争的倾轧。“雷动蜂窠趁两衙”写出了雷动之时,蜂群依旧簇拥着蜂王,而自己受党祸牵连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大致意思,其次将其与诗人遭遇的艰难世事联系起来,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赞美屈原“文如其人”的句子是“
,
”。(2)战争使无数家庭分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就将夫妻分别的痛苦写得细腻动人。(3)在古诗文中,“沧海”经常和其他意象组合,寄托各种情绪、哲思,如“,
”就非常具有意境美和感染力。17.【答案】(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03(2025高三天一第一次四省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春游元稹酒户①年年减,山行渐渐难。欲终心懒慢,转恐兴阑散。镜水波犹冷,稽峰雪尚残。不能辜物色,乍可怯春寒。远目伤千里,新年思万端。无人知此意,闲凭小栏干。【注】①酒户:酒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酒量渐减,爬山也觉吃力,想要走完山路,但内心散漫,想要停止,又害怕游兴散去。B.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寒的画面,从“波犹冷”“雪尚残”可以看出,此时正值早春。C.看到镜水、稽峰后,诗人想到春天景色不可辜负,怎能因为害怕春寒而耽误欣赏美景。D.诗人登高远望,由远及近描写所见之景,并将情感寓于其中,使情感逐步深化。16.结尾写“闲凭小栏干”,你认为诗人内心真的是“闲”的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15.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由远及近描写所见之景”错误,从诗中看不出所见之景是由远及近描写的。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作者内心不“闲”。①诗人的酒量年年减少,也渐觉山行之难,面对衰老,诗人无法感到“悠闲”。②登高远望,诗人“伤千里”,面对新年,诗人“思万端”,在诗人心里,有着无限悲伤的思绪。③诗人的内心世界无人理解,“闲”只是一种无处诉说的、孤独的体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高适《燕歌行》中的“
,
”两句,都表明了对李广的追忆与敬仰。(2)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建筑的直接描写,比如,《阿房宫赋》中的“
”一句指出连接不同建筑的主要构件是回廊,“
”一句则指出“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3)古代传说中,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古诗文中也常对这些仙山进行想象性描写,以寄托情感、抒发怀抱,比如:“
,
。”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答案(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示例: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04(辽宁七校协作体2025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朱熹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笠任阴睛。鸣桡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妃二女,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B.
“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C.
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D.
“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16.
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渔父笑屈原“独醒”,希望屈原放下执念,能够与世推移;②本词化用渔父典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独醒”,表达了词人坚定的人生信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湖奇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众人皆醉我独醒”,意为: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这句话意味着在世人都沉迷于世俗或昏庸不堪的环境中,只有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醒和纯洁,不同流合污。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随波逐流,做个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能够改变自己的理想,能够与世推移。本词“渔父何劳笑独醒”,意为: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诗人化用渔父典故,是说渔父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肯定和赞美,诗人也借此暗示自己会坚定的人生信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据说是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____”这两句中得到启发,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傲然自得的精神追求。(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两句都是化用此句。(3)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等。【答案】①.倚南窗以寄傲②.审容膝之易安③.老鱼跳波瘦蛟舞④.舞幽壑之潜蛟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倚、傲、蛟、幽壑、壶。05(河北保定2025高三3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子山春日雨中书事见寄(其二)文同青春①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携歌管游。莺花有意欲恼乱,风雨何事相淹留。南园彩棚映绿树,西湖画舫临清流。几时云阴得敛霁,愿把一樽相献酬。【注】①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进入春天已有一段时间,正是外出游览、尽情享受歌舞音乐的好时节,与标题中的“春日”相照应。B.颔联上句将莺啼花开的美景与诗人懊恼、纷乱的心情作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C.颔联下句是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抱怨,诗人渴望与友人一同携手出游,然而风雨阻拦了诗人的计划。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天气转晴的期盼,以及在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共饮美酒、酬谢友情的愿望。16.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颈联进行简要赏析。15.B16.①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描绘出诗人想象中的美好景象。通过对南园和西湖美景的想象,展现出春日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出游的期待。②运用颜色词,增强了色彩感与画面感,彩棚与绿树相映成趣,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将莺啼花开的美景与诗人懊恼、纷乱的心情作对比”错误。“恼乱”的意思是打扰,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说莺花有意扰乱诗人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因无法出游欣赏美景而遗憾的心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颈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在风雨无法出游的情况下,通过想象描绘出南园有彩棚与绿树相互映衬,西湖上有画舫静静地挨着清流的美好景象。这种想象中的画面,是诗人内心渴望出游的体现,借由想象的美好场景,将诗人对出游的期待之情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春日美好景致的向往。②此联巧妙地运用了颜色词来增强画面感。“彩棚”的“彩”字和“绿树”的“绿”字,形成了鲜明而绚丽的色彩对比,彩棚色彩斑斓,绿树郁郁葱葱,二者相映成趣,仿佛一幅色彩丰富的春日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充分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蓬勃气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春日盛景的喜爱以及渴望置身其中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师告诉同学们,“羽书”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危急的氛围,表现战争、军事行动或紧急事态的发生,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即是如此。(2)学校即将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想要用包含“诗”“歌”的诗句为本次大赛的主题命名,你立即想到了《赤壁赋》中“
,
”两句。(3)“洞庭”不仅是湖名,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词中,例如“
,
”。17.【答案】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尉”“瀚”“窈”“窕”“螺”。06(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5高三3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度分水岭卢照邻丁年游蜀道,颁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年游蜀道,颁鬓向长安”,以时间对比,写出人生的漫长与旅途的艰辛。B.“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借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C.“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行的艰难与寒冷。D.“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直抒胸臆,强调了这条道路的无比艰难。16.“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这一句和李白《蜀道难》中哪一句意思相近?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卢与李二位诗人风格有什么差异?【答案】15.C16.第一问:这两句与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意思相近,都描绘了山峰高耸险峻的景象。第二问:卢照邻诗句以较为平实、客观的笔触描写景物,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具体刻画,呈现写实、沉稳的风格;李白诗句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不盈尺”突出山峰与天的距离之近,展现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意境奇幻的风格特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行的艰难与寒冷”错误。“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意思是马蹄踏过,仿佛要踏尽这蜀道,貂裘破败,寒意更加袭人。可知主要是从视觉(马蹄、貂裘)和触觉(寒)角度来写,而非视觉和听觉角度。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语言风格的能力。第一问:首先需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意思是重重溪流向下冲刷,高峻的山峰向上耸立,描绘了山峰的高耸险峻和溪流的湍急。《蜀道难》中,李白也多次描写山峰的险峻,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与“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都描绘了山峰的高耸险峻,因此这两句意思相近。第二问:卢照邻的写实风格。“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这两句诗描写了溪流向下冲刷、山峰向上耸立的景象,语言简洁、平实,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具体刻画。卢照邻的诗句更倾向于写实,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现旅途的艰难险阻,风格沉稳、质朴;李白的夸张风格。“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两句诗李白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不盈尺”突出了山峰与天的距离之近,仿佛山峰直插云霄。李白的诗句更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出豪放飘逸、奇幻瑰丽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
,
”韩愈赞扬了学生李蟠勤奋好学,基本掌握了儒家典籍。(2)《登泰山记》中,姚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所见美景的句子是:“
,
。”(3)刘明正在创作一篇小说,年过半百主人公看到落花满地,悲叹油生,于是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17.【答案】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传、负、烛、似曾、憔悴。07(陕西咸阳2025高三3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③青枫江:指浏水,是长沙与湘江汇合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同时为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B.“此别”“谪居”四字,点出题中的“送”和“贬”,轻灵自然,不着痕迹。C.诗歌虚实结合,实写自然之景,虚写内心之情,表达了对两位友人的情感。D.诗人劝慰友人说这次分别只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引发读者遐想。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作答。(6分)答:15.C(结合注解分析可知,诗中所写的“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有关景物,都是诗人想象之景,属于虚写。)16.①直抒胸臆。首联的“嗟”与尾联的“莫踌躇”直接抒情,表明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劝慰。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借峡中与长沙冷清苍凉的环境抒情。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和惋惜,也有对分别后的友人的担忧牵挂,还有对友人的劝慰和前景乐观的展望。(每点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某公司年会上,公司领导对员工发表讲话时,借用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一定礼贤下士,求得天下英才。(2)小刚同学在历史课上与老师交流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想到了《六国论》中“________”和《过秦论》中的“________”两句话,老师听了连连点头。(3)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语文老师想借此与同学们一起回顾描写“月”的诗句,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很多包含“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17.(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2)弊在赂秦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6分)08(浙江名校协作体2025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送韦城李少府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地点在路旁驿亭,季节是春天,送别的对象则为李少府。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落笔,写野花将尽,林鸟鸣啼,渲染了离别的氛围。C.颈联具体描写送别的场景,“别酒”“归轩”分别从主客双方着笔,画面感强。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厚,既有惜别之情,又有对友情的坚定信念。16.孟子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6分)15.B16.①面对与友人的离别,诗人并不感到悲愁,而是看野花,听鸟鸣,饮酒送行,尽显其豁达乐观;②因为友情“贵在知心”,即使彼此相隔万里,只要心意相通,也会如邻亲近。(每点3分,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小鸟啄食情景,营造出静谧的氛围。(2)人才是众多的,需要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现才能,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类似的意思。(3)古代诗歌中常在上下两句对举出现“前后”“上下”“远近”“天地”等词语,来表述时间或空间的变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3)示例一: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示例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示例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09(2025高三“江南十校”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月潭雪中赵汸①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注】①赵汸: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学者,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与岑参《白雪歌》中“去时雪满天山路”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空寂苍茫之感。B.
次句写出了诗人沿着溪流前行,尽管天气寒冷,但因景色清幽,竟忘却了冬日的严寒。C.
颔联中“披”“钓”“去”连用,写诗人披白云乘小舟,如同遁入了仙境,陶醉其中。D.
尾联写诗人体弱多病,孤独愁苦,借酒浇愁,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最终破颜而笑。16.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本诗颈联“转”表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
①“转”在内容(虚实):由描绘眼前自然美景转为回忆昔日战争惨象。②“转”在情感:由对月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转为对苦难人民的悲悯和哀伤。③“转”在境界:由关注个人转为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解析】【导语】赵汸的《月潭雪中》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清幽的自然风光与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烟雾空蒙雪满山”营造出空寂苍茫的氛围,而“野宿遗黎兵后泣”则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尾联抒发了诗人多愁多病的孤独心境,情感深沉,展现了元末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理解错误,应是强颜欢笑,勉强为之,未能真正排解心中的苦闷。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结构鉴赏能力。①内容上,“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展现了雪景的清幽与壮美;“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如诗如画的意境。颈联“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突然转入对战争惨状的描写,“兵后泣”“道傍餐”这些具体的意象,将读者从眼前的美景拉回到战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士兵艰难跋涉的现实场景中。这种从“自然之美”到“人间之痛”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内容对比。②情感上,在前两联中,诗人以“烟雾空蒙”“清绝不知寒”等表达对雪景的喜爱之情,同时“披云钓艇”“激水风轮”也透露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而在颈联中,随着视角转移到战乱后的百姓和士兵身上,情感基调发生了明显变化。“野宿遗黎兵后泣”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泣”字饱含悲怆;“宵征武士道傍餐”则描写了士兵在艰苦条件下奔波劳碌的情景,令人顿生怜悯之心。诗人的情感从欣赏自然美景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③境界上,在前两联中,诗人更多地沉浸在个人的感受中,无论是“披云钓艇”的逍遥还是“激水风轮”的审美愉悦,都体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态度。到了颈联,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关注那些因战争而受苦的人群——“遗黎”和“武士”。这种从个体情绪到群体命运的关注,显示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提升了整首诗的思想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朋友突然到来,家中无丰盛的酒食款待,小白不禁想起杜甫在《客至》中,面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简陋条件,依然热情邀邻陪客。(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东方六国并力西向,将会出现“____________”的情景,进而为当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至理名言。(3)小青读完韩松落的《霞光记》,产生强烈的共鸣,联想到古诗文中描绘霞光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②.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③.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⑥.
须臾成五采(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飧”“樽”“醅”“哉”“臾”“姥”“鹜”。10
(长沙雅礼2025高三模拟)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5~16题。赠刘使君景文①秦观落落衣冠八尺雄,鱼符新赐大河东。穰苴②兵法申司马,曹植诗原出国风。拈笔古心生篆刻③,引觞夹气上云空。石渠病客君应笑,手校黄书两鬓蓬。【注】①秦观创作此诗时43岁,在国史馆担任编修工作,疾病缠身。刘景文是他的好友,即将前往河东担任太守。秦观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了这首诗。②穰苴:田穰苴,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因功被封为大司马。③古心:古人的思想。篆刻:比喻精心书写或作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友人气度非凡,接受朝廷的诏令出守河东,将要在辽阔的河东一带大显身手,暗含了诗人的羡慕之意。B.颔联将友人与春秋时的田穰苴、三国时期的曹植进行对比,突出赞扬了友人既具有大将的风度,又具有国土的风采。C.颈联描写诗人畅饮了几杯醇酒之后,用心揣摩古人的思想并精心作文的过程,能够展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D.尾联中诗人想到友人如果看到自己头发蓬乱地编校那些泛黄的典籍和书稿时也许会暗自发笑,带有诗人自嘲之意。16.这首诗整体风格含蓄蕴藉而又不失豪迈之气,在秦观作品中别具一格。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豪迈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5.B(B.“进行对比”错误。颌联中诗人将友人与田程且、曹植相提并论,赞扬友人文武兼备,并非“对比”。)16.①首联以“八尺雄”形容刘使君气度不凡,“落落衣冠”展现其风姿卓越,给人以雄壮豪迈之感。②颈联“引觞夹气上云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诗人的豪情似与天地融为一体,体现出诗人的豪迈之气。③尾联中诗人自我调侃,说自己是因病而闲居石渠的“病客”,“手校黄书两鬓蓬”,但在自嘲中也暗含一种豁达之意,能体现出诗人豪迈的一面。(每一联分析2分,分析合理,酌情给分)(五)阅读V(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清代陈廷焯评价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结二语”指的是:“
,
。”(2)“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六国论》中说明齐国虽未有同其他五国一样的错误,也依然随着其他诸侯国灭亡而灭亡的句子是:“
,
。”(3)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如“
,
”。17.(1)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2)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每空1分)11(2025届浙江天域名校协作体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种瓜篇曹叡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瓜藤从井上蔓延,冉冉地爬上土墙起兴,暗示男婚女嫁是自然之理。B.
全诗写一位新婚的女子痴情地向丈夫表明爱意,希望丈夫与自己心心相印。C.
诗歌中女子以无根株的兔丝自喻,“自登缘”表明了自己的独立意识。D.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具有亲切感,体现了民歌的语言风格。16.
本诗用多类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案】15.C16.①“瓜葛”,以其相互缠绕的状态,委婉含蓄地表达新婚夫妻紧密相连的关系;②“兔丝”无根攀缘,“萍藻”依托清流,借此暗示女子对婚姻的依附及对婚姻稳固的担忧;③“太山”“丘山”是高大的,“清流”是托举的,借此表达了对男子的爱慕与景仰。【解析】【导语】《种瓜篇》以瓜藤、兔丝、萍藻等自然意象,巧妙喻示了新婚女子的情感与处境。瓜藤的蔓延象征婚姻的自然联结,兔丝的无根则暗示女子的依附与脆弱,萍藻托清流则表达了她的不安与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含蓄地传达了女子对婚姻的期待与对丈夫的深情依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明了自己的独立意识”错误。从“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可知,女子以无根株的兔丝自喻。兔丝没有自己的根株,只能依靠攀缘其他物体来生长。这里“自登缘”体现的是兔丝对其他物体的依赖,暗示女子在婚姻中对丈夫的依附,而不是表明自己的独立意识。因为如果是独立意识,应该强调依靠自己,而不是像兔丝一样去攀缘他物。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的能力。①“瓜葛”,由“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可知,“瓜葛”本意是指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它们的藤蔓相互缠绕。在这里,诗人用“瓜葛”来比喻新婚夫妻之间的关系。新婚夫妻如同瓜葛一样,相互缠绕、紧密相连,形象地表达了夫妻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情感关系,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让读者能够通过瓜葛相互缠绕的状态,更直观地感受到新婚夫妻之间紧密相连的情感。②“兔丝”“萍藻”,从“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和“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可知,“兔丝”是一种没有根株的植物,它只能依靠攀缘其他物体来生长;“萍藻”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它们依托着清流才能生存。女子以“兔丝”和“萍藻”自喻,暗示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处境。就像兔丝依赖其他物体、萍藻依赖清流一样,女子在婚姻中对丈夫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同时,“常恐身不全”表明女子因为这种依附性,担心自己的婚姻不够稳固,害怕失去丈夫的依靠,就像兔丝失去攀缘的物体、萍藻失去清流的托举一样,自身难以保全。③“太山”“丘山”“清流”,由“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以及“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可知,“太山”
和
“丘山”都是高大雄伟的象征,女子将自己的身躯寄托在丈夫身上,觉得如同倚靠在太山一样,并且感激丈夫给予自己像丘山一样的恩惠,这表明女子对丈夫有着深深的爱慕与景仰之情,认为丈夫如同太山和丘山一样可靠、值得信赖。“清流”能够托举萍藻,使萍藻得以生存,女子以萍藻自喻,那么“清流”就代表着丈夫对自己的支持和托举,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一种依赖和对丈夫能力的认可,进一步体现了对丈夫的爱慕与景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知名博主李子柒的视频中常能看到她生火做饭,与奶奶一起在饭桌前分享四季美食的画面,令人歆羡。而归有光相《项脊轩志》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家中没有这样的福分,很早就分开吃饭,且各自为家。(2)黄庭坚《登供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诗人希望弃官归隐,追求自在生活的心声。(3)叠词用得好,可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古诗词中常运用叠词产生这种效果,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迨诸父异爨
②.
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④.
此心吾与白鸥盟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迨、爨、萧、兮、澹、祠、柏。12(辽宁名校联盟2025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雉带箭
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注]①将军:指节度使张建封。②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分合交错地描写了猎射者、观猎者以及猎物,波澜起伏,神采飞动。B.
诗人在开篇写将军猎射前的静景,与下文猎射时的动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C.
第七句写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随后便看到了“雉带箭”的景象。D.
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将军志得意满的神情,使全诗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16.诗中写将军想要“以巧伏人”,其“巧”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15.C【解析】“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错误。根据语境以及该联中“决起”“随倾斜”等关键词可推知,主语应该是野雉。此处要理解诗人所营造的氛围描写“雉带箭”时的挣扎景象,使全诗的叙述忽起波澜,盘屈跳荡。16.①运筹之“巧”:将军盘马弯弓却不轻易发弓,而是审情度势,选择最能展现自己本领的时机发弓;②射技之“巧”:野难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将弓引满,迅猛地将其精准射中,干脆利落。(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语文课上,叶老师使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2)暮春时节,家长们带孩子到公园游玩,闲看湖水荡漾,感受和风吹拂,这氛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相似。(3)小樊来江边观潮,看到江面上潮水奔涌,波涛澎湃,卷起巨大的浪花,不禁想起了古代诗词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分)(2)浴乎沂风乎舞雩(2分)(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13(陕西汉中市2025高三3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千秋岁·次韵少游①苏轼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②。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用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青海③。【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谪居海南时,少游,是词人秦观的字,秦观作《千秋岁》词时,也被贬在外;②“苍玉佩”:古代官员以佩玉为饰;“黄金带”:宋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金玉带做章服末带;③《论语·公冶长》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词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天外”一词来表现词人被贬之地距京城十分遥远。B.
苍玉佩和黄金带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词人借此表达了对曾经生活的眷恋。C.
本词是词人写给秦观的,词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贬的经历,以劝慰同样被谪的秦观。D.
“道远谁云会”既可理解为自己难以回到京城,也可理解为短期内难与秦观相聚。16.
本首词表现了词人当时所面临的多重矛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导语】本诗是苏轼在谪居海南期间所作,呈现了他复杂的情感矛盾。全词首句的“天外”展现了贬谪地的遥远,也隐含对故土长安的思念与无奈。通过“苍玉佩”和“黄金带”表达对昔日官场生活的怀念和对失去政治生活的遗憾。苏轼在词中自述其难以实现理想的现实,同时用典故表现即使环境不佳,
也依然怀有忠君节操的意志。诗人面对流放之苦和怀才不遇的复杂心理矛盾在词中层层展露。15.CC.“词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贬的经历”错,关于被贬,文中只有“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的句子,并未提及多次被贬的经历。故选C。16.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词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业,却被贬海南;②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词人有归隐的想法,但又留恋之前的为官经历;③渴望与坚守的矛盾:词人渴望重获新恩,但又不愿意为此改变信仰。
(一点2分,共6分)解析: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可见词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业,却被贬海南;②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可见其仍留恋当年为官的经历。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词人有归隐的想法,但又留恋之前的为官经历;③渴望与坚守的矛盾:“新恩犹可觊,用学终难改”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一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词人渴望重获新恩,但又不愿意为此改变信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负责人召开关于乡村振兴的会议时,谆谆告诫在座的干部,不能生事扰民,不能对着百姓滔滔不绝、废话连篇。其间,他提到了《种树郭橐驼传》中描述官员召集百姓开会的两句“
,
”。(2)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设问”这一修辞手法时,随口引诵了《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同学们觉得此例很是得当。(3)人们外出旅游,总喜欢拍一张“簪花照”,“簪花”是“花朝节”的一种重要习俗。花朝节在古诗中多有记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好光景。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1)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2)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14(2025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三二模)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遇旧友吴伟业[清代]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注释】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见了旧友,错过才相认,这是因为曾收到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B.
颔联“苦”字,暗示了诗人对旧友的挂念,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C.“拭眼”动作简单,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这就是白描传神。D.
诗歌语言简洁易懂,自然流畅,但意蕴醇厚隽永,颇类白居易诗风。16.
诗歌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遇”字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首联紧扣题中“遇”字,“已过才追问”,直接切入路遇情境,“相看是故人”点出了不期而遇的犹疑不定到后来确定的心境转换。
②颔联承接上联,点出了偶遇的可贵。乱离后无从相见,偶或传来的消息也真假难辨,此时偶遇更是百感交集。
③颈联由“拭眼惊魂定”到“衔杯笑语频”,写出了诗人偶遇故友由悲到喜,悲喜交加的情态。
④尾联写作者邀请故人到自己家居住,相遇后难舍难分,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这是因为曾收到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说法错误,“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意思是战乱随处可见,消息很难得到,即使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并未说收到了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因此选项说法曲解文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其中内容是如何围绕“遇”展开的。首联“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已过才追问”,直接切入路遇情境,起笔简洁省净,久失消息,不期而遇,恍然面熟,但犹疑不定,仔细打量,原来真的是老友。首联紧扣题中“遇”字展开。颔联“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在动乱中分离之后,再无从相见,那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可以想见,频年兵戈,人的死伤误传,比比皆是。动乱之中,自己身家性命已如累卵,却仍探问对方情况,一个“苦”字,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这也是两人动荡时期偶遇之后的一种感受,百感交集,也是围绕“遇”字谈感受。颈联“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在擦一擦眼睛稳定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举杯与朋友笑谈。乱世重逢的旧友,该有多少苦辣酸辛互相倾诉,但写去略而不及,只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随后自然是庆幸,喜悦,当然要“衔杯笑语频”了,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情态极为生动。这也是两人偶遇之后的一种具体活动,也是围绕“遇”字来展开的。尾联“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写作者不由分说,要“旧友”索性搬来同住。难舍难分,正是重情重义体现,这句写出了两人相遇后的难舍难分,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也是围绕“遇”字来展开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名篇名句默写。(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贺《雁门太守行》从声色两方面勾画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1)风萧萧兮易水寒,
②.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③.
(2)所以动心忍性,④.
曾益其所不能
⑤.
(3)半卷红旗临易水,
⑥.
霜重鼓寒声不起【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15(河南信阳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收官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夏旱白居易太阴不离毕①,太岁仍在午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铄③,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悯然望岁④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注】①太阴,月。离,接近。毕,星宿名。古人认为月离于毕为雨象。②古人认为午年主旱。③销铄:熔化。④望岁:盼望丰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照应标题,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述,揭示这个夏天发生旱灾的事实。B.“金石”两句写金石都快要熔化,更何况禾、黍等庄稼呢,进一步强调干旱的严重。C.“欣然”句语意一转,写出农人因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D.结尾两句中诗人用问天的方式,发出何时才能下雨缓解旱情,结束旱灾的感叹。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天灾的不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直抒胸臆,表达对旱灾不止的不满;“金石欲销铄”运用夸张手法,极写环境之恶劣。②对农民的怜悯。“唯农最辛苦”直抒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2 What can you do Unit 1 I can play the piano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外研版
- 代管理合同标准文本
- 专款专用合同样本
- 乙方有权转让合同样本
- 2023-2024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2018)第六册《第二单元 走进物联时代 8 共享时代新花样》教学设计
- 保证合同样本官网
- 二手商铺买卖合同样本
- 举办展览合同标准文本
- 与邮局合作合同样本
- 借款给公司合同样本
- DB37T 1389-2024钢箱梁顶推施工技术规范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直播电商赛项规程
- DL∕T 516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AQ 1020-2006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幻灯片
- 尿源性脓毒血症诊疗指南
- 《推销实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云计算导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相关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桥隧工技师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