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课堂互动探究案2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突破素养达成eq\x(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国考5年4考)(全国卷:2024全国卷Ⅰ、Ⅲ;2015全国卷Ⅰ、Ⅱ;地方卷:2024海南卷;2024四川卷;2015福建、四川、海南、江苏卷;2014天津、山东、江苏卷)【师说考问】考问1能量流淌的过程分析(1)概念理解eq\x(输入)eq\b\lc\{\rc\(\a\vs4\al\co1(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q\x(传递)eq\b\lc\{\rc\(\a\vs4\al\co1(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eq\x(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eq\x(散失)eq\b\lc\{\rc\(\a\vs4\al\co1(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三大功能类群的呼吸作用))(2)能量流淌图解考问2每一养分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1)能量来源eq\b\lc\{\rc\(\a\vs4\al\co1(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上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养分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最终也将被分解者利用)考问3生态金字塔分析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养分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探讨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态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淌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养分级上升而逐级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上升逐级递减续表每一阶含义每一养分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养分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养分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特殊形态无极少考问4能量流淌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养分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2)能量流淌的特点:①单向流淌缘由:食物链中各养分级的依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肯定的,不能逆转;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②逐级递减缘由:某个养分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养分级。(3)探讨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考问5视察下图能量在养分级之间流淌过程的图解,回答相关问题(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在各养分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养分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3)概括能量流淌的特点①单向流淌: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养分级流向高养分级。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考问6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相邻两个养分级的传递效率=eq\f(下一养分级同化量,上一养分级同化量)×100%。考问7能量传递的相关“最值”计算(1)如食物链A→B→C→D①已知D养分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须要A养分级的能量=M÷(20%)3,最多须要A养分级的能量=M÷(10%)3。②已知A养分级的能量为N,则D养分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2)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改变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eq\a\vs4\al\co1(知低养分级,求高养分级)eq\b\lc\{\rc\(\a\vs4\al\co1(获能量最多\b\lc\{\rc\(\a\vs4\al\co1(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b\lc\{\rc\(\a\vs4\al\co1(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②eq\a\vs4\al\co1(知高养分级,求低养分级)eq\b\lc\{\rc\(\a\vs4\al\co1(需最多能量\b\lc\{\rc\(\a\vs4\al\co1(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b\lc\{\rc\(\a\vs4\al\co1(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eq\x(考向一)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基础考查1.[2024·全国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相识和阅历,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依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学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淌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淌的,不行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爱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答案:B2.[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养分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养分级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养分级及分解者,D项错误。答案:D3.[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养分级为第六养分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高养分级为第五养分级,A错误;其次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为3780+4200=7980(J·m-2·a-1),第一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980/31920×100%=25%,B正确;因不知太阳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法计算,C错误;人工鱼塘中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答案:B4.[经典高考]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学问对此的合理说明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干脆以低养分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约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养分水平解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原理在于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养分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答案:Ceq\x(考向二)能量流淌的综合考查5.[经典高考]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淌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_。(2)在探讨能量流淌时,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其次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田鼠的同化量是7.50×108J/(hm2·a),鼬的同化量是2.25×107J/(hm2·a),故能量传递效率为eq\f(2.25×107,7.50×108)×100%=3%。(2)设1hm2的范围内种群数量为M,则eq\f(40,M)=eq\f(15,30),M=80。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削减,则估算值M偏高。(3)某一养分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田鼠和鼬都属于恒温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用于维持体温需消耗大量能量,还有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由题意可知,通过信息传递,鼬和田鼠的数量基本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可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3%(2)80偏高(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互动探究]据上题表格中数据推算随鼬粪便流失的能量是多少?这部分能量属于上一养分级的同化量,应包含于表中哪一数据中?提示:鼬粪便中的能量=鼬的摄入量-鼬同化量=2.44×107-2.25×107=1.9×106(J/hm2·a),此部分能量属于上一养分级的同化量,应包含于表中田鼠同化量中。[题后归纳]以其次养分级为例,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图解如下: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生长、发育、繁殖量。(3)一个养分级粪便量不属于该养分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养分级的同化量,即上一养分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模拟题组——预趋势eq\x(预料一)生态系统能量流淌过程分析1.[2024·湖北武昌区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养分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能量从上一养分级流向下一养分级后,最终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答案:A2.[2024·豫北名校联考]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养分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养分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C.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在食物链中,各养分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解析:各养分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a1所占比例偏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养分级生物同化量之比,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b1表示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存在于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食物链中,第一养分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养分级生物通过捕食干脆摄取有机物,对最高养分级生物来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养分级,即各养分级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和能量的用途不尽相同。答案:Deq\x(预料二)能量流淌过程中的相关计算3.[2024·安徽皖江模拟]如图所示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图解,其中a、b、c、d为相应养分级同化的能量,e、f、g、h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单位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养分级与其次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e)/a×100%B.该图示可反映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特点和物质循环特点C.绿色植物都属于同一个养分级,有的消费者可属于不同养分级D.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解析:第一个养分级与其次个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其次养分级的同化量/第一养分级的同化量=b/a×100%,A错误;该图示只能反映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特点,即单向流淌和逐级递减,但不能体现出物质循环特点,B错误;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养分级,有的消费者为杂食性动物,可属于不同养分级,C正确;顶级消费者没有下一级消费者,因而其同化的能量就不行能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答案:D4.[2024·福建莆田一中高三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淌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有关叙述正确的有()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b.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0万kJc.不同养分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淌d.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20%A.b和cB.c和dC.b、c、dD.a、b、c、d解析: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Ⅱ、Ⅰ、Ⅲ,结合能量流淌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依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5450万kJ,而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流向分解者能量,因此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求出,b错误;不同养分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淌,c正确;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传递=3.0÷15.0=20%,d正确。答案:Beq\x(预料三)关于生态金字塔的考查5.[高考改编]用各养分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养分级生物为栎树,其次养分级生物为昆虫,第三养分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养分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养分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养分级的数量小于第三养分级的数量,故选B。答案:B6.[创新题]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养分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养分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答案:C
eq\x(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国考5年1考)(全国卷:2024全国卷Ⅰ;地方卷:2024浙江、天津卷;2024江苏卷;2015海南、江苏卷;2014江苏卷)【师说考问】考问1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2)生物群落中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实现的。考问2视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eq\a\vs4\al\co1(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eq\b\lc\{\rc\(\a\vs4\al\co1(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缘由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整实力。(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②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考问3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项目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以化学元素形式流淌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范围生态系统各养分级生物圈(全球性)图示易错警示与物质循环有关的两个留意点(1)物质循环流淌,能量单向流淌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2)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eq\x(考向一)物质循环基础学问的考查1.高考重组,推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2024·全国卷Ⅰ,T5A](√)(2)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削减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肯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2024·江苏卷,T20B](×)(3)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015·海南卷,T22A](√)(4)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卷,T10D](√)(5)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2013·天津卷,T3A](×)(6)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010·海南卷,T23(1)](√)(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加生态系统的碳循环。[2010·全国卷Ⅱ,T3D](√)(8)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改变。[2010·广东卷,T26(4)](√)[高考VS,教材]高考溯源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3P101,考查点侧重碳循环,把握碳循环的来路与去路是解题关键。[即时对练](必修3P101图5-11改编)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D.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解析:从图中看出,A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B→C;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⑦(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⑥过程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会破坏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答案:Beq\x(考向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综合考查2.[2024·浙江卷,29]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右: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冬季。(2)CO2被生产者汲取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汲取的CO2量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须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解析:(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A、D之间是双向箭头,A、B死的有机物可被C利用,说明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是消费者,E为化学燃料的燃烧。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特殊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汲取,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殊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汲取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淌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淌,所以还须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取消“D→A”。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大于(3)非生物环境取消D→A3.[2024·天津卷,8]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氧呼吸**[g/(m2·年)]老龄1273025605330470440幼龄146032404310360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依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解析:(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坏后,又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复原力稳定性。(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生产者的固定的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力,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的量一部分流入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进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和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360/1460≈0.25和470/12730≈0.04,因此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依据年碳收支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360,而异氧呼吸消耗量为390,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1)复原力(2)基质360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不能4.[2015·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整气候、爱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淌的方向。图中A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整气候、爱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答案:(1)间接(也叫生态功能)(2)大气中CO2库生产者分解者C[师说技巧]模型法推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1)首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2库。(2)然后视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模型一分析:E为生产者;F、D、B都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二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三分析: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四分析:A为生产者;B、C都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模拟题组——预趋势eq\x(预料一)碳循环过程及特点分析1.[原创]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须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解析: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故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故B错误;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故C正确;碳循环过程须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故D正确。答案:B2.[经典模拟]气候改变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亲密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中的碳交换状况。时期碳汲取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碳的汲取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缘由是碳的汲取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C.由于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改变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无机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则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再返还给大气。表中A时期碳的汲取量和释放量是相同的,说明大气中碳的含量相对稳定。B时期碳的释放量大于汲取量,说明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碳的释放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大气中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而不是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答案:Ceq\x(预料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3.[2024·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淌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流淌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将CO2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答案:C4.[经典模拟]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选项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选项A、B项正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削减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选项D正确。答案:Ceq\x(考点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国考5年1考)(全国卷:2015全国卷Ⅱ;地方卷:2024海南卷;2024江苏卷;2015安徽、江苏卷;2014海南卷)【师说考问】考问1信息传递的作用或应用举例作用作用或应用举例个体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①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四周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②莴苣的种子必需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①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生态系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①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供应了可采食的信息;②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③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应用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牢固率;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逐有害动物考问2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区分与联系项目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循环流淌、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养分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确定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行分割,形成统一整体【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eq\x(考向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基础考查1.高考重组,推断正误。(1)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2024·江苏卷,T26](√)(2)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2015·全国卷Ⅱ,T4C](√)(3)变色龙改变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卷,T9D](×)(4)拟水狼珠是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两种主要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珠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3·四川卷,T6A](√)(5)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削减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012·山东卷,T26(3)](√)2.[2024·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直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生气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务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干脆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干脆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答案:Aeq\x(考向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功能的综合考查3.[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肯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逐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改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振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3)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逐乙昆虫,使乙昆虫削减,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削减。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削减[互动探究]上述实例表明白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哪方面的功能?提示:该实例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模拟题组——预趋势eq\x(预料一)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应用分析1.[2024·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解析:用黑光灯诱捕、调查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2铁生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版
- 2《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有多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冀人版
- 多人股东协议书合同7篇
- 《时、分、秒》(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 委托医院接种疫苗协议书6篇
- 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教学
- 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答案
-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猜猜他是谁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二模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城镇燃气安全技术与管理
- 鼠疫知识讲座
- 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 高校班干部培训
- 房 产 税教学课件
- 2025年广东省公务员省考《行测》联考真题(含答案)
- 保安证考试考前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河北中考必考名著:《革命诗抄》考点及中考真题
- 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数学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