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淌,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化和文化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学问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起先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化和文化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缘由而不是正式形成,解除B项;当时的学问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解除C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解除D项。]2.(2024·卓越名校联盟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得养料,特殊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持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加B[“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得养料”,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旧得到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持续性,故选B项;先秦诸子皆从“六经”中获得养料,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解除A项;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得养分,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解除C项;材料反映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解除D项。]3.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A.道德认同意识增加 B.富有人文精神C.现实功利思想深厚 D.摆脱宗教束缚B[“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等信息突出了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解除A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解除C项;“摆脱宗教束缚”与历史现实不符,解除D项。]4.(2024·新疆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见最有可能形成相互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A.道家 B.儒家C.法家 D.阴阳家B[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而孔子强调天命论;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相容,因此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可能性最大,故选B项,解除A、C两项;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更法则,解除D项。]5.(2024·乐山一模)道家主见“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随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折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A[道家主见“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道家主见“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解除B项;道家主见“道法自然”,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解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主见才符合当时政治现实,解除D项。]6.(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事实上表明韩非子()A.相识到历史的变更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C[“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历史分期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解除A项;三个阶段重点都不相同,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解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对社会的描述,不能推断社会状况,解除D项。]7.(2024·揭阳一模·25)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探讨。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探讨()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冲突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接着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D[题干中儒家确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由此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探讨,不是阶级冲突问题,解除A项;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解除;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辩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辩事实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找寻合法性,解除C项。]8.(2024·惠州调研)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状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更,引发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独尊儒术推行 B.宦官外戚专权C.中心集权加强 D.重文轻武实施A[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以及察举制度的实施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供应条件,故选A项;“宦官外戚专权”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解除B项;西汉中后期,中心集权减弱,且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解除C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解除D项。]9.(2024·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详细方式则常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说明、贯穿、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说明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原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孟子主见“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提倡“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B[由材料“在这种会通说明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原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故选B项;孟子“民贵君轻”并未融合其他思想,解除A项;北宋二程提倡“格物致知”、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他思想,解除C、D两项。]10.(2024·泸州二模·25)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排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恒久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心集权的工具B[汉代帝王的“罪己诏”是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但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题目中“但他们恒久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说明帝王的“罪己诏”意在感化臣民,加强自己的权威,故B项正确,解除D项;题目中并未体现民本,故C项错误。]11.(2024·永州一模)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限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志向C.体现了复原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D.绽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化的研讨A[“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儒学独尊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限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故选A项;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除B项;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打击王国力力,因而汉代儒学不会要求复原西周分封制,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代儒学的详细内容,因而无法得出D项结论。]12.(2024·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提倡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可知孝道向忠君观念转变,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说明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确立,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解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利用孝道加强忠君,并不是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解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解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加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吸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溢和完善自己,为特殊注意精神生活的学问阶层供应了一种安家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殊注意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说明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起先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说明儒家经典,并起先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志向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实力和爱好,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据胡绍军《魏晋玄学探讨三十年》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缘由,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1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加诸儒的学术论辩”“为特殊注意精神生活的学问阶层供应了一种安家立命之道”“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二中“‘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等信息归纳概括。其次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二中“一些儒者起先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导致玄学产生,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1)表现:受统治集团推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学问阶层的安家立命之道;被一般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2)缘由:儒学的烦琐化、神奇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丢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学问阶层和一般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意义:在确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实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沟通);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0世纪80年头,我们对儒学的看法起先有了一些变更,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看法。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逆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当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绽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儒学思想的看法。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批判或复兴或二者兼而有之,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答案:示例:(1)批判: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