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中医特色专科
嘉禾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
操
作
规
范
2010—2012年
i录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3
2、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程...................5
3、电针技术操作规程...........................8
4、小针刀疗法临床操作规范.....................9
5、皮肤针法操作规范............................11
6、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2
7、穴位注射操作规范............................14
8、穴位敷药(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规程............16
9、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17
10、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18
11、推拿技术操作规程...........................19
12、小儿推拿操作规范...........................21
13、冯氏正骨手法操作规范......................22
14、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23
15、刮瘩技术操作规程...........................24
16、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25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
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
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
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
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
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脑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脑穴。此法适用于
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
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脑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
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
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
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
的腌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胸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
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
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
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
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
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
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
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
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
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
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恤部腌穴也
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
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
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
吸困难,唇甲发绡、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
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胸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腌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
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
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
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
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一)准备
(―)穴位操作方法
内关:针刺深度1.0〜L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
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飞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
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
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L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
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
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
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
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
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主方一:“大醒脑”开窍针刺法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
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
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
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
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开窍针刺法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
副穴、配穴:同处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双眼球湿
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
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级、秩
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鹘、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
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
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
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
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
针数,防治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及目前血压情况,对高血压患者慎
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他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
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
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
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4.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
量。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6.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
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管理制度】
(一)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
1人1穴1针,严格遵守针刺操作规程。
(三)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
断针。
(四)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及时修理、更换。
(五)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针刺时,必须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六)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疗(如理疗等),通知相关项目主管,合理安排顺序。
(七)医师需严格按照毫针刺法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治疗,如有违规操作,视情
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处以罚款,如因违规操作造成医疗事故者,
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规定惩处。
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腌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
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
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
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
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
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
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
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
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
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
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
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
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
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
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小针刀疗法临床操作规范
【目的】
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
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
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
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器械准备】
针刀,一次性使用,品牌汉章针刀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
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术区备皮。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用碘伏消毒。医生戴无菌手套,
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
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2%利多卡因2.5毫升,醋酸曲安奈
德1毫升,维生素B1,2毫升,维生素B12,1毫升每个进针点。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厂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
天不等,疗程3-5次(根据实际病情而定)。
4、关键技术环节
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一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
(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
织如血管、神经等。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准确: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
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
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
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
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
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茵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髓、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
切割时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
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
4、小针刀进针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
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
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处理要妥当: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
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注意手术好后随访: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
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
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
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
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皮肤针法操作规范
【目的】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
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
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
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快部的督脉和足太阳
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
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郊穴等,可治疗
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
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
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
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
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
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舐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
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
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
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
脱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
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镜子、
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镶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
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
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
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
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
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
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
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
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
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
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
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
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
腰能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
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
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目的】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
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
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
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
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
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苟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
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
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
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甘、辅酶A、神经生
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菖若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3.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
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
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
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
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
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
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
针头向儿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
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
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T毫升,腰
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
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
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
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瘗
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
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
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
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或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
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
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止匕外,应注意
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能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
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穴位敷药(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
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
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疳、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
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
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
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
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
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后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
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
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
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
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
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
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院痛、腹痛、泄泻、
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镶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
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
即用镀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
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
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舐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
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脱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
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
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
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
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
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
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
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脱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
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将,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
方法有:
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
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
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
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
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
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
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
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
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
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
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
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
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
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
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
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
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
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
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
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
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
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
筋通络等作用。
4.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
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
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
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
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
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舐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
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
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小儿推拿操作规范
【目的】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
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
小儿瘫痪等症。
[禁忌症]
‘滴折、脱断、创伤出血等。病危儿童不宜单独使用推拿,须采取综合疗法。
【器械与药物】
葱汁、姜汁、滑石粉等。
【操作方法】
1.常用手法:
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示、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
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成分推法。
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
脉作旋转回环活动。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部位大的用掌根揉。
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半
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
椎两旁,算做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推脊法:用示、中指(并拢)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此法是用于高热。
【注意事项】
1.让患儿家长在一旁用玩具逗耍小儿,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2.患儿体位要舒适,医者体位要便于操作。
3.用力要适当。
4.操作过程中腕部放松,动作要灵活协调。
5.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连续,不可间断,也不可斜行,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冯氏正骨手法操作规范
【目的】:
通过中医按摩手法与中国武术的跌打理疗手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以“提拉旋转斜扳法”,
“踝关节挤压疗法”,“手法治疗肩周炎”等为特色手法治疗疾病。
【器械准备】:
治疗床:常规治疗床,f190cm,高60cm,宽70cm,表层柔软,床板硬,稳定扎实。
枕头:长60cm,宽30cm,高8cm。
【操作方式】:
(1)患者体位的选择:患者健侧侧卧于治疗床上,肩下垫一枕头,健侧下肢伸直,健
侧上肢由助手从胸前准备竖直向上拉提;患侧的上肢环抱在后枕部,患侧下肢屈膝屈髓90°
角,膝部伸出床边。
(2)术者的位置:本技术需由术者及其两名助手完成。术者位于患者前面床边中间,
第一助手位于术者同侧与患者肩部相对,第二助手位于第一助手对面或患者头部。
【操作流程】
手法治疗:
1、第一-助手将患者的健侧上肢竖直向上拉提,使患者保持上身离床悬空,健侧下肢伸
直及骨盆贴于治疗床的架势(脊柱与床面的夹角约35°);
2、第二助手托住健侧肩膀固定患者体位;
术者双手掌压住患者患侧臀部慌骨翼用力,使患者脊柱旋转30°时有明显的阻力感,
这时术者的下压力度约20Kg,以双手有节奏地下压臀部,力度以75Kg为标准,在45〜120Kg
范围均为安全和有效力度。
3、这样下压及扳动7次,使患者躯干部旋转角度逐渐加大,脊柱旋转角度最大不超过
45°,术中可听到脊柱在扳动时的“咯哒”声。
技术要领
(1)第一助手拉提用力要求稳健。
(2)患者脊柱与床面的夹角约350,患者必须无特殊不适。
(3)术者下压用力应逐渐加大,忌粗暴。初学者双手下压力度可用体重计作测试训练。
(4)患者脊柱旋转的角度最大不超过450。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助手要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落床下;
(2)患者二便紧急时应暂停操作;
(3)患者不配合或放松欠佳,体位改变时不操作;
(4)嘱咐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勿劳累;
(5)局部软组织损伤者,轻者无需处置,重者可进行理疗或外敷双柏膏等;有神经损
伤症状者,轻者可进行牵引治疗,严重者请骨科配合处理。
耳穴埋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委托装饰装修设计合同
- 教育培训中心教室租赁协议书
- 房地产项目增资入股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高管聘用合作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2025年双丙酮丙烯酰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长寿贡檀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木艺风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耐蚀热交换器铜合金管材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德宏州瑞丽市弄岛镇中心卫生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检测卷
- 压轴题10 压强与浮力选填压轴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训练
- Academic English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杭州医学院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题
-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工作方案
- pvc输送带生产工艺
- 宫颈肌瘤的护理查房
- 税收学 课件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概述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投标方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课件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