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畜牧业养殖管理与疾病防控手册The"LivestockFarmingManagementandDiseasePreventionManual"isanessentialguideforfarmersandlivestockmanagerslookingtooptimizetheiroperations.Itcoversawiderangeoftopicsfromproperfeedingandhousingpracticestodiseasepreventionandtreatmentstrategies.Thismanualisparticularlyusefulinregionswherelivestockfarmingisaprimaryindustry,ensuringthehealthandproductivityofanimalsismaintained.Themanualservesasacomprehensivereferenceforbothbeginnersandexperiencedfarmers.Itprovidesstep-by-stepinstructionsonhowtomanagedifferenttypesoflivestock,includingcattle,pigs,sheep,andpoultry.Thefocuson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iscrucial,asithelpsminimizeeconomiclossesduetooutbreaksandpromotestheoverallwell-beingoftheanimals.Inordertoeffectivelyutilizethe"LivestockFarmingManagementandDiseasePreventionManual,"readersareencouragedtofollowtheguidelinesmeticulously.Thisincludesimplementingproperbiosecuritymeasures,conductingregularhealthchecks,andstayinginformedaboutemergingdiseases.Byadheringtothemanual'srecommendations,farmerscancreateasustainableandprofitablefarmingoperation.畜牧业养殖管理与疾病防控手册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畜牧业养殖概述1.1养殖业发展历程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开始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养殖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养殖业逐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养殖业以游牧为主,人们通过放养家畜来获取生活资料。由于必备的基本条件。此时,养殖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以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为主。(2)传统阶段:农业生产的发展,养殖业逐渐与种植业相结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这一阶段的养殖业以猪、鸡、鸭等家禽为主,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品种繁育、饲料配制、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现代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养殖业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如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养殖种类不断丰富,产业链逐渐完善,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2养殖业现状与趋势1.2.1养殖业现状当前,我国养殖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2)养殖结构逐渐优化:在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养殖业结构不断调整,趋向合理化。(3)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在科研、教育、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下,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了养殖效益。(4)产业链不断完善:养殖业与相关产业如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等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1.2.2养殖业趋势未来,我国养殖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将成为主流。(2)养殖品种多样化:为满足市场需求,养殖业将不断引进和繁育新的养殖品种。(3)养殖环境友好型发展:在环保政策的影响下,养殖业将向绿色、环保、低碳方向发展。(4)养殖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养殖业将向加工、销售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5)智能化养殖成为趋势: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养殖将成为未来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二章养殖场规划与建设2.1养殖场选址与布局2.1.1选址原则养殖场选址是养殖成功的基础,需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养殖场选址符合国家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动物防疫等相关法律法规。(2)地理位置适宜。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光照充足的地区。(3)生态环境良好。保证养殖场周边无污染源,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4)防疫条件优越。养殖场应位于疫区外,周边无疫情发生。2.1.2布局要求养殖场布局应遵循以下要求:(1)功能分区明确。将养殖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合理划分,保证各区域功能清晰。(2)合理规划道路。道路布局应满足生产、生活、防疫等需求,避免交叉污染。(3)充分考虑风向和光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养殖场的风向和光照,提高养殖环境质量。(4)防疫设施完善。设立防疫隔离带、消毒池等防疫设施,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2.2养殖设施设备选择2.2.1设施设备类型养殖设施设备包括以下几类:(1)饲养设备:如圈舍、笼子、槽等。(2)饲料设备:如饲料槽、饲料塔、饲料搅拌机等。(3)供水设备:如自动饮水器、水槽、水管等。(4)通风设备:如风扇、通风管、湿帘等。(5)保温设备:如保温箱、电热毯等。(6)防疫设备:如消毒剂、消毒池、紫外线消毒灯等。2.2.2设备选择原则设备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养殖品种需求。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设施设备。(2)质量可靠。选择有良好口碑、质量稳定的设备品牌。(3)经济实用。在满足养殖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4)易于维护。选择维护简单、易更换零部件的设备。2.3养殖场环境管理2.3.1环境卫生管理(1)定期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污物,保持养殖环境清洁。(2)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域,对生产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3)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2.3.2空气质量管理(1)保持养殖场通风良好,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2)合理布局绿化带,提高空气质量。(3)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降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2.3.3温湿度管理(1)根据养殖品种的需求,合理调整养殖场的温度和湿度。(2)使用保温、降温设备,保证养殖环境舒适。(3)定期检测养殖场的温湿度,及时调整。第三章饲料与饲养管理3.1饲料种类与选择饲料是畜牧业养殖中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对于保证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生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饲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粗饲料: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牧草、树叶等,含有较高的粗纤维,适宜于反刍动物饲养。(2)精饲料:主要包括玉米、小麦、大麦、豆饼、麸皮等,含有丰富的能量和蛋白质,适宜于猪、禽等单胃动物饲养。(3)青饲料:主要包括青草、青贮饲料、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宜于各种动物饲养。(4)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抗生素等,用于补充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在选择饲料时,应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生产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平衡。3.2饲养标准与方法饲养标准是指导畜牧业养殖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需要: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生产功能等因素,确定其所需能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摄入量。(2)饲养密度: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生产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饲养密度,保证动物生长发育良好。(3)饲养环境:保持清洁、通风、光照适宜,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4)饲养方法: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如定时定量、分群饲养、阶段饲养等,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效益。3.3饲料添加剂与营养调控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养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补充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生产功能和抗病力。以下为几种常用的饲料添加剂:(1)氨基酸添加剂: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用于补充饲料中氨基酸的不足,提高蛋白质利用率。(2)维生素添加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用于补充饲料中维生素的不足,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3)矿物质添加剂:如钙、磷、铁、锌等,用于补充饲料中矿物质的不足,促进动物生长发育。(4)抗生素添加剂:如杆菌肽、金霉素等,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在饲料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生产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饲料添加剂。(2)适量使用:按照饲养标准,合理确定饲料添加剂的添加量,避免过量或不足。(3)搅拌均匀:将饲料添加剂与饲料充分混合,保证动物摄入均匀。(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动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案。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饲料添加剂应用,可以保证畜牧业养殖的高效、健康发展。第四章疾病防控基本知识4.1疾病分类与传播途径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一项的任务。了解疾病的分类与传播途径对于养殖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疾病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猪瘟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真菌性疾病如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等,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寄生虫病如猪蛔虫病、鸡球虫病等,主要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黏膜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空气、水源、饲料等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如通过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播;垂直传播,如通过母体传播给胎儿等。4.2免疫接种与药物使用免疫接种是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措施。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活疫苗是采用弱毒株或无毒株制备的疫苗,可诱导动物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灭活疫苗则是采用灭活病原体制备的疫苗,安全性较高。根据疫苗的使用方法,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剂等。药物使用是治疗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药物,可迅速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驱虫药等。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药物,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2)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滥用;(3)遵循药物使用规范,保证药物残留不超标;(4)密切关注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3疾病监测与报告疾病监测是了解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趋势的重要手段。养殖户应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发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还需关注国内外动物疫情动态,了解各类疾病的流行情况。疾病报告是发觉疫情、控制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养殖户发觉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同时畜牧兽医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对疫情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在疾病监测与报告过程中,养殖户和畜牧兽医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防控动物疾病,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养殖场卫生与消毒5.1卫生管理措施5.1.1养殖场环境管理养殖场应保持清洁、整齐,无垃圾、杂草和积水,保证环境整洁。对养殖场周边环境进行定期巡查,防止外来病原体侵入。5.1.2养殖舍卫生管理养殖舍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垫料等废弃物。对养殖舍内的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保证养殖舍内环境清洁卫生。5.1.3饲料与水源管理饲料要妥善保存,防止霉变、污染。水源要保证清洁卫生,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保证水质达标。5.1.4养殖人员卫生管理养殖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规定,进入养殖场前需更换工作服、鞋帽,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将外部病原体带入养殖场。5.2消毒方法与操作5.2.1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包括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消毒;高温消毒适用于养殖舍、设备等物品的消毒。5.2.2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指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氯制剂、碘制剂、过氧化物等。化学消毒法适用于养殖舍、设备、水源等消毒。5.2.3生物消毒法生物消毒法是利用生物制剂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常用的生物制剂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消毒法适用于养殖舍、水体等消毒。5.2.4操作要点消毒操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前需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清洁,避免消毒剂与污物混合影响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保证浓度达标。消毒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消毒剂对人体造成伤害。5.3消毒剂的选择与应用5.3.1消毒剂的种类消毒剂可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作用,适用于养殖场环境、设备等消毒;中效消毒剂对细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适用于养殖舍、水源等消毒;低效消毒剂对部分微生物有杀灭作用,适用于养殖场日常消毒。5.3.2消毒剂的选择原则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消毒剂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等因素,保证消毒剂在有效消毒的同时不对养殖场环境、人员和动物造成不良影响。5.3.3消毒剂的应用消毒剂的使用应根据消毒对象、消毒剂种类和浓度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剂的保存、运输和使用安全,避免消毒剂失效或对人体、动物造成伤害。同时要定期更换消毒剂,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第六章疾病诊断与治疗6.1临床诊断方法临床诊断是疾病诊断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6.1.1询问病史询问病史是了解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养殖户的沟通,了解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环境、饲料种类、免疫接种情况、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等信息,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6.1.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以发觉异常表现。包括观察动物的体型、体态、精神状态、食欲、排泄情况等,以及触摸动物的身体各部位,检查有无疼痛、肿胀等异常情况。6.1.3症状观察症状观察是对动物发病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症状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6.1.4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对动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以辅助疾病诊断。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6.2病理诊断技术病理诊断是通过观察动物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确定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的方法。以下为常见的病理诊断技术:6.2.1组织切片检查组织切片检查是将动物的组织制成薄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和细胞变化,以判断疾病性质。6.2.2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动物体内的细胞,观察其形态、结构变化,以判断疾病性质。6.2.3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通过对动物体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以确定疾病原因。6.3治疗原则与方法6.3.1治疗原则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发觉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2)综合治疗: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调整饲料种类和营养,提高动物抵抗力。(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疾病预防,降低发病风险。6.3.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药物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消除病原体。(2)支持疗法:补充营养、电解质、水分等,提高动物抵抗力。(3)手术治疗:对某些疾病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4)康复疗法:采用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促进动物康复。(5)中药治疗:利用中药的调理作用,改善动物体质,增强抵抗力。通过以上治疗原则和方法,为畜牧业养殖管理与疾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第七章疫苗与免疫接种7.1疫苗种类与选择疫苗是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生物制品,其种类繁多,包括以下几种:(1)活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弱毒株或经过人工减毒处理而制备的疫苗。活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免疫效果显著等特点,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灭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灭活处理后制备的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原性相对较弱。(3)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包括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4)多价疫苗:含有多种抗原成分的疫苗,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根据养殖场疫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疫苗。(2)选择经过国家审批、质量可靠的疫苗。(3)根据动物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疫苗种类。7.2免疫接种程序与方法7.2.1免疫接种程序免疫接种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的过程。以下是一般免疫接种程序:(1)新生动物: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次疫苗,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加强免疫。(2)成年动物:根据疫病流行情况,每年进行12次疫苗接种。(3)特殊动物:如繁殖母畜、病弱动物等,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免疫程序。7.2.2免疫接种方法免疫接种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注射法: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2)口服法:将疫苗与饲料或饮水混合,让动物自行摄入。(3)喷雾法:将疫苗稀释后,通过喷雾设备喷洒到动物体表。(4)滴鼻法:将疫苗滴入动物鼻腔。7.3免疫效果评价与监测免疫效果评价与监测是保证免疫接种成功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免疫抗体检测: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免疫抗体水平,评估疫苗接种效果。(2)病原学检测:对养殖场环境、动物体内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了解疫病防控情况。(3)疫苗接种率监测:对养殖场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统计,保证疫苗接种率达到规定要求。(4)疫情监测:定期对养殖场疫情进行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疫情。通过以上评价与监测措施,为养殖场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策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第八章养殖场生物安全8.1生物安全概念与原则生物安全是指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防止病原体在养殖场内外传播,保障养殖动物健康,减少经济损失,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策略。生物安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2)全面管理: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管理,包括环境、饲料、人员、设备等方面,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3)科学合理: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措施,保证养殖场正常运行。(4)动态调整:根据养殖场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生物安全措施,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8.2生物安全管理措施(1)养殖场选址与规划:选择远离居民区、交通要道、水源地等敏感区域的场地,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2)环境控制:定期对养殖场环境进行消毒、灭虫、灭鼠等处理,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3)饲料管理:采购优质饲料,保证饲料来源安全,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查,防止饲料污染。(4)人员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入场、出场管理制度。(5)设备管理:定期对养殖设备进行清洗、消毒,保证设备清洁卫生。(6)免疫接种: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7)疫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并报告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8.3生物安全风险防控(1)病原体传播途径防控:针对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消毒、灭虫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2)疫病防控: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疫情,防止疫病扩散。(3)应激反应防控:通过改善养殖环境、调整饲料配方、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降低养殖动物应激反应,提高生物安全水平。(4)自然灾害防控: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殖场抗灾能力。(5)法律法规遵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生物安全监管,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第九章畜牧业环境保护与废弃物处理9.1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9.1.1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概述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针对畜牧业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畜牧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措施,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9.1.2畜牧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畜牧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畜牧业项目在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3)环保审批制度:对畜牧业项目实行环保审批,保证项目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4)环保监管制度: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9.2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技术9.2.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畜禽粪便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堆肥、发酵、干燥等方法。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燃料等资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9.2.2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9.2.3畜牧业废弃物处理设施畜牧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粪便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病死畜禽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保证废弃物处理效果。9.3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3.1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生产、生物燃料生产、饲料添加剂生产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重提升。9.3.2畜禽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工业用水等。通过合理利用废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降低环境污染。9.3.3病死畜禽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处理与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历代乐清围海筑塘考略
- 2025华远集团高层管理人员绩效合同
- 2025装修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家居装修与商业空间装修
- 买卖合同样本简
- k式房合同样本
- 光租船合同标准文本
- 简单劳务用工协议书
- 计时工工作制的劳动合同二零二五年
- 光伏经销合同标准文本
- 二零二五安防工程售后服务承诺书
-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铁塔基础自检验收记录表
- 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PP-R)工程技术规程
- 《梅岭三章》教学实录
- 环境艺术与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手绘表现技法教学课件(图文)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DB50∕T 906-2019 殡葬服务标志和设置规范
- 警察查缉战术讲义
- 安全生产管理和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讲义PPT通用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练习题(含答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练习试题(共六套).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