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米种植技术要点及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_第1页
灯塔大米种植技术要点及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_第2页
灯塔大米种植技术要点及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_第3页
灯塔大米种植技术要点及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辽宁省灯塔市是东北主要的粳稻产地之一,位于下辽河平原地区,属于典型黑土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加工历史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灯塔大米”具有优良的品质。“灯塔大米”外观颗粒饱满,白亮晶莹,内在营养丰富,富含硒铁钙、蛋白质、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米饭洁白油亮,米香诱人,入口微甜滑润,质地柔韧而不黏腻,略带软糯,唇齿留香。关键词:优质大米;种植技术;发展对策引言灯塔市恰好处于生产优质粳稻的黄金纬度41.8度,是我国黄金水稻带之一,东北水稻种植核心地区。灯塔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活动积温3300℃—3400℃,有效积温1700℃—1800℃,常年平均气温8.8℃,年均降雨量686mm,无霜期171天,全年日照时数2660小时;灯塔市土壤类型主要是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土,土壤肥沃,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流经灯塔市境内的主要有浑河、太子河两大河流,均系辽河水系上游,水质优良,为提水灌溉提供优质水源。1灯塔市优质大米发展现状为了灯塔大米的品质保证,相关部门实行严格的地标溯源管理和品牌保护制度,全域实施标准化生产,围绕灯塔优质大米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灯塔市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科学规范的田间管理,打造出六大系列“灯塔大米”,分别是鸭田米系列、蟹田米系列、龙虾田米系列、富硒米系列、冷鲜米系列和清水香米系列。“灯塔大米”多次获得国家各级各类奖项,并已在多个省设有经销处,并且已经形成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模式,深受消费者青睐。2灯塔市优质大米种植技术要点2.1选择优良品种选择米质达到国家2级米以上标准的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特别是对生产上易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抗性好,分蘖力强,生育期合适的水稻品种。经品种引进及筛选,目前适合灯塔地区种植的高产抗病和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辽粳419、隆粳852、辽粳香1号、辽粳香2号、盐粳476、辽粳218、天隆优619等。2.2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2.2.1种子处理技术选用纯度不低于99.5%、净度不低于97%、发芽率不低于95%、含水量在14.5%以下的种子。先进行晒种,浸种前选择晴好天气,放在背风向阳处,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3时,连续晒种2—3天。浸种消毒同时进行,可用咪鲜·杀螟丹进行种子消毒,防治恶苗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种子每盘播种量为4000—4400粒。2.2.2营养土配制技术营养土应采用肥沃、疏松、养分齐全,且pH值为4.5—5.0的偏酸性土壤,小的颗粒占70%以上,通透性良好。一般情况下用60%—70%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土与30%—40%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充分混合,其肥力及pH值达不到育秧营养土的要求需要添加肥料及调酸剂,过筛搅拌均匀。2.2.3水稻苗期管理技术2.2.3.1温度管理技术前期主要做好保温工作,但并非温度越高越好,若床内温度达到36℃以上,应及时通风降温或遮光降温,以防止高温灼伤稻苗。夜间苗床要盖好盖严,以防寒潮造成危害。根据苗情和天气决定通风炼苗时间,控制床内温度。1叶1心期棚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5℃—30℃;2叶1心期棚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0℃—25℃,三叶一心后期应控制在20℃左右为宜。2.2.3.2湿度管理技术尽量做到旱育壮苗,水长苗、旱长根,要想秧苗盘根好,必须控制苗床水分。在浇透底水的情况下,原则上在2叶前尽量不要浇水。浇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叶尖有无露珠;二看中午高温时新展开的叶片是否卷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发白。补水一定要浇足、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提高地温和根系发育。2.2.3.3其他管理技术秧苗进入二叶一心期,也就是离乳期,要做好水稻防病、灭草、追肥等工作。追肥可用硫酸铵2—3kg/100m2兑水100倍液喷施,喷肥后洗苗,防止化肥烧苗,追肥前不能浇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不易渗透,追肥一定要喷施均匀。可在水稻移栽前浇一遍长效、微毒的农药来防治二化螟,一般喷洒氯虫苯甲酰胺,起到本田第一遍防治的作用,能够节省人力、财力。2.3增密减氮技术2.3.1适当密植通过增加插秧密度,提高亩保苗数,减少氮肥施用量,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稻米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常规插秧密度为9X6寸,亩保苗约1.1万穴;通过增加插秧密度达到9X5寸,亩保苗达到1.3万穴以上,同时减少氮肥用量10%,通过增加亩保苗数增加亩穗数,保障每亩产量,实现“灯塔大米”绿色发展。2.3.2宽窄行栽培针对农户插植密度过稀,大水大肥,造成基本苗不足,肥料利用率低、稻谷品质下降的问题。以宽窄行33cm+17cm、37cm+17cm,结合不同等位、错位插秧等方式,提高齐穗期灌浆期光合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速率,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保障稻谷的品质。2.4水稻测深施肥技术水稻测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在秧苗的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将分蘖肥采用测深方式施入3—5cm宽、深5cm的稻田耕作层,肥料距离稻根侧向2—3cm,施肥深度5cm。定位、定量、均匀施肥,肥料不流失、不挥发,并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机械插秧与施肥一体化,减少了施肥次数,保证了施肥效率,达到减量增效的效果,从而实现节肥、省工、增产、减少污染的目的。2.5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上应用新型缓控释肥料、生物炭基肥料等,采用有机肥替代技术,通过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水稻高留茬还田、堆沤有机肥还田等技术措施,结合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净化土壤,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含量,改善了灯塔大米的口感,提高了灯塔市大米的品质。灯塔市已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个,黑土地监测点13个,省级监测点6个,持续监测耕地质量和墒情。2.6应用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推广应用自走喷杆式喷雾机、无人机等进行统防统治,应用黑光灯、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等进行绿色防控。一般可采用40%稻瘟灵防治叶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穗瘟、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防治穗瘟要在破口前3—5天喷药。采用传统喷雾方法,农药利用率低,农药飘逸和流失严重,费时费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安全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还能降低农药残留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灯塔市已建立5个国家级虫情基础测报点,其中在水稻主产区3个,及时监测虫害发生趋势。2.7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开展种养结合技术。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利用稻田资源开展水禽和水产养殖,进行稻田养鸭、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等,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即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又是发展绿色水稻的重要举措,也丰富了灯塔大米的品类。稻田养蟹应选择适宜时期尽早插秧,5月中下旬秧苗定根返青,水温适宜要及时投放蟹苗。放养规格密度为亩投放70—80只。一般在9月底或10月份开始上市,如果田块较多的情况下,将田块里的蟹集中放到20%的田块里保管育肥,行情好时上市。2.8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田间水分管理的原则是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生态用水。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靠叶增产。专家组在项目区指导农户以晾田为经常性手段,实行耐旱栽培,构建水稻发达的根系,除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建立浅水层外,灌溉时干湿结合,以湿为主,不仅实现了节约水稻生产成本,而且达到了丰产增收。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建立浅水层,以晾田为经常性手段,推广节水耐旱栽培技术,构建水稻发达的根系,提高抗倒能力,节约水稻生产成本。2.9稻谷加工技术9月末到10月份,根据不同品种水稻生育期不同,及时进行收割。水稻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保存,注意防止混入不同品种稻谷。稻谷经过色选,去除稻谷中的杂质和秕粒,然后经过砻谷,制成糙米,再进行谷糙分离、碾米,最后进行精选和分级处理,包装后制成成品。3灯塔市优质大米发展中存在问题3.1农产品价格低、优质不优价受各种因素影响,水稻的价格十余年一直持续低迷,人工、肥料等水稻生产成本却逐年上升,地租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导致水稻生产利润极低。并且农事企业生产的绿色有机水稻,和普通水稻相比,价格差距不大,优质不优价,不利于水稻产业发展,影响企业种植的积极性。3.2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名牌产品“灯塔大米”的种植面积大、产品品质优,但品种繁多,各农事企业均有自己的品种和商标,缺乏全市统一主打品牌,无法形成统一的产品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没有形成像“盘锦大米”“五常大米”这样的统一品牌,无法抱团发展,不利于“灯塔大米”整体发展。3.3农业生产还在“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不止受自身产业发展影响,自然因素影响巨大,遇到暴雨、寡照和高湿等特殊天气,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严重可导致绝收。3.4销售渠道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灯塔市优质大米虽然获得国内多家市场的认可,在各级农展会也多次获奖,但由于没有形成整体的对外销售产品与渠道,只凭借企业自己进行销售,缺乏一个系统整体的销售平台,在网络销售方面,很多企业还是靠口口相传,还未建立网络销售模式。4灯塔市优质大米发展对策分析4.1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灯塔大米市级地方标准,形成灯塔大米标准化生产规程,保障灯塔大米的品质,并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灯塔大米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4.2借助项目支撑,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水稻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引进与筛选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如辽粳419、隆粳852、辽粳香1号、辽粳香2号等;开展水稻工厂化基质育苗技术、水稻宽窄行增密减氮技术、水稻密植减肥技术、水稻肥料增效剂应用技术及优质高食味水稻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黑土地保护项目,水田区采用水稻留高低茬还田、增施堆沤肥等技术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而提升稻米品质,为灯塔市优质大米的生产保驾护航。自2019年以来,灯塔市通过黑土地保护等项目,在水田区域实施水稻根茬还田、堆沤有机肥施撒等培肥措施,可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5%—10%,项目覆盖面积近19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土地平整、培肥地力、渠道衬砌、渠道清淤、田间作业路、桥涵等工程,规范了排水走向,减少了泥沙淤积,使农田实现了遇涝则排、逢旱则灌的良性循环,提升了项目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灯塔市优质米增产增收。目前灯塔市水田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95%以上。4.3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技术扶持,提升产品竞争力灯塔市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科技支持及技术引进,在佟二堡、柳条等地建立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示范推广香粳1号、隆优619等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及水稻工厂化基质育苗、宽窄行密植减肥、稻蟹生态种养、多病虫绿色协同防控等7项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并通过科企合作,带动灯塔市优质米产业发展。目前灯塔市绿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已与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技术扶持,提升产品品质,带动企业发展,提高灯塔市优质米产业竞争力。4.4加强品种优化统一,形成市场竞争合力加强优质高食味稻米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培育扶持适合灯塔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形成灯塔市优质米主要种植品种。将“灯塔大米”发展成统一整体,改善目前灯塔大米生产企业单打独斗的状况,化零为整,共享产品优势,形成“拳头效应”把各企业独自开拓的零散市场优化统一,形成灯塔大米产业对外销售的大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4.5形成灯塔市优质大米生产技术模式,提升灯塔大米的科技支撑保证灯塔市优质米的品质和产量,技术支撑是关键。完善灯塔市优质大米生产技术体系,如引进和筛选适合灯塔市种植的高食味优良品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绿色防控技术、合理施肥及增施有机肥技术、水肥管理、机械收割与加工技术等。探索水稻应用旱直播技术,总结完善稻田养蟹、稻田养鸭、富硒米及冷鲜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实施水田湿耙还田技术,在秋季水稻收割后,立即实施水稻秸秆全量湿耙还田,翻深15—20cm,同时配合施用生物炭基有机肥每亩至少100kg。4.6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科技落地生根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对接,引进灯塔市优质大米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培训活动及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加强对农事企业与农户的技术培训,将品种引进、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培肥地力等先进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