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九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九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九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九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九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强化练(九)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湛江二模)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立刻作出反应,对运动赐予极大声援和支持,详细表现有: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扬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绽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赐予确定和赞许。这反映了孙中山()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B.对人民群众的相识变更C.主见学习马克思主义D.表明白彻底的反帝决心解析:由材料“孙中山立刻作出反应,对运动赐予极大声援和支持”、“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赐予确定和赞许”可知孙中山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看到了民众力气的宏大,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解除C项;新三民主义提出明确的反帝革命目标,解除D项。答案:B2.(2024·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气。”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A.土地革命的开展B.秋收起义中受挫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拓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解析:据材料“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气”结合所学1927年秋收起义的目标是进攻长沙可知这段话的背景是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故选B项;据材料“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可知共产党还未建立农村革命依据地,土地革命还未起先,解除A项;据所学学问,此时党走的仍是城市中心道路,解除C项;据所学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农村革命依据地建立后创立,解除D项。答案:B3.(2024·济南二模)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阔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安排B.使抗日斗争转入战略反攻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解析: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可以推断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发起冬季攻势”是主动出击,再结合史实推断,可以推断,国民政府打得是正面战场,故选C项;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安排的是武汉会战,不是冬季攻势,解除A项;抗日斗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解除B项;敌后战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材料中讲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解除D项。答案:C4.(2024·遵义模拟)从全面抗战起先到太平洋斗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主动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斗争的救济,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救济。1941年6月苏德斗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承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A.努力抗战的基本看法B.依靠欧美列强的抗战路途C.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救济D.借助抗日斗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解析:“主动寻求……首先争取等”体现国民政府努力抗战,故选A项;苏联不属于欧美列强,解除B项;不能体现“持续”救济,解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改善国际形象,解除D项。答案:A5.(2024·凯里二模)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纳教化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帮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抗日依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中国共产党充分相识到斗争成功的根源解析:当大饥荒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正确的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使得25万灾民免于被饿死,这会使得广阔民众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相识到人民群众是斗争成功的根源,故选D项。答案:D6.(2024·佛山模拟)表《顾颉刚日记》(选摘)日期内容1939年4月6日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1940年9月28日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1941年1月29日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1943年7月9日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1944年3月8日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高校、齐鲁高校(迁成都)、中心高校(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日记是史学探讨的重要材料。解读上表,最合理的推论是()A.学问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B.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峻C.政府的教化支出逐年削减D.连年斗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解析:表格中都是发生于抗日斗争时期,斗争严峻破坏了民生,物价飞涨,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物价飞涨,没有体现收入较低,解除A项;表格描述的是物资短缺现象,不是推论,解除B项;物价的上涨不能推断出教化支出的逐年削减,解除C项。答案:D7.(2024·济宁二模)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子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不是可以减弱,而是必需强化。”由此可见,七届二中全会()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B.标记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解析:题干中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不是可以减弱,而是必需强化”,可知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即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除B项;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解除C项;中国各政党中中国国民党是坚决反对的,且与其决议无关,解除D项。答案:A8.(2024·河南六市一模)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应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B.服务战时形势的须要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实行的措施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结合1937年和1939年的时间可知在抗日斗争时期,主要目的是服务战时形势的须要,故选B项;材料信息是激励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不是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解除A项;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发展经济的措施,而不是目的,解除C项;国民政府的扶植主要体现在重工业方面,所以不能体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的,解除D项。答案:B9.(2024·洛阳三模)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安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确定的成效。国民政府这些措施()A.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快速膨胀B.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为长久抗战供应确定的经济保障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解析:“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确定的成效”这些措施为抗战的成功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项;官僚资本主义的快速膨胀是指官僚资本吞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的内容是《西南西北工业建设安排》,解除A项;《西南西北工业建设安排》是在中国东部沦陷的背景下制定的,因此不是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除B项;《西南西北工业建设安排》是为抗战成功供应物质保证,没有涉及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解除D项。答案:C10.(2024·福建漳州三模·30)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A.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C.构筑抗战成功的坚实物质基础D.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解析: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及所学学问日本自九一八以来逐步加强对中国侵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物力财力为抗战做打算,故选A项。答案:A11.(2024·江门调研)1927年初,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夫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宏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夫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扬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A.探究出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B.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毛泽东相识到农夫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见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夫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扬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故选C项。答案:C12.(2024·珠海模拟)从兴中会、同盟会起先,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学问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实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更主要是基于()A.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三大政策”的推动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解析:依据材料“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实力的现代型政党”,受到了1924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影响,故选C项;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党政治尚处于起步阶段,解除A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渐渐走向反动、割据,解除B项;材料强调国民党“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实力的现代型政党”,解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交子的诞生,与经济旺盛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别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旺盛,因缺铜而依靠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依据记载好像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别的四川诞生。——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材料二交子本由四川民间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就发生了诉讼。朝廷下令将百姓发行的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交子就形成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初期交子的价值非常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峻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念。——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材料三民国初年,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确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峻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很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逆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起先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志向。1935年政府坚决确定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10分)(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缘由。(6分)(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比较说明北宋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的相同影响。(6分)并结合两种货币最终消亡的命运谈谈对纸币的相识。(3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由材料三“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当时全球爆发了严峻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起先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志向”归纳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相同点,由材料二、材料三的信息回答。其次小问相识,由材料一“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别的四川诞生”、材料三“以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得出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由材料二“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念”、材料三“以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得出纸币担当货币流通功能,其价值要与真正货币相适应;由材料二“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峻的通货膨胀”得出纸币的流通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答案:(1)背景:北宋封建经济旺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贸易、边疆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旺盛,交易量巨大;流通金属货币量不足;四川地区的特别贸易和货币环境;民间的首创和正式的推动。(2)缘由:民国初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变更币制混乱问题;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未能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3)相同点:初期都产生了主动作用,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峻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纸币担当货币流通功能,其价值要与真正货币相适应;纸币的流通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4.(2024·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针对日本侵华,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出现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言论。第一种言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峻失利,给某些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带来一些悲观悲观心情。其次种言论认为,中日斗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确定变更,苏联确定出兵,斗争就可以解决,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希望英、美等国干脆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第三种言论认为,中日斗争不是任何别的斗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头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种言论,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或事务对其加以评述。(要求:提炼言论,历史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