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_第1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_第2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_第3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_第4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语文教化教材论①一导言

(一)为什么要探讨传统语文教化和教材

在基础教化阶段,语文教化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化的第一个

层次。儿童、少年只有先学了语文,才能进一步学习自然的、社会的

各种常识;再进一步,学习各种或某种专科学问和技能;更进一步,

探讨探求高深的学问、理论和技能。

现在,基础教化阶段的语文教化还不够志向,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

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这种状况,对于以后各

层次的教化很不利。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应当赐

予足够的重视。不少老师重视了,作了不少探讨工作和各种试验。然

而,苦于成效不特别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

推广。今日,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化本身就肩

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化服

务的了。

语文教化的效果不志向,症结何在呢?

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探讨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特别重

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直到

1911年辛亥革命,中间没有大的间断。即使1911年之后,封建主义

在不少方面仍旧持续着。它钻进了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角落,•教

化领域自不例外。时间久,方面广,深化,渐渐形成了传统。既成传

统,力气就强大顽固,使人很难跳得出来,以至习焉不察,身在其中

而不自知。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定

有异样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但它终归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

可避开的也有大量封建主义糟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

并不是泾渭分明,整整齐齐分成两大块,互不相谋,各走各的路,成

双行齐步走过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忽而此前,忽而

彼后,犬牙交织,错综困难,像泥石流那样滚落流淌下来的。教化自

同此理。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各有它的来踪去

迹。连前人都知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边说,基础教

化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作得比较好或者很好的,其中不无传统阅历在起

作用;有作得相当差的,其中更不免有传统糟粕方面的影响。然而,

除去少数特地探讨传统的人之外,大都是不自觉的,至于是否还有遗

珠没有受到留意,是否有把精华误认为糟粕,一股脑儿抛弃,误把糟

粕(或者不触动实质,只改头换面一下)当成精华而抱住不放,诸种

状况,都还说不特别清晰。因此,客观冷静的,科学的,细致探讨探

讨传统,特别必要。首先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真正作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今日和今后以至对世界文化

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只有对自己的家底有了数,才谈得上参考借

鉴别人的理论和实际阅历,为我所用,不至于从外引进我们自己原来

就有的东西。或者反之,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为“万物皆备于我”,

不理睬别人有比我们先进的东西。

(二)为什么要从探讨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

依据古代历史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各诸侯国相互交往,派

出的“外交”人员都那么能言善辩j从西周时代起,历朝历代,出现

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至自然科学、应

用科学著作。从这些事实似乎可以推断,古人有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

的语文教化的方法。惋惜,只有东鳞西爪的叙述,缺少详备的记载。

所以流传下来的教材就显得特殊珍贵。

说实在话,探讨历史上的语文教化,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

记载的章程、条例更牢靠可信一些。教材是实际运用的,而其余则往

往是作出来的文章,说得井井有条,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回顾清末

的《奏定学堂章程》以及随后相继而起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

之类,就都说得言之成理,但实际的教化教学与之出入很大,大多是

各学校各老师各行其是。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更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

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

意识,以及教化观点、教化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化、思想

教化、学问教化的综合性教化读物。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

点,使得思想教化、学问教化以及语文教化便于为儿童、少年所接受。

语文教材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假如运用教材得法,语文教材又会起

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所以探讨教材的意义

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本书可以说是以探讨教材为主要线索编写

的,正是为此。

但是,教材并不易收集。小孩子念的书,念完就破烂不堪了,或者

当作废纸处理了,极少人留意收集保藏,书商也不屑于买卖这种不值

钱的书。作者为此花了很不小的力气,花了很多时间。假如说本书有

什么特点,有点什么贡献的话,资料收集得多些是很重要的一条,尽

然还编成了一份《蒙学书目》。虽然它不行能是特别齐备、完善的。

(三)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社会背景、语言文字是对语文教化和教材起制约作用的两个重要方

面,前边已谈到。这里作一些补充。在整个封建社会及其持续期间,

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有过一段“百家

争鸣“,但到西汉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To所谓儒家思想包括

孔子学派和源出孔子的思孟学派,以及发展到宋代演化出的程朱理学,

再发展演化出(特殊到明代以下)的道学。那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没

落阶段了。儒家思想之外,又加入了佛家思想。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

传人我国,到魏晋南北朝而大普及。后经唐初抵制了一下,并没能把

它压下去。至少,作为一种思想,长期存在着,并且也分了不少流派。

此后,佛学和儒学逐步靠拢,互为表里,相互为用。原始的儒学,后

起的理学、道学,外加上佛学,这几种思想在传统语文教材中都有充

分的反映,我们探讨传统语文教材接触到的主要也就是这几种思想。

社会上自然还有些别的思潮,例如打着道家老子的招牌而产生的道教

及其各种流派等等,在传统语文教材中也有反映。清末维新运动之后,

出现过一些用传统形式传播“新学”以至基督教思想的教材,但为时

短暂,书也不多,在社会上没起多大作用。总的状况如此,所以除非

很有必要,这些就不多去重复了。

关于语言、文字要略多补充几句。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就

是说,语言成分由小向大组合的时候,没有繁难的形态变更的那种制

约,只要意义上合得拢,符合习惯,就能组合,特别敏捷自如。基本

的语言成分——词,大都是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多音节的极少。汉

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不是一个

音素),有确定的形体,表示确定的(一个或多个)意义。汉字的形

体有很大的特点。古人说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事实上从秦始皇统一

文字之后,所谓“形声”字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所谓“形声”,就

是说,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义,一部分是“声

旁“,表音。表音问题不去说它。这里只说说形旁表义。秦始皇“书

同文”,在篆书的基础上形成了隶书,基本上没有象形的味道了。所

谓“形”旁,并不象形,它表示的不是这个字的准确含义,而是提示

一个意念范围,引起人们联想以至想像。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很

有用的“符号”。,提示这个字的意义是液体范围的:“油,酒”,

“汗,泪,涕“,乃至自然界里容纳水的东西:“江,河,湖,海”。

这个作用特别大,几乎使每个常用字都成为多义的。甲字同乙字合用

是一个意思,同丙字合用是另一个意思,同丁字合用又是一个意思。

如:“柴米油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添油加醋”,

“春雨贵如油”,“焚膏油以继唇”,等等。由于前两个特点,汉语

的基本语言成分——词在语言里已经很够活跃了,再有这么一种文字,

在书面上,如虎添翼,达到了千变万化,用法无穷的境地。这三个特

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简洁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

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简洁构成对偶;简洁押韵。且不说这

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化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

是特别有利的。

我们将会发觉,本书引用的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

字的这些特点,对它们的作用本书都将在适当的地方再加申论。

至于汉字在初学阶段有困难,与急需进行的阅读教学之间有冲突。

古人也想出了应付的方法,本书后边也将详加评述。

(四)对传统语文教化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以往,由于我们集中留意到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八股文为害之大,

对后世不良影响之深,曾经对传统的语文教化有一种误会,认为,传

统的语文教化就是先在官学或者依据官家要求所办的学塾里教学“三,

百,千”,接下去教学儒家经典,特别狭窄贫乏,目的就在于应科考,

考中了去作官,既不提倡博学多闻,也不留意语文学问。当然,封建

社会的教化,必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封建

社会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早就提倡广泛读书,接触社会,获得多方

面的学问、技能,也留意到要教给学童一点必要的语文学问。“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如单是正统的

儒家经典,哪有“万卷”?“万”极言其多,反正,决不仅仅是四书、

五经、九经、十三经c不单单提倡坐在屋里读书,还提倡走出书斋去

“行万里路”以增广见闻,接触了解社会。假如只是死读“圣贤书”,

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产生琳琅满目

的文学著作和各类优秀史籍?怎么可能产生蔡伦、张仲景、毕昇祖冲

之、宋应星、李时珍等等那么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从封建社会

的基础教化阶段就有一路和“三,百,千“八股文”走着另一条道的

思潮和实践。探讨传统语文教化不应忽视这一类的思潮和实践阅历。

这样,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化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总之,蒙学、蒙书

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探讨很不够,并且往

往有所偏。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所取。这项探讨课

题,应当抓紧补作。

五)几点说明——本书与1962年

《传统语文教化初探》的关系

1.1962年。这本书的前身在上海教化出版社出版,1964总重印一

次,1979年再印过一次,书名叫作《传统语文教化初探》(附蒙学书

目稿)。现在这一本并不是1962—1979年本的一般的重版本,只在文

字方面小作修订,而是改动幅度相当大的一个新版本。

2.依据前边说的,探讨传统语文教化主要要从探讨教材人手,本

书的内容也是以教材为线索编排的,所以干脆把“教材”在书名上就

标识出来,名实更相符一些。既然侧重教材,则教材的书影宜于相应

增多。(《初探》出版后,书影特别受到欢迎)经过“文革”的浩劫,

传统蒙书被当作“坏书”扫荡了一通后,生还者无几,现在更难得到

To因此就作者个人所保藏的,友好赠送的和借到的,有选择的补充

了一些,并且把书影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书名副标题中和“蒙学书

目”并列标识出来,既符合书的内容的实际,也表明白我们展示出这

部分遗产的意图。八股文是传统中属于糟粕的部分,既是客观存在,

对后世影响又很深,我们也不加隐讳的选印了少量的书影示众。

3.作者为考察传统语文教化和教材,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了

两轮考察工作(见所附的论文),这次大修订,也可以算作半车c吧。

1962年本叫作《初探》,现在终于已经再探、三探了,因此,把“初

探”二字去掉了。限于个人知见不广,探求水平不高,或许只能探到

这样的程度,再求深化,要看个人精力是否许可,更有待于同道和有

志于此的年轻一代共同努力。去掉“初探”这两个字,作为标题显得

有点光秃秃的。添个什么呢?还是照实际说话为好。就书的实际内容

看,这次修订,“论”的部分增多了一些,“述”的部分把不重要的

删汰了一些,于是爽性就叫“论”吧。尽管就“论”而论,派了些。

求“深”是无止境的,也有各种不同的“深”法,听之而已。“蒙学

书目"去掉"稿'’字,因为不论有没有这个字,它总归是个稿,到任

何时候也不敢说“收全了,编好了,再没有遗漏和失误了。”这个新

版本的书名大致是经过上述一些考虑产生的。——以上可以叫作解题,

或许可以算作对写作这本书的意图、设想的说明介绍。

4.前边说“改动幅度相当大”,有哪些改动呢?增加书影,前边

说过,或许增加到60幅左右。此外,第一,内容的编排也作了一些调

整。“述”的部分可精简的地方删汰一些,适当增多点“论”,使确

定或否定的看法明朗一些。在“论”之中,把作者个人现在认为以前

的说法不妥当的地方改一改,没说到的地方补充补充,----其中也包

括吸取别人的看法。这里特殊要提到我的老领导、已故的辛安亭先生。

他是位老教化家,对于传统语文教化既有爱好,更留意探讨,1962年

本出版后,他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提出好些条具体而中肯的看法和建

议,涉及教材的分类和对某几种教材的评价。这次改动,我把他的看

法基本上都汲取进来了。还有已故的魏建功先生,他指出了两点:一,

传统语文教化特别重视词的教学(实即文字训诂之学),这一点没说

清晰。二,遗漏了《碎金》,尽然全未提起。这两点这次也了补充。

再就是老挚友吴晓铃兄,他也是全本看了一遍,随看顺手作了很多批

注。这次修改时汲取了不少。最有意思的是,他把他批注的那本交给

我,我把批注录下来之后还给他,他盖上他的藏书印保藏起来。在我

这里,封面上写着“录晓铃兄批注”的是作者白藏的1962-1979年

版唯一的一本了。除这三位之外,还收到相熟的,如任铭善先生,和

未曾谋面的一些挚友的来信。他们对此书有爱好,看过之后除奖誉外

也供应了不少很好的看法。其次,《蒙学书目》作了调整和补充,成

为独立的一部分,不再作为附录。第三,附录了作者的两篇论文。从

其中一篇可以看出作者考察传统语文教化的过程。还有一篇考证《新

编对相四言》的文章c可以看出考察传统语文教材这项工作的甘苦。

文后还补记了发表后的几件重要的事情。

总的说,改动是大的,不过在很多地方也尽可能保留了1962年本

的原貌以存真。

5.1962年本有一篇《序》,从“蒙学”说起。这篇《序》的有些

部分似有可参考处,摘要并略加修改,引在这里:

要探讨传统的语文教化,不能不首先探究一下蒙学的发展状况。必

需对蒙学的一般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语文教化

这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但是,探究蒙学的发展状况,有确定的困难。

主要是可用的文献材料不多。关于蒙学,前人的记载很少;各种课本,

过去的藏书者多不重视,大都散失,现在收集起来很不简洁。就连从

前的书目之类,对于蒙书也不多著录,现在想查考一下书名都很麻烦。

至于对蒙学和蒙书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探讨整理,这种工作前人作得

更少。中华书局曾经收集并且展览过五六十种童蒙读物;胡怀琛曾经

写过一本《蒙书考》,开列了大约一百种所见所知的蒙书,辑录了几

十条有关的资料;这些,箪路蓝缕之功不行没,不过收集考查的范围

都还不大,分析探讨更付缺如。前人供应的资料和探讨成果如此之少,

而个人的见闻又极有限,因此,对于蒙学的这项探究工作只能是一个

初步的尝试,主要是其中的语文教化和教材方面。

这里姑且依据初步探究之所得,试为蒙学语文教化发展的状况勾画

一个极粗的轮廓,作为进一步考查的线索。

古代蒙学的状况,今日我们所能知道的很少。从现存的记载和教材

来看,先秦两汉时代就很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识字教化和句读训练。

《礼记•学记》里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

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

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陈满对这段的注解说:“离经,离绝经书之句读也;辨志,辨别其

趋向之邪正也。”《汉书•艺文志》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

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率,亦著其法

B,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

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在整个“小学”部分,著录了十家三十五篇,都是识字课本之类。

例如在《史籀篇》下面就明白地说:“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据王国维考证:

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颉》《凡将》

《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汉人就学,首

学书法,其业成者,得试为吏,此一级也。其进则授《尔雅》《孝经》

《论语》。①

这段时期的蒙书,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两种,一是管子的《弟子职》,

一是史游的《急就篇》。这两种书流传运用了很长的时间,对于后来

的蒙书,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致表现在三个

方面。第一是识字教化,适应新的须要有了新的发展,在《急就篇》

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种新的识字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始终流传运用

到清末的《千字文》,再就是此后的大量“杂字”书滥觞于《开蒙要

训》。此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蒙学用的字书。其次是出现了新的进行

甘建思想教化的蒙书,如《太公家教》和《女论语》等。第三是运用

以上两类蒙书的编法(用整齐的韵语),产生了新的一类讲掌故故事

的蒙书《兔园册》和《蒙求》等。可以说,到了唐代,蒙学初步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一套,包含相互协作的三个方面:识字教化,封建思想

教化,学问教化。这三类蒙书对于后世的影响特别大,在它们的基础

上发展出来很大一批新的教材。

宋代继唐代的道路,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宋到元,基本上完成了一

套蒙学体系,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这套体系和教材,成为此后蒙学

的基础。宋元以下,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

动。这套体系的大致状况是:第一,识字教化方面,继承了《千字文》,

补充了《百家姓》和《三字经》,成为几乎不行分的一套识字教材“三,

百,千“;另一方面,“杂字”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识字教化的另

一条路途,与“三,百,千”相辅而行。其次,在封建思想教化方面,

一则用《千字文》《三字经》深化到识字教化中去;再则以程朱理学

为依据,产生了新的教材《小学》和大批性质相类似的书;此外又运

用《弟子职》和《蒙求》的形式,产生了大批韵语的训诫读物。第三,

在《蒙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一大批历史学问教材,如《史学提要》

等。同时出了一些介绍各科学问的教材,如《名物蒙求》等。第四,

产生了重要的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和散文故事书《书

言故事》和《日记故事》。第五,在初步识字和初步阅读的教化之上,

产生了一套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教材——属对,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专

作初学教材用的文章选注和评点本。

此外,朱熹和他的门人,以及从事教学工作的很多人,很重视蒙学

的方法、步骤问题。'他们的一些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渐渐形

成了一套蒙学的体制和教学方法。

宋元以下,蒙学大致不离乎上述的规模。在某些方面也有些发展,

产生出一些新的教材;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一些并不胜利的新的尝试。

就识字教学而论,“三,百,千”始终流传运用下来,没有多少变更,

中间曾经有过不少人编了些新的“千字文”百家姓”“字经”,但是

大都通行不广,而“杂字”书则有较大的发展,在群众中有越来越广

泛的影响。封建思想教化和学问教化,仍是沿着宋元以来的道路前进,

中间也产生了一些新课本,有的流行较广,影响很大,例如《小儿语》

《弟子规》《鉴略》《幼学》《龙文鞭影》《昔时贤文》等等,到了

清末维新运动之后,还产生了一些用蒙求形式介绍新学问的蒙书,如

《时务蒙求》《地球韵言》《算学歌略》等等。《千家诗》始终风行,

后来并且产生了编法近似的《五言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也出

了一些以进行封建思想教化为主要目的的诗歌教材,如《小学千家诗》

等等,属对的训练始终沿用下来。从模式发展到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一

一八股文,跟科举考试完全结合起来。文章选注评点的方法接着采纳,

接连出现了不少新的选本。讲基本

的文字、声韵等学问的蒙书和蒙学用的工具书也出亍一些c此外,

还产生了几种总结前人阅历、专谈教学方法的著作,如崔学古的《幼

训》《少学》,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等。

以上是从先秦到清末的蒙学语文教化发展的大致状况。本书也就依

据上述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化内容的分类,一类一类的介绍。如前边说

的,既“述”源流,在若干地方也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评论。

专就传统的语文教化而论,可以说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

和方法。大体说来,从起先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完全的语

文教化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化为中

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

练。

以识字教化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

中识字。其次步是把识字教化和初步的学问教化以及封建思想的教化

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接着学习新字,起先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

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其次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这样,

全部语文教化也可以说包含从集中识字起先的四个步骤。

古代的教学制度不是很明确的,语文教化的每个步骤,用的时间可

长可短,各个步骤也可能是相互交织,而不是逐一连接。前边所说的,

是依据目前所驾驭的资料概括出来的一般的状况,前人并没有明白地

这么说过,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实际作法,也很可能跟这里所概括

的有出入。不过,依据种种可用的资料看来,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描写

是大体能够反映出传统语文教化的基本面貌的。

初期识字教化和写字训练

(一)集中识字教材

识字教化是传统语文教化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

特殊大,积累的阅历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

生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相识一批字——两千

左右。清人王筠说: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旧、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

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

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①

王筠是文字学家,所以他提出先教纯体、再教合体这种合乎汉字构

造规律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人采纳,不过并不广泛。至于他说必需

首先集中教儿童相识两千字,然后读书,这倒是传统语文教化的一项

阅历总结。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所谓“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为了探讨“三,百,千”的状况,不能不追溯一

下它们的前辈《急就篇》;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考察一下在群众之中

跟它们相抗衡的另一路教材——各种“杂字”。

1.《急就篇》及其他

依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从周、秦到汉,接连出现了很多种

识字课本,如《史籀篇》《苍颉篇》《凡将篇》《训纂篇》《急就篇》

等。其中流传的时间最久,并且始终保存下来的是《急就篇》。②

《急就篇》,西汉史游③编撰,成书时间约在纪元前40年。今日我

们所见到的《急就篇》,全书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终的128

字是东汉人补加的。

王应麟《汉志考证》日:“《隋唐志》谓之《急就章》。”国朝太宗

皇帝尝书此篇。又于颜本外多“齐国”“山阳”两章,凡为章三十有

四。此两章盖起于东汉。按《急就篇》末说长安中泾渭街术,故此篇

亦言洛阳人物之盛以相当。而部县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为高邑,

与先汉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为后汉人所续不疑。

就前边的2016字来看,大致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

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开重复字①,同时

尽可能使每句都成话,能表达一点意思,借此在识字教化的过程中多

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c这两千来字编成三部分:一是“姓氏名字”,

四百多字;一是“服器百物”,一千一百多字;一是“文学法理”,

四百四十多字。②第一部分用三言,如:

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

二、三两部分用七言,如:

稻黍秫稷粟麻粳饼饵麦板甘豆

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

第三部分的末尾有一小部分用四言,如:

汉地广阔无不容盛边疆无事中国安静

这部识字课本流传运用了很长的时问。顾炎武说:

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魏书•崔浩表》言“太

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刘芳撰《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

卷。陆玮拟《急就篇》为《悟蒙章》。又书家亦多写《急就篇》。……

自唐以下,其学渐微。③

唐代以下,《急就篇》虽然的确被新起的识字课本所代替,但是这

本书还是保存流传下来,并且对后世蒙书的编法有很大的影响。下边

就要谈到的“三,百,千”,以及再下边将要探讨的各种韵语读物,

可以说都是继承了《急就篇》的阅历而有所发展的。④

跟史游《急就篇》同时的识字课本还有好几种,主要是合《苍颉》

《爰历》《博学》而成的《苍颉篇》,扬雄的《训纂篇》和班团的《训

纂篇》续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苍颉篇》五十五章,每章

六十字,一共应当是3300字;扬雄的《训纂篇》扩充《苍颉篇》成为

八十九章,班固的续编又有增补,成为一百零二章,则扬雄、班固之

书估计会有五六千字以上。史游的《急就篇》字数最少,只有2016

字。扬雄、班固,都比史游的地位高,比他的名气大,可是他们的书

很早就失传了,惟有《急就篇》沿用到隋唐,并且保存下来。什么缘

由呢?除了编法上和别的可能的因素之外,会不会还因为《急就篇》

字数适当,所以大家始终采纳,而《苍颉》《训纂》字数太多,不适

合作启蒙教材呢?看来这是很可能的。

前边说过,《苍颉篇》等都属佚书。1907年,斯坦因从西陲木简中

弄到一种《游教周章》四字句的一些残片,有人认为可能是《苍颉》,

假如真是这部识字教材的鼻祖,那就太珍贵了。①清代有好几位长于从

古书的断简残篇或引语注释中辑佚书的,差不多都辑过《苍颉篇》,

而且多半有刊本。

2.《千字文》源流

我们最熟识的《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②编的,就是用“天地

玄黄”打头的这一种c这本识字教材编成于梁武帝大同(535-543)

年间。关于编著的经过和千字的来源,较早的记载见唐姚思廉的《梁

书》和唐李绰的《尚书故实》。《梁书》说:

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任各制寺碑。及成,俱奏。

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

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③

《尚书故实》的记载是:

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搦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

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

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

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①

宋代王应麟的《玉海》里说:

太祖谓近臣曰:千文盖梁得钟繇破碑千余字,周兴嗣次韵而成,词

理无可取。②

《宋史》李玉传的说法相同。据阎若琼的推断,《梁书应当更可信

些。他说:

《千字文》本有二篇,一周兴嗣,一萧子范。子范制久失传。而所

次韵之书,《梁书》以为羲之,《宋史》以为钟繇。要《梁书》近而

得其真。③

此外,日本存有一种李逻注本《千字文》。序里说,原有钟繇《千

字文》,晋末播迁,或书遇雨,几至糜烂,《千字文》亦在其中。于

是命王羲之重为编缀缮写。但是文理、音韵不顺。至梁武帝,乃命周

兴嗣重为次韵。这本书没有刊刻年号,李逻也不知何许人。

明、清以来,这始终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始终得不到结论。④对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去追究。

《千字文》编成以后,很快就成了流行各地的通俗识字课本。《唐

摭言》记载:

顾蒙,宛陵人,博览经史,慕燕许刀尺,亦一时之杰。……甲辰淮

浙荒乱,避地至广州,人不能知,困于旅食,以至书《千字文》授于

聋俗,以换斗筲之资。未几,遣疾而终。①

不仅作为课本,《千字文》的语句当时在社会上也广泛流行。《太

平广记》引《启颜录》(唐人侯白作)的记载,有人用《千字文》里

的话戏作乞社:

敬白:社官三老等,切闻政本于农,当须务兹稼嵇。若不云腾致雨,

何以税熟贡新。……②

此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及(阎立本)入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

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擅长图画,非宰辅之器,故

时人以《千字文》为语日:'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VH1

唐宋以下,《千字文》始终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的识字教材,

并且在社会上广泛地流行着。《元史•王恂传》:“母刘氏授《千字

文》,再过目即成诵C”从前商人账册的编号,考场试卷的编号,以

至大部头书(如《知不足斋丛书》)的卷册编号,常用《千字文》里

的字序作线索,编成“天字某号”“地字某号”等等。直到今日,有

的城市(如天津)还用《千字文》开头一部分字给街道命名。

不仅在汉民族中间传播,《千字文》还有满汉比照本和蒙汉比照本,

供满族、蒙族的儿童学习汉字之用;不仅在国内传播,还有日本的刻

本,供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之用。

一本启蒙的识字课本,流行这么长的肘间,具有这么广泛的影响,

这在中外教化史上是极少见的。

从编法上看,这本《千字文》确有它的一些特点。

就内容论,虽然只用了有限的字,却并不是一千个单字的积累,而

是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确定意义的若干句子,这些句子的支配又

大致前后连贯,相当有条理。开头一部分从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说起,接着就分别说“天”的一些现象,如:

日月盈房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再说“地”的一些现象,如:

海成河淡鳞潜羽翔

这样就介绍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的名物。然后叙述上古之世,介绍一

些有关历史的名物,如: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以下说到当时,说到帝都朝廷典章人物之盛,说到当时的人应当怎

样修身持己,为人处世,始终说到务农、读书、饮食、居处、园林、

祭祀等等生活的各方面。这一部分包含了不少封建伦常的教训和慎言

远祸之类的人生哲学,另外也有一些不无可取的劝诫,如: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还有一些美丽的景物描写,如: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早雕

陈根委翳落叶飘碉

游鹃独运凌摩绛霄

只用1000个字,基本上保持不重复①,而能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并且大多数的句子通畅可读,没有多少牵强硬凑的痕迹,这确是很不

简洁的。清人褚人获说:

王凤洲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政谓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

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固自难展技耳。②

就语言论,除了通顺可读之外,保持了《弟子职》《急就篇》整齐

押韵的传统,便于儿童朗读背诵,并且押韵自然,没有牵强硬凑的地

方。所选的1000个字,都是古书上常用的,没有很生僻的字;用文言

的标准看,多数的句子也是一般的结构,艰涩难懂的句子很少;引古

书,用典故的地方有一些,不太多,也不算艰深。(当然,今日看来

很多的字、词、语句是不在常用范围之内的)

依据以上的简洁介绍来看,周兴嗣《千字文》之所以历久风行,广

泛传播,决不是偶然的。

和周兴嗣《千字文》同时先后编出来的还有别的几种千字文,《隋

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就有五六种。宋代以下续编

和改编的千字文更多,现在能见到的和见于著录的,有好几十种。

续编和改编千字文的用意,概括说来,约有四类。

(甲)认为《千字文》的字少,不够用,所以要增广补充。这一类

比较多,下边择要介绍几种。

(1)《续千文》,宋侍其玮③编,有《兰园秘录初刻》本,《云白

由龛丛书》本,清抄本。卷首有宋绍兴戊午(1138)葛胜仲序,末乾

道乙酉(1165)跋。

(2)《重续千文》,也称《三续千文》,宋葛刚正编,自注,有

《海源阁丛书》本,清影宋抄本。卷首淳祜戊申(1248)自序。

(3)《广易千文》,明周履靖①编,有《夷门广牍》本。书分《初

广千文》《二广千文》《三广千文》《四广千文》四部分,各千字。

但是所谓《二广千文》实即葛刚正的《重续千文》,《三广千文》即

侍其玮的《续千文》,各改少数文句,加上周某自己的名字而已。那

么《初广》《四广》是不是周某自编的呢,尚待查考。

(乙)认为周兴嗣《千字文》内容庞杂,要用一千个字专讲某一方

面的学问的。这一类也有几种,如:《叙古千文》,宋胡寅②编,黄潮

注,有《粤雅堂丛书》本。又,姚福注,有清抄本,称《致堂先生叙

古千文集解》。全书用1000字讲从上古到宋代的历史,分十四节。此

外,顾炎武③提到过两种讲历史的千字文,书皆不传。

(丙)认为周编《千字文》进行封建思想教化的作用不够,须要加

强的。如:

《训蒙千字文》,清何桂珍编,有道光原刊本,又有多种复刊本(有

的改称《何文贞公千字文》)。这本书尽然能用1000个字源源本本地

讲一套“先圣先贤先儒千古之学术心源”,看来确是挖空心事的,所

以在清末极受道学先生们的推崇,被列为“训蒙必读书”之一。

(丁)还有少数,或许是认为周编不够好,想别出心裁,一新面目

的。如:《千字文》,清李崇忠编,有清刻本。

最终应当提到,有一种汉字、梵文、日文比照的《梵语千字文》(又

名《梵唐千字文》),题三藏法师义净撰。内容与周编不同,但也通

俗易懂。开头几句是:

天地日月阴阳圆矩

昼夜明暗雷电风雨

从序文看,这本千字文是僧人学习翻译用的。

全部上述这些续编本和改编本,都曾在一时一地流行过,然而都不

久不广,没有一种能够同周兴嗣《千字文》相抗衡。今日看来,周编

本早已家喻户晓,深化人心,习惯力气不简洁打破,这当然是一个缘

由,但是更重要的缘由唯恐在于这些新编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一

一内容艰深,文句古奥,不符合儿童的接受实力,也不符合初步识字

的须要。这个事实,或许可以作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前车可鉴。

3.《三字经》源流

我们最熟识的《三字经》是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打头的这一种。这部《三字经》相传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编的。这个说

法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人夏之瀚给《小学维珠》写的序言。但是语焉不

详,只是说小时候读《三字经》,不知是谁作的。

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

叹其要而赅也。

至于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明末人屈大均有不同的说法c他说:

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州人,字

正叔,入元抗节不仕。①

后来很有一些人认为《三字经》不是王应麟编的。有的是依据《三

字经》里有“魏蜀吴,争汉鼎”的话,这与王应麟尊蜀抑魏的观点不

符,②也有的是依据《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说

话不严密,这与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情形不合。③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结

论。

无论《三字经》是否出自王应麟,对于这本启蒙教材的优京,前人

几乎是一样确定的。章炳麟在《重订三字经》的《题辞》里说:

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豌其分

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

采,其启人学问过之。

把《三字经》的内容考察一下,章炳麟的话不是没有依据的。今日

所见到的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后来比较通行的本子(如所谓《徐氏

三种》本),总共1248字,大致包含五部分内容。首先说“教”和“学”

的重要性,84字,有些观点当然不见得正确,但是也有些话说得很不

错,成了多年传诵的格言,如: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其次是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114字,今日看来当然无足取。再就

是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96字,如: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然后介绍小学、四书、六经和五子这些当时的基本学问,246字。

接着是讲解并描述历史,468字。最终讲了一大串历史上愤发勤学的

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作有用的人,总共240字。虽然里边

有“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那套封建主义的人生观、

伦理观等等,可是所讲的故事多数是有启发性的,要求作有用的人,

也不无激励儿童上进的作用。如:

fc竹

可彼无书且知勉

县梁彼不教自勤苦

囊萤

如家虽贫学不辍

身虽劳犹苦卓

苟不学曷为人

人不学不如物

古代蒙书,《弟子职》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其余

是七言和四言,汉魏以下,《千字文》《太公家教》《蒙求》①等等,

都是四言。《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这可以说是

《三字经》的一个特点。从那以后,发展出来一大批三言韵语的蒙书,

甚至连别的通俗学问读物也采纳了三言韵语的方法,如《医学三字经》

等等,可以说都多少是受了《三字经》的影响。

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便于记诵,但是往往有

两个缺点,一是简洁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简洁写得贫乏

呆板。《三字经》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这两个缺点。拿文言的标准看,

《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得多;

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牵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

上看,可以说得上是敏捷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

训练儿童语言实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更,样式多,不

枯燥。举例来说,有些是三个字成句的,如:

蚕吐丝蜂酿蜜(主语+动词+宾语)

有些是六个字成句的,这又有几种情形,如:

昔仲尼师项橐(第一字表时间,次两字主语,后三字谓语部分)

融四岁能让梨(第一字主语,次两字表时间,后三字谓语)

人不学不知义(第一字主语,以下五字有假设关系)

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这也有几种情形,如:

匏士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前九字是联合词组,主语部分,

后三字是谓语部分)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前三字主语,以下谓语部分)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前六字联合主语,后六字联合

谓语)

从词语的组织来看,几种基本结构,如动宾、偏正、联合,都多次

生到;基本的虚词,如,“之”“乎”“老”“以”“而”“则”“于”

“且”“虽”“既”“苟”“所”等都反复出现。

从上边这个粗略的分析来看,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

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当说确是编得高超的。今日看来,除了

内容上某些传播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之外,它的编写方法乃至某些具

体材料,对我们照旧是有可借鉴的,乃至可用的。

同《千字文》一样,这本《三字经》一编出来,很快就流行开了,

并且始终广泛地流传运用到清末民初,并且也有满汉比照和蒙汉比照

的本子供兄弟民族的儿童学习之用,并且还有了英语翻译本。

也同《千字文》一样,元明以下接连出现了好些种增改新编的《三

字经》,用意也不外乎这样几种:有的认为旧本内容还不够,须要增

补,或者有不妥当的地方,须要修改;有的企图用《三字经》的方式

专讲某一方面的学问;到了清末,还有人企图用这个方式传播一些当

时认为新的思想。属于第一种情形的,如清初黄周星的新编《三字经》,

道光间连恒的《增补注释三字经》,光绪间蕉轩氏著、王晋之、张谐

之重订的《广三字经》,以及后来章炳麟的《重订三字经》等等。这

一类不多介绍。属于后两种情形的,下边各举一个例子。

(1)《三字鉴》,清余懋勋著,陈超元注释,有同治庚午(1870)

刊本。用二千七百多字,采纳《三字经》的形式,讲上古至明代的历

史。有些部分讲得还简明扼要,不难懂。如,讲战国的:

春秋后田代齐韩赵魏剖晋基

与赢秦及楚燕称战国诈力先

赫赫周一线延至赧王九鼎迁

又如,讲辽国的:

阿保机起唐末十六州石晋割

继称辽与宋角输岁币宋自弱

(2)《时务三字经》,江翰编,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

开头说:.

今日下五大洲东与西两半球

以上讲了一些中外地理学问,然后说:

泰西人来京师始传教继通商至本朝愈鸣张

接着列举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名称,特殊指斥披着宗教外衣的

外国侵略者。最终说:

宗徒逃教扩散开兵端数百年

迄于今祸中国惟恩民受其惑

以下讲了一些科学学问,看来是在宣扬变法维新,以及所谓“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一套。

也像《千字文》的情形一样,各种改编和新编的《三字经》,都没

有得到较久、较广的流传。

4.《百家姓》源流

我们所熟识的《百家姓》是用“赵,钱,孙,李''打头的这一种。

明人朱国桢说:

今《百家姓》,以为出于宋,故首以“赵,钱,孙,李”,尊国姓

也。②

宋人王明清也说:

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

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

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

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①

《百家姓》是宋初人编的,这一点大致没有问题。南宋陆游有《秋

日郊居》诗三首,其第三首是: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在这首诗下面,作者自注:

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

类,谓之村书。②

又,元•乔吉《金钱记》:“自家王府尹的孩儿,叫做王正,我今

年十五岁也。可我六岁上读书,到如今九岁上光阴,念一本《百家姓》,

颠倒烂熟的。”可见在宋元时代,《百家姓》已经是广泛采纳的启蒙

识字课本了。从那以后就始终流传下来。

《百家姓》是全然没有意义的四百多个字的积累(通行本472字)。

为什么它也能这样长时间广泛流行,这是一个很好玩味,也很值得探

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边一节来探讨。

跟《千字文》和《三字经》的情形一样,《百家姓》也有不少改编

本。改编的目的有三种。一种是明、清的统治者不情愿让“赵”字打

头,所以出现了下边两种改编本。

(1)《皇明千家姓》,明吴沉、刘仲质编,有明洪武十四年(1381)

乔山刘龙田刊本。收单姓1768,复姓200,共1968姓,2168字。改

生“朱”字打头,照旧用四言韵语。由于收的字多,大部分能够成句,

并且能依据意思内容归类。比如,开头几句是: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学弘周孔统绍禹汤

荡平胡狄混一封疆

爰革夷习树立典常

尊崇仁义劝勉农桑

末尾又有若干句树碑立传、喜庆吉利的话,中间则大都依据事物归

类,如:

牛羊犀象彪豹狼熊

麋雅骊骆虬升乌鸿

络纬经纶丹红紫黑

黄彤赤绛苍绿青白①

但是这部书在社会上并没有流传开。《骨董琐记》:“洪武四年五

月朔,编修吴沉,典籍刘仲质、吴伯宗据户部黄丹编为《千家姓》,

今其书不传。”

(2)《御制百家姓》,号称康熙编,有康熙问原刊本,复刊本,

道光十三年张瑜笺注本。改用“孔”字打头,继以“孟”字,然后是

孔门弟子之姓: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高山詹仰邹鲁荣昌

冉季宗政游夏文章

盖都颜闵殳却苏张

这两种改编本和《千家姓》一样,都曾用政府的力气推行,所以都

流行了一阵,可是究竟不能同旧本抗衡,老百姓不管用谁的姓打头,

还是念“赵,钱,孙,李“。再一种是认为《百家姓》字太少,应当

扩充,所以除了上述的《皇明千家姓》以外,还有《知不足斋丛书》

所收的一种《千姓编》,和清人崔冕编的一种《千家姓文》,此外有

的书上还提到别的本子的千家姓。第三种是认为旧本《百家姓》没有

文义,所以要重编,使每句都有点意思(各种《千家姓》也有这个企

图)。突出的例子是下边这一种。

《百家姓新笺》,明末黄周星编,载《夏为堂别集》,有清初刊本。

又抄本,改题《重编百家姓》。有作者自序,说旧本《百家姓》

阙漏殊多,单姓如商,岳,涂,来,复姓如左丘,叔孙,鲜于,胡

毋之类,指不胜屈。且杂乱无文,于义奚取!

于是他重新编了一本,尽然仍用472字,(单姓408,复姓30,最

终仍用旧本的“百家姓终”结尾)而作到成句成文。如,开头几句是:

尚慕隆古胥仰盛王

万方弘赖怀葛虞唐

农牧施惠熊夔司常

胡越全暨家国寿昌

也跟《千字文》和《三字经》的情形一样,各种改编本都没有能取

旧本而代之。旧本《百家姓》除了在汉民族中间流行之外,也有《蒙

古字母百家姓》和《女真字母百家姓》流行在兄弟民族之间。

5.“三,百,千”

宋代出现了《百家姓》和《三字经》以后,它们并没有取《千字文》

而代之,像《千字文》取《急就篇》而代之那样,《千字文》也没有

以“老资格”的身份把《百家姓》和《三字经》“压制”下去,像它

把各种后起的千字文“压制”下去那样,而是三本书协作起来,成了

一整套启蒙的识字教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系列教材”。全

祖望考证明初的教化状况,说:

若乡里学舍,则守令于其同方之先辈择一有学行者以教之。在子弟

称为师训,在官府称为秀才。其教之也,以百家姓氏、千文为首,继

及经史律算之属。②

明人吕坤说: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

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③

这样,久而久之,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略语“三,百,千”,更可见

这三本蒙书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这三种书这样擅

长合作呢?

《千字文》只有1000个字,事实上确是不够用的,须要补充;同

时,《千字文》基本上没有复字,儿童学的字得不到复习巩固,这也

是个不足之处。各种后起的续编本和增补扩充本,字虽然多了,可是

一则大都艰深古奥,儿童无法接受,再则连续用一本书、一个方式教

儿童识字,必定陷于枯燥乏味,简洁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爱好。还有,

别种千字文或其他类似的蒙书,不是过分强调封建思想的教化,弄得

满篇大道理,完全脱离了儿童的理解实力,就是过分不留意文理,搞

成单纯的文字积累。“三”“百”“千”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避开

了上述各种缺点。第一,三种合起来,总字数是2720,除去复字不算,

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一部分字重复出现,

也有利于复习巩固。其次,三本书各有特点,每本字数最多的不过一

千二百多,少的只有四百多,儿童可以很快地学完一本又换一本,有

新颖可喜之趣,而无冗长枯燥之感。第三,《百家姓》和《三字经》,

在同类的蒙书之中可以说是最通俗浅易,简洁接近的。《百家姓》,

字数少,所列的大多数是一般常见的姓,特殊是开头很大一部分,没

有一个像“阙”“都”之类的难字,念起来流畅和谐,简洁上口。《三

字经》的特点前边谈过,不再重复。第四,《百家姓》里的字都是姓,

除此以外,四个字、四个字地连起来,没有意义。姓,对儿童来说是

很简洁理解的。儿童只要念这些字,认这些字的模样就行,无需去追

究字义和句义。从实行集中识字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部分教材是有

益无害的。第五,这三种书合起来,就所收的字和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确如吕新吾所说,既比较地合于“日用”,也多少能使儿童增长些“见

闻”,还相当地能教给儿童一点“义理”。识字的目的很突出,没有

被不适当的内容考虑所掩盖,而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忽视儿童求知

的要求和进行学问教化、思想教化的须要。

当然,“三,百,千”之所以能够协作得好,是偶然的,并非这些

书的作者有意识地这样编写。但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发觉了它们能

够相互协作这个客观事实,确定了这个事实,于是充分运用了这个有

利条件。或许,“三,百,千”的形成,缘由就在这里;“三,百,

千”在方法上对我们有所启发之处,也在这里。

(-)另一路识字教材

1.《开蒙要训》及其他

这是跟《千字文》先后同时的另一路识字教材。《开蒙要训》,在

敦煌石窟保留下来完整的唐代写本,惋惜原书已被劫夺,我们所见到

的是刘复从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回来,重印在《敦煌掇琐》里的本子。

此外,日本也曾有过一本,不知是何时的抄本或刊本。《敦煌掇琐》

本没有序跋,书末题“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按:原文如此,疑有误)

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天成系五代后唐明宗的年号,四年为公元

929年。推断这是抄者的记名。日本藤原佐世《日本见在书书目》小

学类把《开蒙要训》列在王羲之《小学篇》之后,周兴嗣《千字文》

之前,注云“马氏撰”,不知何据。

《开蒙要训》也是用的四言韵语,开头说:

乾坤复载日月光明

四时来往八节相迎

春花开艳夏叶舒荣

口口秋落松竹冬青

接下去介绍自然名物,社会名物,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

行动操作,饮食烹调,耕作,树木,鸟兽,等等。最终说:

笔砚纸墨记录文章

童口习学易解难忘

全书一千四百多字。跟《千字文》比较,有几点异同。第一,跟《千

字文》一样,以教学识字为目的,尽量避开复字,用四言韵语,以便

记诵。其次,所收字数比《千字文》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第三,

讲封建伦常的话比《千字文》少,也比《千字文》通俗,收了一些当

时日用的俗语俗字,留意好用。第四,不如《千字文》“雅驯”,编

法略嫌呆板。

这本《开蒙要训》虽然没有像《千字文》那样风行,但是直到五代

还在传抄,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不只一本,说明它还是流行过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c再从今后产生的各种杂字书来看,好些地方都

能看出它的影响。比如,收入日用的俗语俗字,留意好用,分类编排

等等。探讨古代蒙书,《开蒙要训》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种。

此外,还有几种,时间同《开蒙要训》相近,编法也相近,有的已

起先叫“杂字”,有的不称“杂字”,另有别的名称。看来这一路教

材是此后大量“杂字”书的滥觞。换言之,从《急就篇》下来,到了

南北朝,隋唐,识字教材分成两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