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对联鉴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包括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帮助学生学会赏析简单的对联,体会对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对联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对联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特点赏析对联。引导学生掌握对联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从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体会对联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对联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创作对联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创作中体现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特点和鉴赏方法,使学生对对联有初步的认识。2.举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大量经典对联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对联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加深学生对对联的理解。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4.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联鉴赏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老师说上联,你们来对下联,看看谁反应最快。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尝试对下联,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下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2.对得真不错!像这样的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就组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形式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世界,去欣赏和领略它的独特魅力吧!

(二)新授(25分钟)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5分钟)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副对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如今,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2.对联的特点(10分钟)字数相等: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联都是七个字。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天"和"地"都是名词,"雨"和"风"都是名词,"大陆"和"长空"也都是名词。结构相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互对应,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联"绿树村边合"是主谓宾结构,下联"青山郭外斜"也是主谓宾结构。节奏相合:上下联的节奏要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来说,五言联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联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五言联的"二二一"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七言联的"二二一二"节奏。平仄相协: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平指平声,仄指仄声。对联讲究平仄相协,一般是上联仄起平收,下联平起仄收。例如:"爆竹一声除旧岁(仄仄平平平仄仄),桃符万户换新春(平平仄仄仄平平)"。意义相关:上下联的意义要相互关联,或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比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上联赞美竹子虚心,下联赞美梅花傲骨,上下联意义相关,相得益彰。3.对联的分类(5分钟)春联:春节时张贴的对联,用于庆祝新年,增添喜庆气氛。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婚联:结婚时使用的对联,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例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寿联:为祝贺生日而写的对联,多表达对寿星的祝福和敬意。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寄托生者的哀思。如"音容宛在,浩气常存"。名胜古迹联:题写在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行业联: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创作的对联,用于宣传行业形象或表达行业理念。比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联)。

(三)对联鉴赏实例分析(20分钟)1.出示对联:"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让学生自己默读对联,思考这幅对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画面的理解,老师进行引导和补充。从对联的特点角度分析这幅对联:字数相等:上下联都是十四个字。词性相对:"水水山山"对"晴晴雨雨",都是名词重叠;"处处"对"时时",都是副词;"明明秀秀"对"好好奇奇",都是形容词重叠。结构相应:上下联都是并列结构,分别描绘山水和晴雨的不同状态。节奏相合: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相协:上联仄起平收,下联平起仄收。意义相关:生动地描绘了山水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2.再出示对联:"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思考这幅对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这幅对联表达了读书人不仅要专心读书,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体现了一种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对联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字数相等:上下联都是十四个字。词性相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名词相对;"声声入耳"对"事事关心",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节奏相合:节奏整齐,富有节奏感。平仄相协:上联仄起平收,下联平起仄收。意义相关:上联写读书人的生活,下联由读书联想到国家大事,拓展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四)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2.给每个小组发放几副对联,让小组同学共同鉴赏,从对联的特点、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联1:"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王庙联)对联2:"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对联3:"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3.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交流提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出示一些对联,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对联的特点,并说明理由。对联1:"上联:万紫千红总是春下联:五湖四海皆为家"对联2:"上联:两个黄鹏鸣翠柳下联:一行白鹭上青天"(修改后的上联与课本原文不一致,考查学生对对联特点的掌握)对联3:"上联:明月松间照下联:清泉石上流横批:宁静致远"(增加横批,让学生了解横批与上下联的关系)2.给出一些上联,让学生尝试对出下联。上联:春回大地上联:处处春光好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六)课堂小结(5分钟)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对联的知识,了解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分类,还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对对联进行了鉴赏。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积极,也学到了很多东西。2.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对联,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收集五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并从对联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写成一篇短文。2.为自己的书房或卧室创作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五、教学反思本次对联鉴赏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通过有趣的对联对句游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新授部分对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分类进行了系统讲解,结合丰富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对联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们能够运用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和创作,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对联平仄相协这一特点,虽然进行了讲解,但由于平仄知识相对较为复杂,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简化讲解方式,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另外,在学生创作对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创作水平参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