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能分析其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运用比较法,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改造社会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内涵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深度。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反映清末民初社会风貌的图片,如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封建礼教下的女子缠足等场景。2.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新旧交替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又发生了哪些变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探寻这段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变革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0分钟)政治方面展示材料:"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分析讲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引发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他们认识到必须在思想领域展开一场革命,来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经济方面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方面展示图片:展示一些新文化运动前宣传封建礼教的书籍、刊物封面。分析讲解: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旧道德、旧礼教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为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他们渴望用新思想来解放民众,开启民智。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分钟)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展示图片:展示《新青年》杂志封面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照片。简单介绍:介绍《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宗旨和主要代表人物的背景及早期思想倾向,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有初步认识。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0分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展示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讲解分析:民主是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科学是指反对迷信和盲从,倡导用科学方法认识世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认为,只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才能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提问思考:让学生思考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理解这两大口号对封建思想的冲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展示材料: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片段:"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讲解分析: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它严重压抑了人性。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新道德观念。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旧道德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以及新道德观念的传播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展示材料: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讲解分析: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倡导文学形式的变革。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白话文的推广,使文学更贴近大众生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品赏析:展示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作品的片段,让学生体会白话文与文言文在表达上的差异,感受新文学的魅力。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0分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讲解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对比讨论:对比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和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两者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讲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继续沿着激进的道路前进,如陈独秀、李大钊等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胡适等人则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低潮。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0分钟)思想方面讲解:新文化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问引导:让学生思考思想解放对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方面讲解: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在这一时期涌现,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讲解: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积极投身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变革。总结归纳:结合板书,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梳理整节课的知识脉络。2.强调重点:再次强调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突出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3.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布置练习题:在多媒体上展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选择题示例: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材料解析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鲁迅对旧道德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2.学生作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3.讲解点评:对练习题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后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新文化运动》,字数不少于300字,阐述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对自己的启示。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新青年》杂志部分经典篇目、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章节等,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五、教学板书设计1.主板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营分化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想:思想解放运动,传播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文化:促进文化普及繁荣,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政治:唤起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基2.副板书记录课堂上补充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的精彩回答、易错易混点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