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_第1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_第2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_第3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_第4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流畅准确地翻译全词。掌握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语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词意象和意境,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学习古人从生活点滴中感悟哲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考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诗词的表现手法,感受其艺术魅力。2.教学难点领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启示。引导学生在现代生活语境中,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体会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诗意,帮助学生理解。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氛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展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包括落叶纷飞的树林、夕阳西下的江面等,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如萧瑟、凄凉、凄美等。2.提问: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常常是怎样的情感寄托?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中秋天意象的回忆,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在诗词中常与悲伤、哀愁等情感相连。3.引出课题:然而,并非所有诗人面对秋天都只一味地悲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的《浣溪沙》,就展现了他在秋天里别样的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去领略其中的独特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学风格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婉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生活处境艰难,但依然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挫折。通过对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7分钟)1.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浣溪沙》,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重点强调"蕲水(qíshuǐ)""短浸溪(jìn)""萧萧(xiāo)""子规(zǐguī)"等字词的读音。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节奏、字音等方面。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读准、读顺。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诗词的韵律美,初步体会词的情感基调。

(四)诗词讲解(15分钟)1.讲解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逐句分析:"山下兰芽短浸溪",描绘出山下溪边兰草刚刚发芽,细嫩的兰芽浸泡在溪水中的清新画面,点明了时间是春天,同时"兰芽"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松间沙路净无泥",展现了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营造出一种清幽、洁净的环境氛围。"潇潇暮雨子规啼",傍晚时分,细雨潇潇,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潇潇暮雨"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气息,而"子规啼"在古代诗词中常与哀怨、忧愁相关联,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凄清。整体上阕意境分析:上阕通过对兰芽、沙路、暮雨、子规等意象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却又略带凄凉的山林暮春图。2.讲解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字词解释:"无再少"即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典出白居易诗"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意为时光流逝,叹息年老。诗句含义:"谁道人生无再少?"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思考,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门前流水尚能西!"作者看到门前的流水向西流淌,由此引发联想,水都可以向西流,人为什么不能重新拥有青春时光呢?体现了作者不服老、积极进取的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劝诫人们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不要像古人那样因时光流逝而徒自伤悲,要珍惜当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下阕情感及哲理分析:下阕由眼前之景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蕴含着即使身处困境,也要积极向上、珍惜时光的哲理。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的?"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句诗除了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哲理?2.小组内成员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对于借景抒情手法的分析:上阕通过描写兰芽、沙路、暮雨、子规等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又略带凄凉的氛围,借景抒发了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又有因处境而产生的一丝落寞,但总体上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已有所体现。对于"门前流水尚能西"哲理的探讨:这句诗突破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常规认知,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不要因困难和挫折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挑战,生活中就会有新的希望和转机,时光也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新焕发光彩。

(六)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浣溪沙》的主要内容,总结上阕描绘的山林暮春之景和下阕表达的乐观旷达情怀及蕴含的哲理。2.强调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精神的可贵,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要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豁达,勇敢地追求美好生活,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七)拓展延伸(5分钟)1.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体现了"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哲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诗词哲理的理解。2.推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鼓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感受苏轼不同风格的作品魅力,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八)布置作业(3分钟)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2.以"乐观面对生活"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浣溪沙》中作者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苏轼的生平介绍、《浣溪沙》的相关图片、朗读音频等。2.准备一些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的经典作品,用于课堂导入环节的对比阅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浣溪沙》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诵读、诗词理解、情感体会和哲理感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