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11000字(论文)】_第1页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11000字(论文)】_第2页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11000字(论文)】_第3页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11000字(论文)】_第4页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摘要“以孤篇压倒全唐”是后人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赞誉,由此可见,该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当我们细细研究此诗时,便会发现这篇被湮没长达几百年的传世名作,无论是在作者、创作背景还是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冰山一角,很少有客观全面的评论,尤其是该诗的美学价值更是甚少涉及。因而,本文将对该诗被文学史忽视的原因及其与宫体诗的关联进行探究与分析。同时,借助闻一多、王闿运等人的研究成果对该诗蕴含的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以及音乐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探究该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成就,从而鼓励以后的学者用较为新颖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艺术鉴赏和评价。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美学价值;文学成就目录30291摘要 I1408一、绪论 118365二、《春江花月夜》的研究断层 26619(一)历史湮没的表现 222574(二)研究断层的原因 316795三、《春江花月夜》之旧题新制 54305(一)宫体诗的界定 522185(二)《春江花月夜》与宫体诗 610469三、《春江花月夜》之美 719545(一)意象美 717205(二)哲理美 927625(三)音乐美 1030499四、《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 1232235(一)巧妙构思,勾勒文学意象 1216812(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精妙传神 143414(三)逐章转韵,韵随情转 155729(四)诗情、画意、哲理的多维融合,寓意深刻,明理透彻 1625534五、结论 1927078参考文献 20一、绪论《春江花月夜》在长达千年的湮没后,以明代胡应麟以及“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为开端,关于这首诗的研究在文学界终于逐渐掀起热潮。当然学者们对该诗的创作风格、主题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对确立《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有着推进和深化积极的作用。目前,有关《春江花月夜》的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展开,即该诗被长期忽视的原因、对该诗被称为“对宫体诗的自赎”的理解,以及该诗的文学价值。但针对该诗的研究角度狭小,很难有新的突破口,且对其评价不够客观、全面,未能从整体上提升对《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认识,尤其是在美学价值研究上严重缺失。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往学者对《春江花月夜》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之上,从较为新颖的美感分析角度对该诗进行探究,进一步挖掘该诗在文学史中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该诗的认识。二、《春江花月夜》的研究断层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由于关于他生平的记述甚是简略,而关于他的诗歌集本也更加踪迹难寻,所以仅有二篇诗歌流传了下来。这些文学作品分别是后来被收录于《全唐诗词》中的《春江花月夜》与《代答闺梦还》。要研究张若虚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社会环境。“吴中四士”是指唐代文学家中比较罕见的以出生地为单位的文化人群,依次是指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四人。这里的“吴中”即江浙一带,该诗歌群体的创作受到了出生地和生长环境的极大影响。作品中有大量山水诗,笔法自然,如张旭《山行留客》一诗中写道:“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淡淡中书写着幽幽空谷,缥缈云烟,迷蒙水雾。又如包融的《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红是洞庭山,白是太湖”以清新笔调,将青、白两色鲜明对比,山与水界域分明,又相依相存,在深林迷雾中时虚时实,将大自然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该群体的诗作中不乏浪漫抒情的因子,因而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方面影响着盛唐诗风的开创。“吴中四士”的创作虽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上京,但这并不代表当时的主流诗风,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人们过多的关注,其留存的诗作数量与同一时代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相比不值一提,特别是张若虚的创作更仅在《全唐诗词》中辑录过二篇。而还有一部作品《春江花月夜》却是沉寂了将近千禧之久,以明代胡应麟以及“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为开端,关于这首诗的研究在文学界终于逐渐掀起热潮。(一)历史湮没的表现表1-SEQ表1—\*ARABIC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收录情况朝代专集、总集、选本、诗话等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明朝臧懋循《唐诗所》卷三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周珽《\o"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唐卷二胡应麟《诗薮》卷三高棅《唐诗品汇》卷三十七……清朝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卷五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八康熙圣祖仁皇帝《御选唐诗》卷九彭定求、曹寅《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七……该表是根据《春江花月夜》一诗在唐朝至清朝年间的收录情况归纳整理而成,表中所记录的情况可能不尽全面,但是也不难从中看出,该诗在明朝以前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只基本在诗歌总集中有所提及。而明朝对这首诗的收录和研究是的它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眼前。由此可见《春江花月夜》从隐到显,经历了尽千年的时光,这不禁让人遐想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二)研究断层的原因《春江花月夜》被文学史冷落的原因,首先与当时诗歌文风由初唐向盛唐转变的现状有着必然的联系。贞观年间,唐太宗和他的文臣们总结了隋朝因荒淫无度、骄奢淫逸而最后覆灭的例子,认为“联若制事了令,则有益于人者,史而书之,亦足其名不朽也。”(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2.(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2.其次,在高宗武后时期,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他们写自己也写他人,将诗歌创作带入活,由宫廷贵族转向平民社会、塞漠、江山,题材更加广阔,创作中个人抒情成分增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关于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论主张,他一面抨击了齐、梁时期的诗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写作趋向,一方面,他又提出“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倡导诗作要反映现实,有更丰富而健康的思想内涵,遒劲刚健的风格,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使初唐百年间的齐梁余风被彻底清除。自那之后的盛唐变建立了新的美学理想,即诗人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倾向,诗歌主题往往托物言志,诗中的情感也多与诗人政治仕途的顺逆有直接关系。这是当时诗风的主流倾向,而我们所知道的《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旧题,因而在创作的风格上一定程度的继承了六朝乐府民歌的特色,虽诗歌语言与宫体诗的浓艳相较更为清丽自然,但在内容上仍然没有摆脱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描述。由此便知《春江花月夜》被埋没的命运就是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后果。三、《春江花月夜》之旧题新制有关《春江花月夜》是否为宫体诗之争为何会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这与该诗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追捧的现实难逃干系,如果我们认同闻一多将《春江花月夜》认定为“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千年的罪”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16.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16.(一)宫体诗的界定刘师培在《中国古文学史》中谈到“梁代宫体,别为新变也。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词,起源自昔。”胡大雷.《宫体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11.由此可见,宫体诗的产生在梁代,而其内容多为艳情和闺围之事。而在闻一多所著的《宫体诗的自赎》中也指出“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闻一多.《神话与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0.。有关宫体诗的特点的阐述,沈玉成在《宫体诗与玉台新咏》中将其概括为“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时期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永明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为多,其他大都是咏物和吟月、狎池苑的作品。”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J]文学遗产.1988(06).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关宫体诗的含义有很多的说法,但是最基本的要素肯定无法脱离以下两个方面;一、题材往往在“闺围之内”写男女之情,关乎艳情。二、讲究声律、语言华丽。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诗歌可能被称之为宫体诗。胡大雷.《宫体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11.闻一多.《神话与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0.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J]文学遗产.1988(06).(二)《春江花月夜》与宫体诗《春江花月夜》将“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紧密相连构成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卷。然而,在短短的36句中,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诗的上半部分虽写男女之情,但紧接着诗人又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内容平实又不免引人深思,这相比闺围、男女之间的题材已经是较大的突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婉转,空灵自然。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月光赋予春夜万物,五光十色的容颜,“白沙”“流霜”凸显出月的皎洁。是人用细腻、轻柔的的笔调,为读者们创造了一个清幽恬静的月夜氛围,这与宫体诗秾丽华艳的语言相比,更是大相径庭的。因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继承旧题,但在内容、风格上对前者而言都是新的扩展,所以我们大可将该诗与宫体诗分割开来,将《春江花月夜》看为是写男女离愁别绪的爱情诗。三、《春江花月夜》之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其他的同题目的诗歌相比之所以更受人们的关注,除了诗歌在初唐文学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外,与诗歌本身所蕴含的魅力也有极大的关系,正如该诗中所蕴含的意象美、哲理美和音乐美等。(一)意象美诗歌“美”,美在结构简洁明快,层次分明;美在韵律齐整,又起伏跌宕;美在画面充实,意境优美;美在意象巧妙,生动传神。按照庞德的话,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诗人将春、江、花、月、夜五个创作中常用的意象糅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同时,这五个标志性的意象在始终各司其职,将整首诗巧妙的融合。诗的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个有神通。张若虚的作品中,前句写春江、春潮、大海、仅用用一个“连”字就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江海连成一片,营造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而句末一个“平”字,又将这些动态的景观,约束在夜月之中,归于平静、安详,让人心中也随之安宁起来。后半句,写月与潮水相升相落,“生”字用的绝妙主要表现在它的动感,将一副静态幽静画面赋予了生命,画面更显充盈有质感。而王湾的这两句,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在描写景物变化时,还将新旧事物的更替的普遍哲理蕴含其中。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原或是山脚下一两处草丛间盛开着的各类鲜花和树木,被曲折有致的江流所环绕。月光好比空天中续续飘散的雪花碎末,轻轻的铺在江河周围的小洲上,流淌在沙粒间,如同一条银色的轻纱,静静的安落在女郎的身旁。诗中这四句,围绕着一个“月”字展开,写尽月的皎洁、月的轻柔,使得本是多姿多彩的花草,在月的笼罩下也顿失风采。且其言语也是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诗人选用“皎月”“花林”“芳甸”“白沙”“春江”“海水”“浪潮”为后文写人生哲理、宇宙奥秘,营造一个广阔、纯净、空灵的抒情环境。意象美的创作并不需要刻意的咬文嚼字,张若虚在这方面就是典范,诗中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来描写夜色的纯净澄澈、空灵清幽。构思巧妙,如同水墨画一般,淡淡墨痕,寥寥几笔,将夜空高挂的月、平静的江潮、以及孤寂的诗人融入同一场景,画面和谐静谧,营造出月夜的空灵悠然。以白描的手法,直写在月光的笼罩下,江与水与天浑然一体,纯色天然,毫无杂尘;而此时,在这般夜色中只有一轮孤月与诗人相视,别有一番孤月独赏的的滋味。同时,这些客观的景也直直白白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犹如身临其境,不自觉的投入这美的感受之中。诗中借用鱼雁传书的典故“鸿雁长飞光不度”,在同样的月光、同样的江潮下,彼此相恋的爱人却不能相见,本想指望着传递书信的鸿雁来一解相思之苦,然而月光又不留情,害的鸿雁逃不出月的光影。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于是作者写“鱼龙潜跃水成文”企图靠鱼龙来传递书信,但它也躲进了江水深处,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江面上发起的丝丝水纹,惹人哀伤。诗人发挥奇思妙想,将恋人之间渴望相聚的心情,寄托毫不可能的的鱼龙与鸿雁身上,可见其心情的急切和无可奈何。诗的最后八句,诗人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转入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开始着重描绘游人的思归情愫。“落花”“落月”“斜月”等意象,写出青春的消逝和游子的寂寞与凄苦。“沉沉”二字,诗人从读者的感受出发,将游子浓浓的愁绪化为可以衡量的感受,把游子心中的孤寂刻画的精准又生动;而“无限路”则是采用白描的手笔,直接抒发游子绵长的思念之情。而末句中,“摇”、“满”两词,将游子的思念之情,与月光一起重重的坠在江边的小树上,摇曳生姿。(二)哲理美《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技压群芳,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张若虚本人扎实的创作功底、巧妙的构思,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有关人生、宇宙的思想和看法。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穿梭在人生和宇宙的时间长河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江边上谁人最初望见这孤月?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诗人仅用14个字便道出了人在世间最难解开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诗人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人生代代天穷无尽,只有连绵的江水和孤月年复一年不改其衷,但诗人面对如此幽谧,安宁的月夜,即使心中对江月的无情感到哀痛,但也为发出愁闷的感叹。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5.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5.其实,在张若虚之前已有诗人对人生哲理道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刘希夷在《待悲白头翁》中写道“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四句诗以花和人在面对时间流逝的命运做对比,花谢花复开,人老容颜改。诗人在面对二者截然不同的命运时,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古人”与“今人”、“花相似”与“人不同”强烈的反差,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感慨,耐人寻味。全诗最后一句的“悲”字,不仅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同时,也抒发出对美好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无限感慨。倘若我们把张若虚与刘希夷的诗中人物在面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之际所显示出来的矛盾心态相对比,从其中便不难看出,当张若虚在哀叹江月的无情时,却并不因此愁苦,相反是把这份思绪放在了一旁,并转向于描写现实生活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三)音乐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以他对的自然、人生、宇宙的独到看法而闻名于后世,并广为流传和研究。同时,该诗在音乐艺术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提升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所作出的贡献。《夕阳萧鼓》原由琵琶表演艺术家李芳园辑录在他的《北南派第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为曲作注释及分别题名,也有人将其名改为《浔阳夜曲》。于一九二五年前后,由柳尧章等人把曲名改成了丝竹合唱曲《春江花月夜》,此后更是出现诸多以此曲此名而改编的音乐作品。例如,由徐景新所改写的音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该曲紧紧的抓住诗中的纯净、悠然的意境,用全新的方式诠释该诗,并为文学作品注入音乐的美感。其实,《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词吴声歌曲》的旧题,因而在韵律节奏的选择上必然会考虑到吟唱所需,因而纵观全诗仅三十六句,每四句为一小节,都押同一个韵,共九个韵。韵脚的转换多变,平仄运用,使诗句回环重复,节奏感强而优雅。诗中的幽静空灵的意境配之以抑扬顿挫的节奏,使得该诗不仅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月夜春江的美景,更有自然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旋,这二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心醉神迷,深深的沉迷在诗人的世界。所以,达到了“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调和统一,情切意浓而富于民间音乐神秘色彩。”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J].保山师专学报.2008(06).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J].保山师专学报.2008(06).总而言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一首佳作。该诗描绘自然的清新隽妙;抒写爱情,真诚动人;意象杂糅,却构思巧妙。尤其是诗中对后人在文学作品中抒写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引导作用。虽然该诗曾被历史的长河冷落,但终究由历史为其正名。“也可以这样讲,真正拥有文学价值的作者,最后都可以对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世界文学史的最高价值,但这种影响与价值未必在其当世就能够得到实现。”刘石.《文学价值与文学成就的不平衡性陈子昂评价的一个新角度》[J].文学遗产.1994(02).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能接触到如此美妙的诗歌,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感受到它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刘石.《文学价值与文学成就的不平衡性陈子昂评价的一个新角度》[J].文学遗产.1994(02).四、《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艺术成就(一)巧妙构思,勾勒文学意象意境艺术,是指文学构成的形象元素,是在客观事物形态的基础上通过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通过加工修改,提取升华,构成并展示审美精神画面空间印象,进而生成综合审美效果,并具备相应的独立表意与抒情功能的心灵图景。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率先冲破了宫体诗艺术语言意象的单调性、狭窄性,娴熟地驱遣诸种双重含义于笔端,并顺利地构筑了美奂绝伦的和谐意境,因而不但从写作实际上弥补了汉魏诗词的板滞和六代诗词的柔靡等缺点,而且为其后唐代诗词在创造“以风神情韵见长”的审美意象领域方面,起到了树榜立样的影响。1.绘制大量母体意象,呈现美妙画卷诗歌中把春、江、花、月、夜这种母题意境的常见含义,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与有机的结合。而根据传统文化习性和审美观定势,春、江、花、月、夜这五大意境,是天地中美的化身与典型,是人类精神人生的集中展示与生动演绎。在古代文苑中,作家骚客们驱遣春、江、花、月、夜于笔端,不但可以说明这种意境本身所具备的永恒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说明了民族所具备的审美观共识。更具体化来说,作家们在诗文中深深地绘上出了春的谐和曼妙,江的涌动生机,花的朦胧绰约,月的明朗澄净,夜的安恬宁静。2.层层叠加意象,令人荡气回肠诗歌开掘出了春、江、花、月、夜,这种意境中所隐藏的另一重审美含义。诗歌在把握了春、江、花、月、夜等等意境的浅表性含义的时候,还利用了它们意境所依附的更深一层内涵,对隐藏于它们意境之中的忧郁色彩、悲剧特质作了一次集中而立体的展现。诗人在观察每一种意境之时,并不是对它做单纯的颜色处理,而是进一步拓展了审美视野和审美维度,在不同意境积极色调的背后再做分析、再傅粉,从而体现出既调和又对立的现实状况。在诗意跌宕起落的律动中,作家不但展现了花的倩魂丽影,还展现了花的香消梦断,没有疑义,作家们在这个意境上所极力打造的低沉意绪,是人生内核、宇宙意识的另一半,或者说是人类昂扬意绪的自我变形,其价值与含义通过失落、不足、失落表现了人们对圆满生命、理想状态的喃喃呼唤与强烈渴盼。3.以“月”为纽带,串联众多意象,丰富意境以“月”为纽带,将五色意象炼成奇锦。“月亮”在春、江、花、月、夜五大意境中占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说,无月则无境,无月遂无情,无月便无诗。月的心灵意义,我们应该从下列三重要方面予以考虑:其一,月是“美好”意境产生的前提条件。很明显,如果没有了璀璨的月色,整个宇宙都将被苍茫夜色所淹没,而世上所有美好的景色都将不复出现。其二,月是“深美”意象形成的基础。当诗人把视线聚集到孤月时,其思想便跨越时间,遂开启了体味世界迁变的闸门,在诗章的思想深邃、厚度与冥思通达过程中被提高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高程。其三,月是“凄美”意象形成的关键。月亮关着天南地北,关着春来春去,关着游子思妇,关着快乐伤痛。与此相关,明月起到了统摄意象群的纽带功能。明月把春、江、花、夜四个意境融洽地相互连缀、统摄在一块,并由此构成了意象群体,因而顺利地创作出了创新、奇妙、深刻的意境。应该强调的是,月色不但把宇宙万物融合为一体,同时,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因月色的皎洁透亮,而很大程度地消解了男女之间一般都会形成的浮情色欲,因而既使男女之情全部沉浸在纯净透亮的月色中而别具一份神圣性,也使大自然、哲思、人性情感全部笼罩在纯然一色的月夜中,而别具一份谐和性。(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精妙传神 1.虚实结合,引发联想,产生共鸣我国诗词一般都是借助虚实变幻、有无相生勾起欣赏者的联系而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感受,通常江面上飘浮着数只小舟,而远处则是虚无缥渺的小山,形成和谐的画面,因此无论上古神话或是近代律诗,都与中国画同样给人带来朦胧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实写月从江平面上冉冉升起,这里的海只是想像中虚幻的意象,诗人将大江与海平面连一起,表达寥廓的境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都是霰”是在月光照射下的江边原野,以及在月光的照射下树上的野花象冰粒一般,洁白无瑕的虚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中照人”则纯粹是词人的想象,是个虚写。虚实之间还体现在对梦境的描绘上,词的后半部分在“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零点五不还家”中,思妇用落花来形容自已的易逝青春年华。整首词虚实相间,扩大了诗词的艺术空间,但同时添加了幻想色彩,给人朦胧的美感。2.移情入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首先,缘境生情,切题切境。成为主体感觉的诗情,是由客观事件激发而形成的。通常来说,江水悠悠,很易于牵动远别情怀;月色溶溶,极易激惹思归心情。而张若虚就是如此,抓住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于是在词人纵意铺陈春江月夜风光之后,跳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其次,别离之情,一线贯通。诗歌意象中的情境交汇,并非是意义互等的情感交融,而是在情意占主要优势时的情感交汇。《春江花月夜》所要表达的就是离情别绪。但词人却选择了对思想感情表达的特殊视角,即取思妇之情成为一根线贯通全篇。整体思想感情的发展构成了清晰的境界,明月照楼的悱恻,远念离人的忧思,明月照夫的愿望,美女迟暮的憔悴,乘月色而归的痴想,明月沉江的情怀,这些多个层面的交织谐调统一都是在思维与心理情感的指导下进行的。再次,情景相谐,一统全篇。这首诗在意象创作中,有一条非常值得注意之处,这就是诗歌的抒写客体———景,从月升、月高到月落,似乎都是以时间为一个线条来贯穿的;抒写主体———情,从思想感情形成到情感溢大江,渐渐走向饱和,这似乎也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二个主要线索在诗中是非并行的,而且相互交织,以臻至情境融通、主客观相谐的妙境。诗人笔端处处不离月色,情随月升、月高、月斜、月落,而感情则起伏跌宕。因此诗歌独特地通过明月来抒写和表现各种感情,情由景生,却又染情于景,并以此实现情境的水乳融浑。(三)逐章转韵,韵随情转我国诗歌在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声律就已基本定型了,对诗作的声律规定也非常严密。因为平仄的讲究,诗歌的对句往往与出句粘连,在上句和下句以及同一句里平仄相互交叉,这也有利于诗的意境的跳跃发展。《春江花月夜》是一篇经典的歌行体,总体韵律仍然和谐而平稳,全诗共三十六篇,并分成九章节。第一节押“庚”韵,主要是写月初出,海天一色的阔大;第二节押“寒”韵,主体由月改为花,第三节押“痕”韵,写花卉和词人的遐想;第四节押“齐”韵,写生命的短促,第五节押“侯”韵,描写离愁别绪,从而开始了诗的后半部分内容;第六节押“开”韵,写思妇的相思之情;第七节押“痕”韵,写传说的鱼雁传书,第八节押“麻”韵,写梦里落花流水;结尾一节押“模”韵,写月落。能够看到平仄互相交织,产生了一个强大的旋律感与乐曲感,情意浓郁,既有低潮又有高涨,委婉流利、绕梁之音不绝,进而表达了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旋律化、音符化的宇宙情感。诗逐章转韵,韵随情转。全诗可分成九章,每章四句,形象完整,构成匀称。以平声更韵起首,之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结尾以仄声遇韵结尾。在平仄之间,强弱抑扬,既回环重复,又层出不穷,极具押韵之美,并兼用叠音词,声情并茂,气韵绵长,诗意和哲理在平仄和韵脚的不断变化中节节相生,似梦如幻,营建了因情而痴,缘景而醉,因理而思的三重文化审美空间环境,使情境理三者相互诠互释,又使押韵之美变化而具有了神韵。(四)诗情、画意、哲理的多维融合,寓意深刻,明理透彻1.离别之愁,人生之悲的诗情全诗第十七、十八两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后文的开端。白云只有一片,是沉思者孤独的象征,也是对后面游子和思妇的孤独无依的概括;“不胜”之愁,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则又引出了全诗的另一对中心意象:游子和思妇。其中,“谁家”、“何处”又将游子思归与思妇闺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耐人寻味——整个诗的后半部分亦是如此。离愁别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情侣、朋友、亲人间或短暂、或长久、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的离愁别思,始终萦绕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宦游人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胸中。《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便是对这种浓浓情思、淡淡哀愁的阐发。2.如梦如幻,清新淡雅的画意《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无论是四时之景的背景,或是“明月楼”等建筑丛林之景,都来源于天然。在对这种天然景色的描摹中,画境透过诗情延展开来,幻化出天然的图像。夫宇宙世界万事,各得其美,曰天然美,描摹此美,即为美术。画师对景色的描摹,都是将其看成图,才能绘在画纸上;词人也需要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写景写情。《春江花月夜》中景色描述都取法大自然,既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认识,又展示天然的风景画卷。然的春色、汹涌的水流、璀璨的月亮、朦感人的相思,有美丽的白云、红枫等。汹涌未绝的江流,香味扑鼻的花林,月色在月光的浸染下,将眼前的万物化成梦幻般的银白色,呈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水墨丹青图画,意象清新恬淡、纯净通透。3.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理各个词人境地各有所不同。刘希夷写下“每年岁岁花相同,岁岁每年人相异”的慨叹,张若虚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长空孤月轮”传达对宇宙世界与生命的思考。张若虚诗境中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考。“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已存在——“天下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这应该就是“天人合一”的雏形。最初真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张载,而张若虚的诗文虽然大体呈现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并没有相关“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但他却将时空融合,表达出自身的宇宙观。五、结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中沉默了近千年之久,自明代开始,文人学者们才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射在这篇诗作上,并且开始着手研究该诗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然而众多研究成果都是零散的,有些还不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而本次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对前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对诸多观点的理解之上找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新的突破点。在对研究成果的梳理过程中,主要围绕两条线索,一是将《春江花月夜》从创作初到再被学者们重新挖掘,认识的艰苦历程的简述,以及对造成该诗悲剧命运的原因的探究;二是结合本人对该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