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6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6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6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6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6文化交流与传播命题点真题分布频次题型考查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3·全国甲卷·272023·全国高考乙卷·30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2023·北京2023年浙江卷6月2023·全国高考甲卷·47题2023·全国高考乙卷·42题2023·湖北2022·全国甲卷·272022·全国甲卷·242022·全国乙卷·252022·重庆2022·辽宁2022·北京2022年山东2022·重庆2021·全国甲卷·242021年湖南2021年全国乙卷2020年江苏2020年江苏2020年山东2020年全国Ⅰ卷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2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2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2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252019年海南2019年江苏2019年浙江卷4月2019·北京2019年江苏5年32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百姓日用即道”2.新中国艺术创作3.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4孔子民本思想5.孔子的乐教思想6.中国历代民德7.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8.康熙年间承续华夏传统9.楷书10.儒家德政思想11,民本思想1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13.法家思想特点14.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6.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思想的传播17.明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18.北宋主流思想的变化19.墨家学说20.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21.汉字的巨大影响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2023年浙江卷1月2021年浙江卷1月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2019年全国Ⅱ卷5年5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2.印第安人文化成就3.希腊文化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2023·全国2022·福建2022·辽宁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5年4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移民流入数量差异2.西班牙殖民改变区域人口结构3.明清东北人口迁移4.西学传播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5年1考选择题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白银大量流入战争与文化交锋2023年山东2023年海南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32023·全国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462019年浙江卷4月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5年7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人类文明之间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2.非洲传统法庭庭审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3.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宋代书院2.中国古代和近代碑刻记忆文化3.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史书比较4.文化遗迹对比5.明清时期昆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23年浙江卷1月2023年浙江卷1月2022·福建2021·全国乙卷·4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252019年海南2019年江苏5年7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来源】2023·全国甲卷·271.【答案】A【解析】由材料“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人从事牟利的商业活动,满足了社会需求,读经和做生意并不违背,符合满足民众需求就是道的思想,故选A项;陆九渊强调“心外无物”,主张要通过内心寻求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克服自身的欲望探索真理,与材料中商人学习儒家文化和追求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中国封建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且材料只提及商业并未提及手工业,排除D项。2.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来源】2023·全国高考乙卷·302.【答案】A【解析】由材料“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可知新中国拍摄的动画片讲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并且在动画片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中融入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说明新中国艺术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故选A项;国产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中国人,且世界市场以西方审美、西方故事为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动画片本就属于外来艺术形式,且“摆脱”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3.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来源】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3.【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其主张吸收了法、道家思想,在治国方面,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他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应体现在法家理念上,“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选A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就是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好天下,也就是以“仁政”治国,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思是说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治”的治国主张,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名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属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排除D项。4.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来源】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4.【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来源】2023年浙江卷6月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6.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来源】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西亚‘石柱上所铭刻’”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不属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7.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来源】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7.【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来源】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8.【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9.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来源】2023年山东卷9.【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来源】2023年海南卷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空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诉讼当事人可以援引谚语,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C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来源】2023年浙江卷1月11.【答案】A【解析】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12.图5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图5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来源】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312.【答案】B【解析】据材料“‘蜘蛛’代表法国‘苍蝇’是指英国”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故选B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覆灭,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13.西方某一文学思潮挑战和反叛了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据此可知,该文学思潮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来源】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根据材料“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现实主义关注、再现、剖析社会,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政治上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在创作中推崇理性,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大量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题材,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浪漫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有所揭露,寄希望于未来,表现手法上体现夸张、想象瑰丽;创作风格上,构思丰富、情节起伏,排除B项;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它以牺牲一定的精神道德为前提,物质和精神发展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世界大战、冷战,特别是核恐怖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心头,使人们感到危机重重,甚至发生变态,现代派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手法,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来源】2023年浙江卷1月14.【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5.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来源】2023年浙江卷1月15.【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术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16.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6分)【来源】2023·全国高考甲卷·47题(15分)16.【答案】(15分)(1)原因:分封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2)影响: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解析】(1)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得出分封制度的瓦解;由材料“以诗书礼乐教”得出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由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得出“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由材料“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得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由材料“育人才、齐风俗”得出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由材料“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得出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2)由材料“讲诵弦歌不衰”得出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由材料“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得出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由材料“孔子整理的《诗》305篇”得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由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得出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来源】2023·全国高考乙卷·42题17.【答案】(12分)参考示例1:看法: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阐述: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释放奴婢等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重视儒学,主张儒术治国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东汉中期后,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局面,一些士大夫和太学生进行了顽强斗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从而提升了民德水平。所以,东汉时期民德最优是和当时的治国政策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参考示例2:看法: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提升了民德水平。阐述:两宋时期,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们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编著“朱氏家训”等方式,将其理学观念渗透到民间,这就极大提升了民德水平。明朝中期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对明亡清兴、朝政混乱的事实,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推动了民德发展。参考示例3: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看法,如由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得出论题: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或者由材料图表宋和明末民德处于第二级,得出论题: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提升了民德水平。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阐述分析,如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释放奴婢等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重视儒学,主张儒术治国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进而得出结论:东汉中期后,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局面,一些士大夫和太学生进行了顽强斗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从而提升了民德水平。所以,东汉时期民德最优是和当时的治国政策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或者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明理学德发展阐述分析,如两宋时期,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们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编著“朱氏家训”等方式,将其理学观念渗透到民间,这就极大提升了民德水平。明朝中期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对明亡清兴、朝政混乱的事实,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推动了民德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18.[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来源】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答案】[参考答案]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详解】[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以来的世界文明史。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文明涵化”的概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明确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文明涵化”指的是文明的交流与学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用中华文明、中古欧洲文明、近代美国文明等基本史实予以解读论述。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来源】2022·全国甲卷·271.【答案】A【解析】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知清廷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修撰儒经传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故选A项;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猛烈抨击,因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山林,“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排除C项;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篆儒家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排除D项。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来源】2022·全国甲卷·242.【答案】B【解析】由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可知劳动人民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自得其乐的生活无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指导,这符合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故选B项;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材料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的生活状态不符,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与材料“帝何德于我哉”不符,排除C项;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与材料描述的生活状态不符,排除D项。3.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来源】2022·全国乙卷·253.【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4.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来源】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4.【答案】C【详解】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A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B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来源】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5.【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6.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来源】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6.【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7.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来源】2022年山东卷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8.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来源】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8.【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来源】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9.【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赤子丰碑》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朱光亚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来源】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0.【答案】(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4)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详解】(1)核心内涵:依据材料“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得出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依据材料“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得出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依据材料“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得出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依据材料“练兵劝农,兴学化俗”,得出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得出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得出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从责任担当角度分析,得出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依据材料“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得出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依据材料“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得出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原因:依据材料“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得出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依据材料“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得出科学家的情感认同。(4)认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从铸就共同体意识分析,得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来源】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11.【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自三代以来……历代王朝”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可知,“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可知,“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根据材料“大量碑刻……世代相承”可知“传承性强”。(2)原因:从历史传承维度上可以获取信息“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从材料中“纪念碑……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可以得出“外来影响”;从材料中“纪念重要历史事件……黄花岗起义”“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可以得出“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从材料中强调的“公共纪念”“历史认同”等词可以提炼出“社会重视”。(3)要素:从材料中的近代公共纪念碑的涌现特点可以提炼出“特定的时空”要素;从材料中公共纪念碑的内容主题、历史认同可以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等要素。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来源】2021·全国甲卷·241.【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2.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来源】2021年湖南卷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故选B项。3.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来源】2021年全国乙卷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4.学习历史要重视人类文明史上的关键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遂被称为古典时代。这一时代的希腊①哲学家的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人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奠定③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举办 ④帕特农神庙建成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来源】2021年浙江卷1月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兴起的智者学派,标志着哲学家的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人,①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奠定是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②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首届竞技会,③不符合题意;帕特农神庙建造时间是前447至前432年,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来源】2021·全国乙卷·415.【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解析】(1)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由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可得,都具有创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得,都具有开阔的视野;由材料一中的“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材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得,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第一小问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约前484~约前420)来判定《历史》大概的写作时间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民主政治发达;思想上,此时古希腊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等信息可推论出,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由“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荷马史诗》”还可得出,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也是其时代背景之一;经济上,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第二小问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经济方面,由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西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史记》创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记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也是《史记》能够完成的重要背景。(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记载的历史本身、写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作者自身所具备的史学素养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可。从记载的史实本身来看,通过希罗多德著述的《历史》和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叙述可知,史书撰写一定要写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从指导思想来看,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从基本原则看,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准确的记载;从史学家的素养看,上述材料表明史家都占有丰富的史实和有作者自己的认知。1.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来源】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2.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来源】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2.【答案】C【解析】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于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3.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来源】2020年江苏卷3.【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4.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来源】2020年江苏卷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来源】2020年山东卷5.【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来源】2020年全国Ⅰ卷6.【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7.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据《新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9分)【来源】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7题(15分)7.【答案】(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解析】(1)根据材料“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并结合所学隋唐推行科举选官和唐诗繁荣可知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据张九龄生活的年代“678~740”“开元年间”结合所学开元盛世可知有较为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由材料“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中原文化在岭南得到传播。(2)依据材料“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可知张九龄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材料“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耿直温雅,风仪甚整”可知张九龄树立了贤相的典范;由材料“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可知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据材料“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8.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8分)【来源】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题(15分)1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8.【答案】(1)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解析】(1)第一小问争执,材料“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可见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可见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分赃会议。(2)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积极影响方面,材料“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后来委任统治被纳入国联盟约,可见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局限性方面,委任统治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的目的是意图领导世界,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之间矛盾。1.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来源】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D项。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来源】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2.【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来源】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3.【答案】C【解析】由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