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练习_第1页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练习_第2页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练习_第3页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练习_第4页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特色道路的发展(1978年至今)(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4·皖南八校联考)20世纪70年头末期,个体商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20世纪80年头,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化反映了()A.人们对财宝追求的渴望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C.安排经济最终被废止D.国家经济政策渐渐放宽解析:选D。“二道贩子”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初,个体商贩的地位仍旧不被认同,随着安排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松动,个体商贩因为倒腾商品而致富,“倒爷”这一名称反映出人们对个体商贩地位的相识变更,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故D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更,与人们对财宝追求的渴望无关,故A项错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更与法规的健全与否无关,故B项错误;安排经济被废除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C项错误。2.(2024·潍坊二模)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书目比较表1954年宪法书目1982年宪法书目序言第一章总纲其次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其次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更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D.凸显了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解析:选D。据表中的变更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其次章,凸显了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解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解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解除C项。3.(2024·滨州二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确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标记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解析:选D。依据题目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得出,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标记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决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4.(2024·株洲一模)1978年至1994年间,在我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由84.93%下降到63.1%,而非农产业收入由7.92%提高到30.7%。造成这一变更的缘由,最可能是()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B.土地产权关系得到调整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乡镇企业激活农村经济解析:选D。改革首先是在农村起先的,有两个措施,其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变更农夫收入结构,增加农夫的非农产业收入,故选D项;题干主要述及的是农村的改革,不是城市的经济改革,解除A项;在农村进行改革过程中,土地的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更,解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解除C项。5.(2024·江门高三调研)1979年8月,深圳市某码头规定,完成每个工作日运泥54车定额的,每车奖2分钱,超过定额者每车嘉奖4分钱,此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一制度的实施()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起先B.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C.体现改革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D.表明起先试行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超过定额者每车嘉奖4分钱”体现了额外嘉奖,体现了一种竞争意识,打破了传统的安排思维,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市场的作用,故D项错误。6.(2024·广西名校高三联考)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爱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加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而非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故B项错误;由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爱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法律的经济职能,故D项错误。7.(2024·昆明一中摸底测试)下表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上表可知()A.香港的回来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旺盛的重要保障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回来是在1997年,故A、C、D三项错误。8.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条款:“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表明()A.国家对私营经济相识上升到新阶段B.传统全部制模式起先被打破C.私营经济和公有经济的地位同等D.私营经济仍未获得合法地位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私营经济得到认可并写入宪法,表明国家突破传统公私对立的误区,故选A项。传统全部制模式起先被打破,应当是安徽、四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项错误;材料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C项错误;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写入宪法,D项错误。9.(2024·淮南二模)1990年党中心提出国民经济“八五”安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经济体制改革渐渐深化B.经济全球化加速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两极格局的瓦解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值大幅度增长,联系史实可知这与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加速是20世纪90年头我国经济增长的缘由,但主要缘由应从内因考虑,解除B项;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除C项;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是20世纪90年头我国经济增长的缘由,但主要缘由应从内因考虑,解除D项。10.(2024·广西百校高三联考)下图为中国现代产业结构变更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B.中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C.农村改革维护国家稳定D.工业生产比例不断扩大解析:选B。据材料“中国现代产业结构变更示意图”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产业结构的变更,在图中无法获得依法治国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1952—2015年,农业比重削减,其次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增加,这反映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未涉及农村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78—2015年期间,其次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由47.7%降到40.5%,工业比例并非始终扩大,故D项错误。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的修订,这是该法自1986年制定以来其次次修订。这表明()A.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化立法保障了基础教化的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的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解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化的,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发展教化的安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的修订无关,故D项错误。12.(202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心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24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须要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浩大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区分,联系所学学问可知,该变更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2024·济南一模)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验了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阔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浇灌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很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殊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探讨》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起先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提倡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非常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夫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究,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探讨(1933—1937)》材料三20世纪80年头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夫的探究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起先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决了决策者的信念,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安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缘由。(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农村改革胜利的意义。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很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信息归纳。第(2)题第一小问主要措施,由材料二“农村复兴委员会”可知成立特地领导机构;从材料二“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得出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夫负担;据材料二“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究”得出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其次小问缘由,由材料二“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可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据所学学问从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统治腐败、日本侵华等角度回答。第(3)题据材料三“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和“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可知,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夫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由材料三“坚决了决策者的信念,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和“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建了条件。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大部分农夫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2)措施:成立特地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夫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变更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夫合作运动)。缘由: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担心;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等。(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夫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建了条件。14.(2024·德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心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惩罚条例等续表时间法律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年、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其次、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详细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依据材料中供应的信息并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须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