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化。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化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验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化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先采纳。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记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阔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拓,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确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缴税。这使得农夫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爱好,而不愿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全部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峻。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缘由。(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峻破坏,社会动荡担心。(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封建土地全部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全部制和农夫土地全部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夫土地全部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担当的无偿劳动,多至农夫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四、水利事业的进步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夫创建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浇灌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独创高转筒车。(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摘自2015年全国卷Ⅰ文综T24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解读](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判定该史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夫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夫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状况严峻。[思索](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春秋战国时代,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答:(2)依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试答:【提示】(1)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峻;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须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挡天灾人祸的实力差等特点的简洁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运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农夫自身的因素:拥有确定的生产资料,生产主动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实行重农政策,留意减轻农夫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实力,抗御天灾人祸的实力非常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洁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小农经济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缘由。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夫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依据所学学问,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低,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论据: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使其发展缓慢,并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观点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较高,不会阻碍封建社会发展。论据: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水利浇灌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总结,天文历法的运用等,使得中国农业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农夫受政府剥削过多,长期处于困苦地位。因此,小农经济并未阻碍封建社会发展。阻碍它发展的缘由应当是封建地主势力的腐朽。小农经济的作用与局限1.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不同程度拥有确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主动性。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们兼营家庭手工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成为推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旺盛或衰落,关系到封建统治的巩固或危亡。2.但是,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实力。同时,随着王朝统治腐朽、封建剥削加重、土地兼并的加剧及自然灾难,小农经济极易走向破产。[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临汾一模)《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运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D[材料是对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2.(2024·北京东城区模拟)某班开展探讨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化 B.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拓展B[材料体现的是耕种、浇灌和纺织情景,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解除;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解除;D项不符合第四幅图所示信息,故解除。]3.(2024·茶陵月考)《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盛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C[依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农牧业“兴盛发达”,故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解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故D项错误。]4.(2024·防城港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看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冲突A[民田税轻、价高、役重可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定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民田役重”可知C项错误;土地兼并简洁激化阶级冲突,故D项错误。]天工物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夫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特地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2)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3)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创建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记着资本主义萌芽起先产生。由于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手工业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2.冶铸业(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建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陶瓷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3)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4)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5)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6)清康熙年间,独创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7)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一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干脆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深厚的政治财政色调,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番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确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史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1)由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干脆劳役”“带有深厚的政治财政色调”,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的须要。(2)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限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思索](1)依据史料一、二和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试答:(2)依据史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更,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影响。试答:【提示】(1)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变更: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终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限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主动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供应了条件。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别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规模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同时影响商业的发展。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更: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7.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制瓷业等部门中首先产生雇佣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始终缓慢发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独创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起先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日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出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变更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比较项西汉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郁。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很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削减,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摘编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更。(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更的缘由。[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的实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秦汉、唐中叶、北宋这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更。第(2)问可以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膨胀,帝王多建都于此进而导致环境恶化、经济重心南移等。[答案](1)变更:唐代中叶以前,中国丝绸生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中叶以后,南方的丝织业生产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织业的中心已经在两浙和四川。(2)缘由: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王朝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我国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相宜植桑养蚕。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1.文化意义(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闻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沟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主动参加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给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沟通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意义(1)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将对将来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广阔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2)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常德模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详细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更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心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B[依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2.(2024·长沙模拟)唐朝人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反映了唐朝()A.制瓷工艺已比较先进B.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C.饮茶风气已渐渐普及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A[材料出处《茶经·四之器》中的“器”是指器皿、器具,材料中的“类银”“类玉”“类雪”“类冰”均反映出唐朝制瓷工艺的水平较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状况、饮茶风气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故解除B、C、D三项。]3.(2024·安徽淮北联考)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从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更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激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建C[材料未对棉种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在棉花引入之前,乌泥泾人可能也很勤劳,故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促进了乌泥泾的崛起,故C项正确。]4.(2024·南宁联考)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样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旺盛D[依据材料可知,织造区规模浩大,机房众多,从而可以反映出该地区丝织业旺盛,故D项正确。]2015—2025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Ⅰ2024·汉代庄园经济2015·小农经济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5·经济重心南移2024·明代手工业发展2024·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202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Ⅱ20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2024·经济重心南移2024·宋代土地政策调整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全国卷Ⅲ2024·清代农业2024·西汉前期经济的复原和发展2024·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2024·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eq\a\vs4\al([命题规律])1.从考查趋向看,全国卷留意对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尤其是重农抑商)的考查,多借助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间的内在联系,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常以纵向联系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横向联系考查中西方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跨越。2.从社会热点看,联系现实,结合“三农”问题、古代手工业技术最新考古发觉等考查古代经济文明的地位。3.从预料角度看,要理清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留意把握其发展过程中标记性的成就。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更及影响。[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2024·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明立意:本题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考查历史说明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理思路:本题为历史阐释类选择题,难度适中。由于错误理解“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易错选A项;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商人的社会地位虽有所变更,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变更。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被迫流亡,故选B项。练点:明代手工业、商业发展1.(2024·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变更 D.地区经济的差异D[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变更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项正确。]练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2024·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解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解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3.(2024·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起先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样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行能是“南茶起先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样,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练点:明代城市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4.(2024·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更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更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主动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冲突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更。由“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更,反映了明末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更出现的缘由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缘由,故A项正确;这一变更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主动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冲突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解除B、C、D三项。]练点: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5.(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爱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爱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激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样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解除;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解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行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样,故解除D项。]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24·全国卷Ⅲ)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明立意:本题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切入,考查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20~130亩土地农户占总数的74.1%。理思路: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驾驭的无主土地进行安排,由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状况,故D项错误。练点:清朝租佃关系的发展6.(2024·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托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全部权的变更状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运用权,无全部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乎其微,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练点:汉代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态7.(2024·全国卷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解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解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解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全部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限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确定政治色调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