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辅导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二单元Jepense,doncjesuis哲学部分目录分析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目录分析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感性→理性认识)与实践(定义、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实践基础正确真理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理性认识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反作用、指导感性认识客观物质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知识体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重点背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一个来源、多个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实践基础(决定)一切认识:真理、谬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重点背诵
真理及其特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下页)重点背诵
真理及其特点(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沿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认识具有上升性)易错易混意识、思想、真理、精神、读书学习等(纯主观思维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认识的途径有多个)实践活动的成功取决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在认识论中,实践是决定性的、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的认识、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易错易混认识是一种循环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在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先有实践后有认识)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推翻了以往已经确定的真理(可以“超越”,不能说“推翻”)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没有所谓“终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比较区别“见仁见智”的情况(大家的认识都对)“认识反复性”的情况(认识过程不顺利、会犯错)真题研究(2023湖北,14,3分)“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主观思想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实践是唯一标准,而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D真题研究(2023全国乙,22,4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认识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不能说“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材料并没有提及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题研究(2023湖南,8,3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主观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决定理论。且材料说的是科学思想理论的重大促进作用,没有说其自身不断深化
D(2022北京,7,3分)“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重温课文(
)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真题研究上述文学作品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与主观情感感受,不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揭示,是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人们历经岁月再重温课文,温故知新,对其理解体验更深刻不同年龄的人对生活的认知是丰富多样的,形成“共同认知”是错误的
A真题研究(2022湖北,12,3分)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反复循环”的表述是错误的。材料中不同体裁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史学家的认识角度、认识方法等不同,是“见仁见智”的情况,并非谁对谁错,所以②对;③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犯错”的情况,不选。不同史书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说明不同社会条件是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认识的客观因素真题研究(2021山东,11,3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造化”:指客观事物、认识客体“心源”:指人的意识、认识主体材料主旨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仅强调“造化”、客体,不符材料主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不能依赖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相互作用是可以的课本P19: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能说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产物×
C(2021山东,14,3分)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研究本P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们探索某领域取得进步和成就,说明人能够正确反映该事物,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内容(第一个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规律具有客观性,“刷新”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2024山东11,3分)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从量变到质变,不一定是前进的和上升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人既要认识有利的联系,又要认识不利的联系,既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互花米草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应该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C真题研究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真题研究(2024湖北卷)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实践与认识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道理”:认识“道路”:实践实践认识“弯”“直”对立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正确的认识、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但与漫画题意不符(2024广东卷)中国名贵古典家具常以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为原料,其结构源于建筑,线条取于书法,气韵近于雕塑,劲势法于武术,格调承于诗赋,历受追捧。假名人之手或经历史事件的洗礼,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受到收藏界的青睐。由此可见(
)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须保留旧因素②实践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③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真题研究新事物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而不是“旧因素”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而不是相反复习课本P29联系的多样性。回忆24年山东卷试题“互花米草”同样涉及“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D本P76:价值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021山东,19(2),6分]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6分)真题研究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参考答案[2022湖北,20(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6分)真题研究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②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说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参考答案[2023全国甲,40(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12分)真题研究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需要、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为解决“菌林矛盾”难题改良培育优质草种,并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等领域。社会实践产生新需要、提出新问题,推动菌草研究的深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创立了“菌草学”学科。参考答案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目录分析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规律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进上升性曲折性知识体系思考: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根本动力直接动力主体动力决定反作用总和决定反映反作用相对独立性(或先或后不同步)最重要表现(促进阻碍)变化发展生产方式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劳动
实践(起点本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促进阻碍)相对独立性最重要表现(先于,落后于)反映变化、发展速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背诵人们为了生活首先解决吃穿住等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总和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促进阻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重点背诵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动力重点背诵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抗性阶级斗争非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前进性上升性+曲折性(直接动力)(直接动力)(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主体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改革问题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主要涉及的材料是必修二的各种经济制度的内容,比如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经济、财政和税收、金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改革等等,这方面的工作都是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体现。上层建筑是指社会各种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以及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材料如果是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方面的,比如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依法治国、制定修改法律、反腐倡廉等,以及必修四思想文化观念方面、整顿落后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遵循“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体现。如何辨别材料是调整生产关系还是调整上层建筑?难点突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重点背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020课标I,23)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社会存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都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本身是精神力量,但是经过人们的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对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真题研究[2022湖北,20(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10分)生产力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社会意识真题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推动人们生态观念的转变。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参考答案(2022年山东,8,3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真题研究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属于上层建筑,但材料和设问不在这个文件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活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量变即“渐进性”,质变即“飞跃性”。量变引起质变D(2020浙江7月选考,29,2分)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真题研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该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符材料主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符材料主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不符材料主旨(2022江苏,9,3分)宋朝是词的盛世。其实,词原本主要是为酒肆乐坊而作的歌词。随着宋朝市井生活的日益繁华,酒肆乐坊越来越多,因而对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渐渐地,词也从市井街巷登上了大雅之堂。由此可见(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选做宋市井生活(社会存在)宋词(社会意识)决定反映变化发展D①②皆不符材料主旨(2022湖南,15,3分)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选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C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才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2022江苏,15,3分)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④意识形态表现为历史的偶然现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真题选做经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C本题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①
④皆不符(2023潍坊期末,5)2022年1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从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等6方面提出21条措施,旨在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更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后劲。国家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表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③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来解决的④完善生产关系能更好促进生产力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真题选做材料是经济活动方面的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改革上层建筑C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而阶级社会则主要通过阶级斗争2023湖北,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
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
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真题选做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必需的生活资料,推动社会历史发展。黄河流域的先民依据青狗尾草的变异现象驯化出小米,创造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人们不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小米传入印度、希腊、荷兰等地,助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融而丰富。青狗尾草转身成小米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中国贡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参考答案(2024北京卷21,10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科学方式方法。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真题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如何推进改革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的性质1分哲学社会历史观:改革的性质、作用、根本目的哲学矛盾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何推进改革6分改革的重点2分提炼材料信息,概况具体方式方法,至少三个改革的重点思路分析总体逻辑清晰、术语规范再加1分思路分析和评分意见(2024北京卷21,10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科学方式方法。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提炼材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习思想的指导坚持重点论:抓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识能动作用、超前思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优化方法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紧抓中心任务,突出工作重点。③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牢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改革。④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要讲求科学工作方式方法。⑤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运用超前思维、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统筹规划,注重系统集成,抓好谋划和落实。参考答案试题类型:谈谈你的认识、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办成什么样的事怎么办成这件事改革是什么改革的重点怎么做改革的具体方式途径略略24年山东卷“一辈子办成一件事”24年北京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答题思路《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目录分析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价值与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的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或价值观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影响因素)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含义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知识体系知识提纲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概述(导向)——a.认识和评价;b.改造世界、行为选择;c.人生向导(2)性质: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其作用有积极促进作用和消极阻碍作用(3)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两个特征(影响因素):3、两个标准(两个自觉):1、含义:2、创造与实现三、人生价值及其创造与实现①社会历史性
②主体差异性。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归根到底看贡献
(社会价值)
②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价值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①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能动性、才干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根基)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或价值观的知识)1、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021北京,7,3分)平安大街是北京老城区核心干道,途经皇城根遗址、什刹海、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近来,市民发现宽阔的大街变绿变静了,两侧加了“绿带”,中间加了国槐与时令花卉组成的3米宽隔离带,机动车道“瘦身”,还添加了行人安全岛,步行、骑行环境大大改善。平安大街的变化(
)①实现了“慢行优先”“静下来”,促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②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③更注重环境的安全与舒适,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性和直接现实性④协调了交通、绿化和城市风貌的关系,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研究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能转化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平安大街前后的变化,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平安大街的规划和建设,既实现了人们的主观需要和目的,也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2022湖北,15,3分)自2022年起,某省通过财政资助演出的方式,对26个濒危戏曲剧种实施抢救工程。对此,有人叫好,认为能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人反对,认为应该由市场选择,濒危并最后消亡的本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争论表明(
)①人们所处的不同立场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②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③事物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④价值观能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真题研究B受包括立场在内的人的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但无论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2023日照期末,6)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通知,公布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通知指出,各城市要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城市还应建设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投放和回收设施。国家高度重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表明(
)①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②事物价值的变化是因为其属性具有不确定性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与人关系的基础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研究D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事物自身的属性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023山东二轮联考,10)2023年1月3日,“2022北京榜样”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行。徐厚军深耕一线,扎根基层岗位,始终秉承对工作负责、对技术负责的原则,从零起步,在二十辊轧机主操岗位从事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轧制、轧制工艺优化、技术创新等工作,致力于高硅产品冷轧轧制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提升,为首钢电工钢从追随到引领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2022北京榜样”称号。这表明(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精彩人生③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根据主体需要调整才能保证其科学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真题研究A徐厚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嘉奖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以事实判断的正确性为前提,且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做到“两个自觉”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2021北京,7,3分)平安大街是北京老城区核心干道,途经皇城根遗址、什刹海、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近来,市民发现宽阔的大街变绿变静了,两侧加了“绿带”,中间加了国槐与时令花卉组成的3米宽隔离带,机动车道“瘦身”,还添加了行人安全岛,步行、骑行环境大大改善。平安大街的变化(
)①实现了“慢行优先”“静下来”,促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②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③更注重环境的安全与舒适,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性和直接现实性④协调了交通、绿化和城市风貌的关系,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研究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能转化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平安大街前后的变化,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平安大街的规划和建设,既实现了人们的主观需要和目的,也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2022湖北,15,3分)自2022年起,某省通过财政资助演出的方式,对26个濒危戏曲剧种实施抢救工程。对此,有人叫好,认为能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人反对,认为应该由市场选择,濒危并最后消亡的本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争论表明(
)①人们所处的不同立场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②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③事物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④价值观能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真题研究B受包括立场在内的人的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但无论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2023日照期末,6)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通知,公布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通知指出,各城市要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城市还应建设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投放和回收设施。国家高度重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表明(
)①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②事物价值的变化是因为其属性具有不确定性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与人关系的基础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真题研究D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事物自身的属性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023山东二轮联考,10)2023年1月3日,“2022北京榜样”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行。徐厚军深耕一线,扎根基层岗位,始终秉承对工作负责、对技术负责的原则,从零起步,在二十辊轧机主操岗位从事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轧制、轧制工艺优化、技术创新等工作,致力于高硅产品冷轧轧制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提升,为首钢电工钢从追随到引领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2022北京榜样”称号。这表明(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精彩人生③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根据主体需要调整才能保证其科学性A.①②
B.①④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褥期的中医饮食护理
- “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控制班会教案课件资料
- 2025年陕西省商洛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下学期高三期末英语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葫芦岛市锦化高中2024-2025学年高考线上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抽样技术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体育课篮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泾片2025届初三下学期期中练习物理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图形视频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分享课件
- 呼吸内科护理新技术
-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全册
- 财务科考勤管理制度
- 课件分享-中考成长类作文写作指导
- 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22《桃花源记》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 平煤集团劳务工合同范本
-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 养殖水质硫化氢的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