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5专题04古今中外思想解放运动(试题分值:6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1分,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祭孔大典采用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2024全球“云祭孔”活动,向海内外展示□□思想文化魅力。“□□”应填入的内容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兵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故选A项;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排除B项;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排除C项;兵家代表人物是孙武,排除D项。2.据下图,可知孔子的办学理念是在孔子办学生涯中,其弟子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国,而且既有来自贵族阶层,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贵族教育 D.平民教育【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诸侯国,既有贵族阶层,更多的学生是来自平民家庭,说明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选A项;因材施教是指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孔子的弟子不仅有贵族,还有平民,排除C项;材料表明孔子的弟子不仅有平民,也有贵族,排除D项。3.《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A.文学发展 B.诸侯征战 C.科技兴起 D.中外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可知,凡是指挥作战的人,必须首先研究地图。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强调了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管子生活的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故选B项;材料强调了作品中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未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有所发展,但题干并未提及科技的兴起,排除C项;材料所提及的思想家们强调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未提及中外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4.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思想交锋。下列表格共同的议题是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提出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儒家孟子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家庄子强调顺应自然,保持独立人格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思想解放 B.国家治理 C.改革创新 D.制度革新【答案】B【解析】据材料“提出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仁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信息可知,墨子主张尚贤,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孟子提出仁政,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这些都与治理国家相关,体现了国家治理,故选B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材料并未强调思想解放,排除A项;法家强调改革创新,且材料并未出现改革,无从得出改革创新,排除C项;法家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制度革新,但与其他观点无关,排除D项。5.阅读以下表格,可以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儒家:仁义礼智信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注重法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爱国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想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的影响,法治思想受到法家“注重法律”思想的影响,由此反映了诸子思想影响深远,故选B项;百家争鸣流派众多,但材料强调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不是禁锢思想,排除C项;诸子百家思想出现于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排除D项。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禁”是焚书坑儒,汉代的“尊”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对儒家的态度,与以法治国,稳定秩序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阐述秦汉对儒学态度,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无关,排除D项。7.“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士和方士全部活埋。”材料描述的史实,史称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故选C项;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思想活跃,并未烧毁诸子书籍,排除B项;独尊儒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与秦始皇无关,排除D项。8.《汉代讲经图》(如下图)中位于画面左中部的是一位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和忠君守礼的思想。这可以用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A.焚书坑儒 B.建立刺史制度 C.尊崇儒术 D.以农为本【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位于画面左中部的是一位老师”“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和忠君守礼的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描述的是讲经授学的场景,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这与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用来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历史事件,故选C项;焚书坑儒是秦朝思想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设置的中央监视地方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以农为本是指重视农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9.在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之后的汉武帝时代散发着盛世的光芒,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思想不统一,急需一套积极有为的治国新思想。这个时候,董仲舒应运而出,他最为人所知的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这样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有利于A.减少社会矛盾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使得思想得到统一,从而加强了中央在文化思想上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该建议主要影响的是思想文化领域,与社会矛盾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该建议未涉及民族政策,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C项;该建议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起儒学的正统地位,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0.董仲舒认为,思想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君主应采取措施,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为此,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实行的措施是A.诸侯王可将封地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C.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严刑峻法D.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类物资【答案】B【解析】据材料“思想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可知,西汉董仲舒认为思想的混乱会破坏社会秩序,建议君主采取措施统一思想,以明确法度。这与汉武帝后来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这一措施正是为了统一思想,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故选B项;诸侯王可将封地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即“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题干中的思想统一无关,排除A项;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严刑峻法是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思想统一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物资调配方面的内容,与思想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11.有学者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实质是A.焚书坑儒 B.尊崇儒术 C.文化专制 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指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一批儒生全部活埋。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秦始皇与汉武帝共同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故选C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没涉及到汉武帝,排除A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的措施,没涉及到秦始皇,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观点,与题意不相符,排除D项。12.以下有关明清时期记载的史事,其共同影响是明朝清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A.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 B.加强丞相权力C.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 D.强化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不许立丞相”“(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这两项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皇权,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是加强中央集权,而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排除C项。13.明朝的内阁办公地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让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皇帝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借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这中间只需一个时辰,就成为正式的诏书。从1000米到50米的距离变化最能体现的是A.明朝内阁权力弱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D.地方权力的削弱【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让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也便利了皇帝诏书的正式出台,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因此这段距离变化最能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题干的主旨是反映从明朝内阁制到清朝军机处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凸显内阁权力的弱化,排除A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是题干的部分现象,没有折射出实质问题,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明清中枢体制的变化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没有体现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D项。14.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A.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B.为了促进民族的交融C.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方式是“焚书坑儒”,汉武帝则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质上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其目的都是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汉武帝统一思想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不是民族交融,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始皇、汉武帝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C项;控制思想的目的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D项。15.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武帝利用他的主张A.废除丞相制度 B.抑制各诸侯王 C.打击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选D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抑制各诸侯王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与主父偃有关,与董仲舒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设立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董仲舒无关,排除C项。16.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材料中“最坏的一件事”是指A.闭关锁国 B.废除丞相 C.设锦衣卫 D.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据材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可知,钱穆认为明朝实行的某个制度是最扼杀人才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的与人才发展有关的制度是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因此被钱穆认为是“最断丧人才的”,故选D项;闭关锁国强调限制进出口贸易,与人才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和导致皇帝工作量倍增,但与“断丧人才”关系不大,排除B项;明朝设锦衣卫主要是监视臣民,与“断丧人才”关系不大,排除C项。17.图1和图2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军事制度的改革C.监察制度的完备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因此,锦衣卫和军机处的设立都促进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与锦衣卫和军机处都无关系,排除A项;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军机处属于中枢机构,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项。1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A.军机处陈设简单 B.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C.军机处有严格保密制度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关于“军机大臣”职能的描述其意为:军机大臣只能传达、转述皇帝已制定的方案,而自己的想法和要说的话一点都不能掺杂其中,即军机大臣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传达命令等,体现了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题干材料侧重于对军机大臣职能的评析,并未说明军机处的陈设如何,排除A项;题干材料亦未具体说明军机大臣办事的效率如何,排除B项;题干材料亦未具体说明军机处的保密制度,排除C项。19.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明太祖论》写道:(译文)“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明朝做的比较巧妙,秦朝做的笨而已,他们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材料认为A.八股取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B.八股取士、焚书坑儒都是为加强思想专制C.焚书坑儒直接影响八股取士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形式内容上完全一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廖燕认为八股取士、焚书坑儒“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八股取士、秦朝焚书坑儒都是为加强思想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八股取士具有的消极作用,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八股取士是明朝实行的文化专制措施,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而实行的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八股取士是指明朝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形式进行,两者实质一样,但形式、内容不同,排除D项。20.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明太祖论》写道:(译文)“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明朝做的比较巧妙,秦朝做的笨而已,他们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材料认为A.八股取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B.八股取士、焚书坑儒都是为加强思想专制C.焚书坑儒直接影响八股取士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形式内容上完全一样【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可知,清初思想家廖燕认为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进而加强对天下人的思想控制,故选B项;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且廖燕说明的是它的弊端,并非积极作用,排除A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对明朝的影响不大,排除C项;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形式内容上不一样,但本质目的一样,排除D项。21.史载:雍正时期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别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至于皇帝亲笔改定的谕旨,在封袋上,则居中大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铃印,可谓秘密至极。雍正帝这样做旨在A.他可以独掌朝政 B.他和军机大臣共掌朝政C.他和军机大臣相互监督 D.他放权给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铃印,可谓秘密至极”可知,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且其亲笔改定的谕旨,保密性非常强,这有助于其单独与某官员联系,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其严格控制官员,掌握朝政,故选A项;军机处是秘书机构,“共掌朝政”说法错误,排除B项;“相互监督”说法错误,军机大臣不能监督皇帝,排除C项;“放权”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其与大臣直接联系,“放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符合此评论主旨的是A.军机处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B.军机处是清朝常设的中枢机构C.军机处的设置是为辅助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设置是为强化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材料“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反映了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把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军机处设置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其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军机处因用兵西北而临时设置,后来成为清朝常设的中枢机构,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是为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23.“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其他法家的措施,如官方专利盐铁,以严峻刑法维持人民纪律也同样被袭用。”这里的“他”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儒术”、“有利于中央集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同时也采取法家的某些措施巩固统治,故选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文帝的统治减轻人民负担,推崇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景帝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崇黄老思想,排除D项。2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该问题是A.抗击匈奴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问题C.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巩固政权问题【答案】C【解析】据诗词中的“秦皇汉武”可知,这两位帝王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崇尚法家,在文化领域进行了“焚书坑儒”,汉朝取代秦以后,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与秦不同的做法,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故选C项;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且修筑长城防御匈奴,汉武帝时面对匈奴的侵扰,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取得胜利,经过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减诸侯国的领土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排除D项。25.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B.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D.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因用兵西北”、“重新恢复”、“增大了权力”,可见,乾隆皇帝恢复设立军机处,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雍正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与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无关。故选项A、C说法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而非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国家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旨意,故排除D项。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题,共35分)2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秀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989年7月1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1)材料一中“回到2500年前”是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1分)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1分)材料二书籍被毁坏,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哪一历史事件评论?(2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与哪一现象有关?(2分)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3)根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这一措施对儒家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儒家学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是二者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请说明理由。(2分)【答案】(1)春秋时期(1分)仁(1分)(2)焚书坑儒(2分)百家争鸣(2分)(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确立儒学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2分)(4)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2分)【解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回到2500年前”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核心:据所学可知,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仁。(2)事件:根据材料二“书籍被毁坏,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郭沫若对秦朝焚书坑儒的评论,是对文化的破坏。现象:据所学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关,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繁荣表现。(3)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这一措施对儒家学说产生的影响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4)观点理由: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儒家学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二者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2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阅读材料(9分)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使“平民书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材料二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新的举措?(2分)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数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如何评价科举制?(从科举制对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评价)(3分)【答案】(1)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2)举措:增加科举取士名额。(3)变化: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内容只有四书、五经)。(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僵化。【解析】(1)标志:据材料一“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度,而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举措: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可知,增加科举取士名额。(3)变化:据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可知,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内容只有四书、五经)。(4)评价: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信息从其意义和局限性方面回答即可,如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僵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种科目,可由县学的生徒“升进于朝”,进行考试;也可由诸州把人才举送中央,考试录用。——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依次写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选才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选官有什么意义。(4分)材料二(2)指出材料二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写出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分)材料三乾隆初年的裁设,说明其作用仅限于军事方面。乾隆帝复设军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技术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美情报机构针对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实施的监听窃密活动
- 2025至2030年中国民用航管塔台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正负两级干燥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橡胶吸球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模具焊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植毛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梦幻彩色地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松软蛋糕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械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公共危机管理(本)-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国开(BJ)-参考资料
- 《高致病禽流感现状》课件
- 中建项目移动式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 高级职称(副高)护理学考点秘籍
- 2023年贵州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考试(初赛)试题
- 诊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度杭州市二手房交易合同履行监管措施3篇
- 空调水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音乐疗愈课件
- 《冗余度机器人》课件
- 《鹿角和鹿腿》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