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观题集训08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舆论压力和疫病流行的情况下,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光绪帝的准允。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1908年设立了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清廷虽然移植了西方卫生职能,但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摘编自修固慧《仿效与超越:中国近代卫生事业演进历程分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做出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的健康。从1953年开始,全国省、地区、县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稍后,铁路系统、厂矿企业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国家发动全民除“四害”运动,进一步整治了环境卫生,以预防疫病传播。——摘编自《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如何发展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相比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17世纪伦敦发生鼠疫后,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王室政府开始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以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并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政府则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英国的防疫措施,如死者的证明、检查员的指定、对葬礼时间的控制和对家庭的隔离等,都是部分或全部来自欧洲对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瘟疫的频繁暴发,使得英国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给民众心理带来严重恐慌,进而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疫病的肆虐下,神职人员纷纷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它促使人们对基督所讲的爱心、瘟疫的发生、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思索,从而引起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产生怀疑与不满”。——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情对英国社会的影响。3.(2024·湖南郴州·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8世纪早期,估计英国只有20%25%的人集中在城镇;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英国城镇化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城镇体系。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城镇类型1801年平均人口数1851年平均人口数年增长率(%)首都伦敦95900023620001.82郡城6000140001.61滨水城镇5000190002.56海港16000490002.19制造业城38矿业与五金城34总05——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材料二
1950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表城市人口年增长率(%)1950195519551960196019651965197019701975市镇总人口8.711.84.42.02.2市镇非农业人口6.19.55.50.52.1——根据有关年份全国人口统计年报计算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4.(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潍县开埠以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洋商的纷至沓来。潍县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清末以前,潍县商人大多把资本投入银钱业。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以及20世纪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舶来品逐渐进入潍县境内,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的商品流通结构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潍县商业的日臻兴盛使得因所从事的传统手工业解体而破产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市民,商业的繁华推动当局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摘编自吴娜《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潍县商业贸易变迁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烟台商业贸易变迁的背景。5.(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嘉积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2024·安徽阜阳·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从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最后流向伦敦的这一过程,是商人资本逐渐从发展、兴旺和衰落,最后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过程,也是西欧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加快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英国军舰在各大洋上游戈,英国商业资本家逐渐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工场、种植园,在世界各地收获自己的利益果实。在保护成本内部化、生产成本内部化的战略下,英国商业资本从商业和生产上,将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有机地连成一体,让亚非拉欧成为英国商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联系越到后来越紧密。英国商业资本对世界经济整合作用的加强,反过来,无疑又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摘编自罗翠芳《商人资本国际流动与近代西欧社会经济转型》材料二
最早与中国商人发生联系的西方商业组织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特许公司。就官方垄断的参与者而言,投资资金是在商业而不是制造业中聚积、分配。十八世纪在澳门与广东之间从事运营的西方商人以及中国商人会从书面契约中详尽记载中西联合商业风险活动。由于各自政府在特定领域授予他们的贸易特权,两个群体空前繁盛。中国的近代新式商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的往来即已开始产生。近代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不仅早于工业,而且发展程度要比工业完善,经济实力也比工业雄厚。据估计,1894年中国近代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约是9:1,1920年是3:1,商业资本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过大。——摘编自【美】曾小萍《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相较于西欧近代早期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影响。7.(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8.(2024·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二中学校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的城市化特色比较
特色1949—1981年1981—1991年城市化水平低(少于20%)中(36%)城市化增长率低(年率少于2%)高(大于5%)人口机械增长受限制(有组织的)自由(以经济为目的)区域政策倾向内陆倾向沿海发展模式资源偏向FDI(外国直接投资)偏向政府功能中央计划社会主义市场城市生活水平低中等——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分别概括两个时期的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色。(2)若继续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发展,请列出一个研究主题和需要补充的材料。9.(2024·山西晋城·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材料二
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10.(2024·广西柳州·柳州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年代(公元)110016001800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口粮总量(亿市斤)222.72417.6348626.4835.213922088口粮在社会粮食总需求中比例(%)90909090758185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247.4464386.86961113.61718.52456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641985.75831.6988.71457.871192.94780——吴宾、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4.5亿亩,2017年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位列世界首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证。与此同时,我国集成推广了一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杂交水稻、耐密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为粮食现代化生产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从1978年开始,粮食市场化改革就在探索中前行,从初期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我国粮食市场由分割逐步走向一体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粮食能从吃不饱转变到吃好状态,这也是与政府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密切相关的。——摘编自王济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影响历代粮食供求关系的经济因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11.(2024·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城市公共空间]材料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发布告:“西人称公园为都市之肺腑,盖市民借公园以救济健康。”第一所公园于1920年在清代抚署故址开辟兴建,原称第一公园,1925年改称中央公园。至1934年,广州共有八所公园。广州公园起初不要门票,后来改为收费,但价格仍非常低廉,因此一经开辟就成为广州普通民众最乐意光顾的公共空间。广州市民经常到公园跳舞游乐,“三号那晚,闻说国民花园开幕……到八点钟,已经没有地方了。来的人还是源源不绝,广州人的跳舞热,可算是厉害”。公园还要“增进群众合作之精神,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如中央公园曾举办多种音乐演奏会,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京剧与粤曲作为演奏曲目,还举办赛花会,广聚各种奇异花卉与名石书画。政府还在公园举办纪念活动,如1924年3月8日,广州妇女界首次在第一公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北伐胜利后,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开祝捷大会。——摘编自黄柏莉《近代广州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19001938)——以公园、茶楼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广州公园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广州公园得以兴建的原因。12.(2024·福建泉州·泉州五中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材料二
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300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10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3.(2024·黑龙江大庆·大庆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级的商港,其贸易范围之广、商业发展之盛、经济作用之重,大大超过前代。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政府规定“由广州路入朝……不得于西蕃出入”。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遣内侍持救书和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广州,子城为三城核心,官街区以经略安抚使司为中心,居于北部,朝南而治;而番禺县署和许多官员住宅却安排在东城,将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的大片南部子城区域让位于商业区。西城因商业而兴,是主要的商业区和蕃商居住区。宋代广州形成了内外八港、城外三豪、城内六脉的水系格局,基本确立了广州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广州的商业街市依托于大大小小的水道,形成以东豪、西豪和南豪为骨架,以珠三角细密水网为毛细血管的分布形态。随着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日趋活跃,海神崇拜越来越流行,广州的真武大帝信仰、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湄洲岛的天后信仰,都是在宋朝兴起和盛行的。——摘编自孙振亚《商业贸易影响下宋代广州城市风貌特征》材料二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广州城市的近代化也在这一阶段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仅机器制造、火柴、橡胶、机器修理、纺织针织几个门类,1914—1921年间新办的企业就有20多家。1898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广州开设分行。民国建立后,城乡分治和实行地方议会政治的呼声更加强烈,政府层面的酝酿筹划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到20年代初,州已有各类新式学校270所,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年,仅广州市就有书局约102家”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重视,决定实施近代广州第一个大的市政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城市中的活动和影响力也明显增强,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新式社团、政党、学会、研究会、讲习所之类的组织,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活跃之地。——摘编自赵春晨《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商业贸易对广州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广州城市的近代化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认识。14.(2024·北京延庆·统考一模)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材料一
16—18世纪,欧洲人主导的这三百年的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方式是所谓的三角贸易。……各种各样的三角贸易中,最主要的一种指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奴隶是这种贸易的主要商品。……我国学者还讲到了一种范围更大的三角贸易,即“当时存在于欧、亚、美三洲之间的……繁荣的‘三角贸易’”。其内容或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欧洲人向美洲输出欧洲的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如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航线)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等,再运回欧洲。——摘编自王加丰《三角贸易》(《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材料二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彷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共产党宣言》“小工业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资产阶级队伍中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但是,这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在图中绘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确定一个主题,谈谈你对“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的理解。15.(2024·广东东莞·校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赌场是夜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咖啡馆不只是一个卖咖啡的地方,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交场合,各种资讯经由咖啡馆传向更广的社会。17世纪,在巴黎的夜晚,咖啡屋、啤酒馆、酒店数量也很多。17世纪末,英国人马丁·李斯特在他的巴黎旅行记中讲到了巴黎人在这些地方的很多夜晚活动,其中提到了位于城市中心的皇家宫殿(thePalaisRoyal)及其花园,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巴黎城里最主要的夜生活中心。——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咸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16.(2024春·江苏徐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当一个人染病死亡,所有在病中见到或探视过患者,都会迅速地步死者而去。鼠疫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且还在人与牲畜之间传染。在中世纪肮脏龌龊的环境中,1348—1350年首次发生瘟疫,接着在1361—1363年发生第二次,此后又于1369—1371、1374—1375、1390年、1400年及1405年多次反复发生,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随着瘟疫势不可挡的蔓延、祈祷的失败以及神职人员的逃亡,人们对教会的反感加剧,把教士驱除出教堂并掠夺教会的财物,反教会的异端和神秘主义团体越来越赢得人心。查理四世深感非常有必要“了解这场肆虐并蹂躏欧洲各国的瘟疫的原因,随后授予四所大学以帝国特许权”,剑桥大学1352年建立的三一学院主要为研究医学和宗教服务。巴黎医师学会向人们建议:以香料和甘菊植物熏蒸居室、公共庭院和人口杂居之处以达消毒目的,对遏制瘟疫扩散起到一定作用。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盗窃已成通常之事。人口减少引起工资普遍上涨,但由于劳工要价太高,葡萄园、农场主便不再种植葡萄和经营农场,英国以养羊代替耕种,许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情形。——均摘编自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据材料,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17.(2024·辽宁大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时间谈判回合谈判主要情况1949年4—8月安纳西回合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1950年9月—1951年4月托基回合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1956年1—5月第二次日内瓦回合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1961年5月—1962年7月狄龙回合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的影响。18.(2024·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运河(1825年)通航以后从布法罗运一吨货到纽约市,以前要花费100美元,历时三个星期:现在则花费15美元,全程只需八天。”这样,汽船与运河互补,提高了运输效率,大大降低运费,货运方面最低可减少90%以上。……1820年的纽约人口为12.37万,到1860年就变成了108万;同样令人吃惊的1800年,美国的外来商品大约只有9%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到1860年,这个比例已经跃升到62%。——许凯文《试析伊利运河对美国早期区域经济的影响》材料二
某一知名学者就有关交通问题所写的著作目录第一章船、汽车、火车:近代交通新格局第二章新式交通与现代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中心第三章新式交通与近代城市化:一个起步的动力第四章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第五章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指出“运河”的名称,概括该“运河”对纽约发展的影响。(2)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角度,运用近代以来的相关史实,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9.(2024·陕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又以其地处丘陵且山脉横贯的地理优势,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六朝以来,镇江作为“东南锁钥”,身为军事要塞却并不封闭,反倒孕育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方移民和驻军涌入使其迅速繁荣。明清时期,朝廷以漕运替代海运,镇江府漕运发展到顶峰。除了官方的漕运,地处商品经济活跃的江南地区,镇江开始作为中转商港而繁盛,沟通起各个方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旧府城西门外沿江沿河地带(今京口闸)附近建立起的商贸中心,即日后的西津渡奠定了开埠前镇江港埠区域的空间格局。在鸦片战争前夕,镇江虽常驻副都统一员,但多以商业和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摘编自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为了直接介入内陆的中国市场,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了一批内河的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1858年《天津条约》中所规定的镇江的开埠。镇江开埠后,在封建势力的打压和西方资本的蚕食下,长三角地区的铁路修筑较为落后,交通结构近代化显得步履维艰。进入20世纪,随着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及其附属路段的兴建,中国南北运输的动脉被打通;而津浦铁路与沪宁、沪杭铁路的贯通更是彻底地改变了千年来的贸易路线,极大地影响了途径区域城市的感衰消长,镇江货物聚散码头的功能开始弱化,商业日渐凋敝。从1912年到1927年间,江浙地区的运河疏于治理,江南运河北段(即镇江段)淤塞甚多。——摘编自张志毅《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概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镇江城市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镇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简析镇江城市变迁的历史启示。20.(2024·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清末民初的城市治理】材料一清末以前,上海并无专门的市政机构,所有清道、路灯、筑造桥路、修建祠庙、举办团防等事宜,悉由地方慈善团体辅元堂经办。1905年,上海道袁树勋采纳上海县绅商建议,成立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管理公共设施。此后,上海商界、会馆纷纷组织“地方自治研究会”“地方公益研究会”等组织探讨本地的地方自治问题。1909年初,清廷颁发《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上海县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名为上海县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充。1913年又以自治公所的原班人马组成上海市政厅。——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材料二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临时首都。4月,经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合一,成立武汉市政府,后改为武汉特别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设南京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后来,上海、杭州、宁波、重庆等地相继设市。1930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规定市政体制采取独任制,即设市长一人,由国民政府任命,管理行政,监督所属机关;设立参议会为代议机构,由公民选举参议员组成。市政府正式成为国民政府在城市中的政权机关。——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绪论和全国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上海地方自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城市政权建设的意义。21.(2024·山东·高三专题练习)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22.(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业革命后西方建筑与城市理论发展史(部分)时间代表性事物特点18世纪60年代开始巴黎万神庙等古典复兴,仿罗马风格18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时期)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等罗马帝国风格,外观上雄伟、壮丽,内部采用华丽的装饰19世纪初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中间设公共设施,周围为住宅,附近有工场与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19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国会大厦仿中世纪哥特风格,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世博会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大量应用钢铁结构,建造快速,造价低廉,结构极为稳定19世纪90年代开始苏格兰连芬南混凝土高架桥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建筑物的强度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结合,城市中有大量的森林、运河、花园,环境极佳上述材料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西方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典型代表。选取材料的某些方面,提炼出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筑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从材料中归纳特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3.(2024秋·广东惠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
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
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
传统习惯将世界史看作以“第一世界”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大的过程。大航海时代(1500年前后)开始之后的几百年间,世界近现代史也可以看作“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成长为稳定的世界,并且对“第一世界”造成冲击的时代。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著,朱悦玮译《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三个世界”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4.(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等围绕“经济组织何以形成”这一主题,从图中任选一代表性经济组织及一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经济组织名称、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经济组织密切相关: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5.(2024·广东佛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尽管各国或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但纵向和横向发展都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反作用于纵向发展,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论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26.(2024·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材料二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去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7.(2024·江苏·校联考三模)国际关系体系在突破区域空间过程中向外扩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超级互动区的文明和国际体系(公元1200年前以前)一、东亚的文明与国际体系二、中间地带的文明与国际体系三、欧洲文明与国际体系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公元1200年—1500年)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二、农耕世界的反应三、原始世界经济体系和大航海时代全球国际体系的雏型(公元1500年—1750年)一、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体系的兴起二、农耕帝国的鼎盛和游牧帝国的衰落三、殖民体系的兴起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公元1750年—1900年)一、欧美革命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二、工业化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三、英国主导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8.(2024·福建泉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两个时段,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自拟论题阐述时代的变迁。(要求:写出选择的时段,论题明确,阐述过程史论结合)。29.(2024·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集市和交易所材料一具有全欧意义的香槟集市(香槟伯爵领地上四个城市中定期轮流举行的集市)是当时最大的集市。它的繁荣期是在12至13世纪。香槟的领土同德意志、佛兰德、法兰西等国相毗邻。香槟本身的政治条件也是有利的,因为香槟伯爵只是名义上依附于法兰西国王,他们在自己不大的领土上建立了牢固的警察秩序。但香槟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它位于中世纪商业河道的中心,东方的香料和奢侈品、佛兰德的呢绒和法国的葡萄酒、家畜是香槟集市的典型商品。但香槟集市在14世纪失去了以往的意义。从1300年起,香槟归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统治。法国封建主严重的财政政策使陆路贸易无利可图。所以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国的商人开始在大海上寻找出路。材料二
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价格(特别是殖民地商品的价格)依赖下列情况为转移:欧洲和殖民地政治形势;商业公司活动;海上天气情况;海盗袭击;远方国家该种产品的收成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事变。这样一来,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非常大,投机家取得了最广泛的活动机会。在等待运载东方香料的新船队的期间,里斯本、安特卫普、里昂及欧洲其他商业中心都开始进行或跌价或涨价的投机活动。另一方面,欧洲商人开始运用放在远处的大量商品、甚至经常是途中的商品进行交易,而商业合同的参加者事实上不可能看见这些商品,只能满足于规定所买的商品样品的质量。1531年安特卫普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商品与证券交易所——即期票、公债券、商品(主要是殖民地商品)和各国通货的国际投机中心。——摘编自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集市到交易所的变化。30.(2024·河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大本钟建成于1858年,是英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坐落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伦敦当地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2012年改名为伊丽莎白塔,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本钟每一个钟面的底座之上,都刻有一行由拉丁文书写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1837—1901年在位)的安全”,大本钟自建成起,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每天两次派人校对此钟,大本钟的误差几乎不超过1.5秒。国会开会期间,大本钟的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这钟声经由安装在钟楼內的扩音器传送,方圆数英里之外都能听到回响。——摘编自周冉《王权与民主和谐共存:大本钟为英国敲响平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本钟”为出发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准确)主观题集训08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舆论压力和疫病流行的情况下,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光绪帝的准允。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1908年设立了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清廷虽然移植了西方卫生职能,但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摘编自修固慧《仿效与超越:中国近代卫生事业演进历程分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做出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的健康。从1953年开始,全国省、地区、县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稍后,铁路系统、厂矿企业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国家发动全民除“四害”运动,进一步整治了环境卫生,以预防疫病传播。——摘编自《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如何发展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相比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以仿效西方医疗卫生事业为主;由清政府主导;被动学习;设立专门机构;具有社会救济性质。(5取3)(2)进步之处:主动推进;法律立法保障;覆盖范围广,惠及人民群众;体系完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5取3)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4取3)【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根据“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得出以仿效西方医疗卫生事业为主;根据“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光绪帝的准允。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得出由清政府主导;被动学习;设立专门机构;根据“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得出具有社会救济性质。(2)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类材料分析题。与晚清相比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之处根据“和政府迅速做出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的健康。从1953年开始,全国省、地区、县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得出是主动推进,覆盖范围广,体系完善;根据“。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得出通过法律立法保障;根据“1958年,国家发动全民除‘四害’运动,进一步整治了环境卫生,以预防痰病传播”得出惠及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其次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再就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2.(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17世纪伦敦发生鼠疫后,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王室政府开始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以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并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政府则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英国的防疫措施,如死者的证明、检查员的指定、对葬礼时间的控制和对家庭的隔离等,都是部分或全部来自欧洲对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瘟疫的频繁暴发,使得英国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给民众心理带来严重恐慌,进而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疫病的肆虐下,神职人员纷纷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它促使人们对基督所讲的爱心、瘟疫的发生、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思索,从而引起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产生怀疑与不满”。——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情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制定出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对策;将疫情预警,隔离防控,救助,卫生检疫相结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防疫体系;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等等。(2)影响: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冲击了社会经济;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成长;推动了世俗医学的发展;人口布局有所改变;等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一“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英国的防疫措施,如死者的证明、检查员的指定、对葬礼时间的控制和对家庭的隔离”可知,将疫情预警,隔离防控,救助,卫生检疫相结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防疫体系;据材料一“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王室政府开始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可知,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据材料一“都是部分或全部来自欧洲对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及所学知识可知,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符合本国特色。(2)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二“使得英国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可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冲击了社会经济,同时英国人口的大量死亡,使得英国人口布局有所改变;据材料二“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从而引起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产生怀疑与不满”及所学知识可知,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成长;此外,英国对应对疫情的措施推动了世俗医学的发展。3.(2024·湖南郴州·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8世纪早期,估计英国只有20%25%的人集中在城镇;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英国城镇化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城镇体系。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城镇类型1801年平均人口数1851年平均人口数年增长率(%)首都伦敦95900023620001.82郡城6000140001.61滨水城镇5000190002.56海港16000490002.19制造业城38矿业与五金城34总05——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材料二
1950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表城市人口年增长率(%)1950195519551960196019651965197019701975市镇总人口8.711.84.42.02.2市镇非农业人口6.19.55.50.52.1——根据有关年份全国人口统计年报计算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小城镇发展迅速;城镇种类多样化;滨水和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城镇崛起;郡城发展相对迟缓。(任答两点即可)(2)不同:中国:“一五”计划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政策调整影响城市化进程;农民为城市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城市化增速呈现不均衡性。(任答两点即可)英国:早期原始积累为城市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具有原生性特征。(任答两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世纪以来英国。关于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由材料“首都伦敦”、“郡城”、“制造业城镇”、“海港”可知,城镇种类多样化;由材料“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可知,小城镇发展迅速;据材料“郡城年增长率1.61%”可知,郡城在所有类型城镇中发展相对迟缓;由材料“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滨水城镇年增长率2.56%”可知,滨水和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城镇崛起。(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19世纪以来英国。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第一小问,中国,由材料二可知,材料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51960年,达到11.8,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可见“一五”计划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增速不一,可见城市化增速呈现不均衡性;由材料二可知,19601965年中国城市化增速是4.4,据所学可知,此时是中国的经济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中国政府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见政策调整影响城市化进程;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为城市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小问,英国,由材料“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可知,1851年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据所学可知,1851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可见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据所学可知,英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具有原生性特征,英国早期的资本积累为城市化提供了资金支持。4.(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潍县开埠以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洋商的纷至沓来。潍县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清末以前,潍县商人大多把资本投入银钱业。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以及20世纪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舶来品逐渐进入潍县境内,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的商品流通结构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潍县商业的日臻兴盛使得因所从事的传统手工业解体而破产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市民,商业的繁华推动当局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摘编自吴娜《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潍县商业贸易变迁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烟台商业贸易变迁的背景。【答案】(1)表现:洋商涌入,商业结构改变;资本从银钱业流向烟草业和织布业;商人资本不断壮大;商品流通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发展。(2)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烟台等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近代交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得出洋商涌入,商业结构改变;据材料“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以及20世纪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得出资本从银钱业流向烟草业和织布业;商人资本不断壮大;据材料“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的商品流通结构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得出商品流通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据材料“商业的繁华推动当局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得出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发展。(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潍县开埠以后”,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烟台等城市成为通商口岸;据材料“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得出近代交通的发展;从世界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5.(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嘉积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答案】(1)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2)评价: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知,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根据材料“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可知,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根据材料“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可知,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可知,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根据材料“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6.(2024·安徽阜阳·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从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最后流向伦敦的这一过程,是商人资本逐渐从发展、兴旺和衰落,最后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过程,也是西欧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加快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英国军舰在各大洋上游戈,英国商业资本家逐渐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工场、种植园,在世界各地收获自己的利益果实。在保护成本内部化、生产成本内部化的战略下,英国商业资本从商业和生产上,将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有机地连成一体,让亚非拉欧成为英国商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联系越到后来越紧密。英国商业资本对世界经济整合作用的加强,反过来,无疑又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摘编自罗翠芳《商人资本国际流动与近代西欧社会经济转型》材料二
最早与中国商人发生联系的西方商业组织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特许公司。就官方垄断的参与者而言,投资资金是在商业而不是制造业中聚积、分配。十八世纪在澳门与广东之间从事运营的西方商人以及中国商人会从书面契约中详尽记载中西联合商业风险活动。由于各自政府在特定领域授予他们的贸易特权,两个群体空前繁盛。中国的近代新式商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的往来即已开始产生。近代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不仅早于工业,而且发展程度要比工业完善,经济实力也比工业雄厚。据估计,1894年中国近代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约是9:1,1920年是3:1,商业资本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过大。——摘编自【美】曾小萍《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相较于西欧近代早期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影响。【答案】(1)特点:带有明显的转型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伴随着西欧经济重心的转移;逐渐从属于产业资本;以军事实力为依托;英国后来居上等。(其它言之成理亦可)主要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特权贸易公司的促进;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其它言之成理亦可)(2)主要不同之处:受外来资本的影响较大;中国商人与西方商人合作;商业资本比工业资本雄厚;中国近代商业领先于工业发展。(任答两点,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但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答出其中一点,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西欧。特点:据材料“转型时期”得出带有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特点;据材料“是西欧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得出伴随着西欧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材料“是商人资本逐渐从发展、兴旺和衰落,最后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过程”得出逐渐从属于产业资本;据材料“随着英国军舰在各大洋上游戈,英国商业资本家……在世界各地收获自己的利益果实”得出以军事实力为依托;据材料“亚非拉欧成为英国商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出英国后来居上。主要因素:据材料“西欧经济重心转移”“世界经济整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的经济中心转移和世界联系加强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据材料“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工场、种植园,在世界各地收获自己的利益果实”得出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据材料“最早与中国商人发生联系的西方商业组织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特许公司”得出特权贸易公司的促进;据材料“将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有机地连成一体,让亚非拉欧成为英国商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与近代早期西欧。主要不同之处:据材料“英国商业资本从商业和生产上,将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有机地连成一体”得出受外来资本的影响较大;据材料“中西联合商业”得出中国商人与西方商人合作;据材料“1894年中国近代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约是9:1,1920年是3:1,商业资本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过大”得出商业资本比工业资本雄厚;据材料“近代中国新式商业……发展程度要比工业完善”得出中国近代商业领先于工业发展。影响: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但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利用贸易等机会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入刺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但商业资本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以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内外条件。7.(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参考答案]变化: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空战技术提高,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2)[参考答案]影响: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详解】(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并结合一战初期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可知,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根据材料“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根据材料“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空战发展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根据材料“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可知空战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相关史实可知,1918年,飞机数量大幅增加,战机也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过程与结果可知,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根据材料“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一战对武器研发的促进作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作为军事工具被广泛应用,进行了侦查、轰炸和空中战斗等任务,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8.(2024·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二中学校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的城市化特色比较
特色1949—1981年1981—1991年城市化水平低(少于20%)中(36%)城市化增长率低(年率少于2%)高(大于5%)人口机械增长受限制(有组织的)自由(以经济为目的)区域政策倾向内陆倾向沿海发展模式资源偏向FDI(外国直接投资)偏向政府功能中央计划社会主义市场城市生活水平低中等——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分别概括两个时期的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色。(2)若继续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发展,请列出一个研究主题和需要补充的材料。【答案】(1)1949—1981年:城市化进程较慢;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多集中于内陆,具有资源偏向。1981—1991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市场影响大;多集中于沿海,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2)主题: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材料补充政府颁布的城市发展的相关文件、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数据、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等。(若答其他主题,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81年、1981—199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的城市化特色比较”分别从城市化速度、原因、分布等角度分析可知1949—1981年:城市化进程较慢;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多集中于内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业绩合同样本
- 产品购货合同样本
- 关于教师聘用合同样本
- 买卖旧设备合同样本
- 任务合同样本
- 个人厢房出售合同标准文本
- 公户账务往来合同样本
- 牌照出租合同范本
- 供水设备合同样本
- 调酒师必考知识点及试题及答案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评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MOOC】化工安全(下)-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10月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743基础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宠物店宠物活动策划合同
- 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范文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 鸢飞鱼跃:〈四书〉经典导读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四川大学
- 2024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