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高三2月模拟演练测验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闹,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选编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材料二在村庄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象征体系有很多,一如家族仪式、族谱、宗祠等,二如宗教仪式和活动,三如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四如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等。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不同村庄不同的社区记忆强度。社区记忆强弱不同的村庄在应付当下事件时,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舆论发达,村民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因此,社区记忆强的村庄往往有着负责任的精英与关注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舆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没有受到历史经验和村庄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各自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村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这样的村庄在遭遇重要事件时,其调动历史经验的能力差,促成村民之间合作的资源少,由此,村庄显得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无所适从。曾经在电视上看到,郑州郊区两个村庄都是葡萄产区,由于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差别大,导致全年水果销售情况很不同。甲村有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联系到大的超市,不仅不愁销,价格卖的也高;而乙村因为郑州市24小时不准三轮车进出的规定,致使单家独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的原有购销方式无法继续,而村庄又无计可施,葡萄只好烂在了地里。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选编自全志辉《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生长下去。B.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碰着的生活问题,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办法,因为语言就足以传递世代的经验。C.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要在村内村外持续地互动,村庄成员就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象征体系。D.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独立性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村庄象征体系的一项是()A.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 B.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C.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 D.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3.下图为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20个字。(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回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喝茶了,我们还有事呢……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4.根据你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认知,下列选项中对选文“黛玉落泪”原因阐述错误的一项是()A.林黛玉感念薛宝钗送来燕窝,解决了用燕窝调理身体的困难,落下的是感激之泪。B.林黛玉慨叹自己寄人篱下,不如薛宝钗那样有母有兄有依靠,一时落下感怀身世的眼泪。C.林黛玉虽已与薛宝钗冰释前嫌,但一想到与贾宝玉嫌疑仍在,就悲伤得落下泪来。D.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注定了林黛玉一生都在悲戚中度过,落泪纯属正常。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寄人篱下,林黛玉很有自知之明,为了不让下人嫌弃,她明知道在贾府中得到燕窝并非难事,也不愿去主动求得。B.选文中的神态描写很精彩,虽只寥寥几笔,“叹——笑——忙笑”,却把林黛玉与薛宝钗冰释前嫌的情态变化刻画得生动形象。C.薛宝钗聪明而有见识,懂得用“司马牛之叹”的典故来劝说林黛玉不要悲叹自己孤单无依,没有兄弟姐妹,含蓄而贴切。D.《红楼梦》有精湛人物对话描写,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简单话语,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说话人的性格特点。6.小说中有两处关于雨的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7.说话周密圆通是说话艺术的一种,薛宝钗已经掌握了这门说话艺术。请结合《红楼梦》整本书简要分析薛宝钗说话的艺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斋严君治酒肴治:准备,置办。B.繁卉被岩被:覆盖。C.褰裳援萝援:拉,拽。D.予故表而出之表:表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A.而所游又皆佳士而卒莫消长也B.同游者疲于跻攀月出于东山之上C.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则或咎其欲出者D.但溧之州来而记之者已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B.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C.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D.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三句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C.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D.本文虽属于游记,但从议论入笔,结尾又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主旨:中间两段详细记叙了游山的过程,内容充实,叙写生动。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是乐矣。(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匡山①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②。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是李白在大匡山(四川彰明县境内)隐居读书、习剑、学道十年后,离别大匡山时所写。②失鹤池,一名“饲鹤池”,在彰明县西南三十里大匡山下。1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山色斑斓的峰峦,随风摇曳的藤蔓,远望近看,令人陶醉。B.颔联描绘了山中晚归的画面,有犬相伴,负薪归家,给人闲适安宁的感觉。C.诗歌以《别匡山》为题,既是告别匡山,也是告别向往隐逸生活的自己。D.本诗想象奇特,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奇浪漫之风,表达惜别故地之情。14.尾联用“清境”概括大匡山景致,请结合前六句说说“清”的具体表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2)关山难越,______;萍水相逢,______。(《滕王阁序》)(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4)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5)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A的交流不同,笑话以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邯郸淳的《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笑话的文学天空才被点亮。(甲),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遠逸事五卷,宋有《调虐编》《拊掌录》等。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随着明清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冯梦龙等人也开始创作笑话。清代时,笑话专集《笑林广记》诞生了,其中的笑话文字简短,内涵丰富,可谓短小精悍。从历代笑话典藉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细究其类别,(乙):讽喻型笑话是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起到了B、让人警戒的作用;启智型笑话则承栽着启发人们智惠的内容,让人们在意蕴深长地笑过后,有所启发;谐谑型笑话轻松忧默,具有较强的娱悦性,可以起到“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作用。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B.那篇刚获奖的小说写得不错,可以读一读。C.你把自己行李收拾好就可以出发了。D.今年和往年不同,天气实在热得可以。18.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很多笑话利用谐音、歧义、熟语等方式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请据此分析以下两则笑话的表达效果。(1)有一官员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何如?”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选自赵南星《笑赞》)(2)有一穷书生为好友祝寿而无钱买酒,只好奉上一瓶水祝福道:“君子之交淡如”。好友解其意,回道:“醉翁之意不在”。(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拥有眼睛,便能够以宽广的视野去观察世间万物。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他人。其实,我们的眼睛要看得到别人,更要看得清自己。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高三2月模拟演练测验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闹,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选编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材料二在村庄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象征体系有很多,一如家族仪式、族谱、宗祠等,二如宗教仪式和活动,三如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四如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等。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不同村庄不同的社区记忆强度。社区记忆强弱不同的村庄在应付当下事件时,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舆论发达,村民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因此,社区记忆强的村庄往往有着负责任的精英与关注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舆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没有受到历史经验和村庄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各自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村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这样的村庄在遭遇重要事件时,其调动历史经验的能力差,促成村民之间合作的资源少,由此,村庄显得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无所适从。曾经在电视上看到,郑州郊区两个村庄都是葡萄产区,由于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差别大,导致全年水果销售情况很不同。甲村有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联系到大的超市,不仅不愁销,价格卖的也高;而乙村因为郑州市24小时不准三轮车进出的规定,致使单家独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的原有购销方式无法继续,而村庄又无计可施,葡萄只好烂在了地里。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选编自全志辉《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生长下去。B.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碰着的生活问题,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办法,因为语言就足以传递世代的经验。C.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要在村内村外持续地互动,村庄成员就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象征体系。D.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独立性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村庄象征体系的一项是()A.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 B.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C.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 D.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3.下图为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1.D2.C3.示例:①村庄应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②社区记忆强的村庄的居民行为方式③两村庄应对销售难题时因方式不同而结果不同(或:两村庄组织资源差别导致葡萄销售情况不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生长下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不常实现。B.“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碰着的生活问题,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办法,为语言就足以传递世代的经验”错误。从原文“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来看,选项强加因果。C.“只要在村内村外持续地互动,村庄成员就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象征体系”错误。材料二第2段,原文为“只有……才”的逻辑关系,“只要……就……”将原意绝对化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村民抗疫守则”不是村庄记忆沉淀而成的,不属于象征体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根据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思维导图展示了材料二中对象征体系的概念与形成原因,①阐释的是象征体系的概念,由“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析可知,此处可填写“村庄应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②例举的是社区记忆强度不同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类型,②的下方已经列出其中的一种“社区记忆弱的村庄的居民行为方式”,故此处应填写“社区记忆强的村庄的居民行为方式”。③处,所填写内容应是验证“社区记忆强度不同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观点,“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故此处可填写“两村庄组织资源差别导致葡萄销售情况不同”,或者“两村庄应对销售难题时因方式不同而结果不同”。(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回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喝茶了,我们还有事呢……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4.根据你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认知,下列选项中对选文“黛玉落泪”原因阐述错误的一项是()A.林黛玉感念薛宝钗送来燕窝,解决了用燕窝调理身体的困难,落下的是感激之泪。B.林黛玉慨叹自己寄人篱下,不如薛宝钗那样有母有兄有依靠,一时落下感怀身世的眼泪。C.林黛玉虽已与薛宝钗冰释前嫌,但一想到与贾宝玉的嫌疑仍在,就悲伤得落下泪来。D.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注定了林黛玉一生都在悲戚中度过,落泪纯属正常。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寄人篱下,林黛玉很有自知之明,为了不让下人嫌弃,她明知道在贾府中得到燕窝并非难事,也不愿去主动求得。B.选文中的神态描写很精彩,虽只寥寥几笔,“叹——笑——忙笑”,却把林黛玉与薛宝钗冰释前嫌的情态变化刻画得生动形象。C.薛宝钗聪明而有见识,懂得用“司马牛之叹”的典故来劝说林黛玉不要悲叹自己孤单无依,没有兄弟姐妹,含蓄而贴切。D.《红楼梦》有精湛的人物对话描写,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简单话语,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说话人的性格特点。6.小说中有两处关于雨的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7.说话周密圆通是说话艺术的一种,薛宝钗已经掌握了这门说话艺术。请结合《红楼梦》整本书简要分析薛宝钗说话的艺术。【答案】4.A5.A6.①自然环境的变化为后续宝钗因雨不能赴约,黛玉写《秋窗风雨夕》情节发展做下铺垫。
②秋雨黄昏的凄凉环境烘托了黛玉悲苦的心情,同时也是黛玉凄苦多愁性格的象征,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7.①从对方角度展开话题,体现替对方的着想。
②对于敏感话题语言含蓄,不敏感直露,也呼应黛玉文化人的心理。
③知道谈话时长的度,能根据情况及时终止话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学生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原文中对于黛玉落泪的描写只有“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不能看出黛玉因宝钗送来燕窝而落下感激之泪。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原因。A.“为了不让下人嫌弃”说法不够全面。根据全书其他章节文字中贾宝玉提到的“虽不便和太太要”,以及王夫人说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等,可知其实黛玉主要还是怕王夫人有微词。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材料中,原文有写到,“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由此可知,雨滴竹梢,使得约好前来陪她说话宝钗不能前来,因此黛玉读《乐府杂稿》,有《秋闺怒》《别离愁》等词,心有所感,于是写下这首“风雨词”的情节发展。此外,材料中,黄昏漠漠,秋雨淅沥,雨滴竹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这样的环境,首先烘托了黛玉的心情:她自幼母亲亡故,寄人篱下,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没有人真心疼爱她,为她的未来打算;虽有一个宝玉与她相知,然而两人的未来根本无法把握,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怎不勾起黛玉一腔难言的心事?其次,黄昏细雨,既是黛玉凄苦多愁性格的象征,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红楼梦》中,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这样的凄苦环境,也与她的性格十分贴合;另外,黛玉的悲剧命运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暗示。【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鉴赏能力。宝钗的说话艺术,首先是能从对方角度展开对话,时时处处替黛玉着想,比如“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在黛玉为自己孤身一人没有兄弟姐妹自伤时,宝钗能引经据典,用“司马牛之叹”,含蓄贴切地进行劝慰,呼应黛玉文化人的身份和心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时终止话题离去,而不过分唠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斋严君治酒肴治:准备,置办。B.繁卉被岩被:覆盖。C.褰裳援萝援:拉,拽D.予故表而出之表:表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A.而所游又皆佳士而卒莫消长也B.同游者疲于跻攀月出于东山之上C.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则或咎其欲出者D.但溧之为州来而记之者已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B.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C.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D.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三句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C.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D.本文虽属于游记,但从议论入笔,结尾又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主旨:中间两段详细记叙了游山的过程,内容充实,叙写生动。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是乐矣。(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答案】8.D9.C10.A11.B12.(1)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予故表而出之”中“表”如解释为“表示”,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文章”。故选D项。【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C项,两个“者”都是指“……的人”,代词。A项,“而所游又皆佳士”中“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卒莫消长也”中“而”是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同游者疲于跻攀”中“于”是介词,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月出于东山之上”中“于”是介词,从。D项,“但溧之为州”中“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而记之者已少”中“之”,代词。故选C项。【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这段话是说“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种田,只能修路”,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蓝溪”“两山”“双阙”“石田”“小路”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断成“从蓝溪东南”,句中没有谓语,“从蓝溪东南”是状语,不能独立成句,这就排除B项;“如双阙”是形容两山对峙的状态,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田右小路随两山势”中没有谓语动词,故不能独立成句,这就排除D项,故选A项。【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原句是“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由“其西”可知“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故选B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斯”,这,这次;“适其时”,恰逢适宜的天气;“得其地”,遇到理想的地方;“信”,确实,的确;“乐”,快乐。第二句中,“况”,何况;“子”,你;“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于”,在,“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人。【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参考译文游览名胜,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特别快乐,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抒发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此时春雨后放晴很长时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次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种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高峰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修长的篁竹高耸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还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它的西边山顶,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它的东边山顶比西边山顶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上,觥筹无数(尽情地饮酒),谈笑甚欢,就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分了韵脚赋诗良久,诗写成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只是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胜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匡山①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②。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是李白在大匡山(四川彰明县境内)隐居读书、习剑、学道十年后,离别大匡山时所写。②失鹤池,一名“饲鹤池”,在彰明县西南三十里大匡山下。1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山色斑斓的峰峦,随风摇曳的藤蔓,远望近看,令人陶醉。B.颔联描绘了山中晚归的画面,有犬相伴,负薪归家,给人闲适安宁的感觉。C.诗歌以《别匡山》为题,既是告别匡山,也是告别向往隐逸生活的自己。D.本诗想象奇特,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奇浪漫之风,表达惜别故地之情。14.尾联用“清境”概括大匡山景致,请结合前六句说说“清”的具体表现。【答案】13.D14.①景色清丽。远处,曙光中的山峰美景如画,山色斑斓;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②生活清悠。家犬相伴,漫步野径;夕阳西下,农人负薪归家;僧人临池洗钵,野鹤来去自由。③心情清静。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有《梦游天姥吟留别》雄奇浪漫之风”错误,结合“晓峰如画”“藤影风摇”“野径”等意象特征分析,本诗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李诗飘逸豪放的特色,没有“雄奇”的特点。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从远近两个角度描绘匡山的美景:远处,晨光初露,翠峰环簇,山色斑斓,美景如画,不禁心情舒畅;近处,晨风轻拂,摇动藤蔓,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可见首联描写的景色清丽美好。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则是一幅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这是诗人熟悉的山村,使人倍感亲切。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可见颔联颈联描写山中人的生活清悠。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可见作者读书读累了,常倚树休息,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表现作者心情清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2)关山难越,______;萍水相逢,______。(《滕王阁序》)(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4)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5)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谁悲失路之人④.尽是他乡之客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⑦.昨夜西风凋碧树⑧.欲寄彩笺兼尺素⑨.三顾频烦天下计⑩.两朝开济老臣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上下句默写,注意易出错词语:(1)沂、舞雩(2)失路、他乡(3)锱铢(4)凋、彩笺(5)频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A的交流不同,笑话以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邯郸淳的《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笑话的文学天空才被点亮。(甲),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遠逸事五卷,宋有《调虐编》《拊掌录》等。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随着明清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冯梦龙等人也开始创作笑话。清代时,笑话专集《笑林广记》诞生了,其中的笑话文字简短,内涵丰富,可谓短小精悍。从历代笑话典藉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细究其类别,(乙):讽喻型笑话是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起到了B、让人警戒的作用;启智型笑话则承栽着启发人们智惠的内容,让人们在意蕴深长地笑过后,有所启发;谐谑型笑话轻松忧默,具有较强的娱悦性,可以起到“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作用。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B.那篇刚获奖的小说写得不错,可以读一读。C.你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好就可以出发了。D.今年和往年不同,天气实在热得可以。18.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很多笑话利用谐音、歧义、熟语等方式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请据此分析以下两则笑话的表达效果。(1)有一官员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何如?”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选自赵南星《笑赞》)(2)有一穷书生为好友祝寿而无钱买酒,只好奉上一瓶水祝福道:“君子之交淡如”。好友解其意,回道:“醉翁之意不在”。(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答案】16.示例:A直截了当B针砭时弊/发人深省17.A18.①籍②载③慧④幽19.甲:笑话唐宋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乙:有讽喻型、启智型、谐谑型三类20.(1)“黎庶”与“梨树”谐音,父老答非所问,引人发笑。讽刺了自命清高的官员不顾说话对象,故弄风雅,从而导致答者不明其义、转换话题。(2)“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分别隐去“水”和“酒”,幽默风趣。文雅含蓄地表现了穷书生与好友之间淳朴真挚的友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文中提到笑话以间接、暗示的方式传递信息,与它相对的交流方式应是直接的,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意思是(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B处:讽喻型笑话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其作用是批判不良现象,使人们警醒。所以可填“针砭时弊”或“发人深省”。“针砭时弊”,意思是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错误,劝人改正。“发人深省”,意思是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可以”是助动词,表示能够。A.助动词,表示能够。B.助动词,表示值得。C.助动词,表示许可。D.形容词,表示厉害。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典藉”的“藉”应为“籍”。“籍”指书籍、册子,“典籍”是指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承栽”的“栽”应为“载”。“载”有托着、承受之意,“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智惠”的“惠”应为“慧”。“慧”表示聪明、聪慧,“智慧”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忧默”的“忧”应为“幽”。“幽默”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说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问世点亮笑话文学天空,后文说唐《太平广记》有相关编纂,宋有多种笑话集,整体围绕唐宋时期笑话的发展表述,所以甲处可填“笑话在唐宋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乙处:由冒号可知此句应为总领句,后文分别介绍了讽喻型、启智型、谐谑型三类笑话,所以乙处可填“有讽喻型、启智型、谐谑型三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1)官员所说的“黎庶”,本意是指百姓,是较为书面、文雅的词汇。而父老却将其听成了发音相同的“梨树”。这里巧妙地利用了“黎庶”与“梨树”的谐音现象,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官员与父老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官员试图以一种较为正式、文雅的方式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然而父老由于文化水平或语言习惯的差异,未能理解其本意,而是顺着“梨树”这个谐音给出了关于果树的回答。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同时,也讽刺了官员在与普通百姓交流时,不考虑对方实际情况,一味使用生僻、文雅词汇,导致沟通不畅,凸显了其自命清高、脱离群众的形象。(2)“君子之交淡如水”和“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熟语。穷书生在为好友祝寿却无钱买酒的情况下,巧妙地引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故意隐去“水”字,既委婉地表明自己送的是水,又借此表达了两人之间情谊的纯粹,不以物质为基础。好友心领神会,同样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酒”字,回应了书生。通过对这两个熟语的巧妙运用,两人在没有直接提及“水”和“酒”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幽默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交流。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因无钱买酒而可能产生的尴尬,以一种文雅、含蓄的方式展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真挚友情。同时,利用熟语的省略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测量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警官学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热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师范学院《中级法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体育职业学院《采矿CAD(井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三中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电路分析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保险》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Unit5Amazing nature 说课稿(6课时)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23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跨栏跑技术教学课件
- 产业链韧性理论研究新进展与提升路径
- 2025年重庆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部队食堂蔬菜粮油供应合同规范范本3篇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评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MOOC】化工安全(下)-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10月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743基础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