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周颖审题人: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胡胜杰考试时间:2024年4月28日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可能是完全没有办法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没有办法将这种艺术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从而阻碍了审美欣赏的进行。再次,即使是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的审美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歌德对中国的小说《好逑传》《玉娇梨》《今古奇观》这样的作品非常赞赏,而这样的作品在中文系统中却非一流作品。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碍,而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把握这些异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是依次渐进、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四个序列。当我们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有一个大体的理解,因为它可以影响作家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爱,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选择何种题材或主题,甚至决定着作家采用什么样的特殊材料。第三,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只是抽象观念同形式的内容的结合”,而往往通过“形式的内容”表达出多重意义。跨文化审美欣赏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符号价值进行辨认和理解。跨文化审美欣赏的确需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性,而超越文化差异性的最佳方式是认识它、把握它。但认识、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仅仅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来看待。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决不能仅仅看成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平面比较。这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渐并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要欣赏者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史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因为那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把意义从审美内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而当成了论证文化差异的材料了。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材料二:结合美的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下: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受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响,中文的语境程度与英、法、德等而言相对较高。在中国,人与人直接的沟通有较多的逻辑预设,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潜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而道家思维作为中国本土哲学,其高语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注重“文化间性”,就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词汇通过文化溯源来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并以此作为注释。如道家思想与英美哲学都有一个永恒不变并超验存在的真理,用文化的共通性作为沟通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桥梁,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思想价值观。不仅限于文字传播,还可将图像、音乐以及形象符号作为传播道家思维的手段。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跨越语言所形成的思维鸿沟来实现一定层面上思维与思维的连接。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一种直观感受,因此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共通,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摘编自张江浩《跨文化审美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以〈道德经〉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读者欣赏异族文学作品时顺利进入审美境界。B.材料一中用歌德事例,意在说明不同民族的审美判断有所不同。C.材料一从作家和作品两个角度,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D.材料二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2.下列对“跨文化审美欣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依次渐进,且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B.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C.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是超越文化差异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D.跨文化审美欣赏要把文化和审美看成一个统一体,不能只把艺术品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对海外电视剧字幕的翻译,翻译人员采取简化翻译方式对原句内容予以适当调整,防止过长语句的出现。B.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东方诗圣杜甫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C.西方人用其文化中特性、含义、地位最接近“龙”的概念的“Seraphim”(炽天使)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D.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有550所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如果某高校计划向外国留学生推介《论语》,请你根据材料二,对该校提出几点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密西西比河上(节选)[美]马克·吐温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胡桃湾是什么样子?”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开过去吧!我负责。”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张友松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8.“我”在学习做领航员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9.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庵记归有光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有删改)材料二:与潘子实书归有光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足下A独卓然B不惑C痛D流俗之沉迷E勤勤恳恳F欲追古G贤人H志士之所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设不幸而处其穷”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中的“穷”意思相同。B.信,文中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与成语“信口雌黄”中“信”的意思相同。C.归,文中是回归的意思,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中“归”的意思不相同。D.“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用少年时期读《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等,引出君子处世当以自我的内心情感态度来作为对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的看法。B.归有光很欣赏陶渊明作品中的那种淡泊平和、洒脱自然的气息,认为陶渊明不为贫困所扰,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C.归有光认为读书人除了科举还应有其他追求,他批评那些为取得功名利禄,而将自己一生沉溺于荣辱得失之中的士人,他赞赏追慕先贤的潘子实。D.归有光认为读书要追求书中先贤的思想情志。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仅凭一人的见解就能界定的。学习的人不能顽固保守,不知变化。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2)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14.归有光是一个秉持着乐天安命精神的读书人,请结合《陶庵记》与《项脊轩志》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此词为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中过年的途中所作。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的家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上重云密布,大雁都心情紧张,不敢啼叫,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词人乘坐雕画着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了。C.渐生的新绿和船头的恶浪,两处景象对比,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D.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人想到了“灯火”,借“灯火”来表达自己的心意。16.本词情随景变,上阕和下阕写了词人归家时的不同心情,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互文和夸张的手法,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比喻手法,写景雄奇壮阔,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3)《离骚》中,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随着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兴趣和体验感的提高,智能织物的浪潮已经从学术界蔓延至商业市场。智能织物,本质上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因此,A,先要对可穿戴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可穿戴设备追求人机的紧密结合,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将人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若想与人进行连接,与人进行互动,就必须借助智能穿戴这把人体钥匙才能有效开启。基于此,①通过智能织物追求与普通衣物的形态一致,②来为这个目标提供支撑。③人们理想的智能织物就是将电子元器件无感化地编织进布料中,④呈现出“二维”或“平面”电路形态,⑤从而促进了可穿戴性。⑥这意味着,电子元器件将从刚性、封装中解脱出来,⑦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纤维、织物密切结合,⑧分布在衣物中。然而,智能织物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与传统电子产品相比,智能织物使用的环境恶劣。衣物可能要被弯曲、扭褶、重压、磨损等,而且会遭受日晒雨淋,这就需要其B,以保证其稳定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