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教案_第1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_第2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_第3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_第4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

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课时2节

教案编

号:1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1月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

1.内环境稳态

1.兴奋性、阈值

2.神经及体液调力

三三八占、、难点2.神经及体液调节

3.负反馈

2、神经及体液调节

3、负反馈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体征;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熟悉正负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了解本课程整体设计与要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说课23'

1.简要介绍生理学这门课程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课程性质及考试方式

二、新课教授

60,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学习生理学的观点和研

究方法

第三节牛命活动基本特价

新陈代谢2.兴奋性3.适应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四节人体功能的调节

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2.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三、小结

T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组织课堂:简要自我介绍,检查人数。

--学科简介

1、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2.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三.突出重点,详细讲解

1、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隹征,重点讲兴奋性、阈值

2.重点讲解内环境与稳态;

3.结合临床实例讲解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4、举例讲解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1)负反馈⑵正反馈,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四.归纳小结本次课主要内容并重复重点,提问并答疑,布置下次内容预习。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兴奋性、阈值概念、组织兴奋性与阈值关系

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4.人体功能的调节的方式和特点

5、何为正反馈?何为负反馈?

5.何为正反馈?何为负反馈?

5、何为正反馈?何为负反馈?

教学后记:

学生们开学初,积极性高,课堂纪律较好,气氛活跃,考勤无缺课“人体结构基础课程尚未开课缺少人

体结构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尽量预习,方便其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知识。

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生理

学基础》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课时4节

教案编

号:2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1月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肌细胞收缩功能

1.继发性主动转运

1、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L攵缩的影

占机制

难点响

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

及影响因素

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受体概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

念及其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熟悉通道转运和载体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能区分主动转运和被动转

运的不同点,学会运用局部电流学说来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了解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801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1.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3.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5,

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小结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木科(第6版)教材、《细胞生物学》

-.教学过程:

二.复习+引出新课内容

1.复习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入代谢与物质转运的关系,并复习细胞的结构;

三.2、问题:提出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概念;

四.重点讲述

1.由单纯扩散引出另种被动物质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比较二者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总结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共同点引出被动转运概念,再提出主动转运,重点讲解生物泵(钠

泵)的活动特点,简要讲解出胞与入胞作用;

3.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4.设疑提问引出课题阐述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1、三.难点突破

2、将易化扩散比喻为生活中“乘公车”,便于学生理解;

3、画图详细解说静息状态时的静息电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两者

关系,融通前后知识点,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

4、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看书,加深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解;

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粗肌丝、细肌丝滑动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通过提问,复习和检测本章重点内容。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细胞是组成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

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分子组成和功

能的基础上,才能阐明整个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

《生理

学基础》

第三章血液(第一、二节)课时2节

教案编

号:3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1月21-25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

吊占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难点压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正常值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血浆渗透

压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基本功能;红细胞的生产与调节。

熟悉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了解血液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80,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及生理作用

3.血液的功能

第二节血细胞

1红.细胞: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破坏

2日.细胞:数量、功能、分类

3、血小板:数量、生理特性、功能

三、小结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r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lilt细胞―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0〜50%血小板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血液一

水(90〜91%)电解质

血浆-晶体物质前的糖等

50-60%工隹生素、激素

溶质〜

(810%)-r白蛋白

血浆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1)3.重点复习检测

2)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4)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客,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吴好。

《生理

学基础》

第三章血液(第三、四节)课时2节

教案编

号:4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1.28-12.2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

工_血液凝固、“ABO”血型分型的依据41面/理闰gpm

重点及其输血的原则;难点血液凝固的过程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基本过程,人体血量正常范围;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类型;交

叉配血试验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熟悉交叉配血试验;血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Rh血型与输血。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80'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3)抗凝与促凝

2.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1)“ABO”血型系统2)Rh血型系统

2、输血:1)“ABO”血型与输血2)交叉配血3)输血原则

三、小结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通过问题引出新概念

什么是血液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

二、重点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及抗凝系统。对比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

血的异同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三、血量、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血型分型依据与血型鉴定

四图示输血原则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C

2.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ABO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L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具好。

《生理

学基础》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二节)课时4节

教案编

号:5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2月5-9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占因素;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兴奋

/\\\难点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1.心动周期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心肌生理特性、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了解心力储备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5.

二、新课教授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80'

L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

2.重点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

①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②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③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1)搏出量(2)心率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生理特生

1.自动节律性:不同部位的自动节律

2.兴奋性:有效不应期长

3.传导性:房-室延搁

4、收缩性:无僵直收缩,细胞外Ca依赖性

三、小结51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生理学》

教学过程:

一、“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摄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排出,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

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由此引出血液循环;

二、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心脏泵血过程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率

2.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室收缩与射血一心室舒张与充盈

三、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及影响泵血功能因素

四、由心脏为何可以不断的缩、舒?弓I出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结合已学生物电知识

讲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五、心肌生理特性有哪些生理特性?

六、教学小结与检测: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生的机理。

2.什么是心肌电生理学特性?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心肌自律性?心脏自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心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生理意义。

5.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1.木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直,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具好。

《生理

学基础》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三、四、五节)课时。-p

教案编

号:6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12月12-16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血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W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微循环的调节

/\\\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微循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了解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特征、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心血管的影

响;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血管生理80,

1,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自学)2.血流动力学(自学)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而压、静脉回心血量5、微循环

6.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四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第五节器官循环

5,

三、小结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由逐年上涨的高血压人数及高血压的危害,引起学生对血压的兴趣和重视

2.重点讲解动脉、静脉不同的血管生理特性及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差异(形成和影响

因素)

血压的不同测量法

3.微循环、组织液生成和淋巴回流

4重点讲解心血管的体液调节

由图示详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详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

的调节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什么是动脉血压?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收缩压、

舒张压和脉压的影响效果?

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教学后记:

L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具好。

《生理第五章呼吸课时4节

学基础》

教案编

号:7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年5月16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肺通气功能评价、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的运输

肺内压与胸内压、氧和二氧化碳运肺通气动力和阻力影响因素;氧

语占

八、、输形式难点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呼吸概念、基本环节和生理意义;肺通气概念、动力;呼吸运动概念和类型;胸膜腔负压

的正常值与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肺泡通气量

的概念、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概念及其意义;化学感受器反射及

其意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其原理;通气/血流匕值概念;02和C02的主要运输方式。

熟悉胸膜腔负压形成原理;气体交换的原理;人工呼吸原理;肺泡表面张力与弹性阻力的关

系;评价肺通气的各项指标。

了解非弹性阻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形成。

了解非弹性阻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形成。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801

(-)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

气体的交换原理

第三节血液中气体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三、小结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

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呼吸运动引出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肺泡壁、肺泡隔的结构特点;

3.重点讲解:

1)、肺通气原理: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必须克服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

2)、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和原动力

3)、详述胸内压的性质、形成原理、在呼吸运动时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4.简述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及肺总容量的关系,简介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a与

旦左动

2。2S心脉

肺毛

吸=

CO2C00-2血

泡CO2一肺

右一静

管C02动

C02心C02脉

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

外:吸欠体运输(内呼吸)

5.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的交换原理

2)、影响气体交换因素:结合临床实例说明通气/血流比值

6.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运输形式,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及其特征,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2)二氧化碳的运输: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呼吸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原理

教学后记:

L检验、卫检专业学生对本次课内容兴趣不大,不够重视,但大部分同学依旧学习较为认真。

2、本章内容相对抽象,学生感觉理解吃力。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3.教学互动活跃一般。

《生理

学基础》

第八章排泄(第一节)课时2节

教案编

号:8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年6月6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也依注TgR美

重点分数的概念难点影响滤过的因素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

熟悉:有效滤过压的公式,影响滤过的因素及其机制

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

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L肾脏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80'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液供应与分布

2)肾毛细血管网与毛细血管血压

3)肾血流量的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4.有效滤过率、滤过分数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小结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学》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滤过膜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突破难点

4.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

质如RBC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L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三层结构、三种孔、两个屏障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三者代数和是肾

小球滤过的动力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三因素

教学后记:

L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其好。

《生理

学基础》

第八章排泄(第二节)课时2节

教案编

号:9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年6月13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

重吸收机制

重点的重吸收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阖的概念。

熟悉:远端小管、集合管和髓祥的重吸收

熟悉:远端小管、集合管和髓样的重吸收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80,

1)重吸收方式: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重吸收NaCI;

(2)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3)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

(4)髓神升支粗段Na.和C「的重吸收;

(5)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CI

2.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因素

三、小结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学》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方式和特

点;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

1)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

2)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

三、教学小结及检测

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

2.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内容繁琐、难于理解,发现部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应把握难点内

容的处理,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提高吸收率。

《生埋

学基础》

第八章排泄(第三~五节)课时2节

教案编

号:10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曰期2010年6月13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和NH3分泌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调节

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尿生成的调节

重Fr=占/\\\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尿生成的神经、体液调节。

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和NH3分泌作用

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

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

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5,

二、新课教授

80,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排晨排氨、排K

2.尿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自学)

3.尿生成的调节

1)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

3)自身调节

4.尿液及其排放

三、小结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

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学》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图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1.H+的分泌:氢-钠交换

2.NH3的分泌:氨-钠交换

2、结合机体缺水或大量饮水,引出尿液生成调节的讲解,从而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肾功能不全)

1)自身调节

小管液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

性利尿和球-管平衡

2)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使尿量I

3)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ADII),肾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心房钠尿肽

(ANP)

三、教学小结及检测

总结本章已学知识,将辰生成过程三个

环节喻为尿生成的“三部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一尿的浓缩和稀释

1.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2何谓血浆清除率?有何意义?

5、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有哪些?它们对排尿的作用是什么?

5.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有哪些?它们对排尿的作用是什么?

5、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有哪些?它们对排尿的作月是什么?

教学后记: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K+和NH3分泌作用、尿的浓宿和稀释、尿生成调节”内容繁琐、难

于理解,尽管结合临床实例讲解分析,仍发现部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应把握难点内容的处理,

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提高吸收率。

《生理第九章神经系统(神经元与神经纤维功能)课时2节

学基础》

教案编

号:11

课题

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年5月23日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突触、反射中枢

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生理、

语占突触结构、兴奋传递过程

八、、神经递质的概念及分类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突触概念、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以及特征;反射中枢的概念

熟悉神经纤维的分类特点;突触的分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

了解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轴浆运输和神经营养性效应;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5,

80,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神经元和突触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突触生理

(-)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突触传递的过程

(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L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