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7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70年回溯,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公众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齐聚国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漫漫回家路”。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中国在内,希腊、意大利、埃及等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也从未停歇追讨文物的脚步。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上,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面对文物追索,一些“文物流入国”或坚决拒绝,或含糊其辞,抑或找借口搪塞,总之就是不愿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无疑。文物的回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这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摘编自《湖北日报》《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材料二:文物回家,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以及回到祖国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青铜“虎鏊”为西周晚期文物,是清皇室的旧藏。1860年,它被一名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走并被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注意到一则“西周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虽然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机构协商,然而4月11日,“虎鎣”依旧上拍,并以41万英镑成交。令人惊喜的是,十多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虎鎣”被劫走的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等时段并列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期。当年流失的大批中国文物,有许多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购买成为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流失日本长达80余年的苏轼罕见画迹《木石图》即拍出4.6亿港币,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机构藏家,这意味着《木石图》重回中国。2011年在法国某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买下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当时这件作品的成交价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业内并不赞同。一方面,“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文物回家仅仅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而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摘编自《文汇报》《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都值得思考》)材料三:文物来源于哪里,最终应该回归哪里,现实中不一定有圆满的答案。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之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尽管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公约操作指南》,但该公约没有溯及力,对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并不适用。此外,一些“文物流入国”也以各种理由拒不归还。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从国际共识到制度建设都存在巨大缺口。日前,习近平主席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雅典卫城博物馆二层的少女廊柱,其中一个因遭受掠夺而流落海外。仰望凝视之下,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激动地表示:“这些文物流失在外是文明的耻辱,希望它们能早日回家。”习近平主席坚定地回应:“我不仅支持你们,我们还应共同努力。”跨越山海之远,文化之别,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上加强国际合作,为流失文物回归开辟更通畅、有效的国际路径,不仅是中国、希腊等文明古国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世界致以人类文明的高度敬意。(摘编自《湖北日报》《不断拓宽流失文物回家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文物的回归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文物追索之路依然迷雾重重。B.购买拍卖文物促成了许多文物回流,是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业内并不赞同这一做法。C.材料二紧承材料一中的论题,指出文物回归方式与回归之后又该如何同样值得深思,并解决了相关问题。D.材料三认为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坎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并对文物回归充满了坚定的信心。2.根据文中所给的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让文物回家,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B.文物追索难,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是不管追索之路多么艰难,都挡不住文物流失国追索的脚步。C.对于流失的文物来说,仅仅实现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体系中来,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D.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流失文物追索之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近年来,陆续追回海外流失文物共30余批次近4000件套。B.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将马首铜像购得并捐赠国家。C.25日,土耳其归还中国的壁画和陶俑都属于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出境的文物。D.近年我国成功促成许多文物归国,并在博物馆中展示这些曾经远离故土的“游子”。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我国文物回归之路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索文物回归之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神女峰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了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沿着江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诗人在1981年初夏从宜宾乘船沿长江而下,途中目睹神女峰,感慨万千,写下此诗。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女性游客,将镜头对准她们。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写江水的澎湃,其实写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绝对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一反问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8.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4分)9.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乙)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①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②。(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摄:索取。②绅:衣带,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始终不点明要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⑵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15,16题。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飘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飘”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有所不同。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16.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之“心念旧恩”。⑵《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出经商许久未归,自己梦回往昔却引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诗人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⑶《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睛,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然。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夸张、排比、叠词 B.比喻、借代、拟人C.夸张、排比、借代 D.比喻、叠词、拟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为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名著阅读系列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写的“名著导读推荐词”,这则推荐词存在4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它是一座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情节的曲折动人、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①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22.请将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5分)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后实施了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等四次分离。而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留轨运行,着陆器承载上升器择机实施月球正面预选区域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据了解,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此次发射任务也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的第353次发射。(总台央广记者张棉棉、吴媚苗、孙永、李子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D

2.D

3.C

4.①开门见山,开篇提出问题,表明论点,引人深思。②全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观点鲜明。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5.第一问:①我国流失文物种类多,数量大,不易追索。②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③“文物流人国”以各种理由拒不归还。④很多时候,文物回家仅实现了其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

第二问:开拓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如:可以通过合理经济补偿的购买方式促成流失文物回家,但是坚决反对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也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多种方式促成文物回家。6.B

7.B。

8.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每点2分,要有适当分析)

9.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天上来鸿的眺望和对人间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每例2分,举两例即可)

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表达诗人的态度。(2分)D11.12.A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土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耻”“族”各1分,句意2分)(2).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徒”“摄”各1分,句意2分)解析:耻,以……为耻;族,类;徒;白白地;摄,换取14.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③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15.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错。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厌、对仗和压韵,这首五言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可从押韵上面看出不是律诗。

16.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三、四、五、六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每点2分)

解析:作答此题需结合诗歌内容逐句分析。“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两句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相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写出了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出诗人羁旅的孤独。“飘飘双鬓风,恍惚无定止”写的是湖上夜风的特色,它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是说风太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桨助行了。写出了旅途中的惊险。“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宽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说,景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的羁旅生活的企盼。末了诗人不禁感慨道;“羁栖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