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_第1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_第2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_第3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_第4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

科学<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起点)

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1、空气具有(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

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不同点

①都没有颜色,没①空气容易被压

水有气味,没有味缩,水难以被压

道,没有一定的缩。

形状。②空气比水轻。

②都是透明的。

空气

③都会流动。

④都要占据空间。

4、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池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①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②给篮球打气。

③玩空气枪。

④公共汽车的门。

⑤喷雾器。

5、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不大,说明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6、往篮球里充入气体,再用手按一按篮球,你的感觉是(篮球很硬),把篮球

抛出后篮球(弹起很高),这是因为(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即热空气

(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即冷空气(下降)。

2、三国时,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孑L明灯”)o

3、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

气球”),(热气球)是最早的飞行器。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制冷空调和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答:制冷空调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

使冷空气下沉,较快降低室内温度;而取暖器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下方),让

热空气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温度。

6、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自然界中,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

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

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即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

是风。

7、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

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3、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

体(混合)而成的。

2、如下左图所示,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仔细现察,发现(下层)的蜡

烛先熄灭。这说明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第(4)题第(5)题

3、如上右图所示,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一下,观

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性质,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4、(小苏打)和(醋)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在下图中标出各部分气体的名称。

6、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o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象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o

7、(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

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8、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汤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

植物生长。

2、如果空气中除正常成分外,还增加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3、(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4、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答:⑴植树造林。

⑵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

⑶不焚烧垃圾。

⑷不随地吐痰。

5、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

等美誉。

6、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o

7、汽车尾气会麻痹人的神经,造成体内缺氧,损伤(大脑),导致(记忆衰退),

甚至造成(铅中毒)。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为(℃)O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用来测量物

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

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

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

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o也就是说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o

2、热的传递

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

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

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

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

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O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1)对流O

⑵____辐射_________________O

(3)传导O

(4)辐射O

3^加热和冷却

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

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

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5、铝壶内的水放在炉火上烧开后会从水壶嘴里自动冒出来,这种现象说明了(水

受热后体积膨胀)。

6、铜球实脸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乒乓球瘪了,放到热水里一烫就会鼓起来,这是由于(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

膨胀了)。

8、在生产、生活中,人仍可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

答:(1)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

(2)弯曲玻璃管。

⑶炼钢。

⑷预留铁轨缝隙。

9、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⑴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

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⑶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4、吸热和散热

1、水的吸热性能比油(弱),散热性能也比油(弱)。

2、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

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3、(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

(快)。(也就是说沙子的吸热和散热性能都比水强)O

4、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即深色物体吸热快,

散热也快;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5、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更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沙漠地区的人常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是因为白色的衣服吸热性能差,

而且宽大的衣服中可以形成空气对流,从而使人感到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水和沙相比,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早上

海水温度比沙滩温度低,晚上海水温度比沙滩温度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

的多姿多彩的化身。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

2、(云)、(雾)、(雨)、(露)、(霜八(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

气)变成的。

3、(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4、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5、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速度)和(周围的温度)有关。

6、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可以看到水面上出现“白气”。在此过程中发生

的物态变化先是(蒸发),后是(凝结)。

7、炎热的夏天,人们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

擦酒精。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道理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与蒸发吸

热)。

8、空气中的水叫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叫水蒸气。是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受

热后蒸发变成水蒸气的。

9、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答:水在自然界中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液态的水遇冷(0℃以下),

会凝结成冰;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10、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答:因为水在自然界中是在不断地循环。

11、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不断上升,水蒸气在高空遇

冷,凝结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云,云越聚越多,形成雨,降

落到地面,变成水C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2、制造声音的方法:(摩擦)、(弹拨)、(敲击)、(吹气)、(摇晃)可以

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4、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

5、人说话的声音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

6、发声的秘密在于(振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振动着的(固体)、

(液体)、(气体)都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

生(振动),声音就是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地方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这种物质叫(介质)。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也

就是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快,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又比

气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快)。

4、“伏罂而听”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

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

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5、“伏罂而听”这个故事说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6、真空铃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我们从河岸边走过时,会看到鱼儿逃跑了。这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

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

的(耳蜗),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神经的移动——产

生声音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便听到声音了。

2、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

度越大)。

3、人类能听到声音的器官是(耳朵)。

4、鼓膜振动是(声波)振动引起的,属于(空气)引发的振动。

5、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

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

蜗与(听神经)相连。

6、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一

一听神经——大脑

7、(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

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8、声音传到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

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

声音了。

9、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即保护自己听力的方

法。)

答:⑴捂住耳朵。

(2)离开噪声区。

⑶戴上耳塞。

⑷控制物体发声。

⑸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

10、我们能为减少噪声污染做些什么?(即减少噪声的方法。)

答:(1)汽车上安消声器。

⑵公路两旁栽树。

⑶市区设置禁鸣区。

(4)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1、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

声音的先后次序。

(•>听神经收集声波

()耳蜗'甚声音信号报告给航

/;)外耳道光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耳置"产'传递兼动

()鼓膜市波■

()所小骨二■士产生振动

12、在下图中标出耳朵各部分的名称。

4、不同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可以用(响度)来描述,音量的大小跟物体振

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

声音越(小)。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o

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音调高

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男高音唱到高音时,他的声带振动的速度(快)。

4、说话声音的大小是(音量)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是(音调)不同的表

现,演奏吉他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时的声音来得(高)。

5、声音的强弱(即音量)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

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6、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粗、

松、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低),即(振动快,声音低)。

7、敲击鼓面时,用力大小能改变声音的(音量)。

8、小提琴上弦的长短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

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所以我们可

以用(滴碘酒)的方法鉴别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4、(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5、能改变热量、变成力气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淀粉);含有(维

生素)的食物能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当人体缺少(钙)时会得软骨病。

6、按食物的来源,食物可分为(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

7、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

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8、各种营养对人体起到什么作用:

(蛋白质、水)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

(脂肪、淀粉)提供人体的能量

(矿物质、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

9、我们应该怎样讲究营养卫生?

答:⑴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乏某种营养而得病;

⑵进食要适量,吃得不够会导致营养不良,吃得过多会得肥胖等疾病。

10、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

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2、怎样搭配食物

1、由于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所以为了保证营养全面合理,必须懂得(科

学搭配食物)。

2、“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

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3、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

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每天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食物,要多吃

的是(蔬菜、水果类)的食物。

4、怎样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答:(1)荤素搭配。

(2)粗细粮搭配。

(3)多种食物搭配。

(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5)喝适量的水。

5、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

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

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6、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

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

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

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7、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种食物是最有营养的?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食物是最有营养的;吃饭要细嚼慢咽,饭

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要均衡搭配,不挑食;不暴饮暴食,有助于自己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请在食物金字塔上

的横线上填上食物的种类。

迄大小垂正25克)

8X250S)

।冰果至XKO7W文

f黄菜每天欢-5W克

《角天3冷5力克

3、食物的消化

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从(口腔)进入,经过(食道)、(胃)、

(小肠)、(大肠),最后从(肛门)排出等。

3、要了解身体内的消化器官的外形,可以用的方法是(照X光片)。

4、食物中的营养主要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

5、把食物(挤压、磨碎、搅拌)的消化器官是(胃)。

6、食物从口腔进入胃是通过(食道蠕动)推动完成的。

7、人体排出的粪便是(剩下的食物残渣)。

8、消化道是靠(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9、在下图中的括号中标出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在方格中填出食物消化的路

径。

口oootxz]

10、你认为什么样的的习惯好?(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答:⑴饭前洗手,荤素搭配。

⑵一日三餐有规律。

⑶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

(4)讲究口腔、食品卫生。

⑸不乱吃零食。

(6)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1>好的饮食习惯谚语:

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⑵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

⑶狂饮伤身,暴食伤胃;

⑷多吃不如细嚼;

⑸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加工食品)

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

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

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2、加工食品中漂亮的、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3、(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

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4、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

少吃(腌腊食品)等。

5、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6、(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7、怎样注重食品安全?(即怎样吃才安全?)

答:⑴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⑵蔬菜、水果多清洗、多浸泡;

(3)少吃腌腊食品;

(4)多吃绿色食品。

(5)不购买“三无”产品(无注册商标、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1、排序

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

快慢等)来排列它们的活动。

3、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同时按照(两个)或(多个)特征给物体排序。

4、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

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5、体育竞赛是按照(运动成绩)来排列名次的。

6、做操排队时是按照(身高)来排列队伍的。

7、说出需要排序的理由。

答:(1)资料混乱。

⑵不便交流。

(3)查阅困难。

⑷挑选或取舍困难。

⑸不便安排等。

2、分类

1、(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与排序一

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

信息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2、(二分法分类)是指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

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

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4、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还制造出了

“花钟”。首先是(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

其次是(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5、举例说出分类的方法:

答:⑴找相同点分类,如分指纹;

⑵双名法,如分动物;

(3)多极二分法,如分动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

北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赵

气球。

2、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声

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较强,在空气中传播较弱,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

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色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

4、伏罂而听运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的科学原理。

5、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

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以下几种: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

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熊量,支持我们的活动。鱼、肉、蛋、奶、豆类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

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

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6、感通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7、人身体里有一个近退长的消化系统。食物进入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

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置;胃挤压、

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小肠进一步消化食

物,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并被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食物残渣

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9、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

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音

量)。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分贝数值越大,噪音越(大)。

10、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11、要想使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就必须(把橡皮筋拉得紧一点)。

12、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3、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

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14、空气中能帮助燃烧的是(氧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15、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

递方式是(对流)。

1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

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o

17、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排序是一种

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

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

18、蜡烛熄灭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9、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

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

形成了风。

20、吸热和散热的快慢取决于(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

21、“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

入侦察兵的耳朵。

二、判断:

1、声音能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液体中传播。(X)

2、有物体能产生声音,没有物体就不能产生声音。(X)

3、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J)

4、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身体健康。(J)

5、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重量。(X)

6、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X)

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也不会消失。(X)

8、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我们可以放心地吃。(X)

9、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X)

10、表面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的吸热能力和散热能力都一样。(X)

11、云和雾就是水蒸气。(X)

1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J)

1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义)

1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J)

1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