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统编版)课标解读:要考什么?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纲要上)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选必2)复习主线:经济之变

——思想之变——文化科技新生【考情扫描】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甲·3]明代思想文化[新课标·5]清朝租佃关系的盛行[安徽·5]明代役银分摊

[甘肃·5]明朝白银货币化[广东·6]明代西湖地区的经济变化[山东·4]明清农业的发展2023[甲·2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甲·41]中国古代科技[新课标·28]明清商业新变化[广东·6]明清商业新变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海南·5]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琼剧)[北京·4]明清商业发展2022[乙·27]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广东·5]对外交流;[浙江·8]儒学发展2021[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山东]书籍插画;[广东]庶民与生员的服饰差异

[江苏]儒学发展;[辽宁]儒学发展2020[Ⅰ·27]清代宗族儒家思想[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变化[山东]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

[江苏]明代松江地主田庄日记命题趋势:①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繁荣及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影响;②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③在世界视野下,明清时期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危机。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领域表现影响农业作物品种经营形式手工业经营方式商业海外贸易全国贸易区域贸易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提高粮食产量;改变饮食习惯;人口增加;环境问题等多种经营日渐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明中后期,南方地区某些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地区贸易网络核心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全国贸易网络联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知识梳理——明清经济的发展一、经济之变农业:变在经营方式,变在农业品种。手工业: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商业:变在货币、商人、市场。

聚焦高考

聚焦高考

聚焦高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下社会风气的变化(5)文学艺术的变化:世俗化反映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反映市民阶层需要;文化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2)价值取向变化:一些文人将读书、生计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3)重商思潮出现: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4)思想观念的变化:提倡个性自由与反对专制,如李贽与黄宗羲等。

聚焦高考

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目前很多学者倾向于不再使用这一概念,但相关历史现象仍值得关注。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展开时,表现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资本主义带着整体性。——黄仁宇(历史学家)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包括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基因细胞的有机结合体。——杨师群(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白银货币化1.原因:白银作为货币的优势;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新航路开辟,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纸币容易发生贬值;政府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等等2.影响:(1)对中国: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缓解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2)对世界: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D项正确;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白银主要来自日本,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聚焦高考(2023·全国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聚焦高考[开拓视野]白银货币化使明王朝权力衰落

明朝统治在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是被削弱,而不是被强化了,由此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国家作用则更多地让位给社会,市场经济崛起,新的契机在此时出现,王朝权力的衰落不可避免。在白银货币化与明朝的兴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经济)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政治)

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以及人地资源矛盾激化;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与观念。16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轫阶段,中国经济出现了内向化演进的趋势。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态势,导致了中外经济迥然不同的结果。第一,明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遏制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通商贸易,阻止了从世界市场积累利润和形成工业化初始资本。第二,简单的商品经济、有限的市场经济始终不能引起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变革。第三,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失衡,内向化模式造成内部周期性震荡。第四,闭关自守导致失去了吸收西方工业革命成果,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利时机……总之,中国错过了融入世界的一段绝佳时期,辉煌的乾隆盛世正是中国落伍于世界的最后转折点。——摘编自范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话倾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错过融入世界的机会的原因。量变是否引起质变?东汉牛耕画像石清《耕织图》(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量变是否引起质变?2.特点:①“夹河而市”(交通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②市镇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区(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③呈市场专业化趋向(城市经济功能、经济区域分工)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干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1.兴起条件:①江南农业的发展;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3.影响:市镇经济有利于促进工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体现了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的诸多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明清江南市镇经济“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分担。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9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清朝开荒执照“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为何明清之际思想文化活跃?

16世纪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已经开始左右社会,这时程朱理学要求的禁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如何引导工商业阶层走向正确的方向,把个人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成为儒学新的挑战。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急剧动荡。③思想:程朱理学僵化,传统的轻商观念淡化。农业商品化手工业工场化商业群体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思想文化的新因素二、思想之变④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⑤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同时也冲击中国文化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守旧——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萌新——思想家时间思想主张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后期明末清初明中期“致良知”、以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的色彩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反对盲从孔子,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抨击君主专制、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的责”倡个性自由兴重商观念反君主专制“工商皆本”二、思想之变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23·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聚焦高考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经世致用思潮的现实意义:(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2)以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法国启蒙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孟德斯鸠(1689—1755)顾炎武(1613—1682)伏尔泰(1694—1778)王夫之(1619—1692)卢梭(1712—1778)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从中西对比看明清进步思想时间作者著作地位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明中期吴承恩清中期吴敬梓曹雪芹

戏曲传奇明汤显祖清孔尚任舞台剧明清道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牡丹亭》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桃花扇》昆曲长期流行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三、文化科技之新生1.小说、戏曲的成就特点:平民化、通俗化、反传统、反封建明科技成果作者作品成就领域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知识梳理——明清科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医药学《农政全书》传统农学集大成;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农学《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工艺学《徐霞客游记》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地理学政府组织编纂大型典籍朝代作品成就明朝清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合计8万卷,3.6万余册。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它是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的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三、文化科技之新生特征:多为经验总结;以实用科技为主;缺乏理论创新;未演化成近代科学。特点:总结性2.科技的发展朝代作者作品明朝利玛窦&李之藻利玛窦&徐光启清朝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目前我国现存的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来华,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但是基本局限于士大夫阶层,影响有限。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影响: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当时的国人见到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地圆说)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

——钦天监杨光先“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西学东渐为何未能持续下去?康熙历狱:钦天监官杨光先等人控告汤若望等传教士有三大罪状:(一)潜谋造反;(二)邪说惑众;(三)历法荒谬。

礼仪之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与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2023·广东·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聚焦高考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爆炸”1.原因:(1)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3)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4)明清时期总体气温上升,利于农作物生长,促进人口增长。2.影响(1)人地矛盾尖锐,虽然清代的土地面积有较大增加,但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速,出现“人满为患,地不足养”的问题。(2)农业结构变动: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的产值空间有限,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3)劳动力结构变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