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1851~1864太平天国1861~1894洋务运动1895~1898戊戌维新运动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两半社会进一步把中国推入两半社会的深渊完全陷入两半社会的深渊中外历史纲要(上)之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列强侵华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相继失败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知识梳理与整合《走向共和》油画第18课
辛亥革命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时空观念概念感知1911年10月10日1900年1912年1月1日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图2时事漫画《时局图》清朝末年的民众为何会觉醒?大清帝国图1
1820年清朝疆域图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皆以失败告终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背景必要性时代背景:可能性经济、阶级:人才: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偶然性导火索: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自救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等学说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涌现具有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知识拓展:清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05)背景内容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观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培养革命力量,成为掘墓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培养新式知识分子,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尖锐,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特点: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广泛深入;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
(1)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必1】(2)培养了新式人才。思考:清末新政实现清朝的自救了吗?举例论证。不单没有挽救清朝统治,反而加速清朝的覆灭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清末新政有何积极影响吗?
知识拓展:清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05)材料1:1906年夏秋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将所见所闻向朝廷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以为当日的中国只有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廷拜托危机,皇位永固。……真正希望能够打动西太后的恐怕就是“皇位永固”四个字。——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2: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1906年9月1日“仿行立宪”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9年为期筹备宪政1910年11月《上谕》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1.背景:新政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困境,革命运动高涨。2.过程(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第一届内阁成员共13人(1911)
“皇族内阁”知识拓展:清朝自救—预备立宪(1906——1911)①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机关报:《民报》③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④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11知识拓展:中国同盟会材料二: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材料三: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材料四: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12知识拓展: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分析三民主义的含义与革命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心)
解决土地问题(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发展地价的增价归国家所有,以此防范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知识拓展:三民主义思想1【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1)进步性(2)局限性知识拓展: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墓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15知识拓展:孙中山等人组织的武装起义1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知识链接】保路运动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二、辛亥革命的过程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革命高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结束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国都:南京纪元:公历、民国纪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孙中山武昌起义清王朝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概念辨析: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1.中华民国是1912年~1949年间中国的国号;2.前后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3.南京临时政府是特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只存在了三个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公元换算民国:民国某年=公元某年-1911例:计算1937、2018年分别是民国几年?根据公式可得,1937-1911=26;2018-1911=1072.民国换算公元:公元某年=民国某年+1911例:计算民国34、67年分别是公元几年?根据公式可得,34+1911=1945;67+1911=19783.公历纪年:公元与民国纪年换算方法:是具体某年后二位数加减11即可。民国三十八年,38+11=49即1949年。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南北合议清帝退位(1912.2.12)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15)袁世凯在北京就任(3.10)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任务1:阅读教材,结合史实化解“矛盾”。任务2:阅读教材,结合史实说明革命党人是否信守承诺。任务3:假如你是革命党人,根据以上史实预判袁世凯是否会维护民主共和。矛盾1:地图中不到17省
矛盾2:“民国元年”vs“至专制政府既倒”二、辛亥革命的过程革命果实旁落被迫重用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清政府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军事进攻政治欺骗施压妥协退让逼宫革命阵营武昌起义后形势①强大②干涉③施压④软弱(根本)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合作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的原则和意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因人设法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①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②原则:中华民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参议院总统、国务员法官史料实证—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三、三、制—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说明当时的民主政体尚待完善。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人治—法治;专制—民主)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根本目的:以法律否定专制,巩固共和,保障民权(现代革命之旨归)第一章“总纲”: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三、四、六章:参议员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驶。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对比】找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改朝换代”和以往革命的“改朝换代”最大的区别在于?《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主权在民主权在君自由平等封建等级三权分立君主专制两部宪法的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是政治领域近代化的重要成就。责任内阁制二、辛亥革命的过程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4社会生活:促使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一)意义补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三、辛亥革命的评价材料一: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影响范围有限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国情认知不准确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吴玉章回忆录》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二)局限性三、辛亥革命的评价小结: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极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民族解放)。经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思想文化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社会促进了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改革世界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局限革命成果为袁世凯所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即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升华拓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中反映出什么历史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史实?
合作探究:
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成功or失败?史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胜利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袁拥有实力和玩弄阴谋。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
③组织——缺乏统一而坚定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涣散,倾向妥协。
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革命视角3.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先天不足。领导阶级或派别运动名称
解决方案实施效果
太平天国
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失败了;打击了清政府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失败了;中国工业化起步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制度失败了;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
回顾近代中国“抗争与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商平台建设合同协议
- 《2025份办公楼开发前期策划合同书》
- 2025钢材供销合同模板
- 干菜外贸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的简易室内装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建设施工设备减震夹具采购合同+减震夹具技术要求规格书
- 宽带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广告公司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解除全流程解析
- 手写购房合同范本个人
- 人教版八年级道法上册 专题05 做守法的公民(高频考题40题)
- 2024年电梯安全总监安全员考试题参考
-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课件
- 2024年涉密人员考试试题库保密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院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昏迷、跌倒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 北京联合大学2021年招聘辅导员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名胜 11 醉翁亭记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年拍卖师资格考试题库大全(含答案)
- CJ/T 124-2016 给水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
- 【正版授权】 ISO 21940-11:2016/Amd 1:2022 EN Mechanical vibration - Rotor balancing - Part 11: Procedures and tolerances for rotors with rigid behaviour - Amendment 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