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鲁教版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鲁教版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鲁教版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鲁教版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教材分析

尚德修身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华美德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自然离不开对尚德修身的传承。尚德就要有厚德载物的心胸,修身就要

及时自省自新。同时,要注意到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为了

尚德修身也要明理,明理要求我们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找寻有助于自身发展

的路径,从而保持人的善良本心。

尚德修身是从个体内在发展的角度来讲的,教学要点是把握尚德、修身、明

理、自然、审美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周易》提倡的文化精神。一

个人要有胸怀,能够像宽厚的大地那样,承载万事万物,接纳人生百态,品味

酸甜苦辣。舜就是具举“厚德载物”胸襟的典型例子。

有了宽广的胸怀和美好的道德品行,还要不断坚持修身,修身的过程就是

主动投入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过程。修身需要不断改过自新,更需要长期坚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过错,因此应向优秀的人学习,及时改正错误。

周处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重要性;颜回就是一个立德

修身的榜样。

修身如同种树,需要漫长的培育与呵护。只有善于修身,一个人的品德才

不容易变坏。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如果后天小心呵护,创造有助

于善性成长的土壤,善良就会不断积累成长。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学会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

自己身上,从他人的生活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蔡邕创造出“飞白”技法,

就是一个借鉴它山之石的例子。立德修身离不开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更离不开

欣赏美、追求美。顺天理以应人事,道法自然,才能立德以修可。

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第1课厚德载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牢记“厚德载物”的含义与出处,了解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从而

理解“德”的内涵与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朗读课文与故事,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通过

观察清华大学校徽、阴阳鱼图片,增强学生对《周易》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

“德自舜明”故事,使学生意识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感态度,树立宽厚包容的

价值观「通过“德自舜明”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让学生初步理解古代“求

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通过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来深刻理解“厚德载物”

的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高尚品格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2.难点:如何理解“德”的内涵。

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丁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3、讲帝舜。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记》中说他姓姚,名重华,生于姚

墟(今属山东荷泽);建都于先秦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

以受尧的“禅让”而号令天下。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是颛

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

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

顼、帝售、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

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

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笫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

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

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教学反思:

第2课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通过学习“周处

改过自新”。的故事,了解周处是怎样的人。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习他

人优点、改正自身过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并发现故

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掌握本课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与同学、朋友或家长一道,各自列出彼此的优点、缺点,制订改进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自省、客观看待自己缺点、学习他人优点的情感态度,树十实事求

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

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这不但不是丢人的事

情,而且是值得表扬的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乐于向善、勇于改过的自省、自新精神,学会听取别人的批评,

改正自己的错误。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美德。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

正的品质。

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辽,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教学反思:

第3课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了解“贤哉回也”

的故事背景。通过学习“知行合一”,运用本课所学修身的知识,培养与同学友

善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并发现故

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关系。通过领读主题句,引导学生领略《道德经》韵文的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尊师重道、坚守信念的情感态度,树立艰苦朴素、

勤勉好学的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修身体

现在一一件件小事上。修身的过程就像是栽培树木的过程,种树要长时间进行培

育,树木才能吸收养分茁壮成长。立德修身应当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与种

树先培根是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背诵主题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认识到修身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修身目标,防止因头绪太多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14)

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

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贤哉回也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

(三)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思考:你会怎样做?

教学反思:

第4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初步

了解《三字经》是部什么样的书:通过学习“明道喻理”故事,了解“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的含义。通过“知行合的学习,培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生活态

度。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诵读熟记主题句、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后,能够发现故事与主题

句之间的关系,懂得周边环境对蓬草生长的影响,掌握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教

师领读主题句,引导学生欣赏《三字经》韵文的优美。通过展示蓬草不同生长形

态的图片、动画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良、正直、自控且志向远大的情感态度,树立向善向上、自觉抵制思想污

染的价值观。古代哲人认为,人生而善良,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生活

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柔弱的蓬草也会变得笔直:处在污浊的环境中,雪白的沙

子也会波染黑。学生应自觉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树立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个人成长之间的

关系,从而择善而居择贤而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把握“明道喻理”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行合一”

的学习,明白成长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己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

讲讲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

1、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A指名读

R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C指名说说C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C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

A指名读这一句。

B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环境的影响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

(六)、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第5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通过学习“明道

喻理”故事,了解蔡匿是怎样的人,学习他是如何借鉴他人的长处和经验的。

通过“知行合一”,运用本课所学借鉴他人经验以弥补自身不足的知识,掌握把

他人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阅读“明道喻理.”有关蔡邕创造飞白的小故事后,引

导学生发现蔡匿发明“飞白”书法的故事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间的内

在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主题句所在的诗篇,使学生能够欣赏《诗经》韵

文的悠扬典雅C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欣赏他人、谦虚好学的情感态度,树立博采众长、勤勉修身的价值观。

学会从他人的生活经验中汲取营养,并把他人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

学习和工作中。虚心向他人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因为看似毫不相关

的两个事物,总是存在品某些联系,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就很难做出创新,海

纳百川,方能成其浩瀚。善于借之鉴他人,有益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艺,更

可开阔眼界,开阔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主题句和蔡邕创造“飞白”技法的故事,学会向他人借鉴有助于提

升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经验或方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我们要借鉴的不是美玉,而是治玉的工具。换句话说,我们

借鉴的不是他人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是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练习朗读句子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

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蔡邕顿悟书“飞白”

蔡邕如何成功的?

三、拓展延伸:读知行合一

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6课三字经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日南北,日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了解一年四季的演变过程。通过学习“知行合”.运

用本课所学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知识,了解自然、

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对四季变化的

介绍,并进一步理解主题句,从而掌握本课所提倡的道德主旨。通过领读主题句,

引导学生欣赏《三字经》韵文的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态度,树立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中,自然是

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

自然。我们伟大的祖国境内,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和气候类型。通过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感悟我国辽吊阔的疆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难点;

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第7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培养仔细观察事

物并用精炼语言将其描述出来的能力。通过对主题句与“明道喻理”的学习,认

识桃花与春季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知行合的学习,运用本课所学与桃花有

关的知识,了解更多与春季有关的物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使学生了解季节变换与动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发现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本课

所提倡的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主旨。教师可以领读主题句,引导学生欣赏《诗

经》在描摹事物方面的细致与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咨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感态度,树立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好事物,人类是自然界

的一份子,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自然的保护,只

有生活在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中,人民才会有幸福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古代诗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观察能力,掌

握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树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对主题句的背诵和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明道喻理”部分“美丽

的桃花”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关系,体会“桃之天天,灼

灼其华”的美丽画面和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通过观察物候特征来判断季节变化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桃之夭天,灼灼其华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三、明道喻理。

1、自由读。

2、美丽的桃花,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

教材分析

本单元提计勒学品质的形成、进取精神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白身技能,

完善个人素质,即儒家所言“立于德,游于艺”。本单元不但向学生介绍励志、

尊师、劝学、惜时和自强等与良好人格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还从学生现实

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提供了大量文化常识的有关素材。

“砥砺品学”的逻辑起点,是鼓励学生及早立志。内容设计上,第9、10

课以“尊师”为主题;第11、12课旨在帮助学生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自

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第13、14课着重表现“惜时”的重要性,敦促学生珍惜

时间,努力学习;第15课是“砥砺品学”内涵的升华,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自

强不息。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旅程的发端,是个体开始社会化的第一步,主要表现

在个体人格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身心得到塑造,人生观初步建立。因此,在

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人格,是这一阶段学校教学的重点之

一。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提高个人品质和培养处理人际

关系的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

和道德品质,从而为今后的校园和社会生活奠定曳好的基础。

小学生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免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吸引,更加需

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导学生抵御

不良风气的侵袭。励志是成功的重要基础,尊师是成功的重要助力,向学是成

功的关键因素,惜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自强是成功的持续动力。本单元的这

五个部分既有外在的紧密联系,又有内在的相互辉映,自成一体,街最终以合

力的形式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不断进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品情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重点难点:

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第8课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练诵读主题句,知道“志当存高远”的含义。结合课文原句和“明道喻理”

故事,对诸葛亮、宗愚等人物有大致了解。掌握用图画或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

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诵读,牢记本课主题句。在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句含义时,教师可以

对诸葛亮生平及《诫外生书》撰写背景稍加介绍。通过讲述“长风破浪”的故事,

使学生I学会从历史故事和人物中学习传统美德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和及早十志、砥砺进取的价值观,能够清晰把

握“高远”的真正内涵,同时要防止“好高鹫远”现象的出现。通过本课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志向,还要初步理解志向的价值、意义,更要落实到

行动之中,让学生能积极投人各科课程的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立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说明志向无论

是对自己、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志当存高远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了解句子出处

三、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四、明道喻理长风破浪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活动知行合一画一画

教学反思:

第9课为学莫重于尊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杨时是我国宋朝重要的理学家。在古代蒙学教育中,杨时被描绘成勤勉好学、

尊师奉道的典范。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为学莫重于尊师”的思想内

涵,通过讲述杨时等人为拜访老师、追求学问而不畏困难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尊

师”的意义和重要性。

《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是谭嗣同为浏阳算学馆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

来讲,时代距离感较大,不易理解。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章程》的部分重要语句,

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对“尊师”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尊重老师是必不

可少的。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采用阅读指导法,带领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并在阅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提高学生的汉字认识能力。通过观看《程

门立雪》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明道喻理”故事有一个直观了解,加深对杨时

的认知。通过让学生背诵本课主题句和听教师讲授历代“尊师”故事,让学生不

断加深对“尊师”这一文化传统的认同,最终付诸于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价值观。通

过讲述“程门立雪”中杨时和游酢为向老师求学,不惧困难,最终感动程颐的经

过,向学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的要义,使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中能树

立正确的师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在口常生活中那些行为是尊敬老师,哪些行为是不尊

敬老师。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尊师和勤学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为学莫重于尊师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程门立雪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知行合一

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

教学反思:

第10课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练诵读主题句,知道“师者,人之楼范也”的含义,对扬雄的生平便概有

初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诵读“师者,人之模范也”一句.对本课主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然后教师对主题句语境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

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对“明道喻理”故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进行阅读.帮

助学生进行句子分析,使学生知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包括知识与品行两个方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敬、爱戴教师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外尊师

重道、积极奋进的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学生认识到教

师在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端正对教师的态度。在“尊师”的基础上,

更应当做到“学师”,让学生在效仿中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培养优秀的荻业

素养奠定基础,日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义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人格

的塑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

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师者,人之模范也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解道理

四、知行合一

读后填写我知道

教学反思:

第11课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练诵读主题句,学习欣赏韵文的音的之美,知道主题句的含义。了解李密的生

平梗慨。诵读《长歌行》,并对诗篇的主旨有简要的认识。通过阅读全部课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贯穿整篇的勤学上进、珍惜时间的核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诵读本课主题句,体会《三字经》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明道喻理”故事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句蕴含

的道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长歌行》。课后让学生和父母一起搜集有关勤

学的古文与诗歌,初步了解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方法c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情感态度,树立刻苦求学的价值观。通

过“明道喻理故事“牛角挂书”中李密时刻不敢浪费时间、争分夺秒学习的求

学态度,向学生传达珍惜时光、努力求学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以学习为荣,以求

学为耀,地部自我荣誉感,为他们今后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出有效指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主题句及少年李密勤奋好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勤学上进、

珍惜时间的道理,懂得学业有成的关键是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长歌行

教学反思: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熟练诵读主题句,知道其含义。知道《论语》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客观自我评价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认

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主题句,让学生对本课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利用“古语今

说”,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句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概括文章

主旨,再用这一思想,衡量一下“知行合一”中哪位小朋友的做法是正确的。

最后通过类比的方法,看一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不懂装懂的

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养成坦诚率直的情感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的价值

观。通过“不懂装懂”中主人公自作聪明结果丑态百出的生动描绘,让学生在

欢笑中体会到自故药人的危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有正视自身

的不足,才能找到弥补的方法,知道逃避和借口是弱者的选择,进而提升自

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用“不懂装懂”这则

寓言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使学生认清自欺欺人的做事态度只会导致更大的失败的

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尊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不懂装懂”,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他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练诵读主题句,了解主题句蕴含的珍惜时间、凡事早做安排的道理。知

道成语〃临渴掘井”的含义,了解它的出处。通过“知行合”的学习,学会自己

有序安排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诵读,熟完本课主题句,并对课文主旨有一一个初步认识。利用

“古语今说〃,理解主题句的含义。通过阅读“明道喻理”小故事,对“临渴掘

井”的危害有所了解。通过“知行合”的练习,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严谨自律的价值观,养

成凡事未雨缄缪、制定合理计划的好习惯。通过“临渴掘井〃中晏子对鲁昭公的

批评,让学生感受时光逝去、悔之无及的心理状态,及早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

路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凡事未雨绸缪,及早计划的重要

性;通过“明道喻理”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临渴掘井、悔之无及的教训。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本课主旨的基础上,认识到“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道理,并付诸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临渴掘井”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

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记诵主题句”-寸光阴一寸金”,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懂得时间的宝

贵,主动投人到日常的学习中。了解王贞白与闻一多的生平梗概,知道他们是

珍惜时间的典范,是惜时励志的楷模。培养珍惜时间、抓紧时间研究学问的思

想与习惯。

2.过程与方法

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