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I文言文阅读
I专题导读I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3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3,立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
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
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杳。
微课3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
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
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
复杂。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
有•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段,都有•一定的独
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
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
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
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
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
(1)结构与线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名、字号、
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
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
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其结构形式如卜.:
人
物开头筒介传主基本信息
传
记传主生平经历及主要小迹
类
文
言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文
结
结尾时人或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构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
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盗号及重要的典
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
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
二、史传类文本阅读“4步骤”
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透选材较为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阅读人
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式。
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
景、学识、性情、任职情况等,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考查的人物有
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人物经历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的事情,因此,可以抓住
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
(1)时间。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
年法两种。正史中一般使用年号纪年法。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它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明确介绍的地点外,还要注意“知、
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
就是“担任新安的地方长官”。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
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
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
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5)事件。特别要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
方式、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第三步:抓结尾,了解人物或事件结局
传记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常常交代事件的结局,或补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才能喜好,
或主人公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信息。
第四步:标注褒贬评价,概括人物品质
依据人物经历,联系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恰当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品质及评价,有的是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目」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其他人物的强贬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是缢
含在人物事迹的介绍中。
I读文示范I
[读文关注点]
(2019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其
幸爱I孝文皇帝画,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谐于目冬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承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
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朱,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
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
所更定,及列侯悉旗即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
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
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俾。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湖水,为赋以吊
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I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益,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
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
为过之,今不及也今丽乏],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
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I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
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读文全流程]
第一步:关注开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传主:贾谊
籍贯:洛阳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人物经历
①年十八一以前通诗属节闻士那
②孝文皇帝初立一登以为博土乙超迂.,…二岁史至太史太去/以贾生为.长沙.王太便
③博士任上一每班金议工,.贾生尽为之对
④太中大夫任上一道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一其说皆目贾生发之
⑤长沙王太傅任上f为赋以吊屈原
⑥后岁余f望生征见/上因睡鬼魂热..血回鬼瞥N本
⑦居顷之一拉贾生为梁坯王太便
⑧梁怀王太傅任上一贾生数上疏
⑨居数年一怀王验一堕马而死/哭泣岁余?一亦死
第三步:抓结尾,了解人物或事件结局
选文结尾主要介绍了贾谊做了梁怀王太傅以后的情况,最关键的是提到怀王因骑马失足
而死,梁怀王没有后代,这种情况下,贾谊深感愧疚,抑郁寡欢,最后哭泣岁余而死。传记
以悲剧而告终.
第四步:标注褒贬评价,概括人物品质
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I"
由此可见,贾谊初入仕途,就展现出非凡才能,得到文帝的认可,并让他担任了博士的
官职。
②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字里行间表露出对贾谊才华的高度赞扬,也正因为此,孝文帝破格提拔,让其做r太中
大夫。
③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从孝文帝的评价来强调贾谊的才学出众,从此他再次得到重用,并做了梁怀王太傅。
IA题试做I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卜7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其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解析:选C“于郡中”是介词结构,前而有谓语动词“闻”,“闻于郡中”是状语后
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
据此排除A项。“门下”是状语,应为“置(于)门下”,中间不可断开,“甚幸爱”的主语
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断开,排除B项。所以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为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兴礼乐为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I).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选A“道、法、农三家影响最为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
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卜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
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
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
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选C“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
谊”错,事件顺序颠倒,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
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都,非古之制,可梢削之。(5分)
解析:⑴“短”“擅权”“纷乱”各1分,句意2分。“短”翻译为“说坏话、诽谤”,
“擅权”翻译为“独揽权力”,“纷乱”翻译为“使……复杂混乱”。⑵“数(第一
个)”“稍”“削”各1分,句意2分。“数”翻译为“多次、屡次”,“稍”翻译为“逐渐、
渐渐”,“削”翻译为“削减”。
答案:(D干是说贾谊坏说道:“洛阳方人.年轻学浅.一味相独描权力.使事情变得复
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
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刚
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
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
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
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
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
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
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
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
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才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
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
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
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
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卜.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
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
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
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
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士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乂喜欢
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
祸患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几年全国卷丕理单独谩题考查实闻一一但对文宣文文意的把握、-其宣断句的考直、一道句
翻谈的专查一都悬蒸壬对实词含这的理解/没有对窸词含义的正确理解.,一就无法正确解答这
些题目。理解常见文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包类活用、避假
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
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
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I相关知识I
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
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
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2.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
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耒、原本、基本”。
3.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
子和牙齿”,古代比喻义是“武臣、重臣”,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草菅人命”
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I方法思路I
★一词多义推断“5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
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推断法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
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
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成分推断法
除倒装句外,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
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
中所处的语法位皆,可以推知它的同性,根据词件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
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i吾的词性、词义。
对点演练I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①单丁使卫律召武(苏武)受殍’①贫贱有此女,始道还家门
②臣以供养无主,好不赴命②处分道兄意,那得自任专
③我从去年替帝京③而吾与子之所共单
(④明于治乱,娴于替令、④彼且奚年也
①自可断来停,徐徐更谓之’①操军不利,号1次江北
②低眉停手续续弹②控蛮荆而手瓯越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停难求③学赵使者窗相如
〔④以梢陵迟,至于鞭熊之间,乃欲乎节
④信可乐也
解析:选C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
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
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三二£迎t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
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相关知识I
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变化情况示例
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病(古:
词义范围扩大
重病;今:病)
扩大
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
凭借、利用,小真)
昊(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子(古:孩子总称;今:
范围缩小
词义儿子)
缩小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
义项减少
怜悯)
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狱(古:
词义转移
案件;今:监狱)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
感情色彩变化
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
I方法思路I
★古今异义词辨析技巧
辨析古今异义词,首先,要清楚古今异义词的6种类型;其次,要看有没有将古代汉语
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中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写法上完全一样,但二
者的词义并不相同。此时考生才以看其能否拆开理解来验证它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如“樊於
期僧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中的“偏袒”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袒护双方中的某
一方”,它是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偏”加“袒”,即“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应理解为“袒
露一只臂膀”。
对点演练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坦怀抱:胸怀抱负
B.樊将军以穹期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
C.君子慢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基.其次:它的旁边
解析:选CC项,博学:广泛地学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勺李之往来
B.芳芾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臣所以去本麻而事君者
D.是使民芥生丧死无憾也
解析:选BB项,古今异义相同,都解释为“劳累辛苦”。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
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
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I)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若舍郑以为豕道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非蛇鳍之穴无可每不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北箪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壁有瑕,请指示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之学有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古义:安身今
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古义:意外的变故今
义:①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4)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5)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
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
容词的活用等。
相关知识I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口勺,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
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如:期济而少设版焉。
名词“朝”“夕”,分别充当谓语动词“济”“设”的状语,表时间,翻译为“在早
上”“到黄昏”。
2.名词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
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
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本也。
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水”译为“游泳”。
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
所代装的人或事物c如:先破秦入咸阳者干之c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王”译为“让……为王”。
再如:兼上当年万户侯。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O“粪土”译为
“把……看成粪土”。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i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
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
2.动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
语动"。如:年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烛之武当秦师。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朝拜”,“退”译
为“使……后退”。
3.动词用作为动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
生这个动作)。如:等死,弟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学其诚。
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
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皿,
欲往投之:越国以鄙匹,君知其难也。
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旧”译为“旧交情”,“远”译
为“远方的国家”。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普留侯张良。
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
3.形容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必先苛其心志;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取秦。
翻译为“……使(计)……(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c“苦”译为“便……
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O
4.形容词用作意动
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敏而好学,不期:下问:
吾妻之亲我者,私我也。
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耻”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事
情)”,“美”译为“……认为……美”。
方法思路I
★名词活用判断与翻译
判断方法:苜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
翻译方法:①使动一一主君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②意动一一主语认为宾语是
[名词]。
★使动与意动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
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我看以下两组例句: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d砍)而个之,
小・则王怒。
.②孔子登东山而今鲁,登泰山而今天下。
例①中的“小”是“使之小”,即“使它小了”。
例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变小了”。
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为: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
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
I对点演练I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形容词的词义。
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用
(2)群贤华至,少长咸集
(3)火尚足以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素普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王必欲争臣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簿秦
(7)大将军邓鹭奇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且庸人尚事之,况于符相乎
答案:(1)缺少的东西。(2)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3)照明。(4)与……交
好,⑸使……急.⑹使……弱0(7)以……为奇.(8)以……为羞(以为……羞删】
6.解释卜.列句子中加点名词的词义。
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号蔽沛公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笔叱之
(4)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事之
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⑹箱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徐孺下陈蕃之榻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既东耳郑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像翅膀一样。(2)向上:向下。(3)在朝廷上。(4)做标记。(5)游泳。(6)登记。
(7)使……放下。(8)使……成为边境。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词义。
(1)追(逐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且君会为晋君啰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即之
(5)引以为旗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⑺等死,殂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后人我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逃亡者;败北者。(2)到达的人。(3)恩惠。⑷使……退却。⑸使……漂浮。
(6)使……迁移。(7)为……而死。(8)为……哀叹。
映假定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
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I相关知识I
逋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卜:
解说举例
①且日不可不及自来谢项王。(“蚤”通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
“早”)《鸿门宴》
通假字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
叫通假字
“背”)《鸿门宴》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
(“英”通“暮”)《石钟山记》
古今字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
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授”)《师说》
小惠未僦民弗从也。(“彳扁”通“遍”)
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
《曹刿论战》
I方法思路
★辨识通假字技巧
1.在语音中辨识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
应"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从",通“纵”,
这是穆韵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
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1)可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如“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2)更换形旁,找出
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3)取消形旁,
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3.在词义中理解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
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
“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纳”,接纳。
I对点演练I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I).之二虫又何知
解析:选DA项,“知”通“智”,明智;B项,“冯”通“凭”,乘;C项,“颁”
通“斑”,头发花白。
9.对卜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样,不止确的一项是()
A.举酒用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此小大之辞也“辩”通“辨”,区别
C.直不百步耳“直”道“只",只是
D.夙遭因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解析:选CC项,“直”不是通假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呈既赦越.越干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干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H: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通"”,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通”“,
(3)女忘会稽之耻邪
“”通”“,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通"”,
答案:⑴反返返回⑵坐座座位⑶女汝你⑷振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
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
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选品基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工具考题及答案
- 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题目试题及答案
-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 统编版学习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制作自然生灵记录册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浓浓的乡土情 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上册巧算教学设计
-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 2025年燃气安全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模拟考试题库试卷
- 事业单位工会管理制度
- 零星工程施工合同2024年
- 震后学校维修合同书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 物业工程竞标方案
- 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DB11/T 967-2013-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
- 教师与小学生“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表及文字内容
- KA-T 20.1-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1部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 《机械制图》期末考试题库388题(含答案)
- 交通肇事法律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