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课题材料_第1页
专题5课题材料_第2页
专题5课题材料_第3页
专题5课题材料_第4页
专题5课题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考主题3

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热考主题4

古代中国商路贸易与社会生活变迁热考主题5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热考主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热考主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热考主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1.[2024贵阳摸底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摘编自《史记·陈涉世家》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史记·项羽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史记·高祖本纪》“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说明需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主题:世卿世禄到白衣公卿——先秦到秦汉的政治变局。(2分)说明:由材料可知,陈胜、刘邦均出身寒微,但都为诛灭暴秦立下大功,因此得以称王称帝;刘邦的臣子中,也“多亡命、无赖之徒”,却因灭秦有功而为将为相。这种现象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政治的一种重大变化趋势——有功即可为将相,打破了先秦时期世卿世禄的政治格局,体现出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变的历史趋势。(3分)由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长期存在和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形成了世卿世禄的政治格局。贵族依靠血缘上的优势,在政治等方面都享有世袭特权,形成了比较典型的贵族政治局面,出身寒微的平民百姓基本无法进入政治体制之内获取一官半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各诸侯国为了生存,逐步实行军功爵制,有军功者即可为官。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大量选拔人才担任郡县官员,这就给出身寒微的平民提供了晋升的阶梯,也逐步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局面,中国历史出现了平民政治的发展趋势。(3分)秦汉之际,虽然分封制依然有较大影响(项羽分封诸将,刘邦分封诸王),但是以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为代表,刘邦君臣多出身布衣的白衣公卿局面为标志,贵族政治已难以继续主导政治格局。汉朝建立后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等选官制度,更是给了大量出身寒微的平民参政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平民政治的历史趋势。(2分)总结:综上所述,秦汉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平民政治的历史趋势,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变局。但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平民政治的历史趋势在魏晋到隋唐时期依然有反复,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2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立论正确,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为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分为三个步骤:2.[2024南宁一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课官吏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秦汉考课官吏被视为国家大事。至唐朝,考课制度已相当完备,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明清两代,考课的规模超过以往历代,考课的立法既简约又严明,且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起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广泛借鉴科举制的做法,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低级文官考试由各地成立的地方考试中心组织进行。对应试者品行的强调和应试者须经过资格审定的规定与科举制惊人的相似。报告受到了新闻界和政界人士的关注。连激烈反对报告的议员斯坦利也承认:“尊敬的先生……引进了一种在我国闻所未闻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据说盛行于中国,因此,它应该被称为中国原则。”——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明清考课制度发展的史实依据。(3分)【答案】史实依据:秦汉实行上计制;唐朝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明清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每点1分,共3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实行上计制“至唐朝,考课制度已相当完备,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唐朝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明清两代……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明清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2)简述材料二中“中国原则”的内涵。(5分)【答案】内涵: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中央和地方分级考试;严格规定报考标准和规范。(每点2分,答对3点得5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内涵“广泛借鉴科举制”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低级文官考试由各地成立的地方考试中心组织进行”中央和地方分级考试“对应试者品行的强调……与科举制惊人的相似”严格规定报考标准和规范(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廉洁吏治;保障国家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和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解析】可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廉洁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和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热考主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1.[2024南京六校调研]瓦当是古代建筑中覆盖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下图是出土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莲花瓦当,其主体纹饰是6个双瓣纹莲花。该文物说明(

)BA.唐政权对东北民族的有效治理

B.唐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C.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渤海国全面封建化的决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当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构件,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格,材料中的莲花瓦当出土于东北的渤海国旧址,这体现了唐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故选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此时渤海国仍是一个独立政权,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瓦当与其他建筑进行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渤海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其全面封建化的决心,排除D项。2.[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B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解析】A项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B项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不得……混行填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3.[2024南京六校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70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30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论汉武帝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并制定了“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摘编自刘俊珂、王振刚《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治边方略与汉初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变化: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2分)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1分)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1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1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促进了思想统一。(1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第二小问据材料“70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结合所学汉武帝治理国家的相关史实→加强皇权,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尊崇儒术等。(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治边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8分)【答案】策略:怀柔(羁縻)。(2分)评价积极: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1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1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2分)消极: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地方势力抬头);(1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1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怀柔(羁縻)策略。第二小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热考主题3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1.[2023武汉5月模拟]相比于图a,导致图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图a唐时期诗人分布示意图图b宋时期词人分布示意图A.政治局势的变化

B.经济文化的差异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科举规模的扩大【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诗人、词人分布来看,唐朝时期的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宋朝时期,词人则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政治局势是影响文人分布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印刷技术进步与文人分布变化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科举规模扩大实际上有利于诗人、词人的数量增加,但不能直接影响文人的地域分布变化,故D项错误。2.[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4分)【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答案】发展历程: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6分)【解析】首先,找出时间节点,如唐末五代、宋代、明清时期;然后,抓住每个阶段的关键词,按时间节点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答案】新现象: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2分)评价: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任意两点4分)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2分)【解析】第一小问先明确晚清时期指的是1840—1912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由此可知,本问考查的实际上是上海开埠后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再据材料“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新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第二小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要指出其积极作用,也要指出其局限性。热考主题4古代中国商路贸易与社会生活变迁1.[2024河南部分名校联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

)D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可知,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出土了具有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与骆驼形象的青铜器,体现了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骆驼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这些出土文物的形象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些文物传播到江西的具体方式,所以仅凭这几件文物的发现不能证明游牧民族南下较为频繁,排除A项;马车与骆驼是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这些工艺品的产地,也没有南北双方手工业技术对比的信息,无法判断南方手工业技术比北方先进,排除C项。2.[2024杭州一检]在宋朝海外贸易的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有学者称之为南海贸易体系。在该体系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上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和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有关该体系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①各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②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而断绝③造船工艺、航海技术取得进步④设置榷场促进海上贸易繁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上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由此可知,各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故①当选;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但“断绝”说法与史实不符,故②排除;造船工艺、航海技术取得进步是海路贸易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故③当选;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与海上贸易繁荣无关,④排除。故A项正确。3.[2024天星原创](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蜂蜜的获取利用肇始于先秦,宋元时对蜜蜂的习性有较为细致的观察与系统的认知,重视养蜂制蜜。官方颁布的《农桑辑要》对养蜂制蜜有详细记录。宋元的“嗜蜜”风尚,既包括了花样繁复、种类齐全的各色蜜制饮品、蜜制面点、蜜制肉品等,又表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其文化意象的塑造及民俗礼仪对其的接纳。宋代专设蜜煎局,“专掌糖蜜花果、咸酸劝酒之属”。元代还在地方设立“采蜜提举司”,专管蜂蜜采集事宜。茶店酒肆、小摊贩以及“四司六局”共同支撑了宋元时期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局面。随着蜜在社会上的风靡,文人雅士在口舌享受之余,往往给蜜、蜜饮、蜜食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蕴,如质朴、高洁等意向。“嗜蜜”风尚已经从社会生活层面渗透上升到文化层面。——摘编自朱宏斌、宋孟丹《宋元时期的“嗜蜜”风尚及其成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的“嗜蜜”风尚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2分)【答案】原因技术因素:养蜂制蜜技术的发展。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阶级因素: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士大夫阶层在饮食消费方面的引领作用。(得分要点: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士大夫阶层的引领。任答3点得6分)影响:丰富了食品的种类,促进了食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宋元文化的意蕴;建构了精致化与世俗化并存的饮食消费文化。(得分要点:从食品种类、商品化,商品经济,文化意蕴,饮食文化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均可得分,任答3点得6分)【解析】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ib>答案来源</ib>),指出宋元时期的“嗜蜜”风尚形成(<ib>设问主体</ib>)的原因及影响(<ib>求答项</ib>)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第三步:将关键信息转化为学科术语原因“宋元时对蜜蜂的习性有较为细致的观察与系统的认知”等养蜂制蜜技术的发展“文人雅士在口舌享受之余,往往给蜜、蜜饮、蜜食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蕴”士大夫阶层在饮食消费方面的引领作用“宋元时期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及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影响“花样繁复、种类齐全”“饮食服务业的繁荣”等及所学丰富了食品的种类,促进了食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蕴”丰富了宋元文化的意蕴“文化意象的塑造”“民俗礼仪”建构了精致化与世俗化并存的饮食消费文化热考主题5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24天星原创]殷商时期统治者及天下百姓一向持“天命有常”的观点。公元前1046年,“小邦周”取代了“大殷商”,周的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惟德是辅”等一系列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思想。这一思想(

)AA.为新政权巩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B.是先秦神权体系崩溃的表现C.反映出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D.构建了封邦建国的思想基础【解析】殷商时期奉行“天命有常”,西周建立后提出“以德配天”“惟德是辅”,这从新的天命观的角度为周代商提供了理论依据,利于周政权的巩固,故选A项。先秦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王权具有一定神秘色彩,B项说法绝对,排除;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学,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排除D项。2.[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D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解析】A项材料未体现选贤任能与尊重个性自由×B项C项多元互鉴强调的是互相学习,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D项材料强调传统音乐的作用,其可以使人“温舒而广大”“方正而好义”“恻隐而爱人”“乐善而好施”“整齐而好礼”,这种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中华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3.[2024贵阳摸底考试]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摒弃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写平易的散文,借此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宋古文运动(

)BA.促成了唐宋文学领域的繁荣

B.折射出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C.反映了经济繁盛的时代风貌

D.表明以文治国传统由来已久【解析】题眼解读:“昌明儒家之道”大意是发扬儒家思想;“文以载道”大意是用文章来说明道理(儒家之道)。据材料“主张……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直到宋初,社会动荡不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