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十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到5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以及粟的遗存等。这表明半坡文化()A.原始农业已有所发展 B.人们过着游牧渔猎生活C.阶级社会形态已形成 D.建筑技术达到很高水平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官职多由宗室贵族担任。而晋国却任用了不少他国人才:狐偃为狄人,先轸为宋人,丕郑为周人。据此可推知,晋国()A.政治制度更先进 B.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C.人才政策更开放 D.率先进行了政治改革3.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的反对,坚持躬行三年丧礼。在居丧期间,“高祖酌饮不入口五日,毁慕过礼……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这折射出()A.北魏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B.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决心 D.冯太后对改革作出巨大贡献4.如图所示为1960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朝时期的“昆仑奴”(主要来自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百戏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A.对外交往范围广泛 B.民族交融高度发展C.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D.出现成熟戏剧形式5.宋真宗时期,有大臣奏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防地方势力坐大。但也有大臣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动荡。真宗权衡之后,采取了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 B.政治决策注重维稳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官员敢于直言进谏6.如表所示为元朝初年出巡高昌的大臣对高昌城和别失八里两座城市的部分描述。关于当时这两座城市的建设,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的是()城市描述高昌城街道宽阔达数十步,东西有廊宇,约一百八十间,居民分布在街市周围。街东西各两坊半,坊门相对,有卫兵把守坊门别失八里居民较为分散,街巷较为端正,店铺众多者数十处A.冲破了商业空间的束缚 B.凸显了游牧民族的风格C.适应了当地的政治体制 D.借鉴了中原的建城模式7.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某地停留时,当地首领请求赐予一些明朝的技术书籍和工艺制品,成祖同意并赐予了相关物品。这说明()A.明朝政府主动传播先进技术 B.明朝注重与海外文化交流C.海外各国对明朝技术的渴望 D.成祖意在彰显明朝的国力8.1899年,针对某历史事件,张之洞发表言论:若此事件持续发酵,必将影响国之根本,不但会阻碍中华之进步,亦会给世界带来动荡,吾国当审慎处之。就该历史事件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引发了列强对华更大规模侵略活动C.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D.刺激了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9.民国初期,一位学者在考察多国后叹息:先进之国,能任意改变规则以利己,落后之国,守规则却常受欺。这突出表明当时()A.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B.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C.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 D.国际规则的不合理性10.抗战时期,刘少奇曾致信刘伯承:现今我军在大规模战役决战方面无法起决定作用,然而有一种我们的拿手战法,这种战法定能起到关键作用,那就是扎实推进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以建设根据地和组织群众为核心。刘少奇这一看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我军擅长平原游击战 B.敌我决战时机未到C.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 D.我军群众基础良好11.1948年夏,在华北解放区已有3000万人口的区域消灭了封建剥削,除边沿地区外,还有400万人口的地区需要继续完成土地调剂。对于新解放区、接敌区及游击区,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当敌人和土匪被彻底肃清,并在实行减租减息后进行平分土地。这表明,中共中央()A.土地政策具有灵活性特点 B.坚持全面平分土地的策略C.忽视了边沿地区土地问题 D.土地改革重心转向新解放区12.如图所示为1953年12月6日,北京市西单区选民选举人大代表照片。这张照片()A.释放出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信号 B.见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反映出民主党派期盼参政议政 D.体现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喜庆13.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日用品供应紧张的情况。对此,国家领导人指出: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的意义绝不低于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应给予两者同等重视。这一讲话主要体现了()A.促进消费增长的必要性 B.增加工业生产的紧迫性C.平衡工业与民生重要性 D.保障物资流通的关键性14.1962年9月,他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他继续投入氢弹研制工作中,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他”是()A.邓稼先 B.李四光 C.钱学森 D.华罗庚15.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A.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解决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16.21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举措的实施主要得益于()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②国外技术的全面引进③相关技术自主创新④传统铁路的全部淘汰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提到,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代学者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其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只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也没有禁绝儒学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被禁绝。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定见与成说形成。——摘编自欧阳玲、鲍鹭滨《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集萃·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樊树志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定见与成说”的时代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如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于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摘自张廷玉等《明史》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其后四川、贵州以次改从之。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贵州遵义府知府陈玉璧以询民疾苦,请豁新辟苗疆之无业苗民,永不编丁,从之。自是番苗生齿日繁,永不加赋。——摘自赵尔巽《清史稿》(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在征税标准上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分析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共同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的演进来看,革命实践比革命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决定意义,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失败都给人以教训,同样的,每一次成功也给人以启迪。在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之后,把握中国革命自己的经验,就成了革命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应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根据本国国情展开探索,这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摘编自谢观音《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1921—1949)》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世纪90年代党的外交策略及作用时间外交策略及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断定美国必将与新中国为敌,从而下定向苏联“一边倒”的决心,以示与美国的彻底决裂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根据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以及西欧形势的变化,阐述了著名的“中间地带”理论,为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党中央认真分析了美苏争霸形势以及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果断将苏联判定为中国主要的安全威胁,从而为中美关系解冻以及“一条线、一大片”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断定世界大战在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并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为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绝不当头”的24字外交方针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也承认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且持续增加,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指导——摘编自徐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世纪90年代党的外交策略变化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意义角度简评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世纪90年代党的外交策略。

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十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到5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以及粟的遗存等。这表明半坡文化()A.原始农业已有所发展 B.人们过着游牧渔猎生活C.阶级社会形态已形成 D.建筑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以粟的遗存,表明当时半坡人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有了农作物(粟)的种植,反映出原始农业已有所发展,A项正确;半坡居民过的是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不是游牧生活,排除B项;阶级社会形态出现的标志是出现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等现象,材料中未涉及该现象,说明当时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排除C项;仅从半地穴式房屋不能得出建筑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官职多由宗室贵族担任。而晋国却任用了不少他国人才:狐偃为狄人,先轸为宋人,丕郑为周人。据此可推知,晋国()A.政治制度更先进 B.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C.人才政策更开放 D.率先进行了政治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国却任用了不少他国人才:狐偃为狄人,先轸为宋人,丕郑为周人”可知,与其他诸侯国多用宗室贵族相比,晋国任用不少他国人才,体现了晋国人才政策的开放性,C项正确;政治制度包含众多方面,仅从任用他国人才不能得出政治制度更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晋国任用了他国人才,没有表明晋国国内的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晋国人才政策更开放,而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晋国率先进行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的反对,坚持躬行三年丧礼。在居丧期间,“高祖酌饮不入口五日,毁慕过礼……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这折射出()A.北魏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B.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决心 D.冯太后对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坚持行三年丧礼,居丧期间严格践行儒家礼制,反映出孝文帝学习中原文明,推行改革的决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的居丧行为,并不意味着北魏社会风俗一定发生变化,排除A项;虽然诸王百僚反对孝文帝行三年丧礼,但仅这一点不能充分说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的居丧行为,没有涉及冯太后对改革贡献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4.如图所示为1960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朝时期的“昆仑奴”(主要来自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百戏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A.对外交往范围广泛 B.民族交融高度发展C.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D.出现成熟戏剧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奴”主要是指来自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说明唐代能够接触到来自较远地域的人群,反映出当时对外交往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A项正确;“昆仑奴”主要体现的是对外交往情况,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材料不能反映唐代雇佣关系的情况,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排除C项;单凭百戏佣不能得出唐代出现成熟戏剧形式的结论,D项结论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5.宋真宗时期,有大臣奏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防地方势力坐大。但也有大臣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动荡。真宗权衡之后,采取了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 B.政治决策注重维稳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官员敢于直言进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真宗权衡之后,采取了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可知宋真宗在面对加强地方控制可能引发的问题时,选择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以避免加重百姓负担和引发社会动荡,这体现出政治决策注重维稳,B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大臣奏请加强对地方控制以及担心此举引发问题,但不能直接得出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且宋真宗采取温和措施后也有助于缓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宋真宗在决策时考虑不同意见,并未体现皇权受到制约,排除C项;大臣敢于直言进谏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材料重点在于宋真宗的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6.如表所示为元朝初年出巡高昌的大臣对高昌城和别失八里两座城市的部分描述。关于当时这两座城市的建设,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的是()城市描述高昌城街道宽阔达数十步,东西有廊宇,约一百八十间,居民分布在街市周围。街东西各两坊半,坊门相对,有卫兵把守坊门别失八里居民较为分散,街巷较为端正,店铺众多者数十处A.冲破了商业空间的束缚 B.凸显了游牧民族的风格C.适应了当地的政治体制 D.借鉴了中原的建城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初年(高昌城和别失八里)。据题干“街道宽阔达数十步,东西有廊宇,约一百八十间,居民分布在街市周围。街东西各两坊半,坊门相对,有卫兵把守坊门”和“居民较为分散,街巷较为端正,店铺众多者数十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昌城和别失八里的城市建设中,街道宽阔、坊门相对、卫兵把守坊门等特点借鉴了中原的建城模式,D项正确;高昌城有坊有市,坊门还有卫兵把守,说明商业空间依然存在坊市界限等限制,并没有冲破商业空间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城市建设风格与游牧民族的风格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当地政治体制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7.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某地停留时,当地首领请求赐予一些明朝的技术书籍和工艺制品,成祖同意并赐予了相关物品。这说明()A.明朝政府主动传播先进技术 B.明朝注重与海外文化交流C.海外各国对明朝技术的渴望 D.成祖意在彰显明朝的国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材料中海外首领请求赐予明朝的技术书籍和工艺制品,成祖同意赐予,这说明明朝能注重与海外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海外某地首领请求赐予技术书籍等,然后成祖同意赐予,并不能说明明朝政府主动去传播先进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海外对明朝技术的渴望,而是强调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对海外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明成祖同意给海外一些地方赐予一些明朝的技术书籍和工艺制品,这不能显示明朝国力的雄厚,排除D项。故选B项。8.1899年,针对某历史事件,张之洞发表言论:若此事件持续发酵,必将影响国之根本,不但会阻碍中华之进步,亦会给世界带来动荡,吾国当审慎处之。就该历史事件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引发了列强对华更大规模侵略活动C.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D.刺激了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来引发了列强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符合“若此事件持续发酵……亦会给世界带来动荡”的表述,由此可知,该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兴起,其影响是列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活动,B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在义和团运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并不是义和团运动促使的,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民国初期,一位学者在考察多国后叹息:先进之国,能任意改变规则以利己,落后之国,守规则却常受欺。这突出表明当时()A.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B.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C.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 D.国际规则的不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先进之国,能任意改变规则以利己,落后之国,守规则却常受欺”可知,材料体现出国际规则对先进国和落后国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国际规则的不合理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先进国和落后国在国际规则面前的不同境遇,没有直接体现出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民国政府腐败无能的相关表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国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等内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抗战时期,刘少奇曾致信刘伯承:现今我军在大规模战役决战方面无法起决定作用,然而有一种我们拿手战法,这种战法定能起到关键作用,那就是扎实推进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以建设根据地和组织群众为核心。刘少奇这一看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我军擅长平原游击战 B.敌我决战时机未到C.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 D.我军群众基础良好【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我军处于劣势,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下,大规模战役决战对我军不利,而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根据地和组织群众,能有效地保存和发展自己,打击敌人,C项正确;我军擅长平原游击战是能够推进平原地区游击战争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刘少奇形成这一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决战时机未到只是对“现今我军在大规模战役决战方面无法起决定作用”的重复表述,排除B项;群众基础良好是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8年夏,在华北解放区已有3000万人口的区域消灭了封建剥削,除边沿地区外,还有400万人口的地区需要继续完成土地调剂。对于新解放区、接敌区及游击区,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当敌人和土匪被彻底肃清,并在实行减租减息后进行平分土地。这表明,中共中央()A.土地政策具有灵活性特点 B.坚持全面平分土地的策略C.忽视了边沿地区土地问题 D.土地改革重心转向新解放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对于不同区域,如华北解放区、新解放区、接敌区及游击区等,中共中央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共中央土地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A项正确;“全面平分土地”与材料中不同地区有不同政策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边沿地区还有部分工作要做,“忽视”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了不同地区的土地工作情况,没有表明重心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图所示为1953年12月6日,北京市西单区选民选举人大代表的照片。这张照片()A.释放出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信号 B.见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反映出民主党派期盼参政议政 D.体现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喜庆【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照片中北京西单区选民踊跃投票选举人大代表。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召开有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这体现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喜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领域人民当家做主,看不出国家推进工业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照片展示的北京西单区选民踊跃投票选举人大代表,不是民主党派的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3.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日用品供应紧张的情况。对此,国家领导人指出: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的意义绝不低于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应给予两者同等重视。这一讲话主要体现了()A.促进消费增长的必要性 B.增加工业生产的紧迫性C.平衡工业与民生的重要性 D.保障物资流通的关键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国家领导人指出: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的意义绝不低于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应给予两者同等重视”可知,材料强调日用品生产和供应与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同等重要,意味着要注重平衡工业发展与民生需求,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不是促进消费增长,而是要保障人民生活所需,排除A项;领导人讲话重点是日用品生产和供应的重要性,反映的是日用品供应紧张的问题,不是工业生产不足的问题,体现的是要平衡工业与民生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在生产和供应环节,而不是物资流通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14.1962年9月,他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他继续投入氢弹研制工作中,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他”是()A.邓稼先 B.李四光 C.钱学森 D.华罗庚【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及试验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参与并推动中国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A项正确;李四光是著名地质学家,在地质力学、石油勘探等领域贡献突出,与原子弹、氢弹研制无关,排除B项;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主要在航天技术、导弹研发等方面功勋卓著,并非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及关键难题解决的核心人物,排除C项;华罗庚是杰出数学家,在数学诸多领域有重大成就,和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5.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A.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解决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排除A、D两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C项。故选B项。16.21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举措的实施主要得益于()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②国外技术的全面引进③相关技术自主创新④传统铁路的全部淘汰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21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举措的实施主要得益于”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初,国家从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高铁发展,为高铁建设和海外拓展提供了政策保障,①说法正确;中国高铁发展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并非完全依赖国外技术,②说法错误;中国在高铁技术领域不断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掌握了先进的高铁技术,为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和海外市场拓展奠定了技术基础,③说法正确;中国大力发展高铁并不意味着淘汰传统铁路,两者在不同运输场景和需求中有各自的作用,④说法有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提到,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代学者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其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只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也没有禁绝儒学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被禁绝。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定见与成说形成。——摘编自欧阳玲、鲍鹭滨《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集萃·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樊树志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定见与成说”时代背景。【答案】(1)理解:由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共同促成;真正的目的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并非禁绝了儒家之外的学说,其他学派在民间仍有生存和传播的空间。(2)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学东渐的冲击;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现实;学术环境的转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汉(中国)。理解:根据材料“其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只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共同促成;根据材料“其本意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正的目的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根据材料“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被禁绝”,可知并非禁绝了儒家之外的学说,其他学派在民间仍有生存和传播的空间。【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的冲击;根据材料“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术环境的转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如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于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摘自张廷玉等《明史》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其后四川、贵州以次改从之。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贵州遵义府知府陈玉璧以询民疾苦,请豁新辟苗疆之无业苗民,永不编丁,从之。自是番苗生齿日繁,永不加赋。——摘自赵尔巽《清史稿》(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在征税标准上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分析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的共同作用。【答案】(1)变化:明朝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折算,以土地和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清朝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征收,只按土地数量征收赋税,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完全以土地为征税标准。(2)共同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人口流动;巩固了明清统治基础。(答出其中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可得出,明朝一条鞭法赋税的征收标准主要是以人丁为主,同时也会考虑到土地等因素;“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是番苗生齿日繁,永不加赋”可得出,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实施赋税的征收标准转变为以土地为主,人丁的因素被逐渐淡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赋税制度的作用可从是否减轻人民负担、是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否有利于减轻对人民的人身束缚、是否有利于维护统治、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在积极方面有着共同的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人口流动;巩固了明清统治基础。(答出其中四点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的演进来看,革命实践比革命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决定意义,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失败都给人以教训,同样的,每一次成功也给人以启迪。在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之后,把握中国革命自己的经验,就成了革命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应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根据本国国情展开探索,这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摘编自谢观音《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1921—1949)》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领导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农民的拥护,这是党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还能坚持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反抗封建剥削。中共领导建立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军民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实现了根据地农民当家作主,切实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奠定了基础。综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示例二论题:中国革命要与国情相结合论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遵义会议后,中共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理论、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综上,在中国革命中,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应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根据本国国情展开探索”,可得出论题:中国革命要与国情相结合。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等方面予以阐述,如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遵义会议后,中共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理论、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也可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其他特点拟定论题,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从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等方面予以阐述,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领导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农民的拥护,这是党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还能坚持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反抗封建剥削。中共领导建立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军民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实现了根据地农民当家作主,切实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