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展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27/20251方案学时:40
主讲教师:郭玉凤主要参考书:1、环境学左玉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环境学导论何强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3/27/20252相关网站:1、中国可持续开展信息网〔〕2、中国环保网〔〕3、绿色中华环境保护网〔〕3/27/202533/27/20254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开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中国生产的开展、人口的增加,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其影响已超出了中国。因此,不但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展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的根本国策。只有当其根本思想和概念为人类都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身的持续开展。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起根本作用也是最迫切需要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从高层的决策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从工、农、商、学、兵各行业到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科技各界,无一例外地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并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尤3/27/20255其是青年的下一代,他们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意识、伦理、知识、信念,都将极大程度地决定世界的未来。3/27/20256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第一章地球环境的根本特征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1)中心:人2)层次: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根底3/27/202573/27/202583/27/20259二环境的根本类型1、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3、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⑴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⑵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3/27/202510
三环境要素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环境诸要素间相互联系,互相依赖岩石大气水生物3/27/202511四、环境结构与环境系统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称为环境结构。〔一〕环境结构1.自然环境结构全球自然环境可分为大气、陆地和海洋三局部。大气层:总质量5×105吨。陆地:总面积14900万Km2,占地球外表积29.2%。全球共有六块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13910万Km2。3/27/202512
岛屿:散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陆地,总面积970万Km2。
陆地的次级结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沼泽、冰川;还有森林、草原和荒漠等。
海洋:总面积36100万Km2,全球共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的次级结构为海岸、海峡、海湾。3/27/2025132.社会环境结构3.环境结构的特点⑴圈层性⑵地带性⑶节律性⑷等级性⑸稳定性和变异性〔二〕环境系统地球外表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
3/27/202514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人类生态系统:人和他们生存的外部世界,强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开展和形成历史。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3/27/202515
第二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开展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一)气候变化(二)臭氧层破坏(三)生物多样性锐减(四)海洋污染3/27/202516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开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不利效应。1、环境问题的分类〔1〕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环境问题〔2〕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效应3/27/2025173/27/2025183/27/2025193/27/202520三环境问题的实质和特点
A.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规律认识缺乏,盲目开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
3/27/2025213/27/2025223/27/202523第三节环境科学3/27/2025241、环境地学2、环境生物学3、环境化学自然科学4、环境物理学5、环境工程学环境科学6、环境医学7、环境管理学8、环境经济学社会科学9、环境法学10、环境评价学自社交叉11、环境规划学3/27/2025253/27/202526三.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1)人口激增仍然是当代世界环境恶化的根源2)兴旺国家环境问题变化的特点加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破坏加剧兴旺国家的能源消耗,仍在全世界能耗中占绝对份额城市环境问题转向室内3/27/2025273)开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变化特点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兴旺,仍然是开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开展,继续沿袭兴旺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在起步并受到重视;3/27/202528四.我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与环境保护工作A.我国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1)人口激增对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2)环境资源的变化趋势l 耕地资源继续减少l 草原资源继续退化和减少l 森林资源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l 水资源继续趋于紧张l物种灭绝速度可望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3/27/2025293)环境污染控制的趋势l总体上有所改善,担前景不容乐观。l财力缺乏仍然是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障碍l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制约环境污染控制工作的进行3/27/202530B.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1983年提出1)方案生育--解决“要命不要钱〞环境保护--解决“要钱不要命〞2)“三同步〞战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3/27/2025312.环境保护的含义1)控制污染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经济开展不超过环境容许的极限3.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气态公害,保障人体健康,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开展〞3/27/202532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根本概念3/27/2025333/27/2025343/27/202535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生态系统的组成1、无机物2、有机化合物3、气候因素4、生产者5、消费者6、分解者3/27/202536生态系统的类型1、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根据地理条件不同分类:水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3/27/2025373/27/202538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3/27/202539四、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能量流动能量输入的来源太阳能:食物、化石燃料3/27/202540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3/27/202541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物质循环
关键元素〔能量元素〕:碳、氢、氧、氮1、碳循环根本形式: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第二种形式:第三种形式:3/27/2025423/27/2025432、氮循环大气氮进入生物有机体的途径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岩浆固氮大气固氮3/27/2025443/27/2025453、硫循环大气圈中天然的硫包括H2S、SO2和硫酸盐3/27/2025463/27/2025474、磷循环生态系统中磷的特点全部来自于岩石风化循环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关系磷不进行大气循环3/27/2025483/27/202549
人对自然磷循环的干扰磷肥和洗涤剂养殖厂排水和城市污水3/27/202550〔三〕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营养信息4、行为信息3/27/2025513/27/202552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不和谐的音符3/27/202553◆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3/27/202554◆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湖泊的富营养化3/27/202555◆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资源的退化3/27/202556◆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3/27/202557◆人口剧增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3/27/202558第三章人口与资源第一节世界人口开展状况3/27/202559一、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在时空上的开展和演变过程,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3/27/20256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Td=0.7/rTd—倍增期;r—年增长率3/27/202561
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
A=A0ert
A----某一增长值A0----某初始值r------增长率t------时间3/27/202562二、世界人口开展状况〔一〕开展趋势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3、低出生宰,低死广率.低增长率阶段全球人口增长情况:3/27/2025633/27/202564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1000年2.81650年5.0650年1804年10.0154年1927年20.0123年1960年30.033年1974年40.014年1987年7月11日(联合国报告“世界50亿人口日”)50.013年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报告“世界60亿人口日”)60.012年2050年(联合国预测)89.051年3/27/20256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
年代所用时间(年)101800—20193013030196030401975155019871260199912预计70201314
802028153/27/2025662001年假设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斯1.44亿1.2日本1.27亿1.3德国0.82亿1.3英国0.60亿1.7中国12.73亿1.8法国0.59亿1.8美国2.85亿2.1巴西1.72亿2.4印尼2.06亿2.7印度10.33亿3.2巴基斯坦1.45亿5.6坦桑尼亚0.36亿5.6沙特阿拉伯0.21亿5.7尼日利亚1.27亿5.8埃塞俄比亚0.65亿5.9也门0.18亿7.2资料来源:人口数据局?2001年世界人口数据挂图?3/27/2025671、随经济的开展而有所不同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二〕增长特点3/27/202568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95不发达国家30921瑞典14113日本1073美国1798联邦德国11110英国14122法国1494中国21714原苏联18108印度311020加纳441332马拉维521834随经济的开展而有所不同:返回3/27/202569返回3/27/202570〔三〕世界人口预测3/27/2025713/27/202572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开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开展特点3/27/202573〔一〕人口增长速度快〔二〕农村人口比重大1983年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22.7亿的62.3%。〔三〕人口城市化加快1995年的统计说明,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3/27/202574年份人口总数(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6841.018504.3019495.4236.0020.0016.00195315.8837.0014.0023.0019596.7224.7814.5910.1919606.6220.8625.43-4.57196427.0539.1411.5027.641982310.1722.286.6015.681990411.4321.066.6714.391991▲11.5819.68▲6.7012.981998●12.4816.036.059.57●2000512.6614.656.458.20200312.933/27/202575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
〔四〕人口老龄化3/27/202576年龄结构的划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占4%一7%为成年型人口;占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据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处于〞老化〞过程中。3/27/202577〔五〕男女性别比偏高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1989年男女婴儿比已大到114:100。燕赵都市报2004年5月14日〔北京消息〕:200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100;流动人口在北京出生的性别比高达128:100。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4:100至106:100。
3/27/202578〔六〕人口分布不均地
区全国人口密度西北部六省区东南部24个省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新疆人口密度人/km2118141427387849166中国人口分布情况(1990年)全国人口密度为118人/km23/27/202579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面积占全国的54%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3/27/2025803/27/202581(七)人口素质丞待提高〔六〕人口素质丞待提高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
3/27/202582人文开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开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按国际购置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0-1之间,越大说明开展水平越高。1987年中国的人文开展指数为0.716。3/27/202583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3/27/202584二、中国人口开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2、死亡率继续下降。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3/27/202585
3/27/202586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一、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3/27/202587〔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3/27/202588〔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
3/27/202589〔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公报:2003年最新统计: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95公顷〔2002年,0.09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界限为0.05hm2。3/27/2025903/27/202591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1hm2,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名列第120位。3/27/202592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m3。③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108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量
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1/4。
3/27/202593(四)人口对能源的影响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108t;海上石油储量53×108t;3/27/202594内容美国全世界原油总储藏量(109m3)30215—320目前年开采量(109m3)0.5525按目前速率总的开采年数(a)5585—130按目前速率剩余储藏量开采年数(a)3070—115石油储藏量与可开采速率之间的关系〔1970年〕3/27/202595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3/27/2025963/27/202597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3/27/202598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3/27/202599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根底上能供给的的人口数量的大小。这个人口容量定义强调指出人口的容量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3/27/2025100(二)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极限为16亿,到21世纪中期将到达16亿。2021年中国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4亿。3/27/2025101
第二篇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本篇讨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以及人类社会开展中与自然不相协调所致。本篇主要针对现代已经存在的矛盾,着重介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内容。3/27/2025102
第四章资源短缺第一节水资源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1、水资源问题的提出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提,并警告:“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整个地球水量:13.6亿Km33/27/2025103海水:97.3%;淡水:2.7%;可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约为400Km3,占全球总量的0.3%。3、水资源短缺问题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属不可再生型;年降雨量缺乏160mm。4、水资源引发的国际争端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1、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3/27/20251042、水资源分布不均3、城市缺水严重据1994年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
表4-1全国重点城市水资源供需和缺水量表单位:108m3
分区2000供水量2000需水量2000缺水量全国总计208.57462.28253.71东北区33.1969.2936.10华北区52.27107.2354.96西北区13.5632.3718.81西南区17.1640.4223.26东南区92.39212.97120.583/27/2025105
国土资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勘测结果说明,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跨越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3/27/2025106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市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第二节土地资源一、世界土地资源1、陆地面积:13300×104Km2人口:1900年16亿;人均耕地:10hm21987年50亿;人均耕地:3hm2当前60亿;人均耕地:2.5hm22、土地质量“土地的通达性〞陆地面积:“限制性环境〞面积占70%,3/27/2025107“适居地〞占30%。实际人均占有土地0.75,其中耕地面积约占60%~70%。二、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20世纪70年代提供数字:世界可耕地面积29.5×108hm2;已被耕种15.4×108hm2。3/27/2025108世界人均良田面积已从1980年的0.16hm2减少至1990年的0.14hm2,预计到2000年进一步减至0.12hm2。三、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国的土地面积960×104Km2。耕地占世界总耕地的7%。〔一〕我国耕地的特点1、人均耕地面积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1995年统计数字,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4hm2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3/27/2025109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最低界线为0.05hm22、分布不均匀3、自然条件差〔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我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所以我国的可持续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第三节能源一、能源的分类二、世界能源消耗
3/27/20251103/27/2025111〔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为:石油占40%以上;煤占20%以上;天然气占10%以上。〔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大〔三〕能源消耗在继续增长能耗强度: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之比。三、中国能源开展和面临的问题〔一〕中国能源的开展
3/27/2025112〔二〕中国的能源问题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缺乏2、能源分配不均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较大5、农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大气污染〔二〕增加了大气中CO2的积累〔三〕酸雨〔四〕核废料问题3/27/2025113
第四节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3、动态性二、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三、中国的矿产资源
3/27/2025114
3/27/2025115第七章全球性环境问题3/27/2025116气候是指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在过去100年间:气温上升0.2-0.5℃;降水增加1%;海平面上升10-25cm(一)、全球变暖3/27/2025117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6月,有15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17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在一起就人类密切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达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协议,希望在气候变化导致严重后果发生之前,采取一致的行动,控制,控制气候变化的开展趋势。3/27/2025118全球变暖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外表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3/27/20251193/27/202512019世纪初,大气中CO2浓度为270ppm;1988年上升到350ppm;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开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消耗的矿物燃料迅速增加燃烧产生的CO2释放进入大气层,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植被的减少,使全球总的光合作用减小,从而增加了CO2在大气中的积累。二氧化碳〔CO2〕3/27/2025121甲烷〔CH4〕
CH4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CO2的21倍。单个CH4分子的红外辐射吸收能力超过CO2。3/27/2025122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有些那么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预测者预测年份上升量(cm)世界气象组织(WMO)202520~140Mercer2030500日本环境厅203026~165Bloom2030100欧洲共同体21世纪20~165Barth&Titus202513~5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1世纪末653/27/2025123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是控制CO2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27/2025124〔二〕臭氧层破坏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太阳光组成:红外光50%;可见光40%;紫外光10%;其余局部1%;3/27/20251251、英国住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法曼〔Farman〕等人报道了该考察站自1975年起每年早春〔10月份〕的臭氧观测结果,该地区的总臭氧在这一时期会减弱30%。2、近几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展,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也在扩大,几乎可以相当于3个澳大利亚。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较低的区域。3/27/2025126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O3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3/27/2025127大气中90%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层中,它是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臭氧浓度的表示法:柱浓度法,单位用多布森来表示〔Dobsonunit,简称D.U.〕。D.U.的含义:将0℃,一个大气压力下,10-5m厚的臭氧定义为1个Dobson单位。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地区。3/27/20251283/27/20251293/27/20251303/27/2025131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CFCS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臭氧层中存在着O、O2、O3的动态平衡,CFCS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NOX、Cl、Br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臭氧层破坏的原因3/27/202513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3/27/2025133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是制冷剂开展的方向。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臭氧层的保护3/27/202513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3/27/2025135(三)酸雨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SOX和NOX那么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降水的pH小于5.63/27/20251363/27/20251373/27/2025138〔1〕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2〕导致土壤酸化〔3〕腐蚀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酸雨的危害3/27/20251393/27/2025140峨眉山冷杉受酸雨的影响3/27/2025141受酸雨破坏的树林3/27/2025142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四)生物多样性锐减3/27/2025143(五)海洋污染一、石油烃污染二、近海海域赤潮三、污染海洋的新罪犯—有机锡1、三丁酯锡〔TBT〕的毒性,TBT具有突出的“灭杀生物能力〞。2、三丁酯锡〔TBT〕流入海洋的途径3/27/2025144第三篇可持续开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3/27/2025145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3/27/2025146第一节可持续开展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开展战略内
涵与特征
第三节可持续开展对传统
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第四节自然资源—可持续
开展的物质根底3/27/2025147第一节可持续开展的由来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开展思想典故:“网开三面〞、“里革断罟〞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管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与天地相参3/27/2025148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开展思想第一节可持续开展战略的由来3/27/2025149二.现代可持续开展思想的产生*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开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第一节可持续开展战略的由来3/27/2025150第二节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一.可持续开展的概念〔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开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3/27/2025151〔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开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活其它可再生资源〞。“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3/27/2025152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27/2025153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效劳的前提下,使经济开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时机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3/27/20251543/27/2025155二.可持续开展战略的根本思想第二节可持续开展的根本理念3/27/20251563.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原那么*持续性原那么*公平性原那么*共同性原那么第二节可持续开展的根本理念3/27/2025157第三节可持续开展对传统开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开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开展;从以物为本的开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开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开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开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开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3/27/2025158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national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二〕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表达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3/27/2025159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三〕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开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3/27/2025160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局部本钱:产品价格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用户成本3/27/2025161〔五〕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全部经济价值〔TEV〕:totaleconomicvalueTEV=UV+NUV=〔DUV+IUV+OV〕+NUVUV:使用价值;NUV:非使用价值;DUV:直接使用价值;IUV:间接使用价值;OV:选择价值;3/27/2025162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第四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展的物质根底3/27/2025163一、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①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②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3/27/2025164〔一〕稀缺性稀缺性是地球上所有资源的共同属性之一,也是导致目前资源、环境面临十分严峻局面的原因之一。〔二〕区域性〔三〕多用性〔四〕整体性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自然资源的特征3/27/2025165〔一〕资源资产问题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二〕资源资产问题〔三〕资源价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局部,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人、财、物投入的价值。资源价格随其稀缺度的上升而调整;随开发程度调整。3/27/2025166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四〕资源核算问题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进资源产业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五〕资源产业问题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原材料产业的前身。以矿业资源为例,开采以前的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以后的生产活动为矿产原材料产业。3/27/2025167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最低安全标准“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3/27/2025168〔二〕代际公平代际公平问题可以简单而又广义的表达如下:假定当前的后果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利益,那么,应该在各代际人之间就上述后果进行公平的分配。代际多数规那么是指:当某项决策涉及到假设干人〔或者再加上其假设干子孙〕来说。繁衍不决的子孙万代永远是多数。因而可以得出:如果某项决策事关子孙后代的利益,那么,不管当代人〔或者再加上其假设干代子孙〕对此持何种态度,都必须按照子孙万代的选择去办。3/27/2025169第九章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实施径3/27/2025170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测度可持续开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的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那么,并形成明确的行动方案和纲领。第三,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的负荷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3/27/2025171第一节可持续开展的指标体系〔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所有指标都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要尽可能的把信息定量化,使信息清楚明了;二是要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即使所表征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又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3/27/2025172数量指标:用于反映总体单位数目和标志,统称为数量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并且要有数量单位。质量指标:把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标,以反映现象到达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这就是质量指标。3/27/2025173
二、建立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那么〔一〕、建立指标体系的目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系统,监测和揭示区域开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各种结果的原因,评价可持续开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开展战略。同时为区域开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为开展战略和开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27/2025174二、建立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那么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3/27/2025175三、持续开展指标体系框架1.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概念驱动力指标: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开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说明名环境问题的原因;状况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开展的状况;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开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和反响,即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所做的努力。3/27/20251762.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的功能:能够描述和表怔出某一时刻开展的各个方面的状况;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开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能够描述和表达开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可持续开展的指标体系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三者之间的驱动力—状态—响应关系。3/27/20251773/27/2025178
四、联合国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开展指标体系由以下几点构成: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3/27/2025179驱动力指标3/27/2025180状态指标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的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数量等;3/27/2025181响应指标3/27/20251823/27/2025183第二节有关改进衡量开展指标的新思路3/27/2025184一、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国家财富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3/27/2025185人造资本
为通常经济统计和核算中的资本,包括机械设备、运输设备、根底设施、建筑物等人工创造的固定资产;3/27/2025186自然资本
指的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财富,如土地、森林、空气、水、矿产资源等。可持续开展就是要保护这些财富,至少应保证它们在平安的或可更新的范围之内。3/27/2025187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了人的体力、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人力资本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而且与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系。3/27/2025188
财富的真正含义在于:一是国家生产出来的财富,减去国民消费,再减去产品资产的折旧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3/27/2025189二、人文开展指数HDI〔humendevelomentindex〕
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开展的潜力。
3/27/2025190三、绿色国民帐户国内生产净值〔NDP〕=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国内生产净值,即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3/27/2025191四、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由八大竞争力要素、41个方面、224项指标构成。八大要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根底设施、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和国民素质。国民素质主要有人口、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就业等七个要素;生活质量中包含医疗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等状况。3/27/2025192五、几种典型的综合指标〔一〕货币型综合指标〔二〕物资流或能量流型综合指标3/27/2025193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3/27/2025194第十章环境伦理观
第一节环境伦理观的由来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是主体,自然环境是客体。3/27/2025195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人依靠自然生活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人变革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人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3/27/2025196
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片面观点:一是生态唯意志主义的反自然的观点;二是生态唯自然主义的观点。3/27/2025197
二、古今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①渔猎社会时代,持续时间3×106a以前。②农业社会时代,大约1万年以前。③工业文明时代,始于18世纪。④信息社会时代3/27/2025198渔猎文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1千万和谐程度处于平安与生存阶段3/27/2025199农业文明人口增长起伏较大人口增长到8亿左右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和谐程度处于根本生存阶段3/27/2025200工业文明人口开始高速增长人口由8亿增长到50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协3/27/2025201
人类中心主义: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就对自然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它还进一步主张,人类和文化的每一种进步,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屈服之上的,必然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3/27/2025202综观整个社会开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报复性的反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27/2025203三、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3/27/2025204确认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的成员这一事实,有助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宇宙和自然中的位置,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标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3/27/2025205四、环境伦理观的产生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3/27/20252061、生命中心主义提出生命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的动植物,防止被人类伤害。3/27/20252072、地球整体主义“大地伦理观〞是指“标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依存于大地的动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规那么〞,其根本主张是要将人“从大地这一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这一共同体的一员、一个构成要素〞。3/27/20252083、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3/27/2025209第二节环境论理学的主要内容一、尊重与善待自然环境论理学要答复的的根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人类对于自然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3/27/2025210①维生的价值②经济的价值③娱乐和美感的价值④历史文化的价值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自然界提供给人类有用价值3/27/2025211自然界的“内在的价值〞:①对生命的创造。②生态区位的多样性与与丰富性。3/27/2025212从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出发,一种尊重与善待自然的原那么是环境伦理学所要求人类的。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同等生物,而公正地对待不同等的生物。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3、顺应自然的生活3/27/2025213所谓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了。如下几条原那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所必须遵循的。〔1〕最小伤害性原那么〔2〕比例性原那么〔3〕分配公正原那么〔4〕公正补偿原那么3/27/2025214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开展会议?里约热内卢宣言?中作了这样的规定:“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和活动的权力〞。3/27/2025215在环境问题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那么如下:1、正义原那么2、公正原那么3、权利平等原那么4、合作原那么3/27/2025216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环境问题在涉及后代人的利益时,如下几条准那么必须加以考虑。1、责任原那么2、节约原那么3、慎行原那么3/27/2025217第三节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3/27/2025218四、环境伦理观对开展观的影响3/27/2025219从人本主义的环境伦理出发,如下几条行为准那么是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①估量那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受的损失。②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道理仪就是国家或社会的利益。③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及尽量回收再利用。④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⑤勿被“消费主义〞左右。企业的自然主义伦理要求我们不要将自然视为资源的集合,而关心和珍惜自然自身的价值。如下几条准那么是企业自然伦理所应准循的:〔一〕视生态系统为有效率的经济系统而加以尊重3/27/2025220〔二〕谨慎对待罕见和脆弱的环境〔三〕尊重生命〔四〕尊重物种〔五〕尊重自然〔六〕爱地球如爱己以上是关于企业从人本主义以及自然主义推导出来的环境伦理原那么。事实上,环境问题所引起的道德责任,就像企业所面临的其他任何责任一样,是既复杂又新奇的;它要求我们权衡科技、金钱、社会、道德等判断的决策,往往要考虑长远而且面对未知事物。三、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要树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变革,变传统的机械式的思维为“网络3/27/2025221式〞的思维。机械世界观视自然为独立存在的“客体〞,可供人类任意支配。而网络式思维那么要求我们将周围环境,包括无机物、生命有机体和社会组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局部,人类的活动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会有极大的影响。自觉地抵抗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这不止是出于节约开支的经济本钱考虑,而且是一种关心和保护环境的公民的道德行为的表达。“绿色的消费〞是指避开了以下产品的消费:会危及消费者本人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过程中明显有害于环境的产品;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不相称地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3/27/2025222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来制造的产品,包括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特别是开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环境影响的产品;等等。四、环境伦理观对开展观的影响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不仅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环境伦理观的提出,必然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开展观,并对以往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工业文明观发出挑战。
3/27/2025223第五篇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3/27/2025224第15章生态环境保护3/27/2025225
第一节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第三节自然保护
第四节农业生态保护
第五节其他保护
第六节我国生态环境建设3/27/2025226第一节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一、对象①现有的野生资源与环境;②正在利用的已经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资源与环境。③农业生态环境、耕地肥力、城市生态环境和水源地的水质二、主要类型三、时空尺度3/27/2025227维护二、主要类型保护恢复重建3/27/2025228三、时空尺度〔一〕空间尺度〔二〕时间尺度3/27/2025229第二节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3/27/2025230一目标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健康生态系统,到达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3/27/20252313/27/2025232二原理〔一〕生态学原理〔二〕工程学原理〔三〕生态经济学原理3/27/2025233〔一〕工程治理
植被恢复整合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水平上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合理高效流动,系统具有多样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二原理〔二〕生物防治〔三〕生态系统整合性3/27/2025234第三节自然保护3/27/2025235一、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性质的包括陆地或海域大自然保护区的总称。保护对象:主要是著名的、典型的生态系统及其所含的动植物3/27/2025236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三、森林保护四、景观保护五、文物保护六、水源保护七、水土保持八、防护林带3/27/2025237第四节农业生态保护3/27/2025238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一、农业水土资源保持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三、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3/27/2025239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是指以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为目的,以某些特定的生态学原那么为指导,以尽可能发挥农业内部的资源潜力为根底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二、农业生态环境管理3/27/2025240三、土壤保护假设干措施拦砂坝—控制细沟侵蚀及沟壑冲蚀等高耕种—控制片状侵蚀种植防风林及植被覆盖—控制风蚀民间作物保护3/27/2025241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五、生态农业3/27/2025242第五节其它保护一、湿地保护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m以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区接待业管理办法
- 原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审批局专家管理办法
- 哈尔滨职工管理办法
- 段管线施工管理办法
- 投资及资产管理办法
- 员工奖励惩管理办法
- 县城区摊点管理办法
- 施工总平面管理办法
- 土地承包证管理办法
- 渔船检验验船师技能竞赛考试题库
- 《发酵车间布置设计》课件
- 危险品安全管理培训模板
- 论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
- 小儿腹痛常见病因和治疗
- 九年级英语教案-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1 Lesson1-Higher,Faster,Stronger》教案
- 注塑成型PFMEA完整版
- JJG 1000-2005电动水平振动试验台
- GB/T 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
- 混床再生操作培训课件
-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教学配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