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湖北部分名校高一3月联考高一历史A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而是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这体现了()A.权力高度集中 B.神权色彩浓厚 C.天下共主出现 D.早期国家形成2.先秦时期,马车是贵族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到了魏晋,牛车的从容不迫、步履稳健被视为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象征,士人出行乘坐牛车相当普遍。这种变化反映出魏晋()A.戒奢崇俭的社会风气 B.豪强势重的社会现实C.玄学思想社会影响 D.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三省制是‘群体相权’对‘个体相权’的取代,通过分权避免权臣专擅,但过度制衡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为此,唐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属于制度上完善的措施是()A.通过分权抑制相权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C.完善中枢监察机制 D.设置内阁等秘书机构4.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规》是南宋书院最早的学规。其曰:“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该学规()A.确立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C.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5.哪吒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印度佛教的护法神“那罗鸠婆”,其原型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职责是降妖伏魔。宋代禅宗的《景德传灯录》《僧宝传》等著作中出现“析骨还父”情节,既保留佛教轮回观念,又融入儒家孝道伦理。明代《封神演义》将其塑造为灵珠子转世的少年英雄,强化了其反抗精神与悲剧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B.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6.与下图所示(签字页原件藏于大英博物馆)情况有关的条约()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7.据研究,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人口锐减,手工业与商业也面临崩溃。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苏州府人口从1851年的约654万锐减至1865年的229万,损失近三分之二。《湖州市志》中也有“桑田尽毁、机户逃亡”的记载。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8.以张玉法为代表的大多数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民革命,当时即使有资产阶级,但人数也很有限,而且不具有同质性,没有形成一股阶级力量,因此,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这种观点主要()A.强调革命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B.否定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主导作用C说明革命派代表了全民利益 D.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9.1937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指出:“在全国性抗战发动之后,国民党在民众救亡运动方面,表现了它的动摇。由于抗战本身的需要,由于广大民众参战的要求,国民党不能不相当开放救亡运动,但同时它又惧怕救亡运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所以它采取一切方法,对运动实行统制与包办(实际上是包而不办)政策,使运动不能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本质上()A.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不敢发动真正广大群众运动C.实行了不抵抗政策 D.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0.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孕育了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图2中①处产生的革命精神内涵包括()A.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B.坚持真理、坚守理想C.实事求是、勇闯新路 D.不畏强暴、血战到底11.富农是中国农村一个特殊阶级——界于地主和农民之间,或者说是半地主。下表是中共不同时期对富农采取的政策。影响中共富农政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出处内容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把富农归类于“中间阶级”,采取了同豪绅阶级一样“打击”的政策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保护富农的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1953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富农经济作为一种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剥削形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富农的反抗斗争日益加剧 D.中共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12.八大重点建设城市是“一五”计划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的18个重要工业城市的“重中之重”,属于在基础落后的内地建设的新工业城市,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八大重点建设城市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包括市辖县)单位:万元年份成都西安兰州武汉洛阳太原大同包头1949年10139.0112000359.125269.074.04249.0413.01031.01957年48418.071500.013186.0145782.0—54231.016845.016021.0增长率378%538%3572%477%—1176%3979%1454%A.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B.振兴了老工业基地C.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D.服务于工业生产13.1964年中法建交作为冷战时期的重大外交突破,标志着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新兴国家媒体将中法建交视为“反霸权主义的胜利”:如埃及《金字塔报》认为“中国通过外交突破赢得更多南方国家信任”。这表明中法建交()A.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B.标志着中国放弃“一边倒”C.展现中国大国外交风范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4.劲牌有限公司始建于1953年,前身是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一家地方性的国营小酒厂。80年代濒临破产,后技术人员发现保健酒这一巨大市场,从而逆境逢生。1993年通过经典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迅速流行全国。1997年,正式改名为湖北劲酒酒业有限公司,完成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推动劲酒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技术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15.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对史料的智能化分析也成为一种历史学研究方式。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使历史史料的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也将进入新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人工智能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②人工智能改变了史料运用原则③人工智能促进历史学与数学的融合④人工智能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明朝的对外政策】材料一明朝所接替的元朝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社会,而政治上的等级则以人种论高下。经过百年的异族统治和等级低下的民族压迫感之后建立的明朝,急欲营造一个华夏正统的社会。在这种正本清源的冲动下,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被空前强调……重农抑商也是正统的儒家观念,明朝秉承这个观念对内陆的贩货商人制定了复杂的规定,外出贩货要申请人数行程路线,货物种类数量。强调内在一致性的另一面是阻止外夷“膻腥的污染”,明初的周边环境并不安稳,因为蒙古势力而阻隔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来往,已经被开辟出来海上交通,因有海盗出没,海道不靖,不仅让明朝统治者感到不安,且不利于明朝全力抵御北元势力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1367年朱元璋还没有登基就于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名义上允许中国海舶的出海贸易,事实上处处限制。洪武四年(1371年)又颁布了禁海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10年后,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再次“严申交通外番之禁”,到了洪武二十七年甚至严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摘编自苏可文《15世纪明朝猜想》材料二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朱棣在位的22年是明朝的朝贡贸易最盛的年间……由于贡使和贡物数量大增,明成祖重开了宁波、广州、泉州的市舶司。但这个市舶司与之前的职能很不一样,宋朝的市舶司不仅有接待来使的使命,也有抽分收税的职能,而明朝的市舶司更主要的职能是管理朝贡货物……下表是洪武和永乐两朝对外贸易数据表:——据《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成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永乐时期朝贡贸易相对于洪武朝的变化,并说明朝贡贸易的影响。17.【汉冶萍公司档案】材料一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2月,为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盛宣怀奏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公司,经清廷批准后,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并公开招集商股。汉冶萍公司成立后,连续3年盈利,初步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1914年,世界钢铁市场价格暴涨,汉冶萍公司各铁矿石、生铁、钢材、煤焦产量均大幅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没落。1938年3月,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厂、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运往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1938年10月,大冶沦陷,日本军部将大冶铁矿委托给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经营,成立“日铁大冶矿业所”,对大冶铁矿进行掠夺性采掘,1938—1945年运往日本的铁矿石达450多万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日铁大冶矿业所”,成立华中钢铁公司。1948年,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汉冶萍公司上海总事务所。至此汉冶萍公司宣告结束。——摘编自黄敏《汉冶萍公司档案: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见证》材料二汉冶萍公司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洋务活动,湖北作为汉冶萍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地区,对其自身的发展变革,开启近代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汉冶萍公司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面貌,在国际有着很大影响,其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值得今人认真研究总结,同时它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留下了宝贵佐证史料。——摘编自许华利《汉冶萍公司百年记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阶段概述汉冶萍公司的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冶萍公司创办的意义。18.【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材料一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和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中西交流状态之改变而不断变化。而这种形象的改变往往都基于某些节点。比如,在漫长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关于中国的记录比较稀少。中国形象在公元6世纪的变化,就是基于丝绸技术传播到欧洲的这个节点。13-15世纪中国突然引起欧洲的高度关注,高调出现在几本游记中,游记之中的中国(大汗之国)是正面美好形象的高潮。16至17世纪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的中国形象构建中起作用。——摘编自伍辉《跨文化交流视域下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公元前5世纪至17世纪)》材料二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承载着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与期待。许多西方作家一生未曾去过中国,他们塑造的中国形象完全是基于西方社会流传的关于中国的传闻和大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由此塑造出来的中国形象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概念化色彩,它被打上了西方集体记忆的烙印,在叙述中体现出强烈的他者化与异质性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增加,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已不适于“乌托邦/意识形态”的极端化阐释,而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辨析,揭示中国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摘编自杨波《从“概念化”到“隐喻化”: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3-15世纪中国形象相较于公元6世纪的变化,并分析13-15世纪中国突然引起欧洲的高度关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特点。19.【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材料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共百年历史经验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年代尺。请你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年湖北部分名校高一3月联考高一历史A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而是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这体现了()A.权力高度集中 B.神权色彩浓厚 C.天下共主出现 D.早期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颛顼时期属于五帝时代,“绝地天通”神权色彩浓厚,具备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排除C项;夏朝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先秦时期,马车是贵族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到了魏晋,牛车的从容不迫、步履稳健被视为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象征,士人出行乘坐牛车相当普遍。这种变化反映出魏晋()A.戒奢崇俭的社会风气 B.豪强势重的社会现实C.玄学思想的社会影响 D.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至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贵族阶层普遍乘牛车而先秦贵族多乘马车,强调魏晋士人沉浸探究玄学以及享受慢节奏的闲适生活,C项正确;马车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而牛车速度慢,从容不迫,并不能体现“戒奢崇俭”,排除A项;豪强势力是一种地方势力,材料无法反映地方势力强大,排除B项;牛是农耕的主要畜力,材料反应的是上层社会用牛车享受生活,无法体现对农耕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三省制是‘群体相权’对‘个体相权’的取代,通过分权避免权臣专擅,但过度制衡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为此,唐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属于制度上完善的措施是()A.通过分权抑制相权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C.完善中枢监察机制 D.设置内阁等秘书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唐太宗时期政事堂的设置使三省办公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如何解决三省因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排除A项;完善中枢监察机制,强化对官员的监察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督促官员提高效率的目的,但是这个措施的针对性不强,不是针对中枢机构效率低下做出的反馈,而且监察对象也不仅仅是三省官员,排除C项;设立秘书机构确实是提高中枢机构效率的一个手段,但是内阁的设置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4.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规》是南宋书院最早的学规。其曰:“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该学规()A.确立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C.促进了理学思想传播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丽泽书院学规》强调孝悌忠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B项正确;一个学院的学规不可能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夸大了作用,排除A项;学规是规范行为,不是促进思想传播,排除C项;该学规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哪吒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印度佛教的护法神“那罗鸠婆”,其原型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职责是降妖伏魔。宋代禅宗的《景德传灯录》《僧宝传》等著作中出现“析骨还父”情节,既保留佛教轮回观念,又融入儒家孝道伦理。明代《封神演义》将其塑造为灵珠子转世的少年英雄,强化了其反抗精神与悲剧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B.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哪吒被塑造成具有反抗精神与悲剧色彩少年英雄,满足市民文化需求,说明市民文化发展,反抗意识和自由意识凸显,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所述哪吒形象变化主要受文化环境影响,哪吒的故事并非直接取材于现实,不能仅凭故事情节就断定社会矛盾尖锐,排除A项;明代正统思想仍是理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哪吒形象最初来源于宗教,但随着时代迁移更贴近现实和百姓,宗教色彩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6.与下图所示(签字页原件藏于大英博物馆)情况有关条约()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图片中的“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大清”“大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B项。7.据研究,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人口锐减,手工业与商业也面临崩溃。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苏州府人口从1851年的约654万锐减至1865年的229万,损失近三分之二。《湖州市志》中也有“桑田尽毁、机户逃亡”的记载。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国)。根据时间和空间可以判断出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原因造成江南地区人口逃亡,人口锐减;该地区被太平军长期占领,生产破坏,手工业与商业崩溃。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影响,B项正确;材料特别强调江南地区在19世纪中叶人口锐减和手工业与商业的崩溃,有列强和清政府的关系,但是并不直接,排除AD项;苏杭地区的衰落,造成了南方经济中心向上海转移的趋势,但是C指向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故选B项。8.以张玉法为代表的大多数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民革命,当时即使有资产阶级,但人数也很有限,而且不具有同质性,没有形成一股阶级力量,因此,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这种观点主要()A.强调革命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B.否定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主导作用C.说明革命派代表了全民利益 D.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从“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这句话可以明确看出,该观点否定了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导作用,B项正确;题干重点并非强调革命的广泛性和群众性。虽然提到是全民革命,但论述的落脚点是资产阶级不能成为领导力量,而不是广泛群众参与革命等内容,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辛亥革命被认为是全民革命,但并没有充分说明革命派代表了全民利益,其主要论述围绕资产阶级能否成为领导力量展开,C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提及资产阶级人数有限等情况,但这不是在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而是为了否定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D选项偏离题干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9.1937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指出:“在全国性抗战发动之后,国民党在民众救亡运动方面,表现了它的动摇。由于抗战本身的需要,由于广大民众参战的要求,国民党不能不相当开放救亡运动,但同时它又惧怕救亡运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所以它采取一切方法,对运动实行统制与包办(实际上是包而不办)政策,使运动不能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本质上()A.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不敢发动真正广大群众运动C.实行了不抵抗政策 D.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共意识到虽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了,但当时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发动真正广大群众运动,本质上说明国共两党阶级性质不同,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D项正确;片面抗战路线是指国民党只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而不发动人民群众,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对民众救亡运动的态度根源,重点在于其背后代表的阶级利益导致对民众运动的态度,而非单纯阐述抗战路线,排除A项;不敢发动真正广大群众运动是国民党在民众救亡运动方面的表现,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1937年10月已经是全面抗战时期,此时国民党并非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抵抗政策主要是九一八事变后初期国民党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孕育了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图2中①处产生的革命精神内涵包括()A.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B.坚持真理、坚守理想C.实事求是、勇闯新路 D.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位置,可知①是上海,中共一大、二大在上海召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因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B项正确。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两弹一星精神”,排除A项;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为“井冈山精神”,排除C项;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为“抗战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1.富农是中国农村一个特殊的阶级——界于地主和农民之间,或者说是半地主。下表是中共不同时期对富农采取的政策。影响中共富农政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出处内容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把富农归类于“中间阶级”,采取了同豪绅阶级一样“打击”的政策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保护富农的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1953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富农经济作为一种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剥削形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富农的反抗斗争日益加剧 D.中共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对富农采取不同政策经历三阶段:打击、消灭富农到保护富农,再到富农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主要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土地革命时期国共阶级矛盾占主流,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A项正确;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改变,排除B项;富农政策改变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变化,并不是富农的反抗,排除C项;富农界于地主与农民之间,属于人民群众,排除D项。故选A项。12.八大重点建设城市是“一五”计划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的18个重要工业城市的“重中之重”,属于在基础落后的内地建设的新工业城市,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八大重点建设城市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包括市辖县)单位:万元年份成都西安兰州武汉洛阳太原大同包头1949年10139.011200.0359.125269.074.04249.0413.01031.01957年48418.071500.0131860145782.0—54231.016845.016021.0增长率378%538%3572%477%—1176%3979%1454%A.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B.振兴了老工业基地C.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D.服务于工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8个重点城市的工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工业总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工业生产,D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实行使我国开始改变而非“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排除A项;材料所述8个城市属于新工业城市,不能体现振兴了老工业基地,排除B项;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3.1964年中法建交作为冷战时期的重大外交突破,标志着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新兴国家媒体将中法建交视为“反霸权主义的胜利”:如埃及《金字塔报》认为“中国通过外交突破赢得更多南方国家信任”。这表明中法建交()A.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B.标志着中国放弃“一边倒”C.展现中国大国外交风范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从“中国通过外交突破赢得更多南方国家信任”可知,中法建交使中国赢得新兴国家的支持和信任,增加国际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地位,D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要到70年代初,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兴国家对中法建交的态度,无法体现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14年11月,排除C项。故选D项。14.劲牌有限公司始建于1953年,前身是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一家地方性的国营小酒厂。80年代濒临破产,后技术人员发现保健酒这一巨大市场,从而逆境逢生。1993年通过经典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迅速流行全国。1997年,正式改名为湖北劲酒酒业有限公司,完成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推动劲酒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技术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至1997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劲酒研制成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实现了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不是推动劲酒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酒厂技术人员发现保健酒这一巨大市场,从而逆境逢生,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的主力军是人民大众,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提出于200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5.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对史料的智能化分析也成为一种历史学研究方式。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使历史史料的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也将进入新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人工智能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②人工智能改变了史料运用原则③人工智能促进历史学与数学的融合④人工智能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题。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对史料的智能化分析也成为一种历史学研究方式”可知,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研究的结合,使历史研究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丰富了研究手段,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工智能的分析速度更快更精准,且史料来源更广泛,会提高史料的利用效率,④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史料运用的原则不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改变,②错误;材料信息是科技创新与历史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历史学与数学的结合,③错误。①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明朝的对外政策】材料一明朝所接替的元朝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社会,而政治上的等级则以人种论高下。经过百年的异族统治和等级低下的民族压迫感之后建立的明朝,急欲营造一个华夏正统的社会。在这种正本清源的冲动下,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被空前强调……重农抑商也是正统的儒家观念,明朝秉承这个观念对内陆的贩货商人制定了复杂的规定,外出贩货要申请人数行程路线,货物种类数量。强调内在一致性的另一面是阻止外夷“膻腥的污染”,明初的周边环境并不安稳,因为蒙古势力而阻隔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来往,已经被开辟出来海上交通,因有海盗出没,海道不靖,不仅让明朝统治者感到不安,且不利于明朝全力抵御北元势力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1367年朱元璋还没有登基就于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名义上允许中国海舶的出海贸易,事实上处处限制。洪武四年(1371年)又颁布了禁海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10年后,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再次“严申交通外番之禁”,到了洪武二十七年甚至严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摘编自苏可文《15世纪明朝猜想》材料二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朱棣在位的22年是明朝的朝贡贸易最盛的年间……由于贡使和贡物数量大增,明成祖重开了宁波、广州、泉州的市舶司。但这个市舶司与之前的职能很不一样,宋朝的市舶司不仅有接待来使的使命,也有抽分收税的职能,而明朝的市舶司更主要的职能是管理朝贡货物……下表是洪武和永乐两朝对外贸易数据表:——据《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成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永乐时期朝贡贸易相对于洪武朝的变化,并说明朝贡贸易的影响。【答案】(1)对外政策:实行海禁政策。原因:思想:统治者重建华夏正统的政治理想/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儒家天下观的影响;政治/军事:防范倭寇与海盗侵扰/蒙古势力和海盗问题等周边不稳定的政治环境/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经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影响。(2)变化:洪武保守,永乐积极扩张;朝贡贸易规模/范围扩大;政府控制逐渐放松。影响:宣扬国威/扩大对外交往;推动市舶司职能转变;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激化内部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对外政策:依据材料一“在这种背景下,1367年朱元璋还没有登基就于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名义上允许中国海舶的出海贸易,事实上处处限制。洪武四年(1371年)又颁布了禁海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可知,实行海禁政策。原因:思想:依据材料一“在这种正本清源的冲动下,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被空前强调……重农抑商也是正统的儒家观念,明朝秉承这个观念对内陆的贩货商人制定了复杂的规定”可知,统治者重建华夏正统的政治理想/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儒家天下观的影响;政治:依据材料一“明初的周边环境并不安稳,因为蒙古势力而阻隔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来往,已经被开辟出来海上交通,因有海盗出没,海道不靖,不仅让明朝统治者感到不安,且不利于明朝全力抵御北元势力的战略”可知,防范倭寇与海盗侵扰/蒙古势力和海盗问题等周边不稳定的政治环境/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依据材料一“重农抑商也是正统的儒家观念,明朝秉承这个观念对内陆的贩货商人制定了复杂的规定,外出贩货要申请人数行程路线,货物种类数量”可知,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变化:依据材料二“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可知,洪武保守,永乐积极扩张;依据材料二的明初朝贡贸易核心数据表和“朱棣在位的22年是明朝的朝贡贸易最盛的年间”可知,朝贡贸易规模/范围扩大;依据材料一的史料得出的结论是实行海禁和材料二“由于贡使和贡物数量大增,明成祖重开了宁波、广州、泉州的市舶司”可知,政府控制逐渐放松。影响:依据材料二“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明成祖一朝,郑和下西洋和发展朝贡贸易对外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宣扬了大明国威;依据材料二“但这个市舶司与之前的职能很不一样,宋朝的市舶司不仅有接待来使的使命,也有抽分收税的职能,而明朝的市舶司更主要的职能是管理朝贡货物”推动市舶司职能转变;依据材料二“由于贡使和贡物数量大增,明成祖重开了宁波、广州、泉州的市舶司”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朝贡贸易提倡厚往薄来,展示大国风采,明朝赏赐藩属国的财物是藩属国上贡的几倍乃至十几倍之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激化内部矛盾。17.【汉冶萍公司档案】材料一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2月,为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盛宣怀奏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公司,经清廷批准后,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并公开招集商股。汉冶萍公司成立后,连续3年盈利,初步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1914年,世界钢铁市场价格暴涨,汉冶萍公司各铁矿石、生铁、钢材、煤焦产量均大幅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没落。1938年3月,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厂、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运往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1938年10月,大冶沦陷,日本军部将大冶铁矿委托给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经营,成立“日铁大冶矿业所”,对大冶铁矿进行掠夺性采掘,1938—1945年运往日本的铁矿石达450多万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日铁大冶矿业所”,成立华中钢铁公司。1948年,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汉冶萍公司上海总事务所。至此汉冶萍公司宣告结束。——摘编自黄敏《汉冶萍公司档案: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见证》材料二汉冶萍公司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洋务活动,湖北作为汉冶萍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地区,对其自身的发展变革,开启近代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汉冶萍公司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面貌,在国际有着很大影响,其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值得今人认真研究总结,同时它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留下了宝贵佐证史料。——摘编自许华利《汉冶萍公司百年记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阶段概述汉冶萍公司的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冶萍公司创办的意义。【答案】(1)阶段及原因:1896-1914年,汉冶萍公司的创建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1914-1918年,一战期间,汉冶萍公司快速发展。原因:帝国主义放松侵略;辛亥革命扫清障碍;实业救国思潮。1919-1945年,汉冶萍公司迅速没落,日本控股野蛮掠夺。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政权更替;民族工业内迁。1945-1948年,汉冶萍公司被国民政府接管,宣告结束。原因: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2)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带动湖北武汉等地区的发展;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价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阶段及原因:根据材料“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2月,为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盛宣怀奏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公司,经清廷批准后,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可知,1896—1914年,汉冶萍公司创建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应该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及清末新政的推行。根据材料“1914年,世界钢铁市场价格暴涨,汉冶萍公司各铁矿石、生铁、钢材、煤焦产量均大幅增长。”可知,1914—1918年,一战期间,汉冶萍公司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辛亥革命扫清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发展。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没落。1938年3月,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厂、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运往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可知,1919—1945年,汉冶萍公司迅速没落,日本控股野蛮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低潮,而且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导致中国政权更替,民族工业内迁,民族工业发展受阻。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日铁大冶矿业所’,成立华中钢铁公司。1948年,资源委员会接收了汉冶萍公司上海总事务所。至此汉冶萍公司宣告结束。”可知,1945—1948年,汉冶萍公司被国民政府接管,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膨胀,急剧压缩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湖北作为汉冶萍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地区”可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可知,带动湖北武汉等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面貌”可知,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留下了宝贵佐证史料”可知,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价值。18.【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材料一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和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中西交流状态之改变而不断变化。而这种形象的改变往往都基于某些节点。比如,在漫长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关于中国的记录比较稀少。中国形象在公元6世纪的变化,就是基于丝绸技术传播到欧洲的这个节点。13-15世纪中国突然引起欧洲的高度关注,高调出现在几本游记中,游记之中的中国(大汗之国)是正面美好形象的高潮。16至17世纪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的中国形象构建中起作用。——摘编自伍辉《跨文化交流视域下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公元前5世纪至17世纪)》材料二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承载着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与期待。许多西方作家一生未曾去过中国,他们塑造的中国形象完全是基于西方社会流传的关于中国的传闻和大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由此塑造出来的中国形象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概念化色彩,它被打上了西方集体记忆的烙印,在叙述中体现出强烈的他者化与异质性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增加,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已不适于“乌托邦/意识形态”的极端化阐释,而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辨析,揭示中国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摘编自杨波《从“概念化”到“隐喻化”: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3-15世纪中国形象相较于公元6世纪的变化,并分析13-15世纪中国突然引起欧洲的高度关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特点。【答案】(1)变化:从丝绸之路(丝语神话形象)到游记之中的中国(大汗之国)形象。原因:蒙古汗国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蒙古军西征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马可波罗行纪》传播引起欧洲寻金热的出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地理大发现。(2)特点:从概念化到隐喻化;多元化趋势;他者化与异质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基于传闻和形象;误读中国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