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了《诗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之《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人,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另一方面,《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由此证明,古时的《诗经》文化与音乐密不可分,大量史载也表明《诗经》本就是以唱诵的形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材料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用韵形式,所谓“鸠、洲、逑”,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在《诗经》的“颂”这一部分也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首四句采用的是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其第一节的一、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部,而该首诗歌的韵脚用在二、四两句上面,也就是“作”和“莫”字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上下“交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的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语句为单独的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在《车攻》的第五节中,就采用了这种转韵的方式。转韵还有一种形式为,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该首诗歌的三个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转韵。此种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押韵方式,更容易表达诗歌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会更朗朗上口,仿佛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时期,《诗经》在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与《诗经》的思想的纯洁性和《诗经》所包含的音乐性有关系。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C.《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中,赋是平铺直叙,音乐性最弱;比是修辞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的空间,音乐性比赋强。D.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曲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增强其流行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诗经》的写作手法、历代文献的论述和现代的一些事例研究三个角度进行论证。B.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C.《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如“隔句押韵”和“全诗押韵”,这种多样性体现了《诗经》在韵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和音乐性。D.《诗经》采用转韵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既能够“各自为韵”,也能够“环抱为韵”,都是为了流畅地传达韵律的美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A.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B.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D.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4.根据材料二,分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用韵方式及表达效果。5.下面的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请根据材料一阐述的“兴”与音乐的观点,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秦风·蒹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整个的北平变成了一只失去舵的孤舟,在野水上飘荡!舟上的人们,谁都想作一点有益的事情,而谁的力量也不够拯救他自己的。人人的心中有一团苦闷的雾气。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的流着,积水滩,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放着清香;北面与西面的青山还在蓝而发亮的天光下面雄伟的立着;天坛,公园中的苍松翠柏还伴着红墙金瓦构成最壮美的景色;可是北平的人已和北平失掉了往日的关系;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了。在苍松与金瓦的上面,悬着的是日本旗!人们的眼,画家的手,诗人的心,已经不敢看,不敢画,不敢想北平的雄壮伟丽了!北平的一切已都涂上耻辱与污垢!人们的眼都在相互的问:“怎么办呢?”而得到的回答只是摇头与羞愧!只有冠晓荷先生的心里并没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他比李四爷,小崔,孙七,刘师傅……都更多知道一些什么“国家”“民族”“社会”这类的名词;遇到机会,他会运用这些名词去登台讲演一番。可是,小崔们虽然不会说这些名词,心里却有一股子气儿,一股子不服人的,特别不服日本人的,气儿。冠先生,尽管嘴里花哨,心中却没有这一股子气。他说什么,与相信什么,完全是两回事。他口中说“国家民族”,他心中却只知道他自己。他自己是一切。他自己是一颗光华灿烂的明星,大赤包与尤桐芳和他的女儿是他的卫星——小羊圈三号的四合房是他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作饭,闹酒,打牌,唱戏,穿好衣服,彼此吵嘴闹脾气,是季节与风雨。在这个宇宙里,国家民族等等只是一些名词;假若出卖国家可以使饭食更好,衣服更漂亮,这个宇宙的主宰——冠晓荷——连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卖国家。在他心里,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当奢华舒服。现在,日本人攻进了北平;日本人是不是能起用他呢?想了半天,他的脸上浮起点笑意,像春风吹化了的冰似的,渐渐的由冰硬而露出点水汪汪的意思来。在全城的人都惶惑不安的时节,冠晓荷开始去活动。在他第一次出门的时候,他的心中颇有些不安。街上重要的路口,像四牌楼,新街口,和护国寺街口,都有武装的日本人站岗,枪上都上着明晃晃的刺刀。人们过这些街口,都必须向岗位深深的鞠躬。他很喜欢鞠躬,而且很会鞠日本式的躬;不过,他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证章或标志,万一日本兵因为不认识他而给他一些麻烦呢?人家日本人有的是子弹,随便闹着玩也可以打死几个人呀!还有,他应当怎样出去呢?是步行呢?还是把小崔叫过来,作他的暂时的包车夫呢?假若步行到阔人的家里去,岂不被人耻笑?难道冠晓荷因为城亡了就失去坐车的身分?假若坐车呢,万一过十字路口,碰上日本兵可怎么办呢?坐在车上安然不动,恐怕不行吧?这倒是个问题!想了好久,他决定坐小崔的车出去。把小崔叫来,冠先生先和他讲条件:“小崔,这两天怎么样?”小崔,一个脑袋像七棱八瓣的倭瓜的年轻小伙子,没有什么好气儿的回答:“怎么样?还不是饿着!”不错,冠先生确是小崔的主顾,可是小崔并不十分看得起冠先生。“得啦,”冠先生降格相从的一笑,“今天不至于饿着了,拉我出去吧!”“出去?城外头还开着炮哪!”小崔并不十分怕大炮,他倒是心中因怀疑冠先生要干什么去而有些反感。他不准知道冠先生出去作什么,但是他确能猜到:在这个炮火连天的时候要出去,必定是和日本人有什么勾结。他恨在这时候与日本人有来往的人。他宁可煞一煞腰带,多饿一两顿,也不愿拉着这样的人去满街飞跑!生活艰苦的人,像小崔,常常遇到人类和其他的一切动物最大的忧患——饥饿。可是,因为常常的碰上它,他们反倒多了一些反抗的精神;积极的也好,消极的也好,他们总不肯轻易屈服。冠先生,可是,不明白这点道理;带着骄傲与轻蔑的神气,他说:“我不教你白拉,给你钱!而且,”他轻快的一仰下巴颏,“多给你钱!平日,我给你八毛钱一天,今天我出一块!一块!”他停顿了一下,又找补上个“一块!”这两个字是裹着口水,像一块糖果似的,在口中咂着味儿说出来的。他以为这两个字一定会教任何穷人去顶着枪弹往前飞跑的。“车厂子都关着呢,我哪儿赁车去?再说,”小崔没往下说,而在倭瓜脸上摆出些不屑的神气来。“算啦!算啦!”冠先生挂了气。“不拉就说不拉,甭绕弯子!你们这种人,就欠饿死!”大赤包儿这两天既没人来打牌,又不能出去游逛,一脑门子都是官司。她已经和尤桐芳和两个女儿都闹过了气,现在想抓到机会另辟战场。仰着脸,挑着眉,脚步沉稳,而怒气包身,她像座轧路的汽辗子似的走进来。并没有看小崔(因为不屑于),她手指着冠先生:“你跟他费什么话呢?教他滚蛋不就结啦!”小崔的倭瓜脸上发了红。他想急忙走出去,可是他管不住了自己。平日他就讨厌大赤包,今天在日本鬼子进城的时节,他就觉得她特别讨厌:“说话可别带脏字儿,我告诉你!好男不跟女斗,我要是还口,你可受不了!”“怎么着?”大赤包的眼带着杀气对准了小崔的脸,像两个机关枪枪口似的。她脸上的黑雀斑一个个都透出点血色,紫红红的像打了花脸。“怎么着?”她稳而不怀善意的往前迈了两步。“你说怎么着?”小崔一点也不怕她,不过心中可有点不大好受,因为他知道假若大赤包真动手,他就免不了吃哑巴亏;她是个女的,他不能还手。教小崔猜对了:大赤包冷不防的给了他一个气魄很大的嘴巴。他发了火:“怎吗?打人吗?”可是,还不肯还手。北平是亡了,北平的礼教还存在小崔的身上。“要打,怎不去打日本人呢?”“好啦!好啦!”冠先生觉得小崔挨了打,事情就该结束了,他过来把大赤包拉开。“小崔,你还不走?”“走?凭什么打人呢?你们这一家子都是日本人吗?”小崔立住不动。(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有良心的中国人“人人的心中有一团苦闷的雾气”,而那些无耻的民族败类却为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B.冠晓荷比其他人更多知道“国家”“民族”“社会”这类的名词,是因为他饱读诗书和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见识自然不同于贩夫走卒。C.冠晓荷喜欢鞠躬,而且很会鞠日本式的躬,但对地位比自己低的小崔则表现的是一种颐指气使的态度,表现了冠晓荷的“主奴”双重人格。D.小说较为真实而有深度地反映了抗战中背叛祖国和民族的汉奸的内心精神状态和抗战的现实状况,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度书写。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小崔外貌“一个脑袋像七棱八瓣的倭瓜的年轻小伙子”,简洁而形象地勾勒出小崔的形象特点,同时也与小崔的性格相呼应。B.“这两个字是裹着口水,像一块糖果似的,在口中咂着味儿说出来的”,形象地表现出冠晓荷的丑恶嘴脸,语言幽默且富有讽刺意味。C.小说善于利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勾勒出相关人物的形象,如冠晓荷与小崔的对话等,作者这种第三者透视的叙述是客观理性的,不含爱憎。D.小说整个故事场景的描写没有腥风血雨的画面,而是将北京城内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着力点,用微观化描写反映出了宏大的主题。8.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冠晓荷、小崔是选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说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写,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拒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材料二:国子先生②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注]①蕲(qí):同“祈”,求。②国子先生:韩愈自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有幸而获A选B孰云C多而不扬D诸生E业患F不能精G无患H有司之不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本来,与《鸿门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固”意思不同。B.遂,成长,成熟,与《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的“遂”意思不同。C.《诗》《书》,是两部经书,和《礼》《乐》《易》《春秋》一起被称为“六艺”。D.毕,全,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毕”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韩愈赞同李翊要著书立言的志向,并认为李翊所写的文章已经达到或接近古代著书立言的人的文章,虽然这样,但还需要再努力。B.材料一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论证,如培养植物的根来等待它结果,添加灯油来期望它发光,把气势与语言的关系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C.材料一抑扬顿挫,气势盛大,迂回曲折,层层深入,巧妙地运用一些虚词,读起来如贯珠一般;作者在文中的一些观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D.材料一中韩愈赞扬李翊谦恭的态度,反映出韩愈对道德的重视;材料二中韩愈也强调要磨砺自身来提升品德和才能,坚守正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14.简要概括材料一第四段中韩愈学习创作文章的三个阶段。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寄泰州曾侍郎肇①陈师道八年门第故违离,千里河山费梦思。淮海风涛真有道,麒麟图画②岂无时?今朝有客传河尹③,是处逢人说项斯④。三径未成心已具,世间惟有白鸥知。[注]①曾肇,曾巩之弟,曾任泰州(今属江苏)知州。陈师道是曾巩的门生。②麒麟图画:汉宣帝曾命人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于麒麟阁上。③河尹:东汉河南尹李膺,喜奖掖人才。④项斯:唐朝杨敬之《赠项斯》诗云“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仗工整,“八年”凸显诗人与曾肇情谊之深厚,“千里”强调两人相隔遥远。B.尾联上句中的“三径”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三径”都属于用典,指代隐居。C.本诗末句与黄庭坚《登快阁》末句“此心吾与白鸥盟”所用意象相同,表达的情感类似。D.本诗首联追述二人交谊,中间两联具体写“梦思”内容,尾联婉劝友人归隐田园以获自由。16.从中间两联可以看出曾肇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王攀登峨眉山,在山半腰看见白云飘荡、小鸟飞翔,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两句。(2)数字对举的诗词在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这种手法通过数字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还丰富了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3)古诗词中,征夫与思妇的相互思念是一个经典而深情的主题,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因战争、徭役等导致的夫妻分离现象,以及在这种分离下双方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征夫和思妇互相思念,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学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土壤。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都关乎创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家的创作想要不断取得进步,良好的文学修养(

A

),它不仅能帮助艺术家突破创作的一个个瓶镜期,也可以提高个人修为。古今中外,大师们留下了不少文学的宏篇巨制。读得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就越多。当这些经验和感受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融入并流淌在血液里,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获得良好的文学修养不可能(

B

),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汲取的。对于绘画而言,从表现形式上(

),但究其本质,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画家画同样的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都是无形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画家的影响是(

C

)的。在我的成长年代,我选择了大学的文学专业,这意味着我应该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结果我拿出的却是一摞画页。正如叶廷芳先生所说,我种下的是“瓜”,收获的却是“豆”。不过他也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文学和绘画看起来是两门,但在‘美学’这个关键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她给前两年的每幅画加的标题,都是诗句。在这点上说,她的大学也没有白上。她年龄不大,却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和人生修练。她起步比较快,起点也比较高,为实现自己的绘画志向开了一个好头。”所以我更坚定地觉得,文学是绘画的土壤。(乙),果实才会丰硕。18.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2.文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摘编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未来的你,将面临从事什么职业的重要选择。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给友人写一封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重庆市好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2.B3.C4.用韵方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属于实词用韵,末尾的“华”与“家”押韵。表达效果:形成了声音上的回响,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使得整首诗在音乐性上更加对称和谐。5.在《诗经》的重章叠句结构中,“兴”句的反复出现可以强化韵律。诗中的“兴”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在每一章的开头反复出现,不仅在内容上强化了芦苇在不同状态下的形象,而且在韵律上形成了一种呼应。“苍苍”“萋萋”“采采”的变化,配合着后面白露状态的变化和伊人位置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如同波浪一样层层推进,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导语】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诗经》的音乐性与韵律之美。材料一通过《诗经》的写作手法、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论证了《诗经》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其在儒家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审美价值。材料二则聚焦于《诗经》的韵律设计,分析了其多样的用韵方式和转韵技巧,展现了《诗经》在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错,材料一的意思是可以通过《诗经》的写作手法印证《诗经》具有音乐性。C.“音乐性最弱”“音乐性比赋强”错,材料一没有比较《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的音乐性的强弱。D.“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错,材料二提到了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增强了曲调之间的关系和音乐性,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这一点。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错,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具有音乐性。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述的是《诗经》的转韵形式及特点,具体包括各自为韵、环抱为韵、前半章后半章不同韵律等形式及其美感和作用,并且指出使用不同押韵方式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等。A.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主要体现的是《诗经》在叙事上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的景象,没有明显体现转韵等与第三段论述核心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第三段的论据。B.出自《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主要展现了一种场景和等待的情绪,从用韵角度看,主要是句尾常规押韵,没有体现出材料二第三段中所说的各种转韵形式等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这句歌词中,“着”“个”“了”作为虚词在句尾押韵,与材料二第三段中提到的虚词用韵方式相吻合。此外,该句也体现出了虚词用韵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的特点,因此最适合作为该段的论据。D.这是现代的民歌歌词,与《诗经》的转韵等内容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第三段关于《诗经》转韵论述的论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用韵方式:从材料二可知,《诗经》存在实词用韵的情况,且多建构在句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华”和“家”都是实词,位于诗句的末尾且相互押韵,所以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实词用韵方式。表达效果:诗歌押韵能够使诗句在诵读时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华”与“家”押韵,让诗句在声音上有了呼应和回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在古代诗歌中,韵律是营造对称和谐之美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押韵使得诗句在音韵上相互呼应,与诗歌整体的句式结构等相配合,形成了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兴”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句,以蒹葭和白露的不同状态起兴,在每一章的开头反复出现,符合“兴”的手法特点,这些“兴”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韵律。“苍苍”“萋萋”“采采”等词的变化,配合着后面白露状态和伊人位置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如同波浪一样层层推进。这就像音乐中的节奏变化,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让读者在诵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音乐的起伏和流动,富有感染力。6.B7.C8.①烘托气氛。第二段描写了玉泉山的泉水、天坛的苍松翠柏等北平的美景,这种美好的景物与被侵略后的耻辱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一种压抑、悲愤的气氛。②强化情感。北平的景色依旧美好闲适,然而北平人民却失去了对这座城市的掌控权,这强化了北平人民在日本侵略下那种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悲愤情感。9.冠晓荷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民族气节的人,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漠不关心。小崔则是一个有骨气、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生活困苦,但不愿与日本人勾结,对冠晓荷的行为表示反感。小说通过对比两人的行为和态度,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小说通过冠晓荷和小崔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反映了当时北平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主题。【导语】这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的片段,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氛围与人物心理。文章以北平的景致为背景,反衬出人们内心的苦闷与耻辱,尤其是对冠晓荷这一汉奸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其虚伪、自私的本质。同时,小崔作为底层劳动者的代表,展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与道德选择,既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也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与对汉奸的批判。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饱读诗书和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见识自然不同于贩夫走卒”有误。前后不具有因果联系,文章并无此种表述。冠晓荷更多知道“国家”“民族”“社会”这类名词,并不是因为他饱读诗书和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他善于投机钻营,为了自己的私利,想利用这些名词来达到巴结日本人、获取利益的目的,并不是真正有见识、有内涵。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叙述是客观理性的,不含爱憎”错,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冠晓荷与小崔的对话等,但作者并非完全客观理性、不含爱憎。从字里行间,从对冠晓荷自私、市侩、卖国求荣等行为和心理的描写,以及对小崔虽贫穷但有骨气、有反抗精神的刻画中,明显能感受到作者对冠晓荷的批判与厌恶,对小崔的同情与赞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烘托气氛:小说第二段描写了“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的流着,积水滩,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放着清香;北面与西面的青山还在蓝而发亮的天光下面雄伟的立着;天坛,公园中的苍松翠柏还伴着红墙金瓦构成最壮美的景色”,这些语句描绘出北平景色的美好、宁静与闲适,展现出北平原本的壮美风貌。但紧接着又写道“可是北平的人已和北平失掉了往日的关系;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了。在苍松与金瓦的上面,悬着的是日本旗!”,说明北平已被日本侵略,美好的城市沦为了被占领的地方。美好的景物与被侵略的耻辱现状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营造出一种压抑、悲愤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北平人民此时的痛苦和无奈,所以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②强化情感:北平的景色依旧保持着它的美好与闲适,“玉泉山的泉水”“三海的绿荷”“北面与西面的青山”“天坛的苍松翠柏”等景物都没有改变,可城市的主权却发生了变化,“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了”。这种对比使得北平人民在日本侵略下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悲愤情感更加突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人物性格对比:冠晓荷:在小说中,冠晓荷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心想着攀附日本人,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和良知。比如他可能会在日本人面前卑躬屈膝,说一些讨好的话,做一些谄媚的事,完全不顾及国家正遭受侵略,民族正处于危难之中。这种自私自利、毫无民族气节的行为,通过与小崔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和可憎。小崔:他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靠拉车为生,生活十分困苦,但他有自己的骨气和正义感。面对日本的侵略,他内心充满了愤恨,对冠晓荷之流与日本人勾结的行为嗤之以鼻,从言语到行为上都表现出抵制。例如他可能会在与冠晓荷交谈时,直接表达对冠晓荷行为的不满和不屑,展现出他的正直和爱国情怀。与冠晓荷放在一起,他的这种品质就更加熠熠生辉。冠晓荷与小崔确实代表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冠晓荷的自私自利与小崔的正直有骨气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对比,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冠晓荷的丑恶和小崔的可贵,使两人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在当时的北平,像冠晓荷这样的人虽令人不齿但确实存在,他们为了私利不顾国家大义;而像小崔这样的底层民众,尽管生活艰难却坚守正义。这两个人物就像两个典型样本,共同反映出当时北平社会各阶层在日军侵略下复杂多样的众生相,展现了社会的真实状况,进而深化了小说关于民族大义、社会百态等主题。10.BDG11.A12.A13.(1)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墙却还没有进入他的居室的人,哪里能够辨别是和非呢?(2)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14.①严格选择阅读材料,心无旁骛,努力去除陈词滥调;②具备一定的分析与批判能力,文思畅通;③能够自如地表达思想,内容纯正,文思勃发,得心应手。【导语】韩愈的《答李翊书》与《进学解》两篇文章,均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与教育理念。《答李翊书》通过书信形式,展现了韩愈对李翊文学追求的肯定与指导,强调了文学创作需根植于道德,且不可急于求成,比喻生动,论证有力。而《进学解》则以教诲的形式,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学习态度,强调了勤奋与思考的重要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哪有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的?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孰云”是“谁说、哪有”之意,表反问,用于句首,其前B处断开;“诸生”是下句主语,其前D处断开;“无患有司之不明”与下文“无患有司之不公”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那么你本来就超过别人并可以为别人所取用了。/本来不如啊。要怎么办呢?B.正确。成长,成熟/于是,就。句意: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儿孙三个人。C.正确。D.正确。句意:各种法律全部实施。/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并认为李翊所写的文章已经达到或接近古代著书立言的人的文章”错,由原文“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可知,应是韩愈认为李翊所写的文章已经达到或接近李翊自己所期盼的。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抑”,不过;“宫”,居室;“焉”,哪里。(2)“率”,全部;“名”,拥有,;“庸”,被任用的。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可知,严格选择阅读材料,心无旁骛,努力去除陈词滥调;②由原文“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汩汩然来矣”可知,具备一定的分析与批判能力,文思畅通;③由原文“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拒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可知,能够自如地表达思想,内容纯正,文思勃发,得心应手。参考译文:材料一: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其中求教的态度又是多么的谦虚恭敬!能像这样,谁不愿意把那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更何况表述道德的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墙却还没有进入他的居室的人,哪里能够辨别是和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为你说上几句。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话,是对的;你现在所作的文章和你所期盼的,已经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志向,是追求超过别人而为人所取用呢,还是追求赶上古代著书立说的人?如果是追求超过别人并为别人所取用的话,那么你本来就超过别人并可以为别人所取用了;如果是追求赶上古代著书立说的人的话,那么你就不要指望很快成功,你不要被权势和利益诱惑,(要像)培养树木的根来等待它结果,(像)给灯添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没有。虽然如此,我已学习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和西汉、东汉的书就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无论是坐着还是走路,都似乎把世上其他的一切都忘了,脸色严肃似在思考问题,心中茫然似被迷惑住了。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力求把那些陈旧的言辞去掉,这真是件困难的事啊!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以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再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和不完善的,才慢慢地有所收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抑制住文思,平心静气地审查一番,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材料二: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哪有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的?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15.D16.①曾肇是一个立身有道,德才兼备,提携后进,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受人褒扬、敬仰的人。②表达了诗人对曾肇为人处世高尚品质的钦佩,对其为国建大功的祝愿。【导语】陈师道的《寄泰州曾侍郎肇》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曾肇的深切思念与推崇。诗中,“八年门第故违离”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淮海风涛真有道”则暗喻曾肇的德行与才能。尾联“三径未成心已具”婉劝归隐,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象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中间两联具体写‘梦思’内容”错。颔联上句写曾肇虽历仕途风波,但能守道自持,并祝愿他将来建功立业;颈联用典,将曾肇比作汉代的李膺和唐代的项斯,称赞他提携后进、受人敬仰、品质高尚、口碑好等特点。“尾联婉劝友人归隐田园以获自由”错误。尾联诗人自叙,表达自己的心志——归隐江湖,与世无争,自由自在。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淮海风涛真有道”借淮海风涛的环境,称赞曾肇能坚守道义,表明他是道德高尚之人;“麒麟图画岂无时”以麒麟阁画像的典故,暗示曾肇有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壮志与才华;“是处逢人说项斯”用“说项”典故,说明曾肇像杨敬之一样乐于提携后辈,所以被人广泛称赞。②诗人称曾肇“真有道”,还提及他提携后辈的善举,可见对曾肇高尚品德和行为的敬佩。从“麒麟图画岂无时”能看出,诗人希望曾肇能抓住时机建立功勋,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1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岫、鉴、琼、扁、叶、蓟。18.A.不可或缺B.一蹴而就C.潜移默化19.甲:绘画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乙:只有文学的土壤肥沃20.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的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21.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文学学习”比作“种瓜”,将“绘画成果”比作“得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文学专业学习与绘画创作成果之间的意外关联”。通过“瓜”与“豆”的鲜明反差,既形成幽默的戏剧性效果,又暗示了文学与绘画在美学本质上的相通性,为下文论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埋下伏笔,同时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哲理性。22.“镜”改为“颈”;“练”应改为“炼”;“宏”应改为“鸿”。【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