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合众国际社网站2024年3月28日报道,一项新的试点研究显示,经过训练的服务犬可以识别即将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也可以通过嗅闻人的呼吸来检测这些症状。这项研究在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进行,研究论文发表在《过敏前沿》杂志上。以往的研究已证实,犬类灵敏的鼻子能探测到许多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如即将发作的癫痫、低血糖或者偏头痛。论文第一作者达尔豪西大学博士生劳拉·基鲁贾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合众国际社,在这项研究之前,人们还不知道,狗高度灵敏的嗅觉能否打断其人类伙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作,或者提醒他们注意因这些创伤唤起因素而即将出现的症状。研究人员将创伤后应激障碍描述为“一种有损心理健康的疾病,在军人和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都很高”。基鲁贾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服务犬“接受过训练,能对烦躁不安、拳头紧握、肌肉抽搐或呼吸和心率加快等细微的行为和身体暗示做出反应”。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些狗也能通过呼吸探测到这些情况。”如果狗能对呼吸中的压力标记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怀疑,这些狗也许能在早期阶段阻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作,使他们的干预更加有效。人类都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气味特征”——这些分子在汗液等分泌物中散发,并受到遗传、年龄、活动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一些证据表明,狗也许能探测到这些与人类压力有关的化合物。然而,早期研究并未探讨狗能否学会探测这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关的化合物。这项研究由两组不同的专家合作完成,分别来自谢丽·斯图尔特领导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室和西蒙·加德布瓦领导的犬类嗅觉实验室。基鲁贾说,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完成这项研究。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研究人员组织了一些人参加了一项关于经历过创伤的人对灾难性事件提醒反应的研究,其中54%的人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从中招募了26个人作为气味捐献者。为了捐献气味,他们参加了一些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他们戴着不同的面罩,被提示想起自己的创伤经历。参与者还回答了一份有关其压力水平和情绪的问卷。与此同时,科学家还招募了25只宠物狗进行气味探测训练。其中两只宠物狗——艾维和凯莉——技术娴熟、积极主动,足以完成实验任务。这两只狗都学会了从面罩碎片中识别目标气味,在区分压力样本和非压力样本方面的准确率达90%。然后,实验人员向狗逐一提供一系列样本,以确定它们是否仍能正确探测出与压力有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第二次实验中,艾维的准确率为74%,凯莉的准确率为81%。基鲁贾说:“也许最有趣的是,我们的两只狗似乎对不同的嗅觉生物标志物做出了反应。压力不仅仅是皮质醇的问题,我们的狗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尽管两只狗的探测准确率都非常高,但它们似乎对什么是‘压力’呼吸样本的认识略有不同。艾维的表现与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焦虑相关,而凯莉的表现与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羞愧相关。”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犬业俱乐部首席兽医杰里·克莱因博士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合众国际社:“有朝一日,狗也许能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或其他形式的创伤患者提供帮助。这很有趣,也很有希望。这些测试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验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克莱因说,狗的嗅觉通常比人类灵敏得多,它们鼻子里有3亿个嗅觉受体,而人类只有600万个。不过他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具有同样的能力或倾向以同样的方式使用这些天赋。”他说:“选择服务犬要基于它们的技能和是否愿意接受利用这些因素的训练。”克莱因还说:“通常情况下,这些狗来自相似的犬种或类型,甚至是狗家族的子集,不过也有例外。”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爱丽丝·康纳斯-凯尔格伦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合众国际社,一些小型研究表明,狗可以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提高独立性、增强自信心、降低过度警觉性,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取得更大成功。康纳斯-凯尔格伦说:“过度警觉指经历过创伤的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过于警觉。”她还说:“狗可以为确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提供令人难以置信的支持。但治疗犬和服务犬需要从小接受训练,以警惕痛苦的迹象,并对人们需要帮助完成任务的信号做出反应。”康纳斯-凯尔格伦指出,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任何狗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摘编自参考消息网《研究显示:狗可嗅出人类创伤压力》,刘白云编译)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新的研究发现,服务犬经过训练,具有通过嗅闻人的呼吸等途径识别、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的能力。B.“至少有一些狗也能通过呼吸探测到这些情况”中的“这些情况”,指的是人烦躁不安、拳头紧握、肌肉抽搐等细微的行为和身体暗示。C.每个人都有在汗液等分泌物中以分子形式散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气味特征”,这种特征受遗传、年龄、活动等变量影响。D.关于犬类嗅觉新的试点研究,由临床心理学实验室和犬类嗅觉实验室合作完成,该研究是通过招募气味捐献者和宠物犬的方式来进行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借助狗的帮助打断狗的人类伙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作,或提醒人注意由此而即将引发的症状。B.研究者组织人员参加研究,其中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居然占到54%,说明这种心理障碍存在的普遍性。C.最新的关于狗能否探测到与人类压力有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涉及到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学科内容。D.狗与人嗅觉受体数量分别为3亿个、600万个,而狗一般比人嗅觉灵敏,可见嗅觉受体数量越多,嗅觉灵敏程度越高。3.根据原文第四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服务犬的一项是(
)A.有的狗因对美味佳肴拥有无限食欲而对参加嗅觉实验工作动力十足,说服它们休息居然比让它们开始工作更困难。B.有的狗在受虐待或严重创伤后会患上一种心理疾病,有时候超级兴奋粘人,但转眼间它们可能躲着你甚至攻击你。C.有的犬种性格冷静,与人相处时,可以在人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保持平静,能够帮助人恢复冷静的状态并安慰他们。D.一些服务犬具有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的潜能,比如它们能够抚慰蜷缩在地板上或者开始有自残行为的人。4.对于狗能否嗅出人类创伤压力的实验过程是怎样逐步进行的?请简要概述。5.本文是美国通讯社合众国际社根据远程采访的内容写成的。如果你是合众国际社的记者,请简要列出写作本文之前的采访提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生论剑韩静霆①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②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遥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③《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没有生命,何为剑?④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柄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辟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⑤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遥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要写现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的剑器,却从睡在墓穴和地下、走进博物馆的古代兵刃写起,两者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思考。B.作者借助想象,写先民在铜绿山铸造青铜古剑出世的场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凸显了青铜宝剑的精美绝伦和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C.今剑的材质已由青铜变成其他金属,剑锋上也已完全没有了古剑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这说明今剑已没有了古剑的用途。D.作者借青铜剑器发思古之幽情,通篇兼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7.关于文中第③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将莫邪铸剑时,碰到矿石不熔化的考验。借助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悲壮紧迫的氛围,同时,彰显了铸剑的不易和铸剑师的精神。B.段尾用一组反问句,借天地、山矿、人炉火之间的关系,强调铸造青铜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否则,剑无法熔铸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C.莫邪投身火炉,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赋予作品一种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史书记载的古代铸剑故事很玄,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8.文本第④段大量引用诗词名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面对“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作者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那作者是否真的做到了不说什么?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做简要说明。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材料二: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文中指越,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相同。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不同。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故人”来喻“书卷”,喻体精巧。同时“多情”“相亲”将书卷人格化,颇有感染力。B.“三千字”使用夸张手法。一眼扫过三千字,读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告诫我们读书要细嚼慢咽。C.“活水源流”化用了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而“随处满”又翻出新意,更进一层。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以此突出了我喜爱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16.这首诗在读书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神话传说,暗示古代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开辟出蜀道。(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3)“捣衣”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出现,多用来抒发念远怀人之情,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
a
),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
b
),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______。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_______。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_______”的感叹。刚摘的黄花菜花蕾,色泽温润,清新动人,却不像南瓜花一样可直接烹炒,而是必须先在热水中焯熟后,才能做菜制汤。生黄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碱。①秋水仙碱本无毒性,②因而吃到肚里,③会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④造成食物中毒。⑤中毒后,轻则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性命不保。豫中乡间,春秋夏三季,农人有将新鲜时透晒制成干菜的食俗。把新鲜的董花菜晒成干菜,中间还要经过高温熏蒸,一来是除去秋水仙碱,二来是激发出黄花菜的复合香气。在阳光下,黄花菜佝偻着身体,由青变黄,散发出温润金黄的迷人光泽,成为一根根闪耀着光芒的金针。18.请在文中括号标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请在文中画横线标【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孟郊)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C.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温庭筠)D.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苏轼)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文章结尾在写“黄花菜”时,使用了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小鸟”或者“小河”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和暗喻;拟人和暗喻贴切,表达流畅。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自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2.D3.B4.①研究人员招募26个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人作为气味捐献者,让他们佩戴不同的面罩参加相关课程,被提示想起创伤经历,并回答压力水平和情绪问卷。②科学家招募并训练25只宠物狗进行气味探测,其中两只狗被选中进行实验。③狗通过识别面罩碎片来区别压力样本和非压力样本。实验反复进行,以确定它们对压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探测准确率。5.①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为何选择犬类作为研究主体?有什么科学目的?
②实验设计与过程:研究是如何组织开展的?参与研究的人员和犬类是如何选拔和训练的?③实验成果与意义:分享研究中发现的主要结论;研究发现对未来应用有哪些潜在的影响?④专家关于实验结论的观点与建议。【导语】这篇文章介绍了一项关于服务犬能够嗅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呼吸中的压力标记的新研究。通过介绍实验过程、结果和潜在应用,强调了犬类嗅觉的敏感性和对心理健康治疗的贡献。文章采取报道的方式结合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不仅提供了数据支持,还结合专家意见,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治疗方向和实践意义,内容丰富且具有前瞻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具有通过嗅闻人的呼吸等途径识别、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的能力”说法错误。由原文“经过训练的服务犬可以识别即将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也可以通过嗅闻人的呼吸来检测这些症状”可知,经过训练的服务犬识别的是“即将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嗅觉受体数量越多,嗅觉灵敏程度越高”说法错误。文中提到狗通常比人类嗅觉灵敏得多,但没有明确说明嗅觉灵敏程度与嗅觉受体数量之间的直接比例关系,嗅觉灵敏度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因此,不能仅仅根据嗅觉受体数量多就断定嗅觉一定更灵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B.选项中的狗因受虐待或严重创伤后具有高度不稳定的情感状态,缺乏成为服务犬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面前,这种情绪不稳定的特性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安和压力,反而不利于治疗。因此,这类狗不适合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服务犬。其他选项中的狗表现出稳定性、安抚能力或动机强,较为符合服务犬的要求。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前期准备与人员招募阶段:研究人员筛选出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26个人,将他们作为气味捐献者。这些捐献者后续需要参与特定的课程,在课程里要佩戴不同的面罩,并且在此过程中会被提示想起自己过往的创伤经历,同时还要按照要求回答一份有关自身压力水平和情绪状态的问卷,以此来为后续提供带有相应情绪状态下的气味样本做准备。②宠物狗招募与训练阶段:科学家对外招募了25只宠物狗,对它们展开专门的气味探测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每只狗的表现情况以及掌握技能的程度,最终有两只宠物狗脱颖而出,被认为足以胜任后续的正式实验任务,能够对相关气味进行有效的探测和识别。③实验实施与探测验证阶段:让经过筛选的两只狗去区分哪些是带有压力状态下产生的气味样本,哪些是正常非压力状态下的气味样本。经过训练,它们在区分压力样本和非压力样本方面达到了90%的准确率,初步证明了它们具备一定的相关探测能力。在完成初步训练和验证后,实验人员再次开展实验,目的在于确定它们是否依然能够准确地探测出与压力有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采访提纲的能力。①研究背景与目的。由第二段“以往的研究已证实,犬类灵敏的鼻子能探测到许多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如果狗能对呼吸中的压力标记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怀疑,这些狗也许能在早期阶段阻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作,使他们的干预更加有效”“一些证据表明,狗也许能探测到这些与人类压力有关的化合物。然而,早期研究并未探讨狗能否学会探测这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关的化合物”等内容可知,本文先是分析了选择犬类作为研究主体的科学依据,以及研究的主要目的。②实验设计与过程。在第三段中,文本详细介绍了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该研究由谢丽・斯图尔特领导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室和西蒙・加德布瓦领导的犬类嗅觉实验室共同合作完成。为了获取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气味的样本,研究人员组织了相关人员的选拔,在犬类方面,科学家广泛招募了25只宠物狗参与实验,并进行了相关训练和筛选。③实验成果与意义。由第三段内容可知,经过训练的服务犬确实具备通过嗅闻人的呼吸来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能力。在实验中,艾维和凯莉两只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区分压力样本和非压力样本,而且它们似乎对不同的嗅觉生物标志物有着不同的反应。这表明犬类能够探测到人类因不同情绪状态下与创伤压力相关的气味变化,并且这种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差异性。这一研究成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④专家关于实验结论的观点与建议。由第四段“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犬业俱乐部首席兽医杰里·克莱因博士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合众国际社”“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爱丽丝·康纳斯-凯尔格伦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合众国际社”可知,文章最后例举了专家关于实验结论的看法,对犬类嗅觉在未来医疗或心理健康领域可能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分析。6.C7.B8.①证明了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与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②直接说明文人骚客几乎人人爱剑,剑身的锋刃给了柔弱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同时可以借题发挥,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更容易感染读者。9.观点一:做到了。①作者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是对春秋冷兵器时代的青铜剑器,内心的情感非常丰富,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②文章以今人的视角来写青铜剑器,有对铜绿山的介绍,有对青铜剑器的联想和思考,分析了青铜剑身上蕴藏着的人文精神和儒雅的文化光彩,但这些都无法准确表达作者内心对青铜剑器的情感。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无论是对铜绿山的介绍,还是对青铜剑器的联想和思考,都是作者在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黯淡、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的今天在说的话;②作者歌唱了青铜剑过去的辉煌,赞扬了青铜剑身上蕴藏着的人文精神和儒雅的文化光彩,这些都是作者今天在说的话。【导语】这篇文章以青铜剑为主线,穿插历史、传说、与文人文化的种种关联,通过描绘铸剑过程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象,展现出青铜剑由古至今的象征意义。文章细致讲述了青铜剑的制作艰辛和其灵性的传说,并引用屈原、李白等诗人对剑的情感寄托,表现了剑在古代文人心中的精神寄托作用。结尾对剑历史作用的感慨表达了对文化消逝的无奈和纪念,激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反思。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剑锋上也已完全没有了古剑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这说明今剑已没有了古剑的用途”错。原文说“很难找到”,不等于完全没有;“今剑已没有了古剑的用途”太绝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错,不是必须用生命,这里只是在强调铸剑精神。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从剑本身来说,文章第④段所引的诗句,“三杯拂剑舞秋月”“聊持宝剑动星文”“岂知书剑老风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剑器的赞美和感慨,它们证明了剑器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剑器所承载的精神价值。代表武力值的剑器与富有文化韵味的诗句挂钩,充分证明了剑与其他“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的武器不一样,“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因为“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而引用这些诗词名句,作者也就进一步论证了剑器所代表的儒雅文化光彩和文质彬彬的品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从人来说,这些写剑的诗词名句大多出自古代文人之手。这些文人通过剑器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人生追求,也借剑器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上至屈原,下至李白、王维、辛弃疾等等,“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因此,罗列如此多的诗词名句,可以直接说明文人骚客几乎人人爱剑。而“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给予诗人无穷的力量。③从艺术表现力角度来说,诗词名句的大量引用,也能丰富作品的内容,更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更容易感染读者。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其实,对于“作者是否真的做到了不说什么”这个问题,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从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和文章内容的局限性来看,作者可能觉得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从文章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来看,作者并没有真正做到“不说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与读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如果认为作者做到了“不说什么”。那就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作者没有说到什么。情感表达的复杂性:①作者在面对“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时,内心的情感确实非常丰富且复杂。这种情感可能包括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对青铜剑器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无奈和感慨。由于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作者可能觉得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选择了“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这样的表述方式。②文章围绕“剑”描写了非常多的内容。从介绍铜绿山,到联想青铜剑器的铸造过程,再进一步分析青铜剑身上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儒雅的文化光彩等方式……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在试图全面展现青铜剑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者想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但中华民族的历史实在太过悠久,关于“剑”的内容也无比丰富。因此作者认为自己在这短短一篇文章中无法道尽所有,无法完全涵盖作者内心对青铜剑器的所有情感和思考。若认为作者已经“说了什么”,则可以从“我手写我心”的角度展开分析,说明作者确实写了一些具体的内容,表达了某些具体的内容。①文章中,作者通过歌唱青铜剑过去的辉煌,赞扬青铜剑身上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儒雅的文化光彩等方式,成功地传递了自己对青铜剑器的热爱和尊重。因此,可以说,作者看似仅仅写了对铜绿山的介绍,还是对青铜剑器的联想和思考等有限的内容。但通过这些我们就已能认识到剑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者想要向读者介绍古代剑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②此外,也可以说,作者在文中赞扬古代剑器的人格化精神,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对古人的崇敬,更是为了告诉今人,在浮躁的当下,我们也要坚持“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所以,可以认为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反语,暗示着作者内心对剑器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的珍视和怀念。10.CEG11.C12.A13.(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14.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导语】这两则文言文材料均围绕唐太宗李世民与窦建德的对战,展现了李世民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思考。材料一中,唐太宗通过观察敌情,巧妙利用地形和敌军懈怠之机,成功击败窦建德;材料二则展示了李靖与唐太宗的对话,探讨了战争中攻心与保持士气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深刻与智慧。整体凸显了知己知彼、随时察变的重要性,以及经典军事理论的实践应用。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学者”作主语,“诵”作谓语,“空文”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而为敌所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苟……则……”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那么……”,故应在中间G处断开。
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满,遍/更加。句意:军队绵延横贯数里。/诸侯送给他的越多。B.错误。意思相同,均指“崤山以东地区”。句意: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C.正确。倒下/没有。句意: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挖石头,掏大洞,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D.“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错误。“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功绩给予的称号,而庙号则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唐太宗庙号“太宗”,其谥号为“文皇帝”。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误。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里。唐军诸将见了,都面有惧色。可见是窦建德军队绵延数里,唐军看见了都面有惧色。
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乘”,登上;“东”,向东行军;“掩”,袭击。(2)“完”,使……完善;“坚”,使……巩固;“气”,士气。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可知,太宗观察到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渡过险地之后表现得非常喧闹,这表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容易出现混乱。②由材料一“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建德的军队在接近唐军驻守的城市前就排开了阵势,这显示了他们对唐军的轻视。③由材料一“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消耗士卒的士气,导致士卒饥疲,必会自行退兵,唐军乘其后退时出兵追击,一定会获胜。参考译文: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15.B16.①要爱书,以书为友。诗的首联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②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颔联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③读书要不断汲取,持续更新。颈联这两句是说,要坚持读书,不断获取新知,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④读书意义大,收获多。尾联中的“我庐别有春”表明勤奋攻读,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导语】于谦的诗《观书》抒发了他对读书的热爱,把书比作知心的故友,随时伴自己左右。诗中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活水源流”“东风花柳”),表现了读书可以滋养心灵、带来新鲜感和启迪。诗人强调了读书对于内心纯净和人生春意的影响,令人感受到书籍的珍贵与阅读的快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读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告诫我们读书要细嚼慢咽”错误,颔联写的是诗人自己读书之快,并非劝诫旁人读书不能一味求快;而“胸次全无一点尘”的意思是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观点的能力。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诗的首联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可知要爱书,以书为友。②颔联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可知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③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可知要坚持不懈,持续汲取。④“活水源流随处满”读书能使知识常新,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永不枯竭;“东风花柳逐时新”“我庐别有春”,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可知读书意义大,收获多,能使人从书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17.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摧、栈、钩、弊、赂、砧。18.a长得相似的花朵(植物)也有不少b不是单指一种植物(不是一种植物的专称)19.A功不可没B一举两得20.D21.②将“因而”改为“但”;⑤将“伤及脏腑”和“上吐下泻”调换位置22.答案:示例:初春的小树林里,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儿,就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或:故乡的小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就是一条透明的绿绸带,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本文是围绕黄花菜来说的,而根据“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再根据“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说明容貌酷似的花朵也有很多,可填“容貌酷似的花朵也有不少”。b和后文“而是”相搭配的连词为“不是”,再根据“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说明黄花菜不是指单一的植物,可填“不是单指一种植物”。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本处是说黄花菜的奇香异味在黄花菜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中的作用,根据“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说明黄花菜的奇香异味在黄花菜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填“功不可没”。“功不可没”,功劳极大,不可抹灭。B本处是说农家庭院中盛开的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有两方面的好处,可填“一举两得”。“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同时收获两方面的好处。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文说到农家庭院中盛开的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所以对于农家来说,黄花菜很宝贵。而苏轼的这句诗就是描写黄花菜的诗句,表示不要说农家没有价值高的东西,遍地的黄花菜非常有价值,是苏轼对于黄花菜的赞美之词。AC说的是萱草;C说的是菊花。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因而”不合逻辑,①句和后文构成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将“因而”改为“但”。⑤“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语序不当,中毒后较轻微的表现是头晕恶心、上吐下泻,情况严重的伤及脏腑,所以应将“伤及脏腑”和“上吐下泻”调换位置。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使用像结尾在写“黄花菜”时使用的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手法,并且规定了本体,以“小鸟”或者“小河”为对象。以“小鸟”为对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可写小鸟在唱歌,运用比喻的手法,可将小鸟比作音乐家,暗喻的比喻词不明显,可用“是”,可写为:初春的小树林里,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儿,就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以“小河”为对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可写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可将小河比作一条绸带,暗喻的比喻词不明显,可用“是”,可写为:故乡的小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就是一条透明的绿绸带,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23.例文:莫让网络遮慧眼,实践探索求真知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极大便利。轻点鼠标,世界尽在眼前;敲击键盘,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时,是否还记得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告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网络信息无疑是丰富的。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还是科技前沿、娱乐八卦,只要我们想了解,网络几乎都能提供答案。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和资讯。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讲解和答案;在关注时事热点时,我们可以从各大新闻网站和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5课 陈情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5
- 18囊萤夜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 第3课时Listening (p.24),Speaking (p.27) 教案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二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秋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ello Part B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PEP
- Module 9 Unit 1 Im going to do long jump.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第二课时 国家机关的产生(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11《军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4节《俄罗斯》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多样的交通和通信 12 慧眼看交通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 幼儿园小班社会课件:《小猴借玩具》
- DL-T5181-2017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 【信息技术】组建无线局域网 课件 2023-2024学年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 2023年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理论备考试题库(多选题)
- MOOC 电路基础-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件:灭火设备:洗手间灭火系统及其他
- 银发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 枕颈椎管椎间盘狭窄个案护理
- 快乐与人分享课件
- 养老托育服务发展分析报告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