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_第1页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_第2页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_第3页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_第4页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分析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自选模块内容,

学生答题易出问题,本文就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即要有题

干意识、踩点意识、文章意识。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

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根据此方案,2009年浙江省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60分的自

选模块(自选模块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

的18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

内容,语文的自选模块内容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200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进行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笔者在改语文自选模块试卷

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就此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答题策略。

策略一:要有题干意识。

题干为考生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没有就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就是答非所问,所以审

清题丁极为重要。

01号题题干是“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有些学生没注意题干要

求(从“疏密”角度赏析),自说一套,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本文主要写梅雨潭水绿得可爱,作者对梅雨潭作主要介绍时,是由梅雨亭带出瀑布,再

由瀑布引出梅雨潭,将亭与瀑布归为一段描写,运用素材较多,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亭比作苍

鹰,将水花比作杨花。文章第三段重点大篇描绘梅雨潭的绿,作者将潭水比喻作荷叶,少女

的裙幅,初恋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和碧玉,并将潭水与什刹海、虎跑泉、西湖、秦淮河作

对比,又将梅雨潭拟人化,运用了大量的素材和描写手法,用密集的描绘突出梅雨潭的“绿”,

而用较少笔法写亭瀑布等较多时物,突出全文中心在“绿”上。

该答案分析在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说明该考生有鉴赏文章的能力,但该考生无视题

干要求,没有从疏密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这样的答案,得分只能在4分以下,实在可惜。

02号题第2小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那么就要对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类

型要作表述,情与景如何交融要作表述,而有些考生没有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分析。

策略二;要有踩点意识。

高考阅卷时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阅卷人员往往把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成若

干个踩分点,考生答题没有答到某个踩分点,该踩分点的分数就被扣掉,因此建议考生要有

踩点意识,善于解读出题干中所提问题的踩分点,并在答题中体现出来。

01号题,踩分点涉及总体结构疏密(或“详略”)的概述,“疏密”在文中表现的具体分述,

分述过程涉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学生在答题中不能多方面照顾到。02号题

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踩分点涉及景物特点,意象象征意义理解、表达技巧

分析、主旨把握,有欠缺的答案酌情扣分。许多学生只翻译了这两句要赏析的诗句,没有点

出“幽寂、荒凉”的景物特点,导致失分,这是欠缺踩点意识所致。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深处无风莲叶响”,没有风,荷叶怎么可能摆动并发出声响?其实是作者心里不宁静,

因战乱而客居他乡,只能带着乡愁在梦中回望,心潮澎湃,渴望回乡。“水寒更有半眠鸥”,

虽为“梦回”,作者并未入眠,而是说浸在乡思之苦中,“水寒”亦是作者心寒,而作者自己却

是“未眠人”。身处异乡,人情冷暖,如何安心入睡?作者借“荷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

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

该答案中有“作者借'莲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的句子,

此句子就“情景关系”作了分析,可惜没点出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导致该踩分

点失分,实为可惜。

策略三:要有文章意识。

自选模块,每道题目10分,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不少于150个字,有的题目没做具体字

数要求,但从参考答案来看,文字量也较大,大多超过150个字。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字数都超过150个字,有的甚至达300字以上,如此多的文字表述就

要注意篇章结构,如总分关系的处理,要点前后顺序的处理,语句的衔接,还要注意表述简

明扼要而不啰嗦,也就是说要把答案当作赏析小短文来写作,要有文章意识。注意篇章结构

的答案,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无形中会多给分数;而回答零乱,前后啰嗦重复的答案,

则反映出该生思维的混乱,对此扣分可能比较严重。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考试在浙匚还是个新事物,学生答题易出问题,笔者希望提出的答题

策略能对2009年的浙江考生有所帮助。

附:

・、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试题

题号:0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绿朱自清(文章略)

问题:现代散文较多承接了古代散文的某些观念,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尽量

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不少于150个字)

题号:0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洲平阳人,宋末遗民诗人。

问题:1.本诗写诗人荒馆梦回的场景,请你置身诗境,用自己的话把梦回场景摹写出来。

(4分)

2.请你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6分)

二、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01

《绿》的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疏密有间。先是正面展

现梅雨潭,然后又用周边环境,梅雨潭的声、色、形,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渲染

梅雨潭的“绿”,简笔勾勒,传神而已,疏淡中见雅致。繁笔详写梅雨潭,运用了比喻、通感、

拟人、排比、反复、呼告等手法,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

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的倾慕、欢愉、陶醉、神往之情融汇在一片绿色之中,浓密处见生

动。文章结构既开放又紧致,笔法多姿多彩,摇曳生姿,把梅雨潭的‘绿”写得摄人心魄,使

人为之心醉神迷。

题号:02

1.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蒙胧的月色笼罩着荒芜的驿馆,(1分)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

声。那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深深触动了旅人的乡思,让我辗转难眠(1分)。在这个无风的深

夜,枯荷中传来沙沙的响声,这应该是寒冷的水塘里还没有睡着的鸥鸟弄出来的吧。(2分)

2.在没有风的深夜,未眠的水鸥辗转不眠,弄得枯荷沙沙作响,景物幽静,荒凉(写出

景物特点即可,1分)。这水鸥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写照。(2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感和无限的思乡之情。(2分)

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语文试题

题号:0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

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

字左右)

□□□□□□□□□□□□□□□□□□□□□□□□□□□□□□□□

□□□□□□□□□□□□□□□□□□□□□□□□□□□□□□□□□□

□□□□□□□□□□□□□□口

题号:02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io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鲍尔吉-原野

标题这句话是冯至的一首诗。这首写于1941年的诗颜值玩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一一

把“我们”和“夜”写在一起,显出艳。“有时”添加神秘,仿佛说情侣。往下读,觉

出是说房子,或旅舍。冯至在写“它”,而不是“我们”。

旅舍,很少有人记述旅舍。谁还刻旅舍的模样?大的小的,坐落在各地的旅舍,人们曾

住过。

我也想一想旧日的旅舍。

这些旅舍如做过的梦一样记不起来了。即使把记忆坐标放在只去过一次的城市,也想不

起那个住过的房间。是的,冯至说房间,而没说旅馆的外貌或大堂。

细心的旅行者,或者说真正的旅行家不是过客,而是住客,住在流动的家。他们像冯至

一样体味以及从远处观赏旅舍,这样才对得起旅行或者说光阴。

我拼命回忆旅舍,哦,想起一间客房(忘记是哪个城市)洗手间白瓷面盆靠近身体部分

的小洞长出一株苗(像豆苗),我从镜子里发现。是什么人,为了什么,把一粒种子放进这

个洞里?我看了半天,豆苗从幽深的洞里趋光而出。心里默念它不要再长了,免得被下一位

好事的旅客拔掉。我想把这棵豆苗拔下栽进楼下的土里,试了试劲,它不愿出来。

去年在伊尔库斯克,住在中国人统一下榻的旅馆。房子小,但窗外吹进来的风有森林的

香味。我不期然想起冯至这首诗,顺着背了下来,此诗第二段是一一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那一刻,我觉得冯至好像来过伊尔库斯克,在贝加尔湖边游吟。“五四”的人们哪儿都

去过。我仔细看这间房子一一假设冯至当年住过这里一一宽大的木制窗台上乳黄色的油漆已

经理裂缝,冯至来时还像镜子一般光亮。窗外有一条河,男女唱喝从枝叶摩擦声中传来,月

亮得意地在水面仰泳。冯诗第三段是: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不幸的是,我当时没闭眼,一直是雪花的电视机屏幕出现普京的画面,我的思绪被迫与

冯至分开,好像他并没有来过这里。

冯至最后写道: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株树、一闪湖水,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读到这里,觉得他写的并不是房子,是原野。那么,“我们”是谁?“过去”和“本来”

又在说什么?谁在“亲密的夜”?

这首诗写出60多年了,那么遥远又那么新近。虽然读过说不出什么,却要说它真是好

诗。疑问是不必要的,冯至知道一切,但我们失去了询问的机会。

好诗像登上黄山巅峰,在大铁链锁上一把黄铜锁,“咔哒”,锁死了,把钥匙丢入深涧。

深洞下,堆着像山一样的钥匙。

(本文有删节)

(1)从内容、语言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句。(5分)(80字左右)

□□□□□□□□□□□□□□□□□□□□□□□□□□□□□□□□□□□□□

□□□□□□□□□□□□□□□□□□□□□□□□□□□□□□□□□□□□□

□□□□□□□□□□□□□□□□□□□□□□□□□□□□□□□□□□□□

(2)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5分)(80

字左右)

□□□□□□□□□□□□□□□□□□□□□□□□□□□□□□□□□□□□□

□□□□□□□□□□□□□□□□□□□□□□□□□□□□□□□□□□□□□

□□□□□□□□□□□□□□□□□□□□□□□□□□□□□□□□□□□□

[参考答案]

题号:0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参考答案一】雁:乡思(信使);柳:别情(送别);菊:淡泊(清高);竹:虚心(高

风亮节);莲:怜爱(洁身自好)(命题者提供)

【参考答案二】雁:思念、凶兆、团结、游子;柳:温柔、随风倒、离别、分别;菊:

纯洁、死亡、隐士、傲骨;竹:奋发向上、恶意扰乱、正直、谦虚;莲:清纯、苦命、君子、

清廉(阅卷现场提供)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柳''与"留”偕音,象征依依不舍的异别之情,古人常常折柳送友人,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饱含了作者对离去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寄

托着作者的思念,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升华主题,突

出中心思想。(阅卷现场提供)

【参考答案二】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动形象地写出莲洁身自好的特点,作者托物言志,借用莲这个意象,既表达出他对莲的喜

爱,又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阅卷现场提供)

题号:0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选文略)

(1)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5分)(8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内容:“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一株豆苗,豆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幼小的

生命令“我”感动,它的命运使“我”担忧。

语言: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形象生动(答运用拟人手法亦可)。(命题者提供)

【参考答案二】在语言方面,作者运用了拟人把一株苗比作了一个人赖在洞里不肯出来。

还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反映出我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惊讶在这种地方有一株苗,到好

奇谁播下的种,最后希望豆苗不要被别的旅客所拔掉。整体语言给人感觉清闲自然,朴实,

真实地向我们描述,“他”所记得的旅馆。

在内容上,它呼应了上文很少有人记得旅馆。记得的也只是旅馆的小部分。把豆苗的坚

持和旅客的流动作对比。旅客不断地流动,换着家,豆苗却对自己的小洞有着非同一般的坚

持。(阅卷现场提供)

【赋分】内容赏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赏析2分,写出两点即可;语言表达流畅1

分。

(2)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5分)(80

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生命像一望无际的原野,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人生旅途中有许多深藏着

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渴望,要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命题者提供)

【参考答案二】过去指旧日的旅店中度过的时间,因年月己久而像梦一样记不起来,因

此是忘却的过去。

隐约的未来则是旅行者重复的客旅生活和或许会相似的经历。

句中蕴含光阴荏苒,但又寄托着生命的希望与蓬勃不息,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像一片原野遥

远而亲切,带着神秘的意味。(阅卷现场提供)

【赋分】赏析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表达流畅1分。

2010年浙江自选模块语文试题

题号:0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识周生《清秘图》后

[明]袁宏道

不才之木,得子而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

不堪事务。头若丽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劲而短,

不善曲折。此亦人下之至不才也。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削,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鹤,林

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嗟夫,安得至人而与

之,竟不才之用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拙士”形象的特点。(4分)

(2)探析本文的结构特征。(6分)

题号:0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乡

邹旭

野花像铃铛挤满回家的路

今夜,所有的路都在回家

所有的路都是绝路

是你,是故乡这杯毒酒

夺走了我的远方。当我发现

黎明和家还有一水之隔

忧怨的月亮前来摆渡

母亲,你从一堆待捣的衣服中直起身

迎向我,就像

一条大河截住她的细流

(1)“毒酒”一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赏析画线诗句,(6分)

自选模块试题答案

题号:01

⑴拙士外形丑陋,不善处世。经高人指点后,成奇异之才。

(2).本文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开篇写木由“不才”而“才”,接着描写“拙士”形象,

“木”与“拙士”构成类比,进而写“拙士”从“不才”到“才”,前后形成对比;结尾呼

应开头。点明全文主旨。

题号:02

(1).“毒酒”一词通过新颖的比喻,构成独特的意象,贬词褒用(或反话正说),强调了

诗人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①诗人通过母亲停止洗衣迎接“我”这一典型细节,既生动地刻画了勤劳的慈母形

象,又表现了母亲渴盼游子归来的急切心情;②“大河”截住“细流”比喻母亲的大爱融汇

了游子绵长的思乡恋家之情;③这三个诗句如特写镜头,凸现母亲张开臂膀拥抱游子的情形,

将作者的乡情乡思推向了高潮。

2011年浙江卷自选模块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取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

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哦(1)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

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便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靳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阅,一寺人

皆起看。有老僧以手揉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

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散文选集》)

注释:(1)噗:喷

问题设计:

(1)指出第一段中两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写法上的主要差异。(4分)

(2)、归纳“余”的性格特点,并结合第二段简析文章描写这一人物的手法。(6分)

二、题号:02科目:语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陈酿

李琦

酒瓶是酒的家

酒从瓶里被倒在杯里

像是做客

却一去不返

那种积蓄了多年的香

像一场梦的精华

在短暂的瞬间,烟消云散

酒香散尽的过程

让人伤感

倾尽陈酿的酒瓶

被酒瓶爱好着珍贵地收藏

然而谁会去多想

它与陈酿相守的岁月

还有那些

曾被把守的烈性

(1)本诗为何不以“酒”而以“陈酿”为题?(4分)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自选模块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科目:谖文

“中国古代”歌散文欣箕”绞筑(1。分)

(0(4分)

n上徐。史家,后土沽亭*势0

①后者左动呆•药蜀蒙.②前戈达即4•伊的4,,后点B川山9为十铁.M才与心汇,G者当过工c

(2)(6分).

神格打,人;“秋不珞,冷桂而为.双依怪包.

发为•3小:①以就人广「唱・等行幺.K像(正向)发学人勃;②通过"善做人为神外人伤进疗用

挟<无色)修驾,

髓号:02科目:语文

•冲皿说代i♦歌般文欣贷”模块(10分)

⑴(4分)

①计去的冰R第处总W5牛的两,中自烈”•卷以"3依“为趣2V为e

②・玲&-"通”相比.兑J!•奇MM植,体现出色&&和左条£.以“除妣"为过,丈勰交出“我Q》.上,

③TMftT带人以“金标”JMfS感仝,此“消・史£方内%也史电X供阳片双始述求二建物-阳东

(2)(6分)

⑴心家心溶近3%舒甘云始送术”7侑0)执力籍力3

②才?心勿窃、伙号纺走好楮见戊飞点”「事小”)“冷网溜殁筒舒鸟.

⑶*Hb是人C.无人刎力的出巡HR像.

一、语文IB模块考些什么?

要想了解语文1B模块考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设置1B模块的目的,这就是在达到必修

课程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提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这是

一种必备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

其次要了解1B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考试说明》''语文(1B)部分〃明确指出,''考试

内容〃将''考虑中学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

教学实际而确定〃,这个''教学实际〃就包括了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比如《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遴选出三种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为切要的鉴赏能力或者说鉴

货方法加以介绍,这就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

咏诗韵〃,这些鉴赏方法涉及作品与时代,景物与情感、声律与美感等多方面的范畴。又如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结合经典作品介绍鉴赏知识,认为可以从''形与

神〃、''情与理〃、”小与大〃、''虚与实〃和''疏与密〃方面入手鉴赏现代散文,概括得很精要,

很实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当然要了解1B模块的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考试能力要求包括''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和''探究〃,在这相互联系的三种能力中,我觉得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还是''鉴赏

评价〃,它离不开''分析综合〃,也含有一定的''探究〃成分。至于“考试内容〃,就''鉴赏评价〃

来说,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

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如果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弄清楚了,就离准确、全面地把握1B模块的考查内容和要

求不远了。

二、语文1B模块的考查选材有什么特点?

检测阅读、鉴赏、探究能力,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拟制一定的题目,语文1B模块的

考查自不例外。

那么,考查语文1B模块,在选材方面会有什么特点呢?我觉得可以用''若即若离〃四个

字概括。这里的‘'即〃和''离〃都是就它与1B模块教材的关系而言的。

先说''离离"就是着眼课外,选取相关的或相当的阅读材料来拟制题目加以考查。如

2009年《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检测,选取蒙占族中年作家鲍吉尔•原野的散文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篇散文文中有诗,诗文相间,别具一格。鲍吉尔•原野曾

入选''海峡两岸十大散文家当代散文十大代表人物”,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作品具有幽默、

睿智、细腻的特色。《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所引的现代诗出自名家冯至之手。从''中

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角度看,可谓''诗'A'文〃两美并俱,相信命题人员是下了一番苦苦搜

寻的功夫的。有人说语文高考试卷中文学鉴赏的拟题材料,往往选一流诗人的二流作品或二

流诗人的优秀作品,有时干脆选''无名氏〃的作品,像2006年浙江卷的《[正宫]叨叨令》,

就署名''无名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避熟就生,防止有人侥幸猜题押题。1B模块考查材

料的选取也会充分注意这一点。

再回过头来说''即''即〃就是联系,就是相关。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拟题材料有时直

接取自教材,加以熔铸变化,考查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像2009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模块的考查题目,题干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八柳八菊八竹"莲'

等,它们在诗中往往有象征意味。〃这些意象不是在1B模块中出现过,就是在必修模块中

出现过,有的还反复出现,就拿''雁〃来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

声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雁引愁心去,山

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

之浦〃(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