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先秦诸子散文的专题研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涉及修齐治平、知常达变、爱和平、讲仁爱等人文话题,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选文都围绕着诸子对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展开。诵读这些语录和作品,我们可以想见诸子风采,感受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研习这些作品,要善于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会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提高修养、精神成长的启发意义;要善于理解各家论说事理的方法和妙处,比较语录体、专论体、寓言体等不同的论说方式及其表达效果。部编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论语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朱熹学习目标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壹贰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叁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肆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定向自学一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知人论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幼年—青少年—中年—做官—55岁—晚年3岁丧父生活贫苦15岁立志于学广泛学习,开办私学离鲁适齐,受馋返鲁未得重用,周游列国理想破灭,著书立说《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都是其晚年整理的典籍知人论世《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1)语录体:(2)对话体:(3)叙事体:了解论语知人论世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知人论世了解论语知人论世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思想观念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知人论世思想观念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知人论世思想观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春秋战国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听音频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八佾()迩之事父(
)子罕()文质彬彬()譬如()未成一篑()yìkuìěrhǎnbīnpì合作研学二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自学指导一5分钟1、翻译第一章,并思考: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2、翻译第二章,并思考: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3、翻译第三章,并思考: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4、翻译第四章,并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敏:勤勉。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就:接近、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使…匡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学习第一章思考: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成语积累〉安贫乐道,谨言慎行学习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概括主题:①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②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研读文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
样、对…怎么办”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学习第二章研读文本学习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说理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研读文本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思考探究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礼乐外在表现内在核心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乐制度】这是礼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即季孙氏,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者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学习第三章研读文本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闻:知道、懂得道:道理、真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学习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研读文本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思考探究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说理特点: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学习第四章研读文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小人:品德低下的人学习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研读文本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自学指导二
5分钟1、翻译第五章,并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2、翻译第六章,并思考: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3、翻译第七章,并思考: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4、翻译第八章,并思考: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研读文本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学习第五章贤:形→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动,看齐,与……看齐内:方名→状,在心里。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
省:检查、反省
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学习第五章说理特点:通过辩证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不断前进的方法。研读文本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1.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思考探究研读文本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学习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胜:超过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文质不可以相胜,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学习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研读文本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思考探究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文质要均衡,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说理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彬彬:配合适当,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学习第六章研读文本课外补充: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把握好度。事情办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学习第六章研读文本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学习第七章研读文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读书人弘:广、大,志向远大毅:坚强,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已:停止研读文本说理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学习第七章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思考探究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即使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努力往前努力(进益在己)。”学习第八章研读文本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成语“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譬如:比如、好比为:堆积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填平洼地。平:形→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研读文本比喻论证。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学习第八章说理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1.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思考探究课堂小结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君子之德修身养性自学指导三
5分钟1、翻译第九章,并思考:“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2、翻译第十章,并思考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3、翻译第十一章,并思考: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4、翻译第十二章,并思考:说说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译文:“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学习第九章研读文本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通“智”,智慧。者:……的人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即智慧,仁爱和勇敢。学习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说理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研读文本1.“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思考探究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学习第十章研读文本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克:约束
复:归复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由:依靠。请:请允许我目:条目,细则礼:名→动,合乎礼敏:聪敏
请:请允许我
事:实践,从事斯:这
学习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研读文本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思考探究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内心向仁,行动合礼。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就能至“仁”。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散、和顺、谦让)。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研读文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学习第十一章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言:字行:奉行,实践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宽恕,原谅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研读文本学习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思考探究
(1)恕=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2)恕——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研读文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学习第十二章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类似同学们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迩:近
事:侍奉学习第十二章说理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研读文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说说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思考探究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自学指导四
5分钟1、如何理解“兴、观、群、怨”?2、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3、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学习第十二章研读文本如何理解“兴、观、群、怨”?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学习第十二章研读文本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课堂小结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君子之德修身养性展示激学三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内容主要观点说理方法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理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理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对比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理证内容主要观点说理方法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第七章“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理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喻证第九章智、仁、勇(完美人格)例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理证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例证第十二章《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例证君子人格君子之学君子与“仁”章节逻辑思考:这十二章内容如果要分类,你如何划分呢?试着分分类。学习活动(第4、5、6、7、9章)(第1、3、8、12章)(第2、10章)深识君子人格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要重义轻利。君子要自我反省。君子要文质彬彬。君子要任重道远。君子要仁智勇兼备。学习活动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要自我反省。学习活动深悟君子之学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要任重道远。学习活动深究君子与“仁”总结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性,推己及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精讲领学四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成语汇总文言知识梳理注重基础朝闻夕死:
见贤思齐:
文质彬彬:
任重道远:
未成一篑: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2.就有道而正焉3.见贤思齐焉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时尚品牌广告牌匾定制安装合同
- 2025年智慧社区电气安装工程服务协议
- 2025版彩钢结构工程安装与维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买卖合同见证书及房产抵押贷款服务
- 二零二五年度父母子女间财产分配与继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苗木种植与生态园林景观绿化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2025版股权投资担保与担保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陆上货物运输托运合同新鲜直达
- 二零二五年度定制化贷款购销合同模板:个性化服务指南
- 2025年装配钳工(初级)钳工环保考试试卷
- 造口周围皮肤护理新进展
- 开题报告:拆装式自走式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设计
- 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 维修工岗位考试题及答案
- 关于新时代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思路及模式的建议
- DBJ04-T495-2025 《发震断裂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 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制度
- 2025叉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T/CCAA 88-2024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应用指南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答案03
- 矿井托管运营方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